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35

  “对。”赫斯曼点点头,“市场化、自由化不适用于俄德之间的贸易。我们之间的贸易应该通过具有垄断性的进出口公司进行,在德国方面是经济促进公司。
  我建议你们也成立一家同样性质的公司,所有的贸易和经济合作项目,都通过这两家公司进行。我们出口多少技术和机器设备,你们也要出口同样价值的我们需要的商品给德国。当然,这是大的原则,短期的赊账、欠账还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这种赊欠必须通过实物进行偿还,而不是支付黄金或货币。”
  斯大林问:“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用粮食、石油、木材和有色金属进行支付?”
  “当然了,我们接受这种方式。”赫斯曼点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
  从现在开始就为20年后的世界大战储备石油和有色金属!而且储备会通过和苏联的易货贸易,用细水长流的方式进行——从苏联易得的原油和有色金属中的大部分,会销售给德国的相关企业以获取现金收入,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储存起来用于战备。
  赫斯曼顿了下,仿佛在思考什么,然后又道:“但是你们支付给我们的粮食、石油、木材和有色金属在结算时,必须要按照国际市场上的现货价格打个八折。如果出现赊账,那么赊欠一方每年要支付赊账总金额5%的利息,同样也用实物进行结算。”
第124章
空冷和液冷
  苏联航空事业之父茹科夫斯基的年纪非常大了,有七十多岁,留着好像圣诞老人一样的白胡子。赫斯曼抵达莫斯科的第三天就见到了他,这会儿他正和赫斯曼一起坐在一辆窄小的汽车里面。
  他们两人还有容克斯、福克、斯图登特、图波列夫,还有暂时兼任工农红军空军总局局长的斯克良斯基(他还是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陆海军副人民委员)等人,分别乘坐着几辆小汽车离开莫斯科市区,到了市郊的一座机场兜了一圈,车里满是浓重的俄国劣质汽油的味道。太阳在低沉的天空中,从白云的间隙中照射出来,在黯淡的阳光下,机场跑道上停着大大小小十几架双翼飞机。从外观上看,有英国的DH系列和阿弗罗系列还有德国的福克D系列。这些飞机的外壳上面都刷着红星标志,有些飞机已经非常破旧,油漆都已经剥落。
  这地方完全像德国的前线机场:修理工棚、飞机库、营房一应俱全,坐落在平静而荒凉的土地上,附近就是奔流的莫斯科河。
  按照茹科夫斯基的介绍,这里是红空军的一个临时试飞场——新的专用试飞场正在建设,今年夏天就能建成。而在这之前,生产整机的彼得格勒工厂和杜克斯工厂,还有生产火星工厂仿制的新机型,都会在这里进行试飞。
  “这都是俄国自己生产的飞机吗?”福克看了一眼摆放在机场跑道上的福克D系列飞机。“造得真不错,差点连我都给骗了。”
  茹科夫斯基看上去像是个受人恭维的圣诞老人,高兴而温和地一笑,露出了稀疏的牙齿。“我们没有图纸,就通过逆向工程进行仿造,我们有最好的工人,他们不讲报酬,有黑面包吃就会努力工作,非常认真。可是我们造出来的福克D系列还是比不上德国原装的。”
  非常年轻,看上去有点像个小学老师的陆海军副人民委员斯克良斯基补充说:“主要是火星工厂的发动机不行,比不上德国货,马力不足,还老是熄火。”
  “那里就是个作坊。”容克斯在旁边对赫斯曼说,“我去看过彼得堡飞机制造厂和火星发动机工厂,条件非常差。特别是后者就是个小作坊,能在那里生产出发动机简直是奇迹。不过他们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非常不错,设备齐全,教学条件也很好,比我们德国任何一所大学的空气动力学系都要好。”
  俄国人的基础研究很扎实,赫斯曼心想,不过德国在这方面也不弱。
  一行人开始参观飞机,容克斯、福克和斯图登特都是内行,他们看得非常仔细,甚至还爬上三角梯观看座舱内部和发动机的情形。
  赫斯曼对两次世界大战时代的航空也不算是门外汉。后世的知识告诉他,二战时代的活塞式飞机发动机,按照汽缸排列和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直列式液体冷却发动起和星式空气冷却发动机两种。二者各有优缺点:
  气冷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紧凑,维护方便;但横截面大,风阻系数大,且大功率运行持续时间不如水冷。
  水冷发动机:风阻系数小,持续功率大;但结构较复杂,维护相对困难。
  其中装备气冷式发动机的多是追求大功率、大航程、长时间可靠运行、维护方便的舰载飞机和远程轰炸机。而液冷式发动机则多装备在追求格斗性能的空优战斗机上以及在近距离使用的轰炸机上。
  而就发动机性能而言。二战中,在液冷发动机领域称王的是英国,德国因为涡轮增压技术较差而稍稍落后于英国,但是总体差距不大。使用液冷发动机的战机在二战中,是德国空军战机的主流。
  在气冷发动机领域最强的则是美国,德国的BMW公司虽然也开发出几款非常不错的空冷发动机。但是在对气冷发动机的运用上,德国却是比较糟糕的。除了著名的Fw-190之外,比较出名的只有双翼的Hs123强击机和Ju290轰炸机,就是容克52和Fw-200这两款民用运输机出身的飞机了。
