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5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2/735

  哪怕斯大林已经做出了指示,红军最高统帅部一下子也没地方去调集30万生力军去取代列宁格勒城内的30万持枪的反革命家属……至少在第四次列宁格勒战役结束前是不可能。
  不过在弗拉索夫大将的一再要求下,红军最高统帅部还是答应给列宁格勒方面军分派一些西伯利亚来的生力军,好让列宁格勒方面军用来和列宁格勒的民兵(反革命家属兵)混编,组成几十个比较可靠的步兵师作为守城的主力。
  就在列宁格勒市委第二书记库兹涅佐夫搭乘“夜班飞机”去莫斯科面见斯大林的这个晚上,从西伯利亚赶来的红军大尉布罗尼斯拉夫·卡明斯基正和一个步兵营一起,步行在通往列宁格勒的公路上。
  这位卡明斯基大尉和他的上司康斯坦丁·沃斯科波尼科少校都是上了年纪的大叔,一个44岁,一个45岁。比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官弗拉索夫大将都老(弗拉索夫43岁),而且他们的“革命资历”也比弗拉索夫大将更老,两个人都是在1918年参加红军(弗拉索夫是1919年的红军)的。
  两位1918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现在一个是少校,一个才是大尉。这么不走运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前,他们两人还是革命的叛徒,在遥远的西伯利亚进行触及灵魂的劳动改造!
  原来在大清洗中,他们都出了问题,一个当了波兰间谍(卡明斯基有一半波兰血统),一个当了彼得留拉分子(沃斯科波尼科有那么一点乌克兰血统)。在1935年时,他们都得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十年劳动改造,从原本的革命干部出身的工程师,一夜间沦为了苏联社会最底层的反革命罪人。
  而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苦难改造之后,当两人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罪恶,不再奢望得到人民的宽恕的时候。劳改营的领导同志却找上了他们这两位“老革命”,要求他们带头报名参加红军去保卫祖国——反革命居然可以参加红军了!
  另外,劳改营的领导还向他们保证,只要他们带头就有机会恢复名誉,重新成为一位光荣的革命干部!
  虽然两人都不敢相信世界上有这种好事,但都抱着投机的心理带头要求从军报国,而结果居然真的恢复了名誉,当然还有党籍和相应的干部级别。
  不过名誉、党票和级别都能恢复,可原先的工作岗位却回不去了,因为党和人民需要他们去带兵——带领那些从劳改营直接走进军营的红军战士!
  凡是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通过劳动改造把坏人改好是很困难的,但是要把好人改造坏了却是很容易的。而在苏联的改革营里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刑事犯少,政治犯多……现在已经不是坏人有文化的问题,而是坏人都懂政治了!
  而且坏人不仅懂了政治,其中还有不少坏人和卡明斯基、沃斯科波尼科一样参加过革命战争,当过革命干部,有些甚至还出国支援过世界革命,是真正的革命专家!
  这坏人都懂革命了,那还不闹翻了天?红军最高统帅部怎么敢让那些从学校里面出来没多久的军官和政工去管他们?到时别让人把命革掉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好在红军最高统帅部里面也有明白人,就想出了个“以毒攻毒”的法子,在懂革命的劳改犯里面选拔一些有军事经验的人恢复名誉,让他们充当军官去控制下面的士兵,同时再从劳改营系统选拔一些“蓝帽子”(指内务系统的干部)去充当政工。
  不过这种从劳改营里走出来的部队(一般是营、连编制)并不大招人喜欢,因为他们纪律太差,又太老油条,很难指挥,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谁也不想要他们。
  所以这些“劳改兵”就被大量派遣到了列宁格勒这个多半不会爆发激战(这是红军统帅部的判断)的险地——因为再次被围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大家都不大愿意进入这座城市。
第898章
红海军去纽约
  阿列克谢·亚历山大罗维奇·库兹涅佐夫在克里姆林宫受到了很高规格的招待。斯大林亲自在克里姆林宫1号楼的门口迎接,还称呼他为“亲爱的阿列克谢”——这个称呼是斯大林在列宁格勒围城期间写给库兹涅佐夫的亲笔信上使用的。
  当时斯大林在信中说:“亲爱的阿列克谢,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祖国不会忘记你的!”
  和这封信一起送往列宁格勒围城的还有一包斯大林最喜欢抽的香烟——这是斯大林一生所写的唯一一封夹带礼品的亲笔信。可见斯大林有多么看重这位列宁格勒市委的二把手。
  而在今天和斯大林一起迎接库兹涅佐夫的还有贝利亚、巴甫洛夫、朱可夫和即将要前往列宁格勒负责肃清反革命的阿巴库莫夫等人。
  在一番问候和寒暄后,斯大林亲切地拉着库兹涅佐夫的手,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一间布置成作战室的房间内——这是一间屋顶高耸,但是光线很差的大屋子,屋子中间摆放着大型沙盘台。
  沙盘台上展示出来的正是列宁格勒周围的军事态势,看上去仿佛还不错,象征着苏军师或者旅的木质模型在列宁格勒城内和附近摆得密密麻麻。象征德军的模型则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列宁格勒市的南面、东南面和普斯科夫州北部。而在普斯科夫州的中部又放着许多象征着红军的小模型。
  至少从沙盘台上看,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正被苏联红军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南北夹攻。
  “亲爱的阿列克谢。”斯大林这时仿佛非常欣赏库兹涅佐夫,仍然用这个让人嫉妒的称呼,“虽然苏联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但是列宁格勒周围的情况却在好转……如果有什么地方可以成为战争的转折点,我想就是在列宁格勒附近了。”他回过头,问站在身旁的朱可夫和巴甫洛夫,“是不是这样?”
