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735

  曼施坦因还是摇头,“不是不包围,而是不能把苏联人的机械化部队赶进明斯克去围,而是要把他们围在扎斯拉夫尔以西!”
  说着话曼施坦因一挥手,做了个砍杀的姿势,“把苏联人的战线从扎斯拉夫尔以西地区进行切割,斩成两段,然后把西面这部分吃掉。”
  “那是要……从苏联机械化部队展开防御的正面突入?”
  “对!”曼施坦因点点头,“我们现在有11个装甲师外加5个重坦克营,应该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可是损失会很大。”
  从正面强攻肯定会有损失,特别是苏联现在有了不少T-34/57型坦克和ZIS-2型57mm反坦克炮。
  曼施坦因耸耸肩,笑道:“不必考虑那么多,放开手脚打吧!帝国元帅不是说每个月可以生产1500-2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吗?还不够补充我们在白俄罗斯的这点损失吗?”
  他想了想,说:“可以把5个重装甲营分配5个担任主攻的装甲师,再把各个装甲师的‘犀牛’坦克歼击营也集中一下,都放到主攻方向上。”
  ……
  曼施坦因一声令下,党卫军第5坦克歼击营的施瓦辛格少校就又一次被摆到了最前线。
  他是在9月2日这天接到了暂时去第1装甲师帮忙的命令的。然后他就带着自己的37辆(比9月1日时多了3辆,是因为有3辆在修车辆完成了修理)“犀牛”苦力炮去第1装甲师报到了。
  第1装甲师的师长是瓦尔特·克鲁格少将,施瓦辛格少校到达克鲁格少将师部的时候,这位少将正认真的在听第501重装甲营营长鲁德尔少校介绍苏军坦克部队的情况——虽然克鲁格少将是从装甲营营长一路打出来的师长,但是他却没有和苏联坦克部队正面较量过。
  第501重装甲营的鲁德尔认得施瓦辛格少校,指着他告诉克鲁格:“少将,施瓦辛格少校在这方面的经验比我更丰富,他的歼击坦克营刚刚和苏军的坦克较量过。”
  “是吗?”克鲁格看到施瓦辛格少校向自己行了德意志礼,也抬手还了个礼,“少校,说说你的看法。”
  “将军,我们的敌人正在变强!”施瓦辛格少校说,“他们在学习并且改进。一开始他们的T-34坦克和KV-1坦克对付不了4号,但是现在有了装备57mm炮的T-34,而且还有作为反坦克炮的57mm反坦克炮出现。我担心下一次他们会拿出更加厉害的武器!”
  实际上T-34/85和KV-1/85都在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开发,很快就要出现在战场上了。
  “俄国人是善于学习的。”克鲁格少将点点头,“从彼得大帝开始,他们就一直在学习。不过在白俄罗斯,他们进步的机会不多了,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发起进攻,摧毁苏联的坦克集群!”
  “要进攻了?是501营打头阵吗?”鲁德尔少校马上问。
  “是第1装甲师打头阵。”克鲁格少将说,“将会组成师级突击集群!第501重装甲营和党卫军第5坦歼营将会同第1装甲师装甲车辆和装甲掷弹兵一起组成一个超级突击阵,从拉科夫和扎斯拉夫尔之间15公里的林地和平原上强行突破!”
  ……
  “朱加什维利同志,方面军参谋长利亚平少将希望您可以去他那里工作。”
  苏联红军第9机械化军现在的军长名叫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原本是个骑兵师长,在波兰战役中一直和党卫军波兰志愿骑兵师作战,而且打得还不错。因此在罗科索夫斯基奉命留在华沙担任波兰人民军总顾问后,高升到了第9机械化军当军长。
  不过这位新官上任的军长仿佛没有一点官威,这会儿正用非常恭谨的态度在和他的下属,炮兵主任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少校商量事情。
  “要我去方面军司令部当参谋?”雅科夫一愣,“可是我不会当啊。”
  他的确不会当,他只上过一年军校,学的都是和炮兵有关的知识,根本不会参谋业务。
  “朱加什维利同志。”格列奇科笑了笑,说,“你还是去明斯克吧,拉科夫这里很快就要打大战了,到时候会有危险的。”
  “军长同志,你什么意思?”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听到这话当场就不高兴了,“你以为我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吗?请你转告利亚平同志,我不去明斯克,我就在第9机械化军!”