  虽然德国人有性能优越的空冷发动机——至少比日本人强得多——但是却没有开发出什么大航程和大载弹量的战斗机和战术轰炸机,德国人的空军科技树仿佛缺了那么一大块似的。
  在赫斯曼看来,德国的活塞式发动机技术在二战中之所以失去领先优势,它们的空军科技树之所以出现缺失。原因就是从1919年到1933年这一段“禁止发展空军”的时代。
  虽然德国人偷偷摸摸干了不少违反《凡尔赛条约》的事情,但是军备这事儿,靠偷偷摸摸搞是不行的——没有大规模的生产、使用,很多问题不会被发现,而且开发的成本也没有办法摊销。
  所以,赫斯曼现在就盯上了苏联这个大市场了!他要用苏联市场来补齐德国缺失的科技树。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俄国航空工业的水平。”在机场跑道旁的一座两层楼房里的一间会议室里,赫斯曼和斯克良斯基等人开始讨论合作的具体事宜——当然都是原则性的问题。
  赫斯曼说:“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目前的俄国整体而言都是比较落后的。用列宁同志的话说,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不过这并不影响俄国发展它的航空工业,但是我们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它的航空工业,而不必照搬德国的经验。”
  他转过头,对容克斯和福克说:“俄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未来每年合作生产的规模将会达到数千架之多!但是我们的产品一定要符合俄国市场的特点。
  所以我们要针对俄国市场进行开发,还要请俄国的专家一起参与开发。我们不仅要设计能够在俄国实现总装的飞机,还要让这种飞机能够使用俄国的原材料——不一定要追求全金属,应该尽可能使用木材。还要让发动机也能够比较容易的在俄国生产,这就要求设计容易生产和保养的发动机。
  另外,这种飞机还要很容易进行维护,还要有较大的航程……毕竟俄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只有三四百公里航程的飞机是不适合俄国的。”
  容克斯和福克互相对视了一眼,都微微皱眉,这位赫斯曼中校太实在了吧?做生意哪儿有这样老老实实的?这样老实不是在自找麻烦吗?
  斯克良斯基也在看自己的两个专家——茹科夫斯基和图波列夫,两个俄国航空专家都非常兴奋。对方提出的条件,真的是在为俄国考虑啊!这个赫斯曼,原来是个有良心的军国主义分子!
第125章
法德俄三国志
  赫斯曼还真是个“实在人”,给出的合作条件可以说让俄国布尔什维克喜出望外。虽然苏俄是有办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买到先进飞机的,但是想要学到研制飞机的本事,想要引进技术和生产线,想要让帝国主义先进的航空工业开发适合在苏俄生产和使用的先进飞机,基本上是做梦!
  而赫斯曼居然让他们美梦成真了!赫斯曼凭良心做买卖,那么列宁同志当然也不会让朋友在经济上吃亏。
  先给了200架订单,订购福克公司和容克公司现成的飞机,这是苏俄红军急需的。至于价钱都好商量,因为巴库油田还没有收复,就先给了金卢布——易货贸易只是大原则,不是不能有例外的。
  接着《俄国-波罗的易货贸易协定》也草签了下来——现在德国和苏俄还没有外交关系,自然不能签署协定。而波罗的和俄国虽然也没有建交,但那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在赫斯曼完成访俄任务之后,苏俄外交代表团将在越飞的带领下和他一起前往里加,讨论红军撤出爱沙尼亚的问题。苏俄红军在击败尤登尼奇后趁势攻入了爱沙尼亚,占领了塔林。而库尔兰自治邦的防卫军在英国军事代表团的要求下也进入了爱沙尼亚,现在正和红军对峙。
  而这份《俄罗斯-波罗的易货贸易协定》则将作为《俄罗斯—波罗的友好互助条约》的一部分,由波罗的共和国的政府领导人和苏俄代表共同签署。
  而且签署这份《俄罗斯—波罗的友好互助条约》也是英国所乐见的。英国人的主张本来就是大陆平衡加遏制苏俄。而大陆平衡的根基则是德法俄平衡。遏制苏俄则是法德两国居后,“防疫线”在前。所谓的防疫线,其实就是波罗的和波兰。其中波罗的有德国在后面力挺,波兰则是法国的铁哥们,都是有后台的。
  这样大陆上面就能唱法德俄三国志,想必是能够长期保持平衡的。
  至于波罗的和德国的特殊关系,还有德国和苏俄的暗中勾结什么的,这些英国人其实都知道一点。但是英国是平衡大师嘛,现在欧洲大陆上是法国最强,俄德皆弱。英国自然对俄德私下的小动作睁只眼闭只眼了。三国志嘛,哪有不许两个弱国合纵连横的?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根据皮尔堡男爵的电报,英国的寇松勋爵非常希望波罗的能和苏俄签署条约。因此英国是赞成波罗的脱离俄国独立的,波罗的很快会成为一个共和国。”
