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35

  “你还是先看看这份文件吧。”
  赫斯曼将基本起草完毕的“人员输送计划”递给了凯塞林,又拉过一张椅子让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边上。
  “布尔什维克!俄国!天哪,我们要把那些无政府主义者送去俄国?”
  布尔什维克和俄国无政府主义有些渊源,但绝不是一派。不过对凯塞林这样的第二帝国下级军官来说,要分清楚两者的区别并不容易。
  “布尔什维克分子实际上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只是不要沙皇的政府,同时想要建立自己的政府。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在俄国建立政权,这个布尔什维克政权将会瓦解沙皇的军队,让我们赢得东线的战争!”
  “这样啊……如果能成功,倒是很不错的。”凯塞林仔细地看着赫斯曼拟定的计划。
  赫斯曼制定的“人员输送计划”非常简单,就是让流亡西欧的布尔什维克分子在瑞士的苏黎世集中,然后乘坐“特别专列”前往德国北部港口萨斯尼兹,再乘坐船前往瑞典的特雷勒堡,之后在瑞典社会民主党人的帮助下乘坐火车通过瑞典和芬兰抵达彼得格勒。
  由于瑞典的社会民主党已经参加了瑞典联合政府;而俄属芬兰(由沙皇兼任大公,但是有自己的政府和议会)的社会党又是芬兰的第一大党,而且现在布尔什维克也没有和社会党分道扬镳——布尔什维克是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分裂出的“多数派”,是第二国际的成员,和瑞典、芬兰的社会党算是兄弟党。
  因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分子通过瑞典和芬兰两国是没有什么危险的,唯一危险就是从萨斯尼兹渡海前往瑞典,有一定的几率被协议国的潜艇攻击。为此赫斯曼还在计划中要求船只悬挂瑞典国旗,并且安排驱逐舰护航,总之一定要万无一失地将列宁同志还有赫斯曼本人,安全地送去俄国。
  “路德维希,我们是不是要留在俄国一段时间?”凯塞林放下计划书草案,低声问道。“我想我们的任务不会只是护送他们回国吧?”
  “在完成护送使命后,我们两人中有一个要留在列宁身边,另一人留在大总参谋部担任联络官。”
  赫斯曼耸了耸肩膀,“我在大总参谋部没有什么熟人,阿尔贝特,你能来当这个联络官吗?”
  “我要留在柏林?”凯塞林端详着赫斯曼微胖的脸庞,皱起眉头,“我能干什么?”
  “当然是些很要紧的事情。”赫斯曼给凯塞林倒了一杯咖啡,咖啡豆是他从瑞士带回来的。“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送回俄国只是个开始,接下去的工作更为艰巨,我们要帮助布尔什维克赢得俄国政权,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德意志帝国获利。”
  凯塞林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浓郁的香味在他的齿间游动,他至少有两年没有喝到如此香醇的咖啡了。
  看到凯塞林兴致勃勃地喝着咖啡,赫斯曼继续推销着自己的计划。
  “阿尔贝特,虽然俄国革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我们毕竟不是主角……我们不是在台前风风光光的大人物,甚至不会在任何关于俄国革命的历史书上留名,我们俄国革命的幕后英雄,同时又是革命的中间商。”
  “革命的中间商?”凯塞林轻轻放下手中咖啡杯,“什么意思?”
