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735

  “对!一定是这样的。”斯大林顿了一下,扫了房间里面的克鲁斯普卡雅一眼。“这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路线……苏联需要建设,将会有一个漫长的建设时期,直到社会主义首先在苏联取得成功。”
  然后怎么样他没有说,但赫斯曼是知道的:斯大林想先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然后再去埋葬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
第153章
意大利有领袖
  转眼已经是1925年1月底了,列宁同志去世已经一年了,他的继承人(虽然列宁最后不大愿意让他接班)斯大林已经坐稳了苏联领袖的宝座,就在几天前的布尔什维克主席台会议上,他的对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不过苏联的人事变动对苏德合作没有任何影响。在列宁去世后的一年里,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深温。先是《苏德军事合作协定》在莫斯科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开始了军事领域的全面合作。
  1924年4月,在赫斯曼的全力推动下,以德国海军少将阿诺·斯宾德勒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同苏联海军司令员佐夫签署了合作研发航空母舰、潜水艇、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协议。
  不久后,已经完成大部分建造的试验航空母舰“列宁”号(这艘母舰名义上属于苏联)被送到了列宁格勒船厂,开始铺设飞行甲板,同时送到的还有重达数吨的潜艇设计图纸和数百位造船业的德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以及一个庞大的海军军官团。
  同时签署的还有一份帮助苏联修复列宁格勒(为了纪念列宁在1924年彼得格勒被改名为列宁格勒)造船厂和黑海造船厂,并且大幅提升其技术水平的合同。
  同年11月,合同总金额超过5.6亿马克“苏德汽车工业合作协定”在莫斯科签订。根据协定,由奔驰公司、欧宝公司、BMW公司、M.A.N公司和克虏伯公司组成的联合承包方,将会承接在伏尔加河畔建设大型钢铁-汽车联合企业的工程。这项工程将会在1925年春天开工,历时5年全部建成。
  仅仅一个月后,又一份合同总金额超过5亿马克的“苏德石油合作协定”在巴库签订。根据这份合同,德国的法本公司(由阿克发公司、巴斯夫公司、拜耳公司、卡塞拉公司、格里斯海姆电子化学工厂、韦勒化学工厂、赫斯特公司、卡勒公司在1924年合并而成)将会承接在巴库扩建和修复油田、建设超大型炼油工厂的工程。该项工程将会在1926年初开工,在1931年全部建成。
  另外,一份总金额可能超过6亿马克的“电气化建设”合同,现在也在进行谈判——所谓“电气化”其实就是“电力化”,建设发电厂和电网。俄国布尔什维克在内战结束后就非常重视所谓的“电气化”,还将“全国电气化”当成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指标。由于这个观点是已经成为圣人的列宁同志提出的,所以斯大林当权后也将早日实现全国电气化当成了重中之重来办理。
  很显然,随着苏联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德国摆脱超级通货膨胀,两国的全面合作将会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第一个高潮。
  而在苏德合作全面升温的同时,德国工业本身也迎来了一个投资高潮。这不仅仅是因为和苏联的合作带来了需求,同时也是由于《凯恩斯计划》中的“实物赔偿方案”所带来的好处。
  德国要履行赔偿义务,自然就必须大幅提升他们的工业产量。根据德国政府和重组后的协约国赔偿委员会的谈判,德国赔偿品将由原材料(主要是煤)、机器设备、船舶、汽车、民用飞机、主要是化工原料、钢铁等六个大类组成。
  其中原材料(价值)将占赔偿总金额的30%,机器设备占15%,船舶占15%、汽车占14%、飞机占10%,化工原料占9%,钢铁占7%。
  而所有涉及到“赔偿品”生产的工业门类,自然都得到了工业促进委员会提供的大笔贷款。这个委员会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当选德国总统和副总统之后,又从“民间机构”变回了政府机关。不仅要承担促进德国工业发展的任务,而且还要负责和协约国赔款委员会进行磋商,制度下一个年度的“赔偿计划”。
