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735

  “还可以。”柯伦泰紧蹙着眉头,“不过他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必须要保密……”
  “我知道,我知道。”赫斯曼连连点头,“等我回了德国,就派最好最可靠的医生过来。”
  “谢谢。”柯伦泰感激地冲赫斯曼点点头。这也是她来找赫斯曼的一个原因——这个时代,德国有最好的医生!
  “那么,我能问一下诱发中风的因素是什么吗?”赫斯曼接着发问。昨天他就察觉到列宁的情况不大好,仿佛有块大石头压在心头似的。
  “基辅!”柯伦泰咬了咬牙,“我们在基辅被白色波兰的军队打败了……”
  基辅战役居然打败了!
  原来在过去的三四个月,在右岸乌克兰的战场上,仿佛是红军占有优势,不仅包围了基辅,而且还解放了许多中小城市。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能在基辅城外摧破波兰白军的主力——指挥这场战役的图哈切夫斯基拟定的是一个围城打援的方案。
  可是出乎红军的预料,守卫基辅的乌克兰白军异常顽固,而且还得到了大部分市民的拥护。彼得留拉集团组织了大量的民兵。使得他们有充足的兵力在防守之余,还能不断发起反击,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红军有生力量。
  到了7月中旬,也就是赫斯曼刚刚抵达俄国的时候。由法国军事顾问团指挥的波兰白军主力,才姗姗来迟,推进到了基辅以西的克罗斯腾。然后就是长达18天的克罗斯腾-基辅会战。
  由于红军在4月中旬到7月中旬的三个月里一直围攻基辅和忙着占领右岸乌克兰的大小城市,同各种各样的乌克兰民间军事力量斗争。所以在克罗斯腾-基辅会战开始前,他们已经筋疲力尽。
  虽然如此,久经战阵的红军在交战开始的时候,还是主动发起进攻,希望可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红军一度还占了上风,打得经验不足的波军节节败退。但是到了8月13日,毕苏斯基亲自率领援兵抵达克罗斯腾后,波军士气大振,随后发起反击,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终于将早就是强弩之末的红军击溃!
  这意味着从4月份开始重燃战火的苏波战争,将以苏俄方面的惨败告终——历史上的苏波战争,只能算是个平局。苏俄虽然没有夺下华沙,但还是收复了基辅和右岸乌克兰大部。
  但是在这个时空,苏俄红军在基辅城下败北,这意味着半个乌克兰要成为波兰联邦的土地了。而且,苏俄的重工业基地顿涅斯克盆地,也将在波兰的轰炸机的威慑之下。
  昨天下午,列宁的秘书福季耶娃给列宁带来的,就是前线大溃败的噩耗。
  ……
  “一定要消灭白色波兰!一定要解放被波兰资产阶级压迫的乌克兰人民!”
  当赫斯曼和柯伦泰一起,走进列宁在克里姆林宫中的病房时,他就听到了病人用沙哑的声音在反复交代着……遗言!
  虽然列宁的气色还算可以,躺在床上还能挥动手臂,说话的时候口齿清晰,也没有面瘫的症状。但是“一定要消灭白色波兰!一定要解放被波兰资产阶级压迫的乌克兰人民!”这两句话,还是在列宁逝世后变成了他的“遗言”,在苏联尽人皆知。连所有的苏联少先队员,都要在戴上红领巾的时候背诵一遍。
  “这是我的遗言!”列宁冲着赫斯曼招了招手,苦笑道,“没有想到,我们居然被白色波兰给打败了,失去了半个乌克兰……”
  赫斯曼的目光在列宁的病房中扫了一圈,发现托洛茨基、斯大林、加米涅夫和克列斯廷斯基都在,还有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雅和情人阿曼德,真的有一点交代后事的意思。
  “路德维希。”列宁从阿曼德手中接过杯水,喝了一口,“失去右岸乌克兰对我们的打击很大!而我的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收复那里了。因为,我已经决定和波兰议和了,会请波罗的共和国的皮尔堡总理设法斡旋……”
  “一定会成功的。”赫斯曼皱眉说,“英国人不会愿意看到波兰人拿下整个乌克兰的。而且法国人也不会支持波兰人继续东进,他们需要波兰的军队南下进攻匈牙利!”
  法国人在匈牙利遇到了麻烦。主要问题是罗马尼亚人不愿意再战,塞尔维亚人忙着收拾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而希腊人又在大举入侵小亚细亚半岛。而法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又特别高涨,不可能动员几十万大军去攻打匈牙利。于是法国人就从北非调来了穆斯林军队。而这些法属北非的殖民地军队又让特兰西瓦尼亚的基督教徒们想到了奥斯曼帝国……结果,匈牙利战争就没完没了拖延着。
  而让波兰联邦从北面进攻匈牙利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仿佛是结束匈牙利战争的最佳手段!
