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4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4/735

  “方案没有通过。”沙拉什尼波夫低声说,“不过你负责的那部分没有问题。”
  “上面不同意在乌克兰采取大纵深布防?”朱可夫马上就猜到问题出在哪里了。
  沙拉什尼波夫点点头,又说:“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线也要适当加强,不能让敌人迫近莫斯科。”
  “这不是问题。”朱可夫说,“只要普斯科夫会战取胜哪怕是打平,斯摩棱斯克就不会有危险。不过……乌克兰恐怕会有问题,德国人的攻击重心很可能在乌克兰。”
  “没有办法,只能加强西南方面军。”巴甫洛夫皱着眉头说,“重点布防第聂伯河河曲地区,同时还要预留足够的反击力量。不过……要加强西南方面军的话,预备队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就只能削弱一下了。”
  说完话,他就看着朱可夫。朱可夫现在是西北方面的主帅,减少加里宁方面军的实力必须要征求他的意见。
  “如果德国人把主攻摆在乌克兰,那么西方方面的兵力少一点也能打。”朱可夫思考了片刻,说,“如果要削弱加里宁方面军,那么就只能推迟第二次列宁格勒解围作战发起的时间。等判明了德军主攻方向后,再发起会战。”
  “可是要推迟的话……列宁格勒方面还能坚持吗?”巴甫洛夫非常担心列宁格勒的情况,这座城市被包围了将近半年,而且城内有两百多万居民和士兵,每天必须的物资消耗都是个惊人的数字。
  “有办法的。”朱可夫平静地说,“军事委员日丹诺夫同志有办法,坚持到7月份没有问题,再迟就不行了……”
  什么办法他没说,巴甫洛夫和沙拉什尼波夫自然不会多嘴去问。
  巴甫洛夫元帅点了点头,说:“好吧,那就将西北方面的会战的发起时间推迟到6月1日。”
  ……
  1943年4月中旬,当美国人忙着修复运河船闸,日本的一帮有点脑残的“昭和参谋”们人忙着瞎折腾,苏联人在准备43年决战计划的同时,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赫斯曼帝国元帅则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和苏联决战的计划上面。
  决战计划早就有了,就是代号为“蓝色行动”的计划。该计划和历史上的“巴巴罗萨”计划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夺取苏联的煤炭、钢铁和石油中心,然后迫使苏联求和或发生内战。
  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指夺取苏联的煤炭、钢铁和石油中心),那么主攻目标就是乌克兰和南俄。
  不过由于苏德谈判已经秘密开始了好几个月,而且在谈判中德方已经提出了割让左岸乌克兰的条件,因此苏联人再迟钝也一定能猜中德军的主攻目标。所以一定会在左岸乌克兰摆满精锐部队严阵以待的。
  因此之前草拟的从正面突破第聂伯河的几个子方案显然都是不可行的。虽然以德军目前的战力,强攻正面应该也能打胜,但是这伤亡决计小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东线总司令调任第一军需总监的古德里安元帅就和赫斯曼一同开始拟定一份新的方案,代号是“紫色方案”。
  顺便提一下,因为欧洲战场上就只剩下苏联一个敌人了。所以东线总部在3月份被撤销,东线各集团军群由总参谋部直接指挥,而原来的第一军需总监哈尔德元帅则出任印度战线司令官,和英国人印度总督蒙巴顿还有英印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一块儿去印度同婆罗门革命家作斗争了。
  实际上紫色方案也没多难弄——赫斯曼这个“冒牌军神”现在也历练出来了,知道该怎么指挥一支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大军了。
  “海因茨。”他在措森大总参内的一间作战室里面对正在看地图的古德里安说,“苏联在北线必解列宁格勒之围,在南线必守东乌克兰。那么中路的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突出部应该就是最薄弱的地段。我们可以先打一场突出部战役,将中路苏军重创,然后驱逐进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围困,接着再挥师南下伊尔库斯科、别尔哥罗德、沃罗日涅和卢甘斯克,包围苏联的西南方面军。”
  “1200-1500公里……这个迂回可有点大了。”古德里安眉头微皱。
  “有问题?”赫斯曼说,“我们现在有很多汽车、坦克和突击火炮,而且还在东线战场集中了1.5万架各种飞机。足够把苏联人的军队炸得动弹不得!”
  “问题是燃油!现在我们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坦克和汽车的数量空气巨大,飞机也很多,这些东西可都是油老虎。”古德里安说,“1200-1500公里的大迂回,而且还是在俄罗斯的土地上进行,这路可不容易走,会很耗费燃油的。帝国元帅,我们现在准备了多少燃油?”
第849章
有多少油打多少仗
  后世的军事爱好者总爱埋怨二战中的德国没有能及时进行总动员,因而造成了金发碧眼的雅利安超人们在苏德战场上总是面对在数量和纸面威力上占据优势的苏联红军。但是他们往往忽视机械化装备是要用充足的燃油才能喂饱这一事实!
