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735

  现在华沙战役集群中路和南路进展非常顺利,南路已经沿着维斯瓦河攻入了华沙西区,中路则在近20天的奋战后夺取了大部分的华沙东区。而北路的进展看似迟缓,但那实际上是巴甫洛夫故意为之的。
  因为北路的关键点莱吉奥诺沃正好位于纳雷夫河、弗克拉河、维斯瓦河等三条重要河流的汇合处,而且还有多条铁路和公路在此地交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只要莱吉奥诺沃在德军手中,苏军就很难从北路迂回到华沙城背后形成包围——也不是绝对不能迂回,而是迂回部队自己的后路会一直处于莱吉奥诺沃的威胁下。
  所以巴甫洛夫的计划就是先拿下莱吉奥诺沃,然后沿着维斯瓦河北岸(东岸)向西推进,寻找适合的地点渡河,插入华沙城的背后。
  “司令员同志,现在就看北路的诱敌计划会不会成功了。”西方面军军事委员波诺马连科正抱着胳膊站在军事地图前面,仿佛真的能看懂一样。听见巴甫洛夫口气轻松,也应景似的插了一句。
  “一定会成功的,德军统帅一定会被莱吉奥诺沃-沃沃明战役的胜利所鼓舞,认为他们的装甲部队实力远超过我们的。”
  巴甫洛夫笑着说:“他们根本不会想到我们的反应那么迅速,仅仅在莱吉奥诺沃-沃沃明战役后的二十多天里面,已经生产出了许多装备57mm坦克炮的T-34坦克了。”
  T-34/57实际上不是一种新坦克,在1941年就已经被设计出来了,而且还通过了测试。只是因为那门从ZIS-2型反坦克炮改装而来的坦克炮寿命太短,而没有量产T-34/57。
  “是的,德国人一定不会想到我们苏联工人阶级的力量和智慧。”波诺马连科说,“他们一定会上当受骗的。”
  巴甫洛夫对此也信心十足,“然后我们就能在雷纳夫河北岸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至少可以重创德国人在华沙的装甲集群……那些该死的坦克可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啊。”
  说到这里,他突然扭头看了眼一个人作战室一角一张张仔细看着战报的最高统帅部代表华西列夫斯基,这个统帅部代表对巴甫洛夫的计划一直存着怀疑。
  巴甫洛夫笑了笑,说:“就算我们的坦克第7军和机械化第11军打不过德国人的装甲部队也没关系,因为中路集群和北路集群会同时发动夹攻,还是可以拿下莱吉奥诺沃。只要莱吉奥诺沃到手,华沙的北路侧后就会始终受到我们威胁,华沙被解放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第683章
大雷雨(四十七)
  轰轰轰……
  沉闷的炮声不断传到莫德尔上将所在的地下指挥所内。由于苏联红军的大炮兵实在太厉害,现在华沙城内的德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都躲到了地下,莫德尔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也不例外,躲到了原波兰国防部大楼的地下室里去了。
  “乔尔格,瓦伦丁,很抱歉把你们俩从舒舒服服的立陶宛要来华沙。”
  莫德尔的司令部里,这时候来了两位德国将军,一位原第41装甲军军长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装甲兵上将,另一位是第16装甲师师长汉斯·瓦伦丁·胡贝少将。
  “沃尔特,听说你有一支很棒的装甲部队要给我指挥我才来这里的。”莱茵哈特上将看了看莫德尔所在的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笑着问,“我的装甲部队呢?我等不及想见到他们了。”
  “我也是,上将阁下。”长得有点微胖,仿佛是个邻家大叔的胡贝少将也笑着发问。
  “部队在沃米安基。”莫德尔说,“我可不舍得把132辆虎式坦克和88辆黑豹坦克放在华沙城里挨炮炸。”
  他说的是501-505等5个重装甲营,在莱吉奥诺沃-沃沃明战役后,这5个营进行了一些改编和调整,其中3个营全部装备虎式坦克,2个营全部装备黑豹坦克。
  “那5个重装甲营?”莱茵哈特挑了下眉毛,虽然他和大部分的德军装甲兵指挥官一样,都反对大量装备“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但是他还是很希望能够指挥一支由“虎式”和“黑豹”组成的装甲集群的。
  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无疑是非常好的坦克。虽然目前小毛病不断,但是很多装甲兵指挥官还是挺喜欢它们的。而提出反对的意见都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希望可以得到更多而且机动性更强的坦克。
  莫德尔接着说:“还有原属于第9集团军的第1骑兵师,还有党卫军第5坦克营、党卫军第5装甲炮兵营、党卫军‘北方’团、党卫军‘瓦隆’旅、党卫军‘芬兰’营和匈牙利机械化军,以及3个烟雾发射器团。这些部队将会组成一个临时的军级装甲集团,称‘莱茵哈特’集群。”
  然后他又对胡贝少将说:“其中5个重装甲营、党卫军第5坦克营、党卫军第5装甲炮兵营、党卫军‘瓦隆’旅、党卫军‘芬兰’营将组成一个师级装甲集群,称‘胡贝’重装甲师,由你来指挥。”
  “果然不错。”莱茵哈特点点头,又问,“沃尔特,你打算怎么用这个军级装甲集团呢?”