  “中间商嘛。”赫斯曼微微一笑,两手比划着说,“就是要两头说服,竭尽所能去促成交易。”
  说穿了就是两头忽悠,中间渔利。赫斯曼估计,俄国革命是个油水很大的买卖!参与其间不仅能让自己升官,说不定还能捞上一大笔钱。
  但是这笔大买卖靠赫斯曼一个人是做不成的——哪怕他和列宁、斯大林成了铁哥们——他必须要有一个团队来操办和苏联的交易,这样才能把联苏活动(在原本的历史上,联苏也是德国在一战后走向复兴的重要手段)搞好并且完全控制住自己手中。
  不过赫斯曼只是一个小小的上尉,能量有限,在大总参谋部里面唯一算得上比较熟悉的,就是这位凯塞林了。所以趁着自己还没有离开柏林,还能在鲁登道夫跟前说话,就提出把凯塞林还有之前被凯塞林派来打下手的卡尔·斯托克豪森都拉入伙了。
  “两头说服?”凯塞林皱皱眉,“听着像个犹太商人。”
  “差不多吧。”赫斯曼笑道,“我在彼得格勒,留在列宁身边,负责做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工作,让他们出尽可能高的价格来购买德意志提供的一切……比如贷款、武器弹药、军事顾问、武装干涉,当然还有和平!而你则要负责游说大总参谋部里面的大人物,尽可能接受我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那里争取来的条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点都不比说服列宁容易。”
  “就我一个人去说服大总参谋部里的大人物?”凯塞林略有点迟疑,他当然知道德国的大人物们有多顽固。
  “那怎么可能?”赫斯曼摇头道,“将布尔什维克分子送往俄国是托尔计划的一部分,而这个托尔计划是由大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共同主持的。很快就会成立一个代号为‘托尔’的小组专门负责此事,我们俩只是这个小组里跑腿的小人物。鲁登道夫上将和外交大臣屈尔曼阁下才是负总责的,还有一些中层人物会加入进来。不过,什么大事儿都离不开跑腿的小人物不是?而且我们还会是一群小人物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阿尔贝特,你想不想参加?”
  凯塞林一笑:“当然想参加了!这可是晋升少校的机会。路德维希,我欠你一个人情了!”
  “什么话,我们不是朋友吗?朋友就应该互相提携。”
第十章
托尔小组
  托尔小组是个大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合办的临时机构。在大总参谋部这边,最先参与进来的就是鲁登道夫上将,赫斯曼上尉和凯塞林上尉,还有尚留在瑞士的卡尔·斯托克豪森,稍后又来了一位身材矮小,面孔和鼻子都很长的海军上尉威廉·弗兰茨·卡纳里斯——就是日后纳粹德国的军事谍报局局长,因为参与推翻希特勒的阴谋活动而被吊死。
  这位日后的海军上将在1915年和1916年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情报天赋,先是从智利逃脱(因为所在的巡洋舰在智利水域自沉而被智利方面扣留),化妆成了一个英裔智利人偷渡回国。后又在西班牙从事谍报工作,还在偷渡回国途中被意大利人抓获,然后再次逃脱。不过德国海军并没有将他培养成一个超级间谍的打算,而是让他回到了海上去指挥一艘潜艇。在托尔计划启动的时候,他正好在岸上休假,所以就被临时召来当跑腿了。
  除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将和三个跑腿的上尉之外,还有一位政治处的少校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也在几天后加入了进来——就是那位当了一个多月魏玛共和国总理的施莱谢尔。
  他是个长得相当有风度的办公室军官,三十多岁年纪,保养得很好,穿着笔挺且合身的军服,头发和胡须都修剪得整整齐齐,皮鞋也擦得锃亮,出现在一间专门供托尔委员会使用的小小的办公室内。然后用例行公事的语气宣布。
  “我是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少校,现在奉命负责托尔小组,直接向第一军需总监负责。”
  赫斯曼、凯塞林和卡纳里斯三人都站得笔直,向新来的头头行了军礼,然后一一通报姓名和军衔——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小组的日常事务由这位施莱谢尔少校负责,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当赫斯曼报名的时候,施莱谢尔少校感兴趣地看了他一眼:“哦?《关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报告》就是你起草的?”
  “是的,少校。”赫斯曼回答。
  “很有想法嘛。”施莱谢尔少校点点头,放沉了语气,“但是和无政府主义者结盟的想法还是过于幼稚了。你应该多读一些欧洲的历史,这样你就会知道在欧洲这里,革命是一种传染病。一定要全力以赴地预防才行!”
  “知道了,少校!”赫斯曼口上这么说,心里却想,“欧洲历史我读得可不少,我还知道您老人家会在1934年6月30日的长刀之夜中送了性命!”
