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5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9/735

  而从4月份开始,运往马六甲海峡和缅甸仰光的货物清单中,各种扫雷用具就占了一定的比例。
  顺便提一下,日属缅甸的首府仰光是欧亚贸易中一个比较安全的口岸。日本在占领缅甸后还驱使盟军战俘修建了一条泰缅铁路,将仰光和泰国首都曼谷连接在了一起,不过泰缅铁路运输能力有限,除了缅甸出产的石油(仁安羌油田)和重要矿产之外,只有飞机发动机、雷达和高品质的航空燃油(从1944年开始,德国就开始少量向日本出口日本不能生产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这样的产品才能走仰光航线。
  不过即便是仰光航线也不是绝对安全,因为从曼谷通往日本本土的航线上同样到处都是美国人布下的各种水雷和潜水艇。
  因此各种扫雷用具和轻型的护航驱逐舰才是目前日本海军最急需的东西。
  前者倒是容易提供,现在美国潜艇也在欧洲和北非的大西洋海岸线附近到处布雷(德国潜艇也在干同样的事情),所以电磁扫雷具已经被大量生产出来了。
  但是后者却不是想要就马上能提供的,因为美国潜艇对欧洲共同体经济的打击并不太大,而且德法两国也没有足够的海军官兵可用。
  另外,美国海军并没有完全失去大西洋的制海权,他们时不时还能派出水面舰艇甚至航母进行破交。所以那种1000-1500吨级的轻型护航驱逐舰是没有办法完成大西洋护航任务的。1936年D型驱逐舰才是欧共体海军最需要的廉价多功能驱逐舰。
  因此欧共体各国,除了英国有一款“狩猎”级轻型护航驱逐舰外,就没有第二个国家搞过这种东西了。
  不过日本人自己倒是在1943年下半年开发出了一种标准排水量1260吨,最大航速27.3节,既可以用于反潜护航,又可以用于舰队交战(拥有4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座)的“松”级丁型驱逐舰——日本海军根据功能不同,将驱逐舰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丁型类似于护航驱逐舰,目前只有“松”级一种,首舰“松”号在4月28日才刚刚竣工。
  而在自行建造“松”级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在同德国、法国的造船厂商讨大量订购“松”级的交易。
  因为德法船厂要求将“松”级使用的重油专烧锅炉+蒸汽轮机的动力组合改成柴油机(蒸汽轮机的生产比柴油机困难,而且价格也比较贵),到5月上旬才完成设计修改,第一批开工的5艘“松级改”驱逐舰(根据合同,从6月份开始,每个月都会有8艘开工),在6月底之前才陆续铺设龙骨,按照计划将会在5个月内全部完工。
  预计从1945年开始,日本在南洋诸岛的反潜扫雷作战困局,将会有较大的改善……如果日本在那时还没有退出战争的话。
  不过眼下,从马六甲海峡开始往东,对于轴心国的船只而言,就是充满危险的海域了。
  上了年纪的德国船长克诺普曼,现在只是想着早一些把船上的货物卸下,然后离开这里。
  就在他准备向登船检查的日本军官询问什么时候开始卸货的时候,刺耳的防空警报声突然在巨港的码头上响了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儿?”在“呜呜”作响的警报声中,他用荷兰语大声询问。
  “是演习!”那位日本军曹笑着回答,“一定是防空演习,这里经常举行防空演习的。”
第1060章
B-29
  苏门答腊岛以南的印度洋上空,天气并不是太好,中低空漂浮着大片大片的层云,海面上可能还在下雨。不过对于在9500米高空飞行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而言,天空中永远都是万里无云。
  9500米的高度对于云雨而言都太高了,对于日本人的战斗机而言,9500米恐怕也太高了。
  保罗·蒂贝茨上尉两只手握着操纵盘,他转过头向着机舱右侧望去,看到的是足够让大部分人都终生难忘的壮观景象。
  这是142架飞机组成的大机群,不是142架普通的战斗机或是轰炸机,而是142架B-29型超级空中堡垒。它是目前已知最强大的重型轰炸机,比日本人用来轰炸西海岸的德国产的Me264轰炸机还要强大的多!
  一想到日本人在美国西海岸投放细菌武器杀害无数平民的罪行,蒂贝茨上尉就有一种驾驶B-29去东京投放凝固汽油弹的冲动……如果能把日本天皇烧死,哪怕是一次单程行动也值得了。
  实际上,美国陆军航空队不是没有考虑过对日本进行“单程轰炸”的可能性——在夺取瓦胡岛后,B-29轰炸机从瓦胡岛起飞,直飞6000多公里去东京投弹,然后再前往苏联的海参崴降落。
  不过最后因为代价太大,而不得不打消了“单程轰炸”东京的念头,改为从澳大利亚起飞轰炸日本在南洋的油田。
  而位于苏门答腊岛上,年产数百万吨原油的巨港油田,则是B-29轰炸的重中之重!