  在克里姆林宫,前来和列宁道别的赫斯曼提起了英国对波罗的共和国的立场。库尔兰自治邦的政府从1919年初开始,就在同英国进行接触。而英国对库尔兰和波罗的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开始他们坚持要求德国人从库尔兰撤离,稍后就开始松动,不再提什么德国人撤离了。在1919年6月苏俄用割让右岸乌克兰为代价换取和波兰的停战之后,英国就在里加设立了利益代表处,还派来了特别军事代表团——这意味着英国人已经承认了库尔兰自治邦的地位。
  而在奥丽加女皇前往克里米亚,尤登尼奇上将第二次进攻彼得格勒惨败,苏俄红军攻入爱沙尼亚之后。英国的立场再次发生转变,开始支持波罗的在库尔兰自治邦的带领下实现独立了。
  列宁接见赫斯曼的地方是他的办公室,他坐在一张很大的办公桌后面,办公桌上放着一堆文件。伟大导师是一边批阅文件,一边和赫斯曼单独见面的。这说明导师很忙,同时也表明他和赫斯曼的关系很好。
  导师穿着一套粗咔叽的衣服,显得非常宽松,他看起来很疲倦。赫斯曼在莫斯科隐约听到些消息,现在苏俄内部很不稳定,到处都有人造反闹事,为了镇压,红军甚至用上了毒气弹。
  而外部的敌人也不消停,奥丽加女皇任命了新的总司令(弗兰格尔),又得到了英法援助的武器,正在编组新的军队准备反扑顿涅斯克。不过就赫斯曼所掌握的情报,那位女皇陛下大势已去,她的哥萨克军队士气低落,补给匮乏,军纪也变得非常松懈,出现了大量的劫掠事件。这已经不是一支能取得胜利的军队了。
  实际上,目前最让布尔什维克担忧的恐怕还是同波兰的战争——赫斯曼没有得到多少这方面的报告,苏波两方面都在报纸上宣称胜利,但是却都在封锁来自前方的消息。这说明战争正在关键时刻,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就在赫斯曼想打听苏波战争情况的时候,导师已经开口了。
  “波罗的共和国能够成立,对我们双方都是好事,我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成为苏维埃俄国通往外界的桥梁。”
  列宁在桌子上的文件堆了翻了翻,然后抽出一份文件,递给了赫斯曼。
  赫斯曼看了看,这是一份给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的命令。内容是委任柯伦泰夫人为副人民委员兼苏俄-德意志贸易公司经理。
  这份文件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是柯伦泰夫人在布尔什维克内部的地位正在下降;第二是列宁相当重视俄德合作,看来已经将之当成实现十年计划的捷径。
  “请您放心,经济合作公司和苏俄-德意志贸易公司的合作会非常愉快的。”
  赫斯曼将文件交还给了列宁。列宁又从文件堆里抽出了一份文件,他抬头看了赫斯曼一眼,“经济建设只是一个方面,是吗?”
  “当然,我们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嘛。”赫斯曼回答。“当然应该在战略上互相配合……”
  就在这时,列宁办公室的门突然被人推开了。快步走进来的是个女人,名叫福季耶娃,是人民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秘书,同时也是列宁的秘书。赫斯曼听到脚步声,回头看了她一眼,只见她捧着个红色封皮的文件夹,神色有些紧张。
  赫斯曼心想:难道是前线出了什么状况?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赫斯曼很识趣地站起了身,和列宁握了下手。“您还有事儿,我就不打扰了。”
  “好的,路德维希,我让人安排你去参观顿涅斯克的工厂,虽然情况不好,但毕竟已经回到了我们的手中。”列宁笑着说,“等你从顿涅斯克回来,我们再讨论波兰问题……这几天正是基辅战役的关键时刻,你再回莫斯科的时候,基辅应该已经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到时候我们再谈进一步的合作。”
第126章
一定要消灭白色波兰
  赫斯曼并没有按照列宁的安排离开莫斯科去参观访问,因为列宁同志突然病倒了。
  “路德维希,列宁病倒了!”
  赫斯曼在莫斯科民族饭店的套房的房门,一大早就被匆匆来访的柯伦泰夫人敲开了。柯伦泰非常热情地拥抱了赫斯曼,然后就在他的耳边低声告诉他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
  “他中风了!就在昨天下午……”
  柯伦泰的声音很轻,显然不想让周围的人听见。
  列宁居然中风了!赫斯曼也大吃一惊。他虽然知道列宁的命不会很长,可是在1920年8月就倒下,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现在跟我走,去克里姆林宫。”柯伦泰夫人没有跟赫斯曼进房间,而是直接让赫斯曼和她一起去克里姆林宫。他们随后一起出了饭店的正门,一辆黑色的小汽车已经停在马路边上。两人一起坐进了轿车的后排座位。
  “娜塔莉,去克里姆林宫!”柯伦泰吩咐道。这时赫斯曼才发现,开车的竟然是娜塔莉·列辛斯卡雅。
  “列宁同志的状态还好吧?”赫斯曼试探着问。他懂得一点医学知识,知道这次中风应该是一系列中风的开始,目前的情况可能不会太严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