  因为《凯恩斯计划》和之后谈判只确定了各种赔偿品所占的比例和每年支付赔偿品的总价,以及各国所需赔偿品的种类。并不涉及具体的产品和定价,所以在每一个“赔偿年度”之前,工业促进委员会还必须和各国进行大量的谈判,以敲定“年度赔偿计划”。
  根据《凯恩斯计划》,1926年将是第一个赔偿年度。所以工业促进委员会也就格外的繁忙,而赫斯曼上校作为工业促进委员会的委员,自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是他自己从卡尔·豪斯霍费尔那里要来的工作,和瓦尔特·拉特瑙一起负责同意大利人进行谈判。
  这位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现在(同时也成为了工业促进委员会的委员)穿着一身非常考究的双排钮、带很宽白条纹的灰色西服,坐在一辆散发着一股强烈的古巴雪茄味的奔驰6汽车的副驾驶座上,赫斯曼和克洛伊则并排坐在后面。
  犹太亿万富翁烟瘾很大,又点燃了一支雪茄,说:“路德维希,多亏了你的安排,我在领袖夺取政权前几个月当了他的顾问,也算是法西斯的‘老革命’了。这两年,他对我在意大利的生意还算照顾,让我赚了不少。”
  他现在还经营着一家商行,是西门子公司的发电设备在意大利的总代理。在墨索里尼上台后,意大利也加快了工业化进度,其中“电气化”是个重点,所以让拉特瑙签下了几个大单。
  “你和他提起过我吗?”赫斯曼问。
  “当然,他对你很感兴趣。”拉特瑙点点头,“早就想和你见面了,所以你一到罗马,他就请你去威尼斯宫会面了。”
  “那你觉得意大利怎么样?有没有打仗的潜力?”
  “打仗?意大利吗?”特拉瑙闭目沉吟了片刻,然后点点头,睁开眼睛。“如果你在1922年领袖上台前问这个问题,我一定会给出否定的答案。路德维希,你应该知道的,意大利不适合发展工业,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石油……凡是工业需要的,他们没有不缺的,所以意大利的工业比较差,规模也很小,根本就不是能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的国家。但是他们很幸运地迎来了领袖,他是个天才和伟人,我相信他能改变意大利,让这个国家变得适合战斗。”
  犹太亿万富翁把墨索里尼看得很高,实际上这是一个在20年代比较普遍的看法。意大利领袖不仅在本国很受欢迎,在国际上也有很多支持者,特别是瓦尔特·拉特瑙这样的资本家。
  因为领袖和后来的元首并不是一路人,领袖是个资本主义者,而元首其实是个社会主义者。
  赫斯曼现在对政治,特别是对20世纪2、30年代的各种主义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专家级的水平。现在他和施莱彻尔老大哥一样,基本上也是个政治军官了。
  在20世纪2、30年代,或者以后也是这样,各种“主义”其实是可以组合的。这姑且就叫“组合主义”吧。就拿如今统治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打比方,便是由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组合起来,再加上国家法西斯主义党和墨索里尼的独裁构成的。
  所以墨索里尼的国家法西斯党的执政目的,从根本上而言,一是为了扩张意大利的国家利益;二是为了保护意大利资产阶级和贵族的经济利益。虽然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也成立了职工团,有时候也会迫使资方向工人做出一些让步。但总的来说,法西斯党工团“降低了”而不是提高了成本。
  按照墨索里尼的说法,法西斯主义也是有“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增加财富(社会财富);第二个阶段是使财富集中;第三个阶段才是分配所获得的财富——指增加工人阶级的福利。
  当然,初级阶段,哦,应该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将是两个非常漫长的阶段。如果不是卷入了世界大战,估计到领袖的接班人的接班人与世长辞的时候,幸福的第三阶段还没有在意大利出现呢。
  而这样的政策,就决定了墨索里尼和国家法西斯党是一个颇受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欢迎的党。就连后来用恶魔或是别的什么难听的话骂意大利领袖的丘吉尔,在世界大战爆发前也是挺欣赏墨索里尼的。
  至于目前正在慕尼黑的高级牢房里面写《我的奋斗》的希特勒,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用20年代、30年代德国和西欧的观点来看,他就是个社会主义者!
