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735

  “我们最伟大的军人来了!”
  当赫斯曼夫妇走进夏洛腾堡白厅的时候,突然有人欢呼起来。原来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穿着军装的男人和穿着晚礼服的女人。这些都是来出席典礼的,大部分是身在柏林的高级将领或纳粹政府高官和他们的妻子。希特勒和施莱彻尔还没有到,他们在接见希腊的保罗亲王——他是威廉皇帝的外孙女婿,是从克里特岛来的,目的是想代替兄长乔治二世登上希腊王位,同时也是来替希腊求和的。
  戈林夫妇和戈培尔倒是已经到了,在纳粹党的政府中,赫斯曼和戈林的关系最好,两人早在少年时代就认识(在军校认识的)。他当然也不知道赫斯曼抢走了他的帝国元帅,还当赫斯曼是好朋友,非常热情的走上前去和赫斯曼交谈。
  戈培尔也和身边一位穿着军装的女人一起迎上前去,那女人不是戈培尔的妻子,而是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她因为在德皇兼任波兰国王一事上颇有功劳,因此被封为女爵(波兰子爵),还当上了波兰王国政府的移民事务大臣——这是个负责安置从波森、西普鲁士和西白俄罗斯迁出的波兰人的大臣。
  不过她的大臣做了没多久就被赫斯曼召回,让她出任了总参谋部下面的陆军政策会会长。而这一次赫斯曼受封帝国元帅,实际上就是在政策会的全力推动下实现的。
  另外,娜塔莉还和纳粹政府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合作,把赫斯曼包装成了德意志战神的化身和最完美的军人——这实际上也是希特勒的意思。
  一个最完美的军人就应该像毛奇一样在军队里面呆一辈子,而不是去抢了“完美政治家”希特勒的饭碗从政。因为政治这碗饭太污了,这样会损害帝国完美军人的形象。
  当然,希特勒推出赫斯曼这个“战神”也不是完全出于政治权术,而是一种宣传手段。而宣传也是战争的组成部分,把一大批德意志军人捧成战神和名将(战神目前就一个,名将有好多),可以让德国朋友感到放心,让德国的敌人感到害怕,还能让德国的人民士气高昂。
  正在赫斯曼和戈林胖子、戈培尔瘸子两个人亲切交谈,互相吹捧的时候,突然奏响了音乐,有人大声喊了起来:“皇帝陛下、皇储殿下驾到!”
  然后喧闹的白厅里面立即安静下来,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全副戎装,看上去仍然非常威严有气势的威廉皇帝在儿子威廉皇储的搀扶下,沿着一条长长的走廊缓缓走来了。
  ……
  “帝国元帅,最伟大的军人……呵呵,德国人还真能吹牛!”
  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一份驻柏林大使馆用电报发来的报告丢在了办公桌上,然后给自己点上了一支香烟。
  “总统,这是德国人的宣传伎俩。”哈利·霍普金斯说,“德国人想给整个世界造成这样的假象——德国不可战胜,而且很快就要赢得战争。”
  被德国宣传机构拿来吹捧的当然不止赫斯曼一人,最伟大的军人下面还有一大堆非常伟大、比较伟大、一般伟大的将帅,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战斗英雄。有空中的王牌,有地面上开坦克的王牌,有从天而降的超人,还有击沉了许多英国船只的王牌潜水艇长和辅助巡洋舰的舰长。
  总之,现在的德国到处都是非常能打的超级英雄。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先进武器,因此肯定可以赢得战争。这种宣传不仅在欧洲进行,而且还在南美洲、亚洲、非洲和美国本土进行宣传。
  “总统,我们必须要破除德国人的神话。”国务卿赫尔对罗斯福说,“否则我们的后院都会出问题。”
  美国的后院当然就是拉丁美洲了,美国人在那里经营多年,势力当然是很大的。别看拉美时不时会冒出几挑战美国权威的小国英雄,但是亲美势力始终非常强大。
  不过拉美的亲美派和欧洲、亚洲、非洲的亲英派一样,也都是墙头草。随着德国的日益强大,拉美亲美派的声音也渐渐低落,亲德派则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如果德国再这样一直胜利下去,而美国又迟迟找不到参战的机会,苏联也不肯出头去和德国拼个两败俱伤,估计拉美的动摇将会更加严重。
  “可我们要怎么帮助英国人呢?”罗斯福一只手按着太阳穴问。
  这是一个让他伤透脑筋的问题,丘吉尔的求援信是一封又一封地往白宫寄。可是罗斯福却觉得自己被捆住了手脚——不能下场参战。而除了参战以外的事情,他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总统先生。”海军作战部长史塔克对罗斯福说,“英国人很可能会在2-3个月后同时面临两场决定性的战役,直布罗陀战役和挪威海战役,而他们只要输掉其中的一场,很可能就会面临战败的命运。”
  “这倒不至于。”罗斯福摇摇头,“英国人是会坚持到底的。不过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再帮他们一把。”他看了一眼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们可以把舰队派去挪威海!”哈罗德·史塔克说。
  “哦,你是想让德国人误击它们?”罗斯福看了看哈利·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回答:“国会里面的人和国会外面的反战分子都会问:我们的舰队怎么跑去正在打仗的挪威海了?”