  “发动一场短促突击。”莫德尔说。
  “在什么地方?”
  “莱吉奥诺沃-沃沃明一线!”莫德尔说,“现在苏军在华沙城的中路和南路都取得了进展,只有北路按兵不动,这意味着他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来场大攻势。而且空军侦察发现,最近苏军正在沃沃明周围集结重兵,所以我想来个先下手为强,抢在他们发动进攻前发起反攻。”
  抢在敌人发起攻势前先下手的打法,在机械化战争时代是比较有利的。因为机械化战争时代将究的是“大纵深攻防”,防御一方的纵深很大,几十公里的防御纵深是起码的,就是上百公里乃至两百公里的纵深也不是不可能。而进攻一方,则要尽可能往前压,而且还会在靠近前线的地方大量囤积物资,以确保攻击动能不被己方的运输线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攻防的转换是很慢的,不可能头一天还是攻势状态,转眼就摆出大纵深防御了。
  而处于进攻状态下的军队,如果突然遭到对手的打击,而不能以攻势瓦解敌方,那么就会很快陷入极度被动。历史上苏联红军让德国人突然暴打一顿,就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当时的苏联红军并不是大纵深防御,而是把部队大量集中在边境线附近,这是典型的攻势布局。
  莫德尔顿了顿,又说:“如果我们在莱吉奥诺沃-沃沃明一线的反击再次取得成功,那么苏军统帅部很有可能会认为我们即将在华沙附近发动反击,从而将更多的兵力向华沙集中,为北方集团军的进攻创造出最有了的条件。”
  ……
  北方集团军群的反击准备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根据“蓝色计划”这个集团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向明斯克、布列斯特和列宁格勒三个方向发动反击,以打破苏军对波兰的进攻,重创苏军的攻击部队。
  不过这三个预定的反击目标是选择一个、两个,还是三个同时进行,却是存在多种预案的。
  而在这三个目标中,距离可能的攻击发起地——波罗的邦或立陶宛大公国的某个交通枢纽——最近的是白俄罗斯的首都明斯克,那里也是苏联西方面军的大本营所在,囤积着大量的军用物资,周围还有早年修建的属于斯大林防线的大量防御工事存在。
  另外,苏联的预备队方面军就集中在斯摩棱斯克,随时可以增援明斯克。
  因此德国装甲集群要突破到明斯克附近问题不大,但是要攻占明斯克却不容易。
  而距离波兰前线最近的布列斯特则是苏联发动大雷雨突击的出发点。那里原本是波兰人的要塞,在1939年为苏联夺取,随后被经营成了苏军在西线前沿最重要的据点。根据情报,苏军在那里存放了大量的物资,是可以支持西方面军的主力进行长时间的作战。
  也就是说,哪怕明斯克陷落,西方面军和莫斯科的联络中断,西方面军也能依靠布列斯特的物资维持作战,并且向乌克兰方向转进。
  而要夺取布列斯特,对北方集团军群而言困难是极大的。因为布列斯特距离北方集团军群发起反击的各个可能的地点,至少有250公里。而且沿途极少有良好的公路可用,苏联在夺取了波兰的布格河以西级右岸乌克兰土地后,就做了预防性的道路破坏,在原西白俄罗斯土地上所有南北走向的公路都进行了彻底的破坏,同时东西走向的公路、铁路都得到了加强。
  所以德军要从立陶宛出击夺取布列斯特,几乎要进行250公里的越野行军。而机械化部队越野行军的速度是不能和公路行军相比,一个小时能推进几公里就算快的了。250公里的越野,哪怕没有敌人阻挡也得走上四五十个小时,如果不实行昼夜行军就至少要走上四天。