  根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估计,只要能够摧毁包括巨港油田在内的几个位于东南亚的大油田,日本的战时石油供应就会大幅下降,日本的战争潜力也将会大打折扣。
  到时候,除非德国愿意从自身并不宽裕的石油供应中拿出几百万吨补给日本,否则日本就只能向美国求和。
  一旦日本求和,美国就可以集中力量去对付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德国佬了,也不求打赢,只要能打个平局,就不怕在未来的货币战争中打不赢了。
  而在用货币战争整垮了欧洲共同体后,还怕没有机会再找日本的麻烦吗?
  “上尉,咱们10分钟后就要进入苏门答腊岛上空了,估计会遇到日本飞机的拦截。”
  蒂贝茨上尉的领航员西奥多·范柯克在东印度群岛时间6月5日上午9点38分向他的上司大声报告。
  “好的,咱们马上就要和日本鬼子较量啦!”蒂贝茨上尉按了一下喉部通讯器:“陈纳德少将,我是领航机机长蒂贝茨,我们10分钟后就要进入苏门答腊岛上空了。”
  这次负责轰炸巨港油田的是陈纳德少将担任司令官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20轰炸机联队,由陈纳德少将亲自带队,一共出动142架B-29。
  其中一半装载炸弹,另外一半飞机则装载凝固汽油弹。机群从西澳大利亚州的黑德兰港基地起飞,先向西北飞行2000公里,然后再转向正北飞550公里就到达了巨港上空。
  由于飞行线路大部分处于澳大利亚以西的印度洋上空,那里是日军雷达无法侦测到的盲区,只有当机群靠近苏门答腊岛南岸海岸线150公里内,才有可能被布署在苏门答腊岛上的日军雷达站侦测到。
  而此时,142架B-29距离巨港已经不到500公里,以B-29接近500多公里/小时的高速(在9500米上空,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要不了1个小时,这些飞机就会飞到巨港油田和城市的上空。数百吨的炸弹和凝固汽油弹,就会将巨港化为一片火海了。
  不过在美国人的这些B-29完成它们的投弹任务之前,还必须过了日军战机这一关。
  “伙计们,我是陈纳德,今天带着你们来炸日本人!”陈纳德的声音传到了天空中每一架B-29战斗机上的机组成员的耳机中。
  “不过日本人不会轻易让我们把炸弹丢下去的。”陈纳德放沉了语气,“他们有许多战斗机,我们很快会遭到日本飞机的拦截。所以我们必须保持队形,让飞机互相掩护,所有的炮手都各就各位,准备战斗!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他的话音刚落,负责领航的蒂贝茨上尉的声音就又一次响了起来:“少将,发现敌机!数量50架以上,是日本人的‘托尼’战斗机。”
  “托尼”是美国人给日本的三式“飞燕”战斗机起的代号。这种飞机在南太平洋战场上有点名气,是日本陆军飞机中性能比较优越的战机(日本陆军不用零式,因此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飞燕”算是日本陆军航空兵手中性能很不错的战机,可惜数量不多),而且多给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使用,因此取得过不错的战绩。
  “知道了!”陈纳德的语气依旧平稳,仿佛不在乎这些日本人的“飞燕”,“伙计们,继续保持队形,硬闯过去就行了,日本人挡不住我们的!”
  陈纳德的自信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B-29轰炸机的确是一款火力强大、坚固非常的重型轰炸机。
  B-29重型轰炸机真的很重,空重达到了33793公斤,比德国人的Me264重了近10吨!而这些重量自然都用在了自卫火力和装甲上了,机身上有4个遥控炮塔和1个尾炮塔,总共装备12挺12.7mm机枪和1门20mm机炮。
  实际上就是一架会飞的堡垒!
  而日本人的“飞燕”二型虽然在高空性能上比起早期的“飞燕”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它的火力依旧有些贫弱,只有2门20mm机炮和2挺12.7mm机枪。
  靠这样的火力,想要击落坚固的B-29是非常困难的!
  9点45分,B-29轰炸机和日本战斗机的第一次碰撞正式开始了。
  142架美国的B-29在空中列出了层层叠叠的阵型,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而日本的至少70架三式“飞燕”战斗机,则开足马力,先是努力冲上了1.05万米的高空,然后就仿佛恶虎下山一般,借助付出的加速度,扑向了1000米下方的B-29。
  激烈的交火旋即在空中展开,一道道火舌从B-29背部和腰部的6挺12.7mm机枪中喷射而出,顿时就在空中形成了密集的火网。
  而日本人的“飞燕”战斗机也不甘示弱,冒着美国飞机射出的弹雨奋力冲锋,在付出了11架“飞燕”战机被12.7mm的航空机枪(美国的12.7mm机枪子弹比德国、日本相同口径的子弹要长,威力也相应增加)打成了筛子的代价之后。日本战机上20mm的机炮和12.7mm航空机枪打出的弹药也扫过了硕大的B-29。
  但是完全出乎日本飞行员的预料,除了3架B-29被击中了要害,翻滚着栽向了地面,其余的139架B-29仍然遮天蔽日地向北飞去。
  目瞪口呆的日本“飞燕”战斗机飞行员还想要驾驶战机追击,却突然发现他们的飞机在9500米的高空上飞得没有美国人满载弹药的B-29快!