  希特勒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主张,看党的名称就知道了,是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并且代表工人阶级——包括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什么的,在纳粹上台前的德国,他们和工人阶级差不多穷。
  所以在纳粹的统治下,德国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生活的其实蛮幸福的。而后来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后从外国抢来的东西,除了用来维持战争就是给德国人民发福利了!
  实际上,纳粹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这一点和后世北欧、西欧的国家差不多。但是在纳粹德国没有“圣母”,只有纳粹,没有全球化,只有国家(民族)高于一切。如果不是最后输掉了世界大战,大部分德国人民大概会非常愉快地过完这一生,带着对元首的感激和爱戴被埋进坟墓。
  因此,在后来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和意大利士兵在战场上的热情完全不能相比。前者是为自己打天下,后者是为了资本家和领袖在打天下。
第四卷
魏玛共和国
第154章
领袖你好
  赫斯曼、克洛伊和拉特瑙一起穿过两扇雕花大门,来到一间放着一排排棕色、红色和蓝色烫金皮封的图书的布设非常华丽的书房。
  在这里,赫斯曼第一次见到了墨索里尼,他有一双含着一种意大利式温和的,鼓出来的眼睛。还有充满讽刺意味,很夸张的笑容,看起来稍显庸俗。赫斯曼觉得这位“人见人爱”的意大利领袖是个非常精明的政客,历史上他加入世界大战完全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和意大利领袖站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年纪比赫斯曼还要轻,长相非常英武,留着络腮胡子的人。赫斯曼在史塔西对外情报处送上来的照片上见过这个人,他可是个大人物,是墨索里尼之下的法西斯党四核心之一,现任国民经济总指挥官伊塔诺·巴尔博,未来的意大利空军元帅、航空部长和利比亚总督。
  “欢迎你们,先生还有女士。”意大利领袖非常热情地同拉特瑙、赫斯曼和克洛伊一一握手。然后又威风凛凛地打了个手势请他们坐下。拉特瑙和领袖本人坐在同一张沙发上,赫斯曼和克洛伊在他们对面的扶手椅里就坐。
  巴尔博则坐在墨索里尼右侧的一张扶手椅中,从刚才拉特瑙给双方介绍时,他的目光就一直在打量赫斯曼,他显然知道一些关于赫斯曼的事情。
  “我们用德语交谈吧,我和巴尔博总指挥官都能讲德语。”意大利领袖用流利的德语对赫斯曼说。他仿佛知道赫斯曼不会说意大利语——在刚才的互相问候时,领袖用意大利语和拉特瑙、克洛伊进行了一些对话,但是和赫斯曼讲话的时候却用德语。
  “好的,阁下。”赫斯曼说,“今天我有很多话要说,本来想让克洛伊翻译,现在看起来用不着了。”
  赫斯曼看见墨索里尼笑了起来,显得非常亲切。“尽管说吧,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如果能够达成共识,那今后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的确是这样!赫斯曼心想:如果意大利领袖肯按照自己的建议好好发展意大利的海军和空军。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比较容易打了。
  至于意大利的陆军,知道后来历史的赫斯曼是根本不指望什么的。意大利的国力明摆着,钢铁和煤炭的产量比日本还少,这样的工业基础能打造出一支还算不错的海军和一度在欧洲领先的空军已经很勉强了,不能再对他们的陆军提什么要求了。
  “领袖,那么我就直入主题吧。”赫斯曼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面取出了几张放大了的照片,然后递给了巴尔博。未来的意大利航空部长接过照片,仔细地看了看,又交给了墨索里尼。
  “领袖,第一张照片是BMW101型发动机,非常好的发动机……全新的设计,BMW公司拥有专利。美国和英国的公司都准备购买专利授权了。我想,我们可以把专利授权计入赔偿品的额度之中。”
  墨索里尼看着赫斯曼,等他继续往下说。
  “总指挥阁下,我们希望在出售专利授权的同时,整体输出生产线。就像我们和苏联达成的交易那样。”
  “苏联?”墨索里尼愣了下,“你们把这种发动机卖给苏联了?”