  格列奇科指挥的第9机械化军现在就在拉科夫驻守,属于和德军对峙的最前沿。雅科夫·朱加什维利留在这里很可能会有危险,所以心思缜密的利亚平少将就打算将他调到明斯克。
  可是这位西方面军参谋长做事也不利索,明明可以一道命令解决的事情,非让格列奇科这个骑兵出身的粗人去征求雅科夫的意见。结果不会说话的格列奇科却当着雅科夫的面说了不该说的大实话,这后果当然是非常严重的……
第721章
大包围(十一)反革命家属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同志并不是真的想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冒险,他只是因为第9机械化军军长格列奇科不会说话而装一下逼。如果格列维奇苦苦哀求一下,再说几句中听的话,雅科夫也就顺水推舟去明斯克了。
  可是格列维奇在关键时刻却犯糊涂了,没有坚持雅科夫去明斯克。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最后会送掉很多人的性命,当然也包括格列维奇自己的命!
  不过格列维奇这个时候却没有机会改正错误了,因为在和雅科夫的谈话结束后不久,从扎斯拉夫尔-诺拉博克森在长达数十公里的战线上面,无数的信号弹几乎同时腾空而起。各种颜色的都有,这是前线德军的十一个装甲师和四个装甲掷弹兵师的炮兵指挥部在向散布于前沿的自行火炮、突击炮、步兵炮和迫击炮下达射击命令。而在这些德国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背后,隶属于第三和第四装甲集团军的炮群,包括十个德军炮兵团、六个烟雾发射器团和四个强大的法国后备炮兵师拥有的全部大炮,也在这一刻接到了开火的命令。
  整条战线开始绽放出大大小小的橘黄色或暗红色的火光,然后才是震天动地的爆响。超过4000门大炮、迫击炮和火箭炮都喷吐出了火光。将炮弹和火箭弹投射到了苏军的前沿,如果从空中俯瞰,就感觉到下方的地面上突然出现了一道宽达十几公里,长达数十公里的火海地狱!
  由于法国人的加盟,再加上卡住德国武力脖子的石油瓶颈几乎消失。使得如今的德国军队拥有了一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苏联,而且还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的炮兵——至少配属在装甲部队的牵引火炮,都实现了由半履带车进行机械化牵引!
  这也是德军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如此多的火炮从立陶宛境内运动到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前线的原因。
  突如其来的炮击打出了飓风一样的声音,而且越来越猛烈,越来越凶狠。大地剧烈的颤抖起来,苏军阵地前沿出现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炸点,火光混合着烟尘直上云霄,剧烈的浓烟几乎将连日降雨后第一次出现的朝霞也完全遮挡住了,似乎就是想要布满阳光的苏维埃天堂变成暗无天日的资本主义地狱!
  而这种法德炮火海洋淹没苏军阵地的场面,在今后很长一段岁月中,会反反复复在苏维埃的土地上出现!欧洲统一的时代,也将在这猛烈的炮声中拉开帷幕。这炮声,也是一个千年帝国诞生的婴啼。
  炮火轰鸣,炮声正烈。
  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少校正站在一处矮丘的高处,用望远镜看着眼前翻滚的火光。
  他的37门“犀牛”炮就在矮丘后方,一字排开,用88毫米大炮猛轰不远处一片苏军控制的树林。根据侦查,苏军在那里布署了一些57毫米反坦克炮,还在树林外的一大片农田里面埋了反坦克地雷。
  因此在第501重装甲营发起冲击前,必须要用火炮反复轰击,然后再由装甲工兵开道,辟出一条可以让虎式坦克进攻的路线。
  半晌,炮声渐渐稀疏,最后戛然而止。施瓦辛格少校才放下望远镜,大声的朝在矮丘前方一辆装甲指挥车上等待的第501重装甲营营长鲁德尔少校喊道:“鲁德尔少校,炮火准备结束了,该你们上场了。”
  在刚才炮火准备的后半段,当火力从前沿向敌后延伸的时候,属于德军第1装甲师的装甲工兵,已经冒着随时可能遭到炮击的风险,跃出阵地,去肃清苏军阵地前沿剩余的反坦克地雷,清除那些匆忙设置的障碍。
  鲁德尔少校的耳机里,这时也传来了开始进攻的命令。他在半履带车里面站直了身体,用力的一挥手:“发动车辆!检查装备,准备进攻,用我们的履带去狠狠碾压布尔什维克的尸体!万岁,德意志!”