  也就是说,他们只有一次攻击的机会,然后就追不上B-29了。
  很显然,被日本陆军寄予厚望的三式“飞燕”战斗机并不能有效拦截B-29。
  不过日本人手中现在还有另外一张王牌——36架“银色死神”式喷气式飞机!
  有些出乎赫斯曼的预料,他卖给日本人的“人操飞弹”因为性能太好,被节省日在过惯了的日军拿去当成了喷气式飞机。
  不过由于日军对美国西海岸的轰炸损失了不少Me264轰炸机,还有一部分Me264被当成了远程轰炸机用在了太平洋上——为了破坏美军在尼豪岛上的机场,日军发动了泽捉岛-尼豪岛-瓦胡岛间的穿梭轰炸。派出了十几架属于陆军的Me264,携带炸弹从日本东北的泽捉岛机场起飞,飞上5000多公里去尼豪岛投了炸弹(夜间投弹),然后再降落到瓦胡岛。
  另外,日本海军也将几架Me264用于远程侦察,搜索夏威夷群岛附近的美国主力舰队。
  所以现在可以用来挂载“银色死神”的Me264只剩下了属于海军的40架,因此只能一次发射40架被当成喷气式飞机的“银色死神”了。不过在日本海军看来,40架喷气式的“银色死神”一次击落20架左右的B-29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现在这些Me264都布署在了新加坡,在苏门答腊岛上的雷达站发现了美国人的B-29机群靠近后,马上就挂上“银色死神”紧急起飞,想要给胆敢侵犯苏门答腊的美国飞机一个下马威。
第1061章
纸老虎发威
  由于Me264轰炸机的空重远比B-29轻,而两者使用的发动机又属于同一个级别,都是带涡轮增压器的18缸空冷式发动机。因而空重轻了近10吨的Me264在扔下了“银色死神”喷气式飞机后,就可以比B-29飞得更高更快。所以源田司令官可以在1.15万米的极高空,亲眼目睹“银色死神”和B-29之间的战斗。
  通过一架6倍军用望远镜,源田实清晰地看见2架“银色死神”组成了双机编队,先是在1万米左右的高度追在美军的B-29大机群屁股后面不断加速(目前的喷气式发动机存在加速较慢的问题),飞了大约3分钟,这2架“银色死神”已经飞到了800公里左右的时速,仿佛2只银色的猎鹰划过天空,扑向1架看上去比Me264还要巨大的美国重型轰炸机。
  “它要完蛋了!”源田实自言自语地说道。根据他的经验,2架“银色死神”的4门20mm机炮一起开火是足够把一架Me264给击落的——Me264不是一款坚固的飞机,火力也不强大,在这两方面根本比不上日本人自己的“吞龙”、“飞龙”和“银河”,它的长处飞得高和飞得快,可以避开地面和水面的防空火力,还能让敌人的战斗机抓不到。
  因而,源田实和大部分日本航空兵的指挥官们在听说美国有了和Me264类似的B-29后,都想当然的认为B-29和Me264一样,都是皮薄馅大型的飞机。
  按照源田实的估计(参考Me264进行估计),动用40架“银色死神”进行拦截,只需要一轮攻击就可以确保击落20架美国的B-29,如果再算上陆军“飞燕”战斗机和地面高炮的战果,在对抗B-29的首战中取得40-50架击落的战果是没有问题的,即使美国人一次出动150架B-29,也将蒙受30%以上的折损率。
  这对轰炸航空兵而言,绝对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可是当2架高速掠过B-29上方的“银色死神”猛烈开火之后,源田实就大吃了一惊。
  4串火舌中的2串分明打在了那架看上去又大又笨的B-29的机身上,瞬间就开了几个大洞。可是那架B-29仿佛什么事儿都没有,依然大摇大摆的向前飞去。
  “巴嘎,居然没有打下来,这也太坚固了吧……”源田实惊得连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他连忙将望远镜左右晃动,想要看看别的B-29有没有被打下来。结果发现天空中的B-29机群依然层层叠叠,浩浩荡荡,虽然有2架飞机拖着黑烟前行,但仿佛也没有马上要坠落的模样。
  刚才的40架“银色死神”的扑击,也许击落了一架两架B-29,还击伤了另外几架。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机群而言,那点损失根本是微不足道的。
  源田实的脸色已经铁青下来了,因为“银色死神”的拦截已经结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9/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