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7/735

  而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欧洲应该有一个休养生息和恢复生产的时期。因为长期的战争已经将半个欧洲变成了废墟,如果不恢复一下,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没准苏联布尔什维克没有灭掉,欧洲这边又有别国的布尔什维克起来闹革命了,就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情况一样。
  在欧洲恢复生产的同时,美国也需要压制一下。现在美国和日本正在夏威夷群岛鏖战,虽然日本人刚刚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祝捷庆典,不过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对此深表怀疑。非常担心日本人会在几个月后被美国击败!
  根据最新的日本方面的通报,美国人目前已经登上了尼豪岛的滩头,还被无敌的大日本皇军杀得损失惨重……但是损失惨重了快一个星期了,美国人好像也没被赶下海,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而美国人一旦在尼豪岛站稳脚跟,接下去就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和日本人的岸基航空兵拼消耗了,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赢的。在赫斯曼的记忆中有个二战美国飞行员(机组成员)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损失数据。在欧洲战场伤亡飞行员(机组成员)七万两千几百,在太平洋战场死亡两万七千几百。
  差不多就是欧洲死三个,太平洋死一个的样子。
  可是现在没有欧洲战场给美国飞行员放血了,虽然有个圭亚那-加勒比战场,但是这个战场到目前为止的作战规模比历史上的欧洲战场小太多了,十分之一都没有,顶天就是5%上下,根本耗不死多少美国飞行员。
  所以现在美国可以用于太平洋战场的实力远远超过历史同期,哪怕日本占有了夏威夷群岛这个天然的海上要塞,失败仍然是可以预期的。
  除非德国在初步击败苏联后转用兵力与加勒比战场,将美国的主要兵力从夏威夷战场拉回到加勒比战场。
  当然,赫斯曼现在和尤苏波夫说的这两大理由其实都是借口。真正让德国准备在帮助白俄拿下乌拉尔山脉以西后就停止进攻的原因,还是没有办法消化俄罗斯民族庞大的人口。
第1005章
俄国人的战争
  “明白,我明白。”看上去比几个月前苍老了不少的尤苏波夫亲王露出了一丝苦笑,“你们的战争只到乌拉尔,再向东就是我们的战争了。这将是非常非常艰难的!”
  在真正的当了几个月的俄罗斯陆军总参谋长后,尤苏波夫亲王已经深深感到了管理俄罗斯有多困难了。
  奥丽加女皇的《土改敕令》和融欧国策的确为白俄政权争取到了一些支持者。但这也不意味着共产主义战士们就此销声匿迹了……布尔什维克党花了二十年时间培养了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其中不乏伪信者,但同样也有无数真正相信共产主义的苏维埃人。
  这些真的共产主义者在德国入侵和白俄复辟前,湮没在了数量更庞大的伪信者之中,无法闪烁出红色的光芒。而当苏维埃祖国真正大难临头,伪信者纷纷撕掉假面具投靠白俄的时候。就是真共产主义者们挺身而出,捍卫理想的时刻了。
  所以白俄的复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了甄别共产主义信仰最好的试金石——和历史上的苏德战争不同,俄罗斯民族主义是不能给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增加什么力量的,所以坚定地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的都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这样的人在“白区”虽然不多,但是破坏性却不小(其实奥丽加女皇的坚定拥护者也不是很多,沉默的大多数才是主流)。而且这些真共产主义者的斗争方式也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不一定是暴力的游击战,也有非暴力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有些人还打出了社会民主党或是国家社会党的招牌蒙混视听。
  与此同时,奥丽加的朝廷在真正上台执政后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奥丽加在流亡期间依靠的力量是白俄军事贵族,这些人和德国的容克不是一回事儿,都是思想和知识非常落伍的家伙。他们对俄罗斯的认识还停留在十月革命前,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苏维埃人”。
  而后来投靠奥丽加的布尔什维克党叛徒又都是一些信仰破灭的家伙,对罗曼诺夫王朝也没有什么归属感,很多人都抱着捞一把再去巴黎、伦敦过舒服日子的打算。
  这些失去信仰的前共产主义战士在很多时候表现的居然比“老白男贵族”还腐败——奥丽加和她的老白男们虽然不知道该怎么治理“苏维埃人”,但是丢过一次江山的他们知道“水能覆舟”的道理,现在好不容易咸鱼翻身,当然都是比较珍惜的,所以不大敢放手捞钱。
  因此奥丽加的朝廷现在出现了老白男糊涂和共产主义叛徒腐败两大顽疾。甚至在由原白俄流亡军队和苏军叛徒组成的俄罗斯陆军中,也出现了管理混乱和腐败成风的问题。
  另外,老白男和布尔什维克叛徒这两类人,现在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成为团结的俄罗斯保皇党,而是隐约分成了两个官僚集团,相互之间都视对方为政治上的竞争对手。
  这一系列的问题,搞得奥丽加女皇和尤苏波夫亲王非常头疼,同时也让白俄政权的战斗力大打了一番折扣。如果没有德国和欧洲的全力支援,目前的白俄集团是很难战胜红俄的。
  而要改变这种“糊涂”+“腐败”的组合,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整合和治理的。
  而且,由于白俄统治区大都是经过一番血战后才易手的。除了彼得格勒等少数地方外都是满目疮痍,经济遭受了重创,根本无法为白俄政权和军队提供税赋。
  所以现在的白俄军队和政权是依靠欧洲共同体的补助维持的,而随着白俄统治区的扩大和军队数量的增长,欧共体需要提供的补助也越来越多!