  马达的轰鸣声突然取代了炮弹呼啸的声音,响彻在了拉科夫-扎斯拉夫尔之间的德军前线阵地。这是超过2000台各种装甲战斗车辆和辅助车辆的马达同时高速转动所发出的巨响,曼施坦因在这一带短短十几公里的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了全部的5个重装甲师和5个装甲师。投入的虎式坦克、四号坦克、三号突击炮和犀牛歼击坦克,还有黄蜂自行火炮的数量总计超过了3000台(还是在装备完好率不到90%的情况下,而且也没有计算不计其数的各种装甲车)。而负责指挥这些坦克和突击炮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官霍特上将,则在第一波进攻中就投入了三分之一的装甲兵力!
  马达的轰鸣声穿过了两军前沿之间的无人区,传到了刚刚被猛烈的超乎想象的德国大炮轰得晕头转向共产主义战士们的耳朵里面。也传到了刚刚赶到第9机械化军直辖的摩托化反坦克炮团(是为了应付德国坦克海而配备给机械化军/坦克军的部队,装备的是16门ZIS-2型57mm反坦克炮和16门KS-12型85mm高射炮,全都用卡车拖拽)集结阵地的朱加什维利少校的耳朵里。
  “朱……朱加什维利同志,您怎么来啦!”第9摩托化反坦克炮兵团的团长马卡连科正忙着集合部队清点损失(他的团刚刚挨了炮击,不过损失不大),突然看见朱加什维利过来了,顿时就被吓了一跳。
  第9摩托化反坦克炮兵团的集结地距离前沿是非常近的,以至于都能听见准备出动的德国坦克的马达轰鸣声了,这一带或许很快就会遭到德国坦克集群的攻击了!
  虽然朱加什维利在华山战役中也上过前线,但是华沙战役总体上是苏军占优势。特别是朱加什维利所在的苏军南线一直都处于攻势当中,所以朱加什维利在前线时的风险并不是太大。
  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啊,现在的优势明显在德国人一边,听一下德国坦克马达的轰鸣声就知道了!待会儿还不知道有多少辆4号和虎式坦克要冲过来呢!
  “马卡连科同志,您在说什么呀?”朱加什维利瞪了眼前这个炮兵团长一眼,“我必须亲自掌握军属摩托化反坦克炮兵团,这是我的责任啊!”
  他说的不错,这是工农红军炮兵主任的命令——所有的坦克炮军/机械化军炮兵主任在交战发生时必须亲自掌握摩托化反坦克炮兵团。
  “可是……”马卡连科心说:那道命令是给别的军炮兵主任的,您可不一样!您要是在前线不幸牺牲了,伟大领袖斯大林该多伤心啊!
  万一您要是在关键时刻软弱一下,背叛了苏维埃祖国成了俘虏,那么伟大领袖可就,可就成了反革命家属了!这可怎么办啊!
  因为根据规定,反革命家属是不能拥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户口的。那斯大林同志的户口问题怎么解决?
  另外,一个没有莫斯科户口的反革命家属合适担任世界革命的伟大领袖吗?
  “呜呜呜……”
  马卡连科刚想将问题的严重性告诉朱加什维利,防空警报的声音就响了起来。两人举目向空中望去,只见不计其数的黑点已经布满了北面的天空。
  德国飞机的空袭开始了!在这波大空袭结束前,朱加什维利同志是哪儿都去不了的。
  马卡连科跺了跺脚,赶紧拉着事关斯大林“户口问题”的朱加什维利去事先就挖好的防空掩体躲避。
  ……
  “党卫军,忠诚即荣誉!前进!”
  “万岁,我们的德意志,前进!”