  最后一个反击的预选目标则是列宁格勒,历史上的彼得格勒,俄罗斯帝国的首都。这是一个极具政治意义的目标,考虑到现在霍亨索伦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的亲密关系,一旦列宁格勒落入德国之手,就会恢复彼得格勒之名,再让奥丽加女皇回到她日思夜想的冬宫。
  不过由于德国二十多年来一直控制着爱沙尼亚,因此苏联红军对列宁格勒的防卫一直很上心。这座城市基本上也是座大要塞,现在还是西北方面军的大本营,想要夺取是非常困难的。
  而要同时对三个预选目标中的两个或是全部发起进攻,那么所需要投入的兵力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考虑到列宁格勒、明斯克和布列斯特要塞都是坚城,德国还需要投入强大的攻城炮兵。
  但是强调机械化和野外作战的德军,在攻打坚城和阵地战的能力上,其实是不足的。除非德国可以得到强大的法兰西炮兵的支援,否则他们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攻占苏军重兵把守而且有坚固防御的城市。
  “法国政府同意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对苏联宣战了!”柏林威廉大街73号的统帅部会议室内,刚刚从巴黎返回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大声报告了一个早就在赫斯曼预料中的特大喜讯。
  他接着说:“我们想什么时候要法国人宣战,他们就什么时候宣战!在对抗布尔什维克侵略的问题上,法兰西人民和德意志人民完全站在一起!”
  这是理所当然的!赫斯曼心说:有V2弹道导弹,有沙林毒气,还有必然会造出来的原子弹,贝当、达尔朗和魏刚有什么理由不彻底投靠?
  而且德国还会力挺法国用法西斯和纳粹主义去对付北非的各种不服呢!
  希特勒志得意满的看着赫斯曼,问:“帝国元帅,这下我们一定能彻底打败苏联了吧?”
  “当然。”赫斯曼笑着点了点头,“现在我们的兵力一下子宽裕了许多……我想法国人可以将他们强大的炮兵组成炮兵师和预备炮兵集团,将他们运用到蓝色方案的反击计划中。而有了法国炮兵的帮助,我们在中口径压制火炮的数量上可以和苏联持平,而在大口径超重火炮的数量上可以远远超过苏联!
  这样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同时执行攻击明斯克和列宁格勒的方案了。”
第684章
大雷雨(四十八)
  华沙西北,沃米安基。
  这里位于维斯瓦河西岸,同莱吉奥诺沃隔河相望,是整个华沙战场上离开硝烟和枪炮声最远的地方。
  从随时有可能送命的华沙前线来到安宁祥和的沃米安基,古斯塔夫·施瓦辛格上尉很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他现在站在4号H型坦克的车长席位上,看着公路边上长势茂盛的麦田和飘着炊烟的村镇,仿佛又回到了处于和平年代中的家乡奥地利的乡村。
  “等到战争结束了,我就回家乡,再买个农场,过几年田园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施瓦辛格上尉仿佛对不停厮杀的战场生活有些厌倦了,想过几年安静的田园生活了。
  “上尉,我们是要放弃华沙吗?”