  这笔巨大的开支,日益成为了法德两国的负担(英国本身的经济也在恢复之中,因此1944年还不必承担援助俄罗斯帝国的责任),也让希特勒政府和贝当政府感到非常头疼。
  想要用“好的政策”争取俄罗斯的民心可不是没有代价的!
  “亲王,你能理解真是太好了。”赫斯曼点了点头,跟随他一起抵达彼得格勒的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兼第二作战官施陶芬贝格少将,这时从一个大号的公文包里面取出了厚厚一个文件袋,放在了会议桌上。
  “这是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第二阶段作战方案的草案。”赫斯曼指着文件袋说,“莫斯科的外围由德军和法军负责解决,完成包围后由俄军进攻市区。如果……你们感到困难,还可以进行围困。”
  巨大的莫斯科市现在已经变成了兵营和堡垒。那里的情况和之前的列宁格勒类似,居民大多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拥护者,如果要强攻必然会损失惨重——强攻一座有一百几十万共产主义战士保卫的要塞化的城市,对进攻者而言绝对会是一场噩梦,上百万人的牺牲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而用围困的办法夺取莫斯科也不容易,因为有了列宁格勒的教训,现在莫斯科城内早就囤积了巨量的食品。根据情报,足够150万共产主义战士吃上2-3年!
  所以制定计划的赫斯曼和古德里安一开始就排除了用德军去强攻的选项——从1939年9月开战至今,德国这边死于战争的总人数,如果不包括波兰人、乌克兰人、立陶宛人等“附庸民族”的话,还不到30万人。
  如果一个莫斯科战役就让德意志民族失去100万生命,那么打完苏联的欧洲部分,德国人民差不多也该厌战了,哪儿还有心思去加勒比海打美帝?
  因此赫斯曼和古德里安干脆把攻坚的任务推给了俄罗斯人,德军负责用虎式坦克和E-50坦克打打外围就行了。
  根据以往2年的经验,德国装甲集群在野外作战中的优势是非常强大的,就算苏联人装备了JS-2重型坦克,也是必败无疑。毕竟德军现在也有了强大的E-50A重型坦克了。
  如果白俄军队啃不下莫斯科,那么干脆围困饿饭,哪怕围上两三年也比死亡100万德国人要划算。
  赫斯曼接着说:“如果莫斯科需要围困解决的话,那么在完成对莫斯科的包围圈后,我们还将发起进攻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或高加索石油产区的作战。”
  除了莫斯科之外,苏联还有另外一个“死穴”——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
  在失去了东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之后,苏联大致还剩三个工业区,分别是莫斯科周围地区;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
  其中莫斯科和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的重要程度远超西伯利亚,另外苏联第二个石油中心第二巴库也在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而高加索石油产区生产出来的石油,也必须由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的炼油厂加工(巴统的炼油厂在二战初期被炸后,斯大林就把巴统的炼油工业迁往了第二巴库)。
  所以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一旦落入德军和白俄之手,苏联的持续作战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而白俄的实力则将大大增强。
  尤苏波夫亲王想想了想,问:“我们要从哪里向伏尔加-乌拉尔地区进攻?”