  “是的,列宁格勒周围是最有希望的。”朱可夫接过问题,说,“根据最高统帅部拟定的计划,加里宁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将会在6月下旬向德国的波罗的邦、普斯科夫州的大卢基市和普斯科夫市发起进攻,迫使集中于列宁格勒市南面的德军回援,以彻底结束列宁格勒所面临的威胁。”
  听完朱可夫的介绍,库兹涅佐夫微微一愣,反问道:“第四次列宁格勒战役推迟到6月下旬了?”
  他之前得到的指示上都说最晚6月上旬就会打响的。
  “推迟了。”朱可夫面无表情地回答,“这是为了让我们最新也是最强大的约瑟夫·斯大林型坦克装备部队。”
  推迟发起第四次列宁格勒战役朱可夫是反对的,为此还和斯大林发生了争吵。不过最后他还是被斯大林“说服”,同意将作战发起时间推迟至6月下旬,以等待至少200辆JS-2(斯大林重型坦克)坦克装备部队。
  对于这一款重型坦克,朱可夫是非常看好的,认为是对抗德国虎式坦克的利器!不过为了等待200辆坦克推迟一场战役发起的时间,还是有点太轻率了。
  毕竟德国人在列宁格勒周围的力量也会因为时间的推迟而增强。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德国人正在动员波兰防卫军参加对苏作战,以弥补其本身的兵力不足。
  另外,法国最近也对俄国女皇奥丽加表现出了全力支持的态度,很可能会派遣更多的军队加入对苏的进攻。
  “在等待JS-2坦克到来的同时。”斯大林用非常平静的语气说,“我们还必须对列宁格勒进行一番小清洗,消灭潜伏的反动分子,整顿那里的军队。从而使列宁格勒再一次变成一座坚强的革命堡垒!”
  这次是“小清洗”不是大清洗,不过两万个反动分子还是要抓的。抓了这些人,列宁格勒松散的人心就会凝聚,各种反动思想也会收敛,这对即将进行的第四次列宁格勒战役是很有好处的。
  而在“小清洗”进行之前,列宁格勒成内不可靠的部队还要和从外面调来的部队进行混编——斯大林本想将这些“持枪的反革命分子家属”都调出列宁格勒。可是却没有部队可以去替代他们,所以就改成就地整编。
  在完成了整编后,部队会一起参加“小清洗”,在一番整顿后,将会在未来的作战中用于攻坚和消耗战。
  而进行部队整编和小清洗的同时,列宁格勒城内的工厂和人口也要加紧疏散,可靠的先走,不可靠的后走,最后总要撤成一座空城的……
  ……
  “总书记,布尔加宁同志和库兹涅佐夫同志到了。”
  斯大林刚送走了一个库兹涅佐夫,另外一个库兹涅佐夫已经和红海军大西洋舰队政治委员布尔加宁一起到达了。
  这个库兹涅佐夫是红海军人民委员兼大西洋舰队司令员,同时他也是将要重建的同盟国大西洋舰队的副司令员。
  重建同盟国大西洋舰队是斯大林和霍普金斯会谈时商定的。布尔加宁将会再次和“美国政委”麦卡锡搭班,出任盟国大西洋舰队的政治委员,而同盟国联合舰队的司令员则由美国海军上将史塔克担任——就是那个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正好呆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位子上的史塔克上将,在1942年初他被免去了作战部长的职务派去冰岛担任了美国海军欧洲司令部司令。在43年初成功指挥美军撤出欧洲,随后就替代英格索尔上将出掌大西洋舰队,现在就成了同盟国大西洋舰队司令官的当然之选了。
  另外,同盟国大西洋舰队的参谋长将由撤往加拿大的英国(加拿大)皇家海军上将坎宁安出任——伦敦的那个英国政府,美苏两国现在都是不承认的。
  “总书记同志。”穿着笔挺的海军军服,看上去非常神气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不久之前封了帅)先向斯大林行了个军礼,然后报告说:“大西洋舰队的士气非常高涨,随时可以出击!”
  因为红海军的老巢就在列宁格勒,现在城市解围,被困的红海军家属和机关都纷纷迁往莫洛托夫斯克,所以红海军的士气有了比较大幅的提升。
  而且红海军大西洋舰队的出动就意味着能去美国……同志们对在纽约的生活,还是非常怀念的。
  “现在北极是极昼吧?”斯大林蹙着眉头问,“舰队能安然抵达纽约吗?”