  “是的。”赫斯曼说,“我们不仅向苏联出售了飞机发动机,而且还帮助他们设计了新式的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还有一条轻型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什么航空母舰?”墨索里尼问。
  “领袖。”巴尔博在旁提醒,“第二张照片就是一艘航母。”
  “7500吨的‘列宁’号。”赫斯曼介绍道,“我们在战败前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在热那亚会议后又将图纸卖给了苏联,并且派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列宁格勒的造船厂建造了这条航空母舰。现在它是苏联红海军的一条训练舰。另外,苏联人还雇佣我们的人设计一艘15000吨级的航空母舰,将会在黑海造船厂开工。如果你们意大利需要,我们可以先把‘列宁’号的技术资料也给你们抵充赔偿品。”
  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意大利可以拥有总共60000吨的航空母舰,就是四艘15000吨级的航母,和历史上日本的苍龙号仿佛。
  这个级别的航母虽然不能适应北大西洋的风浪,但是意大利海军实际上是“地中海海军”,这种航母是最合适的。如果意大利海军在战争爆发时拥有4条母舰和一支比较强大的航空兵,说不定就能压制住英国的地中海舰队了。
  墨索里尼沉思了片刻,然后扭头问巴尔博,“我们需要吗?”
  虽然意大利人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上为自己争取到了6万吨航母配额,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意大利海军真的需要航母,历史上直到1941年春,他们才决定将1926年下水的邮轮“罗马”号改造成航空母舰,不过直到意大利投降,这艘航母都没有能最后完工。
  “可以要来参考一下,我想那些图纸不会很贵的。”巴尔博顿了下又说,“至于航空母舰到底有没有用,我现在也不敢下结论。”
  赫斯曼插话道:“总指挥阁下,结论不能凭空猜测,应该进行实验。”
  “实验?”巴尔博问,“怎么实验?”
  “进行由空中打击水面舰艇的实验。”赫斯曼笑着说,“第三张照片就是一架用福克.F5运输机改装而成的鱼雷攻击机,第四张照片则是一架由波罗的FK-BF公司研发的CL-5攻击机的海军型。如果意大利需要,我们可以提供几架样机进行实验……不过波罗的FK-BF公司生产的CL-5和福克.F5攻击型是不能作为赔偿品的。”
  “领袖,我支持进行实验。”巴尔博立即表示赞同,“我听说美国、英国和日本都进行过类似实验了!”
  “好的,那我们也要进行!”墨索里尼点了点大脑袋。既然英国、美国、日本都玩过飞机打军舰了,那么意大利也一定要玩几次。万一飞机真的能打沉战列舰呢?这可不能等闲视之。
  “第五张照片上是什么东西?”墨索里尼又翻开起了第五张,也是最后一张照片,上面不是武器。
  “这个我来说吧。”瓦尔特·拉特瑙接过话题,笑着说,“这是我的专业,这是一台水力发电轮机,是建造水电站的关键设备。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法国和我们德国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
  “水力发电?”墨索里尼看了看巴尔博。意大利经济总指挥说:“我们意大利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要超过德国。”
  “哦,我们总算有一样资源超过德国了。”意大利领袖用自嘲的语气说。
  意大利是个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各项资源都非常少。这也是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糟糕的一个原因——意大利领袖是仓促带领国家参战的,各种原材料的储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因此在开战后意大利的工业生产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连舰队都因为没有燃油而天天趴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