  “会兵分两路,一路从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地区东进,先夺取伏尔加河下游的斯大林格勒,然后在沿伏尔加河北进夺取中伏尔加州(古比雪夫)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州。”
  “一个1200多公里的大迂回?”尤苏波夫亲王心算了一下,得出了由顿涅茨克向中伏尔加州挺进的大致距离。
  赫斯曼点点头,又说:“另一路由莫斯科东进,走弗拉基米尔州-下诺夫哥罗德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在伏尔加河畔同南路军会师……这一路如果从莫斯科城下开始计算,需要挺进700-800公里。”
  一路1200多公里,一路700-800公里!而且不是骑马走路,是机械化集群开进,光是燃油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了。不过这笔开支也是必须的,要“光复”俄罗斯欧洲部分,怎么可能不打伏尔加-乌拉尔?
  而打下伏尔加-乌拉尔后,不用说……让希特勒同志最头疼的“斯拉夫大老爷”又得多出上千万!
  不过赫斯曼现在不是总理,不必去考虑希特勒的难处,所以只管谋划怎么把乌拉尔山脉以西拿下。
  他接着对尤苏波夫说:“伏尔加-乌拉尔战役和莫斯科战役是一样的,主要是俄国的内战……欧洲军队只是来助阵的,并不是主力。所以野战还是由德军和法军来打,占领和攻坚由俄罗斯人自己解决。怎么样?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当然了,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尤苏波夫亲王没有二话,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现在进行的毕竟是俄罗斯的内战,白军当然是主力炮灰了。”
第1006章
假的纳粹
  赫斯曼和尤苏波夫商量着要怎么覆灭苏联红色的江山的时候,苏联红军同样在准备一场出其不意的反击。
  而将要在这场代号为“赤色卫兵”的作战行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部队,却是由希特勒同志的同胞,金发碧眼的德意志超人组成的红色旅!
  “即使人们不再忠诚,我们仍然忠诚。
  我们的队伍永远屹于这片土地。
  对于更好时代的描绘警惕了我们的青年。
  一个存有美德和以牺牲为荣的时代。
  我们永远与汝一起,永不屈服。
  请相信我们如同相信德意志的橡树和日月……”
  伴随着高亢、雄壮,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声,党卫军军歌《当人们不再忠诚》在斯大林居住的孔策沃别墅的草坪上响起!
  这真是很难让人置信的一幕啊。
  将近1500名穿着者笔挺的德国武装党卫军军服的男人,在草坪上排出了整齐的方阵,并且在军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唱起了党卫军的军歌。
  而孔策沃别墅的主人约瑟夫·斯大林则在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陪同下检阅了这支看上去仿佛是纳粹党卫军的部队。
  “嗨!希特勒!”
  “嗨!希特勒!”
  当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1500名党卫军官兵又整齐划一的向斯大林行了德意志礼,还高呼……嗨!希特勒!
  斯大林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些“纳粹”的表现非常满意。
  “看上去和真的一样。”斯大林对身边的罗科索夫斯基说,“不过,他们为什么要扮成党卫军而不是普通的国防军?”
  这些党卫军当然是假的,要不然苏德战争这会儿就该结束了。
  “因为扮党卫军比较像。”罗科索夫斯基解释道,“虽然德国党卫军也是国防军的一部分,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军官。德国国防军的军官大多有一些贵族气质,很难模仿,而党卫军的军官大部分来自中下层。”
  德国国防军传承自普鲁士陆军,是“老欧洲”的劲旅。而“老欧洲”的军官都是贵族化的——不一定是贵族,但是看上去要像贵族。
  因为“老欧洲”的军官讲究养成教育,想要成为军官往往要十来岁的年纪就进入幼年军校,接受严格的训练和熏陶,而且还要学习各种贵族礼仪,基本上就是按照军事贵族的要求培养的(这样做也是为了提升军队和军人的荣誉感)。所以长大后看上去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贵族气质。而要让大多是无产阶级出身的德国国际主义战士去装贵族,那是很容易露馅的。
  而党卫军的军官成分就非常复杂了,三教九流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没接受过长期的军官养成教育,没有那种让人讨厌的贵族气质。
  另外,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布尔什维克党其实是有渊源的,两者都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支派。所以在很多术语和“切口”上都很接近,让布尔什维克去冒充纳粹难度要比冒充普鲁士贵族军官容易多了。
  因此,比较熟悉德军内情的罗科索夫斯基就决定让红色旅战士装纳粹,而且还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了为期10天的特训,而今天就是“汇报演出”的日子。
  听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介绍,斯大林又点点头,然后转身向别墅走去,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也跟着斯大林一块儿往别墅大楼方向走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7/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