  炮手奥格挪威口音的德语打断了施瓦辛格上尉的思绪,将他拉回了残酷的现实——想要回家种地也不容易啊,因为和苏联红军的战争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和残酷。
  在一个多月的交战中,施瓦辛格上尉的连队已经有15辆4号H型坦克被击毁击伤,人员的损失(牺牲和重伤)达到了52人,这是施瓦辛格上尉从战争爆发以来见到的最惨重的伤亡!
  而他所见到的步兵的损失,那就更加惨重了。在华沙市区作战的每一分钟,似乎都伴随着死亡。华沙城已经变成了一座血肉磨坊,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每一片废墟,都要经过反复争夺才能决定暂时的归属。在每一寸被苏联红军占领的土地上,全都浸透了鲜血,苏联人的或是德国人的鲜血!
  不过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损失后,华沙守军的力量并没有削弱。因为华沙并不是孤城,在它背后的维斯瓦河和布楚拉河沿岸还驻扎有大量的德军,他们保卫了华沙的后路,确保援兵可以源源不断抵达华沙。
  所以前线部队的损失都可以很快得到补充,施瓦辛格上尉所领导的连队现在就是齐装满员的。而多年的战场经验告诉他,这样一个人员和装备相当充足的坦克连是不可能离开前线的。
  “不,我们不会放弃华沙!”施瓦辛格上尉非常肯定地说,“我们要换个地方打仗,这次也许是主动进攻,而且很快就会发动进攻!”
  他的判断是完全有理由的,因为在党卫队第5坦克营从华沙调离后,华沙城内的守军只能依靠3号突击炮去反击苏联的B-4突击群了。因为3号突击炮的作战能力毕竟不如4号H型坦克,而且3号突击炮一旦上了一线,就不能同时充当自行火炮支援前线步兵作战了。
  所以在未来几日中,华沙城的防御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装甲集群不尽快反击,华沙那边可就要抵挡不住了。
  ……
  苏联红军坦克第7军军长罗特米斯特罗夫少将快步走进自己的军部,看见军政委奥克佳布里斯基,就笑着对他说:“政委同志,纳雷夫河上的桥搭好了,我们马上要出发了!今天晚上就开拔!”
  现在苏联红军机械化部队的调动一般都在晚上进行了,因为经过一个多月的较量,苏联红空军终于认识到自己根本打不过德国空军。
  以机动灵活著称的雅克-1遇上福克零式自然笨得像头猪,以高空性能著称的米格-3碰上He-219和Fw-190B/C,也是一点威风也耍不出来。而在中高空这个层次上,苏联更没有任何一款飞机可以和Fw-190A-4对抗。
  从6月1日到现在,空中战斗的交换比一直都保持在1架德国飞机交换6-7架苏联飞机的程度。而且由于波兰人在苏联和德国之间,还是比较能接受德国人,所以在波兰上空跳伞的德军飞行员的获救比例也远大于跳伞的苏军飞行员——在少数已经被波兰布尔什维克党牢控的区域,跳伞的德军飞行员很难获救,但是在大部分交战空域下方并不都有一个布尔什维克党的委员会在领导人民群众抓纳粹飞行员的。
  因此,德苏双方飞行员的交换比高达1比10左右,德国人损失1名飞行员,苏联那边就要损失10名飞行员!虽然苏联民间拥有的飞行员远多于德国(油多飞行员就多),但是也禁不起这样的消耗。而且民间飞行员不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是无法驾驶战机升空的。
  所以从7月中旬开始,波兰的天空渐渐被德国空军所掌握,苏联红空军只能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区域,比如华沙战场和主要后勤线等处的安全。而机械化部队的开进调动,则尽可能被放到了夜间。
  “今天晚上开拔?去莱吉奥诺沃吗?”奥克佳布里斯基追问了一句。他虽然是地位颇高的军政委,但是能够接触到的军事机密也有限。比如这次由方面军司令部制定的迂回决战的计划他事先就不知道。
  实际上,就连集团军司令员日马琴科也是昨天晚上在明斯克参加作战会议前,才从方面军参谋长里莫斯基克少将那里拿到作战计划的文本。而坦克第7军军长罗特米斯特罗夫则是在1个小时前的集团军作战会议上才知道坦克第7军的进攻方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