  “毕苏斯基也不敢要!”列宁哼了一声,他知道自己对匈牙利布尔什维克党是爱莫能助了。“半个乌克兰是波兰能够控制的极限,再多就消化不良了。”
  在如今的波兰联邦中,波兰人还是多数,有约2000万。如果拿下整个乌克兰,那么波兰联邦的人口结构就将发生逆转。而且左岸乌克兰生活着大量的哥萨克和俄罗斯人,他们可不容易统治。
  列宁看着赫斯曼,“但是我们还是要在将来收回右岸乌克兰,就和你们要收回西普鲁士和波森一样,不是吗?”
  “是的!”赫斯曼立即回答,“这是必须的!”
  列宁重重点头,看了眼赫斯曼,又看看他的四个政治局委员,“好的!从现在开始,俄罗斯和德意志就是最好的朋友了!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两国的军队可以在华沙城下会师!”
  赫斯曼知道,从现在开始,苏联和德国真正成为朋友了!至少在白色波兰覆灭之前,双方就是同志加兄弟!
第127章
为什么是1939年?
  在柯尼希广场的总参谋部里,现在虽然是工作时间,但是进进出出并没有几个军官。在高高的拱形圆屋顶下面,两个人踏在花岗岩地板上的脚步声听起来好像是一排兵士在齐步走。“库尔特,现在这里有点儿冷清。”赫斯曼说,“不过希望还是有的,至少我们有个很不错的开局。”
  和赫斯曼一起的人是库尔特·斯图登特,他们是一起从俄国返回的,中途还在里加停留了几天,视察那里的工厂。在他们离开里加的时候,苏波(波兰)将在里加进行和平谈判的消息和苏俄同波罗的建交的消息,同时从莫斯科传来。
  他们穿过了一间相当大的会议室,又通过一条长长的走廊,走进了一间挂满了各种飞机照片的办公室——光是看看这些照片,就能猜到这里是总参飞行办公室了。
  “哦,我们在俄国可真是大获成功啊。”斯图登特说着,向一把有点破旧的扶手椅做了个手势。“不过你也给容克斯和福克出了个大难题……我想列宁一定很感激你吧?”
  “我可不单是为了俄国才为难容克斯和福克的。”
  “不是为了俄国?”斯图登特打开一个柜子,从里面取出了厚厚一叠文件夹,然后放在办公桌上开始翻动。
  “不单是。”赫斯曼强调道,“我们需要两条腿走路,这样就需要加倍投入,和苏俄的合作将会分担‘一条腿的投入’,我们自己搞另外一条。”
  “好了,找到了。”斯图登特从一堆文件夹中取出了一个表皮上写着“转缸式发动机”字样的文件夹。“法国人的奇葩发动机,土地神系列……14个一起转动的气缸,可以输出160马力,功率/重量比达到0.667。”
  这就是二战中和直列液冷式发动机并驾齐驱的星型空冷式发动机的鼻祖。法国人发明的转缸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散热方式非常奇怪,是让汽缸旋转。因此会产生巨大的惯性能,导致飞机很难操作。
  “让BMW公司去改进,想办法让汽缸不转就是了。”赫斯曼接过了文件夹,打开后翻看了起来。里面的资料很全,不仅有详细的图纸,还有各种测试数据。德国人在战争中缴获过不少转缸式发动机,而且自己也仿造过。
  斯图登特说:“先让他们仿造土地神9N,1923年内在此基础上拿出马力超过400,不会旋转的9缸空冷式发动机……BMW公司应该有这样的本事。”
  历史上,美国的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在1925年拿出了类似的产品R-1340黄蜂发动机。而那时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才刚刚成立,只有区区20名员工而已,根本不能和BMW相比。
  赫斯曼希望BMW能抢在普拉特·惠特尼之前拿出产品,这样就能取得星型发动机的专利。
  “就这样吧。”赫斯曼将斯图登特给他的文件夹放进了一个手提包。“我把它带走没有问题吧?”