  而德国拥有的燃油多少,就直接决定了“日耳曼超人”们可以使用多少坦克和飞机。
  当然了,到了战争后期,德国进入被动防御阶段,机械化部队不再需要进行远距离机动,后勤线也相对缩短的时候,他们倒是可以用较少的燃油来支持较多的机械化装备了。
  不过和美国、苏联这两个总共掌握了成功3亿吨油的石油土豪相比,德国不过1000万吨的各种油料能够支持多少装甲部队和飞机用脚后跟想想也清楚了。
  好在赫斯曼指导下的德国选择了先拿下地中海和中东油海这步棋……这虽然让苏联多了一年的战争准备期,得以武装起更加强大的红军,使得德国无法在苏德交战的第一年就采取大规模的全面攻势。
  但是拿下中东油海后,德国的石油瓶颈还是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现在欧共体有了3400万吨的石油预期年产量(1943年度)和800万吨的合成燃料(包括提取自煤炭、油页岩的各种燃料)。另外,在英国本土还有15家即将建成的合成燃料工厂(煤制油)的产能没有计算在内,如果这些工厂投产,欧共体一年又能多得到几百万吨燃油。
  不过比历史上翻了几倍的燃油产量并不能全部转化为德国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因为这个时空为了拉拢欧洲各国,德国不得不拿出宝贵的石油资源用于维持各国经济的正常运转。
  根据1943年的分配方案,法国、罗马(意呆利)、英国(本土和印度)三国,每个月拿到石油配额都是25万吨,德国(包括波兰、立陶宛、斯洛伐克、乌克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国)是30万吨,欧共体其余各国加在一起是25万吨。总共就是1560万吨宝贵的燃油用于各国经济和国内武装力量的训练需求(德国军队的训练用油不在每月40万吨指标内)。
  大约4200万吨油减去1560万吨,还剩下2640万吨,看上去似乎不少了。可是这个时空的德国比历史上多了个耗油大户——海军!
  随着大量新造舰艇的不断入役,欧洲联合舰队的规模日益庞大,目前的总吨位已经接近了300万吨!比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还多了50%,油耗自然也是个天文数字。
  如果舰队集体出动,那么一天的油耗起码就是两万吨!这还没有计算欧洲联合舰队所拥有的飞机的油耗。因此单是这个欧洲联合舰队,德国国防军燃料储备总局就给安排了一年400万吨重油/柴油和50万吨航空汽油的配额。
  除了欧洲联合舰队之外,欧洲联合运输/护航司令部也是一个用油大户。
  这个司令部控制着超过1500万吨满载排水量的货轮和油轮,另外还拥有150多艘护航舰艇,其中包括18艘护航航母。因此每年的燃油配额(主要是柴油)都不少于200万吨(有相当部分船只是烧煤的)。
  在扣除了海军的650万吨燃油配额之后,可供德国国防军支配的油料就只有1990万吨。
  而其中的190万吨属于“战略储备”,是留着预备不时之需的。剩下的1800万吨,就是德国空军(包括海军陆战队)、陆军,以及所有在德国国防军总参谋指挥下作战的外国军队在1943年内可以使用的燃油总数了。比起历史上德军燃油供应最宽裕的年份多了超过一倍。
  不过在石油多了一倍的情况下,德军包括为德国作战的各国军队拥有的飞机、坦克和各种车辆的常备数量却多了至少2倍!
  因此德国国防军在燃油问题上,还得继续精打细算过日子。
  “42年上半年几乎花掉了以往的积累,从42年下半年开始每月才有些积蓄。另外,在和英国(本土)停战前海军还缴获了许多美国油轮。因此截至3月底,我们拥有了149.6万吨的储备。”回答燃油储备问题的是国防军储备局的局长现在是空军上将爱德华·米尔契。
  他在这个时空混得没有历史上好,担任过空军武备局局长和空军运输司令部司令等职务。现在则当上了掌管国防军所有战略物资储备的储备局局长,不过这样的职务对他而言倒是非常合适的。
  “每个月还能富裕多少?”赫斯曼问。
  “大约20万吨。”米尔契说,“这是石油,如果炼成汽油就没有那么多了。”
  “打6个月。”赫斯曼思索着说,“5月份开始进攻,11月份结束。那就是大约150万吨储备再加上4-10月份富裕的140万吨,一共290万吨。”他想了想,又问:“陆军和空军手里应该还有些储备吧?”