  “能。”库兹涅佐夫笑着回答,“美国的史塔克上将已经制定好了一个调动敌方舰队主力,以掩护红海军出动的计划。”
  “哦?”斯大林感兴趣地问,“美国人准备怎么调动敌人?”
  “他们准备以主力舰队从加勒比海突出,去威胁圭亚那-欧洲的海上交通线。”库兹涅佐夫说,“如果形势允许,美国人还准备威胁亚速尔群岛。”
  按照史塔克的计划,大西洋舰队主力出击是一定能引出欧洲联合舰队主力的。不过哈尔西不会真的去和欧洲联合舰队主力交战,他的目的只是牵制对手,将对手尽可能向加勒比海方向牵引。
  “同时。”库兹涅佐夫说,“美国人还会派出几艘护航航母和独立级轻型航母组成一个特混舰队,走北极圈航线来迎接我们的舰队突破丹麦海峡。”
  在英国本土沦陷后,美国就放弃了在冰岛的据点,将部队全部撤回了北美洲。
  而德军随后进驻了冰岛,在那里部署了Ju288轰炸机和He219战斗机,不过数量并不太多。因为冰岛附近海域从美国人撤出后开始就非常平静,别说美国、苏联的舰队没去过那儿,就美苏的潜艇也没怎么见过,所以派太多飞机也浪费。
  库兹涅佐夫又说:“美国人现在有了一种可以对抗Ju288的舰载高空型战斗机,是用弹射器和火箭助推器发射上天的。只要用这种飞机给德国人的Ju288来几下狠的,我们的舰队也就能突破了。”
  斯大林点了点头,他知道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突破一次是有可能的,但是绝对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也就是说,红海军大西洋舰队出去容易,要再回莫洛托夫斯克就困难了。
  不过斯大林还是得让红海军大西洋舰队出击,因为美国人在大西洋上显示出威胁德国霸权的力量,对于苏联的求和总是比较有利的。
  虽然被霍普金斯威胁了一下,又被希特勒猛泼了一阵冷水,但求和还是斯大林目前的“国策”。无论是红海军舰队在大西洋上的活动,还是将要开始的第四次列宁格勒战役,目的都是打出一个相对有利的和平条约。
  哪怕这个和约管不了几年,现在的斯大林都愿意去求来。因为在乌克兰方向上,苏联面临的危机是神仙都难救了。而哈尔科夫、顿涅茨克甚至库尔斯克的陷落,现在看来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这几个重工业重镇一丢,苏联的军事工业实力也就要大打折扣了,继续打下去只会更加不利……
第899章
只是吓唬一下吗?
  1943年5月下旬,当德美苏三方围绕着战和问题展开一轮又一轮幕后互动的时候,苏德战场上的较量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有了越来越激烈的趋势。
  在苏德战场的南线,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坚守的第聂伯河防线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一小部分苏军撤往了克里米亚半岛。而大部分则被分割包围在第聂伯河沿线一带,进行最后的顽强抵抗。
  在南线的哈尔科夫-顿涅茨克一带,苏军西南方面军得到了来自预备方面军(这是新成立的预备方面军)和高加索方面军的增援,得以拼凑出了十几万军队在哈尔科夫市进行坚守,暂时挡住了从杰斯纳河沿岸奔袭而来的德军第1装甲师和党卫军第5装甲掷弹兵师。不过形势依旧严峻到了极点!
  而在苏德战场的中路和北路,从5月20日开始直到5月底的这段时间,则显出了暴风雨前的平静。苏德两军之间除了在斯摩棱斯克发生激战外,就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但是双方的高级将领只要看看地图上越来越多的箭头和部队番号(有己方的也有查明敌方的番号),就能闻到越来越浓烈的火药味儿了。
  “总参谋长,第一军需总监,目前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一带,苏军酝酿决战的趋势已经显现无疑。”
  6月1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屈希勒尔元帅抵达了措森的大总参谋部,亲自向赫斯曼和古德里安汇报前线的军情,同时递交上了一份决战计划。
  “集团军群司令部在仔细分析敌情后认为,让苏军首先发动进攻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屈希勒尔用教鞭指着地图上有点犬牙交错的双方战线,“因为我军在列宁格勒-普斯科夫一带并没有可以坚守的战线。如果我集团军群要转入防御,那么就必须从列宁格勒城下退却,而这将极大鼓舞苏军的士气,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和平努力也极为不利。
  所以,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建议是在苏军做好准备之前抢先发起进攻,在列宁格勒城外与苏军机械化集群决战。在机械化集群决战取得胜利后,发起对列宁格勒的攻坚作战!”
  屈希勒尔三言两语就大致说清了自己的计划——先是在列宁格勒城外打一场坦克决战!
  取胜后就开始攻坚,打下列宁格勒……或者迫使斯大林求和!
  “北方集团军群需要几个装甲师才能打赢城外的坦克决战?”赫斯曼皱着眉头问。
  实际上他不希望在列宁格勒附近和苏军进行决战,但是苏军却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一线拉开了决战的架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2/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