  “很好。”施莱谢尔少校当然看不透赫斯曼的心思,他接着说道,“目前我们这个小组的工作重点,就是将星散在西欧和中欧各地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分子集中起来,经由瑞典送往彼得堡……这是一项绝密行动,将由大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共同负责实行,因而还会有几个外交部的人员会加入。”
  施莱谢尔少校指了指赫斯曼,“赫斯曼上尉,待会儿你去一下威廉街,带着元帅阁下签名的公函,去找欧洲处俄国组的弗里德里希·冯·舒伦堡先生。他是外交部派出参与小组活动的负责人。你请他尽快到大总参谋部来,两方面的人(指军方和外交部)需要开一次碰头会。”
  “遵命,少校。”赫斯曼嘴上应着,心里却想着刚才赫斯曼提到的弗里德里希·冯·舒伦堡,他仿佛就是那位悲催的德国驻苏联大使……因为参与反对希特勒的政变而被枪毙!
  一个被谋杀的施莱谢尔,一个被枪毙的舒伦堡,一个被吊死的卡纳里斯,还有一个被判了死刑但没有执行的凯塞林。参加这个托尔小组的人仿佛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啊!或许赶上了这个悲惨的时代,好下场对德国人来说本就是非常奢侈的。
  带着满腹的心思,赫斯曼离开了大总参谋部,骑上一辆刚买的二手自行车前往威廉街。柏林的街道一如既往的空旷,行人稀少,商店的货架上空空如也。马路上不仅没有几辆汽车,连马车都不多见——战争正在耗尽这个国家的元气,人员、车辆、物资,都要优先满足前线,后方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了。
  穿过了几条人烟稀少的街道之后,赫斯曼抵达了威廉街——这里是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中心,总理官邸和外交部都在这条街道上。不过这条大街依旧冷清,一幢幢悬挂着黑白红三色旗帜的大楼前面都罕有人员进出。
  在外交部欧洲处俄国组的办公室里,赫斯曼又遇上了克洛伊·冯·海因斯贝格。她没有返回瑞士。和列宁接触过的外交部官员即便在威廉街也寥寥无几,所以她被留在了外交部写报告。克洛伊还是给赫斯曼一种亲切、优雅和乐观的感觉,她今天穿了一身黄绿色的紧身裙装,勒出了一副好身材。克洛伊用一种让他在这个时空没有感觉到的温暖招呼他。
  “路德维希,你还在柏林?我以为你回瑞士了。”克洛伊微笑着上前和赫斯曼来了个拥抱礼——这是在欧洲这是比较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使用的礼节,不过灵魂还是亚洲人的赫斯曼总有些不习惯,脸颊微微有些泛红……当然,和克洛伊这样的美人儿来个亲密接触还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克洛伊,我是奉命来见弗里德里希·舒伦堡先生的。”
  “伯爵!”克洛伊转过身,冲着办公室里一个正埋头看着什么的中年男子喊了一声。那男子抬起头,赫斯曼看见了一张瘦长、高颧骨的面孔,额头窄而发亮,还有一个鹰钩鼻子,金黄色的头发向后梳着。
  “这位是大总参谋部的赫斯曼上尉,他是来找您的。”克洛伊将赫斯曼拉到了那位中年男子的办公桌前,介绍道,“路德维希,这位是弗里德里希·冯·舒伦堡伯爵,俄国组的组长。”
  “上尉,跟我来吧,我们需要换个地方说话。”舒伦堡站起身,和赫斯曼打了招呼,目光看到赫斯曼手中的文件袋,已经明白对方的来意了。他掏出自己的证件递给了赫斯曼,赫斯曼看过以后才将文件袋交给了舒伦堡。
  舒伦堡道:“克洛伊,麻烦你去弄三杯咖啡,送到十二号办公室。上尉,请跟我来吧。”
  十二号办公室在这一层楼的尽头,非常偏僻,门口挂着绝密的字样,还上了锁。舒伦堡掏出钥匙,打开门,请赫斯曼进去。
  “上尉,请坐。”舒伦堡坐在一张办公桌旁,打开了蜡封的文件袋,取出文件看了看,然后掏出钢笔,在某张文件上签了名,把它递给了赫斯曼。“好了,收到这份文件,我们的行动就可以开始了。”
  他说的行动就是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送往俄国的托尔计划——赫斯曼前往瑞士同列宁建立联络,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而这份由赫斯曼带来外交部的文件,则是兴登堡元帅签署的同意开展“托尔计划”的命令。
  赫斯曼收好对方送来的收据,点点头道:“伯爵,大总参谋部的施莱谢尔少校也希望可以尽快行动,他想和您见面讨论开始行动的问题。”
  “伯爵……”舒伦堡正要说话的时候,办公室外面传来了克洛伊甜美的声音,舒伦堡道:“请进,克洛伊。”
  手捧着个装了三杯咖啡的克洛伊推门进来,将两杯咖啡摆放在了赫斯曼和舒伦堡跟前,然后自己也在办公室内坐下。
  “上尉。”舒伦堡指了下克洛伊,“真是巧了,这位伯爵小姐也会陪同列宁夫妇返回俄国,这一次你们或许又可以同行了。”
  还真是有缘啊。赫斯曼瞄了这个让他感到亲切的女人一眼,对方仿佛发现了他的目光,投来了迷人的微笑。
第十一章
革命的金马克
  三月二十八日,在和列宁同志分别了八天后,赫斯曼再一次和这位伟大导师见面了,地点是苏黎世火车站的站台。
  “奥托,见到您真让人愉快。”
  “我也很高兴,列宁同志!”