  铺天盖地的布雷盖攻击机和Hs-129攻击机以及Ju87俯冲轰炸机,在福克零式的掩护下呼啸着扑向苏军阵地的时候。党卫军第5坦克歼击车营营长施瓦辛格少校和第501重装甲营营长鲁德尔少校,也同时向自己指挥的全体车辆下达了前进的命令。
  今天打头阵的是501营的40辆虎式(有4辆在修)和21辆短炮管的4号F型坦克(1辆在修,它们的任务是掩护虎式)。而党卫军第5坦克歼击营则和另外一个隶属于第1装甲掷弹兵团的营一起,跟随在501重装甲营一起,轰隆隆的向苏军第9机械化军的阵地碾压过去。
  而在这三个营的左右和后方,则是无边无际的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以及各种装甲车辆!如果从空中俯瞰,就能看见犹如海潮一样的钢铁车辆,汹涌澎湃,仿佛就是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
  与此同时,无数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正沿着被炮火轰得七零八落的交通壕,或者干脆在布满弹坑的地面上,冒着空中德国和法国飞机不断投下的炸弹或射下的炮弹,不顾一切地冲向指定的阻击阵地。一门门反坦克炮,一挺挺反坦克枪,还有许多依托着泥土和沙袋堆成的简易掩体的T-34和KV-1型坦克,全都已经准备就绪了!更有不少苏联工兵冒死冲出阵地,在枪林弹雨之下埋设反坦克地雷,想要稍稍阻挡一下德国坦克的冲击。
  一场决定性的殊死战斗,很快就要在两支强大的装甲部队间展开了。
第722章
大包围(十二)开始碰撞
  苏联红军第9机械化军是打过华沙战役的精锐,对于挨轰炸这种事情是很有经验的。所以当成群结队的德法战机飞来的时候,在原先军属摩托化反坦克炮兵团集结的场地上,已经看不到先前排列起来准备出发动的卡车和它们拖拽的ZIS-2型57mm反坦克炮和85mm高炮了——这些卡车已经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路线分散开进了附近的树林,连地面上的车轮印痕也被人用树枝和泥沙掩盖了起来。德国和法国的飞行员们就算有火眼金睛,也很难觅到它们的踪迹!
  朱加什维利和马卡连科也有专属的掩体,位于空地旁的一片树林里,不过两人不能蹲在一个坑里面,否则一枚炸弹就能把他俩都报销了。安排给朱加什维利的是一个挖到两米多深,坑壁还用木条加固的防弹坑,底部有些位置积了没过脚面的泥水。
  不过朱加什维利也不是娇生惯养的二代目,实际上他这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大多都是挺能吃苦的。除了朱加什维利之外,也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儿子参加到了解放人类的斗争之中——实际上,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就是他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的理想。只要理想不灭,他们就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共产主义超人。
  朱加什维利找了个没有泥水的位置,一屁股坐了下去。和他呆在一个坑里面的还有一些第9摩托化反坦克炮兵团的官兵,大多是在华沙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所以当成群结队的敌机飞来时,大家都若无其事地抬头仰望天空,几乎没有谁的脸上挂着恐惧的表情。
  被派来轰炸朱加什维利所在的这个反坦克炮兵团集结地的是十几架单翼双发的攻击机,朱加什维利一眼就认出那是法国人的布雷盖飞机。这种胖胖的好像一条鲶鱼似的飞机的载弹量不算大,仿佛只有四五百公斤——实际上还没有那么多,这种布雷盖Br.703攻击机的攻击手段是用一门47mm加农炮打坦克。不过这门加农炮是安装在可拆卸的吊舱里面的。在拆掉吊舱后,飞机可以携带6枚50公斤炸弹,比它的基础型号布雷盖Br.690还少了两枚。
  但是十几架Br.703型攻击机在短短几分钟内,还是将几吨炸弹倾泻在了第9摩托化反坦克炮兵团躲藏的树林里。一枚枚黑乎乎的炸弹轰然炸开,瞬间就化作巨大的火球,将威力所及范围内的树木、车辆和火炮,全都吞噬干净。不过因为飞行员们看不见隐蔽的卡车和大炮,只能根据地面上的一些蛛丝马迹和之前空中侦察所获得的情报进行投弹,因此轰炸的效果并不理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