  “没有关系,我这里还有。”斯图登特说。“而且给你的那份不过是简介,详细资料还有很多,还有样品。”
  赫斯曼说:“那些都送去BMW公司吧。”
  “那么我们要不要招标一款相同马力的直列式发动机?”斯图登特问。
  “暂时用不着。”赫斯曼摇摇头,“经费有限,得省点花。等到我们和俄国人的合作开始产生大量现金流时,再搞直列式发动机的开发也不迟。”
  相比星型发动机,直列式发动机的运用还算比较广泛,可以运用到汽车上面。所以赫斯曼暂时不打算资助直列式发动机的研制,而是想让德国的汽车公司和机械公司自己去搞。
  毕竟和苏俄的合作是需要很大投入的。因为俄国人可以拿出来和德国交换的商品,主要还是石油。俄国人可以拿出的是原油而不是成品油,这就需要德国建立起相应的石油加工和销售产业。
  而要做到这一点,工业促进委员会少不了要向巴斯夫公司和拜耳公司提供大量的贷款。
  此外,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现在也要开始建设了。
  根据赫斯曼的计划,未来的战争将会极度依赖石油,因此德国必须要在战争爆发前至少储备2000万吨原油——可以至少维持2年战争的消耗。
  如此之大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不仅需要大量的储备设施,而且也不可能在战争爆发前的几年内储备完成——等到元首上台,英美法苏都会提高警惕,当然不会敞开了卖石油给德国了!因此,储备石油只能从20年代开始,而且要细水长流,每年储备个一二百万吨,等到二战开始前也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除了储备石油,煤变油的研究和投资也已经秘密提出来了。赫斯曼希望在1939年前,德国能够形成年产500万吨的合成燃油能力。这当然也涉及到了巨额的投资——不仅要投资合成燃料工厂,而且还需要投资煤矿。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去奥地利和捷克投资煤矿。
  另外,有色金属的储备工作也要从20年代开始。和石油一样,有色金属资源也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短板。几乎所有的有色金属德国统统缺乏,而没有这些有色金属,德国的军事工业在战时就要遇到大麻烦。
  而储备有色金属还不仅是花钱购买的问题,有时候还需要到国外去找矿。在赫斯曼的记忆中,奥地利有欧洲最大的钨矿,捷克有比较丰富的锰、石墨和铀矿——捷克的铀矿早就被发现并且开采了,不过不是用来制造核武器,而是当成瓷器的着色剂使用。赫斯曼准备找个机会收购那里的铀矿,然后将每年生产出来的铀矿石都储备起来。另外,比属刚果也拥有丰富的铀矿资源,据赫斯曼所知,那里的沥青铀矿在1921年起就被人开采利用了。比属刚果的铀矿,也是必须要想办法弄到手的……
  等到奥托·哈恩和丽泽·迈特纳发现了核裂变现象,这些东西可就有大用了。
  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工业促进委员会需要拿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投资,手头绝对不算宽裕,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给最需要的部门。
  “1939年?为什么?”总参政治处的处长办公室里,库尔特·冯·施莱彻尔上校,翻看着赫斯曼刚刚拟定好的石油和有色金属储备计划——这份计划将在1921年度的工业促进委员会工作会议上通过。而施莱彻尔上校在如今的总参谋部里算是个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工业促进委员会、军官联合会、航空委员会等等的都有他一份。赫斯曼拟定的计划要得到通过,就必须取得他的支持。
  “这一年有什么特别?”施莱彻尔抬头看着赫斯曼,“石油、铝、锰、铬铁、锌、铅、铜等等的储备,还有那个什么铀的储备,还有人造汽油工厂,都要求在1939年8月31日前完成。你能告诉我1939年9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第128章
再不打就老了
  “1939年9月1日啊,我打算在那一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赫斯曼压低了声音,用极其严肃的语气对库尔特·冯·施莱彻尔上校说。
  “什么?什么?第,第二次世界大战!?”施莱彻尔猛地跳了起来,眼睛圆睁着,抬起右手指着赫斯曼。“你,你,你是认真的?”
  赫斯曼认真地点点头,“上校,我当然是认真的。我们打输了一次世界大战,现在应该考虑报仇雪恨,准备新的世界大战了!而我个人认为比较合适发动战争的时间是1939年!”
  在另一个时空,德国军方在希特勒上台后才开始计划发动战争,时间则定在1944年到1945年。也就是说,德国是在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
  “可是,为什么是1939年?”
  “上校,我是1892年出生的,而您是1882年出生的。到1939年时,我48岁,您是58岁,都不算太老。到时候我可以指挥几个集团军去扫荡波兰和法国,而您则能担任总参谋长居中调度。如果再拖延下去,我们就老了,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和脑力去领导德国军队赢得战争了。我们既然在准备战争,那就有责任去领导德国军队取得胜利!”
  这也算理由?施莱彻尔当然想过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没有赫斯曼的时空中,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领导德国悄悄备战的人就是他!推动德国和苏联合作的人也是他!
  但是他多半没有想过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现在已经是20年11月了,只有不到19年时间……”
  “上校,这不取决于我们!”赫斯曼皱起了眉头,“这取决于德意志人民的意志!当德国人民需要战争一雪前耻的时候,作为军人我们不能退缩!”
  “人民需要战争?”施莱彻尔怀疑的摇摇头。他的思维还是第二帝国式的,虽然在威廉二世宣布战争的时候,德国人民也在为他欢呼。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还是皇帝和容克贵族要打,底层人民对战争的拥护程度是不能和二战中的德国人相比的。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正好相反,中下层人民对战争的支持程度远远超过上层——不必替德国劳动人民辩护,纳粹党就是他们用选票推上台的。而荣誉军官团当中却有不少人是反对纳粹,比如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蓝色马克斯勋章的福尔贝克和卢克纳尔伯爵(用海鹰号帆船打破交战的那位)还有战前担任过总参谋长的路德维希·贝克上将等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