  赫斯曼和列宁拥抱了一下。
  拥抱列宁当然不如拥抱洛伊那样令人愉悦,不过这是必须要做的表面功夫。日后,我们的赫斯曼还要拥抱很多大人物,比如斯大林、托洛茨基、墨索里尼、弗朗哥,当然还有被后世称为恶魔和20世纪人类头号恶棍的阿道夫·希特勒!
  “娜杰日达,您的身体可好些了?能受得了旅途劳顿吗?”抱完了列宁,赫斯曼又和列宁的老婆拥抱——列宁则对克洛伊做同样的事情。
  “我还好。”克鲁普斯卡娅笑着回答,她患有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瑞士疗养对她的健康非常有利,现在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能离开瑞士这个沉闷的地方让我和伊里奇精神焕发,我想革命工作才是最好的疗养。”
  列宁夫妇很不喜欢瑞士,主要是讨厌瑞士人,因为他们(包括瑞士的社会党人)都把钓鱼、晾衣服这些事儿置于讨论革命组织问题之上——列宁同志曾经想帮助瑞士劳动人民闹革命,但是瑞士的社会党同志对革命的兴趣不高,他们总是钓鱼和晾衣服不去和列宁讨论造反……
  “费拉基米尔·伊里奇,火车已经准备好了。”克洛伊这时用欢快的语调对列宁说,“德国铁路部门中有我们的同志(指德国社会党叛变的人),他们为我们安排了一列特殊的专列,从苏黎世直达萨斯尼兹,列车上都是我们的人!”
  克洛伊·冯·海因斯贝格指了下身后一列由一个火车头和六节车厢组成的专列——克洛伊和赫斯曼就是乘坐这辆专列从柏林过来的。和他们一起的只有火车司机、餐车上的厨师和二十名携带着毛瑟1912军用手枪(就是中国人说的盒子炮)的便衣德军。
  “那真是太好了,太感谢德国同志了。”列宁当然知道赫斯曼和克洛伊都是替威廉二世打工的,但还是一本正经地装糊涂……当然,德国方面也不想公开支持布尔什维克。因为这件事情有点坏帝国主义战争的规矩。
  “时候不早了,我们先上车吧,请跟我来。”克洛伊看到陆陆续续已经有很多俄国革命者到来,便热情地请列宁上了火车。赫斯曼也紧接着将克鲁普斯卡娅请上了同一节车厢。
  这节车厢是火车头之后的第六节车厢,也就是最后一节,前面是餐车。车厢内打扫得非常干净,地板上铺着松软的地毯。车厢内有六个穿便装的士兵,看到赫斯曼上车,全都笔直立正。这六个士兵占了靠近餐车的六排座椅——一共有三十六个位子,除了六个位子是给这六名士兵的,其余三十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两个用封条封起来的皮箱,他们显然是在守护这些箱子。
  “那里是一百二十万金马克(面值都是20马克,一百二十万金马克就是六万枚硬币)!”克洛伊用俄语告诉列宁,“是我们德国社会党人的一点心意。”
  这谎话编的也太假了,如果是一万两千金马克,德国社会党人或许还有办法筹集。但是一百二十万金马克恐怕只有威廉二世才能毫不费劲的拿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