  “有。”古德里安回答,“空军的情况不清楚,陆军的话……不算军以下单位的储备,现在100万吨油品肯定是有的。另外,在每个月下发的油品中都有约三分之一被储备起来作为会战储备。”
  “空军也一样。”米尔契心算了一下,说,“加上空军、海军航空兵和陆军的储备,到今年10月底我们最多有500万吨油,另外4-10月份还有350万吨的会战储备,这样最多就是850万吨。”
  赫斯曼摸了摸下巴,说:“再留30万吨紧急储备,100万吨用于南美和印度战场,余下720万吨全部用于对苏联的进攻吧。”
  “每月最多120万吨。”古德里安摇摇头,“相对于咱们的车辆和飞机而言,这个数字可不是很富裕啊!”
  “那就……那就在莫斯科门口打一场!”赫斯曼盘算了一下,说,“从立陶宛的纽尔维斯到莫斯科的直线距离只有780公里,要打莫斯科咱们的油一定够吧?”
  “够。”古德里安点点头,说,“如果要包抄乌克兰,再挺进斯大林格勒,我们的油料供应会非常紧张。可如果以莫斯科为目标,那就没有问题了。不过莫斯科可不容易打啊……”
  “不必真打。”赫斯曼摇摇头,“可以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和苏联的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决战,取胜后再迫近莫斯科,同苏联的预备队方面军决战,最后再以机械化装备较少的轻装部队南下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一路打到亚速海。”
  “用机械化装备较少的轻装部队南下?”古德里安想了想,问,“帝国元帅,您认为我们在莫斯科城外取胜后,斯大林就会从乌克兰调集大军北上?”
  “肯定的。”赫斯曼一笑,“列宁格勒被围,莫斯科又岌岌可危……斯大林应该知道这两座城市全部沦陷的后果!”
  现在德国人这边可有一个俄罗斯帝国合法的朝廷存在!如果奥丽加女皇同时得到莫斯科和彼得格勒,那么布尔什维克在俄罗斯的统治无疑就到了尽头。
  所以斯大林必然要在莫斯科背城一搏!
  “当然了,布尔什维克的伟大领袖斯大林也有可能接受我们提出的和平条件。”赫斯曼笑着说,“这样战争不就胜利了。”
  ……
  “加强西南方面军,削弱预备队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约瑟夫·斯大林眉头深皱,看着巴甫洛夫和沙拉什尼波夫刚刚送来的作战计划大纲。“削弱的加里宁方面军能完成列宁格勒解围作战吗?
  还有……万一德国人将进攻重点放在中路我们怎么办?”
  “总书记同志。”巴甫洛夫元帅说,“对此我们已经有了考虑,第二次列宁格勒解围会战将推迟至6月1日。因为到那时,我们基本就能判明德国人的主攻目标是什么了?”
  斯大林吸着烟斗,思考了片刻,点点头说:“他们今年一定会发起大攻势的,因为他们的盟友日本显然很难长久支撑……如果他们在1943年不能打败我们,那么到了1944年他们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是的。”戈拉什尼科夫说,“而苏联的气候决定了德国人最佳的进攻时间就是春天泥泞季节过后的5月到秋天泥泞季节到来的10月或11月之间。他们必须在短短6个月内打败我们,所以不可能浪费一整个月。所以进攻发起的时间,必然是在5月份。”
  “对,必然是5月。”斯大林也认同这个判断,因为德国人从去年深秋就开始休整的准备,到5月份都歇了半年了,不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
  “那么……如果他们的进攻目标在中路。”斯大林又问,“我们有把握打败他们吗?”
  “有!”巴甫洛夫说,“根据计划,朱可夫同志将会统一指挥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250余万大军和德国人展开决战!”
第850章
女皇来了不纳粮
  巴甫洛夫和沙拉什尼科夫再次提交的方案终于让斯大林同志感到满意了——西南方面军得到加强并且重兵布防第聂伯河防线,同时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还保持250万人以上的强大兵力,足够应付一场规模宏大的主力决战。
  看起来是万无一失,这下万恶的纳粹侵略军一定会统统下地狱去了!
  所以在1943年4月余下的日子中,苏军统帅部又一次鼓足了干劲,全力以赴调整部署,加强南线防御,削弱中、北两路。
  而与此同时,赫斯曼和古德里安两人挑选出来的几个前线德军主帅——北路包围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屈希勒尔元帅,中路负责主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元帅和南路负责从正面进攻乌克兰的伦德施泰特元帅——全部召到了措森的大总参谋部。
  “帝国元帅,我们的目标到底是哪里?是莫斯科吗?”
  此役德军的主将曼施坦因元帅已经仔细研究过赫斯曼和古德里安制定的“紫色方案”了。不过对于“紫色方案”中德军的最终目标,曼施坦因还是有些糊涂。
  他说:“如果我们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以西取得2场会战的胜利,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向南迂回呢?列宁格勒已经被围困了半年多,等到9月或10月时,该城还能有多少防御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夺取,同时包围莫斯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