  “看来不行啊!”罗斯福耸耸肩。霍普金斯是他的智囊,同时也是协调国会各派立场的助手。
  “总统,我倒有个建议。”国务卿赫尔这时斟酌着说,“或许我们可以举行一个会晤,总统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会晤。地点就在北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附近。”
  “会晤?讨论什么?”罗斯福问。
  “讨论怎么打败德国人!”赫尔说,“我们和英国人可以共同发布一个宣言,一个反对纳粹和法西斯政权的宣言。如果这个会晤和宣言可以在英德下一轮交锋时进行并且发表,一定会极大的打击德国的士气。如果我们的舰队再宣言发表后靠近冰岛,或许根本不必进入挪威海,就会严重干扰德国的军事行动。”
  ……
  “帝国元帅,您推荐空军元帅凯塞林出任地中海联军总司令?”
  “是的,领袖。”
  在帝国元帅的军衔到手后,赫斯曼就回到了总参谋长的任上,不打算再继续指挥直布罗陀作战了——现在的德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已经很会打水面舰队了,赫斯曼也就没有必要冲在前面。有凯塞林这样的牛人,直布罗陀又怎么会打不下?
  “凯塞林元帅完全可以胜任。”赫斯曼说,“他精通空中和陆上的作战,而且还是一位炮兵专家。”
  希特勒看了看国防部长施莱彻尔,后者点点头:“可以让凯塞林元帅去西班牙。那么谁去负责北海战场?”
  “北海作战当然以海军为主。”赫斯曼说,“不过耶顺内克大将在地中海战场上的表现卓越,可以接替格莱姆大将出任海军航空兵司令官,配合雷德尔元帅。而格莱姆大将则可接替凯塞林元帅担任空军总司令。”
第478章
007来了
  在1941年的4月和5月,德意一方和英美一方,都在全力以赴准备着即将要开始的新一轮大决战——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德意一方需要将大量的部队和飞机部署到西班牙还有挪威,还要将重达几百吨上千吨的超级大炮通过法国运往西班牙的前线。
  英国这边,则要调集军队加强直布罗陀和设德兰群岛的防御,同时还要加快几艘航母服役的速度,还要出动海军去占领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以及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
  总之,双方的准备工作非常繁重,没有两三个月是无法完成的。
  而在双方都忙于准备决战的时候,整个欧洲竟然出现了难得的平静时期。如果不是夜晚时常响起的防空警报和炸弹爆炸的声音,人们几乎都要以为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
  不过此时此刻,在遥远而又偏僻的阿富汗,苏联红军的战士们正一路高奏凯歌,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阿富汗反动派盘踞的南部重镇坎大哈。
  苏联红军当然是厉害的,而且斯大林这次本着T34杀鸡的原则,出动的兵力也非常庞大。派出了中亚方面军(中亚军区)的主力,在1940年底刚刚组建完成对红军第53集团军,司令员是曾经在苏俄内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克谢涅丰托夫上将。
  考虑到阿富汗的地形和交通设施的情况,第53集团军进入阿富汗时的编制里面并没有什么机械化部队,而是大量配置了大量的山地和骑兵部队。包括第9山地师、第20山地师、第28山地师、第63山地师、第68山地师、第83山地师和第194山地师等7个山地师,以及卡尔梅克蒙古第1骑兵师、第4骑兵师、第17山地骑兵师、第18山地骑兵师等4个骑兵师。另外,第53集团军下属还有一个配属了4个步兵师的步兵第64军。
  7个山地师、4个骑兵师和4个步兵师,合计15个师(分成4个军)组成的强大入侵,不对,应该是强大的解放部队。红军第53集团军在斯大林同志“一定要解放阿富汗”的命令下,先是兵分两路,一路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下,占领了阿富汗兴都库山脉以北的昆都士、塔哈尔、巴尔赫、朱兹詹等地;另一路则从土库曼斯坦南下沿着沙俄时代修建的中亚铁路支线前进,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兴都库山脉以西的重镇赫拉特——这是阿富汗唯一拥有铁路的地区(虽然不通车),对于苏联红军接下来的解放战争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而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进攻后,苏联红军只进行了很短时间的休整,就开始了新一轮摧枯拉朽的攻势。
  不过苏军第二阶段的攻势却不是兵分两路,而是只有一路,以4个骑兵师为主力,由赫拉特南下,沿着赫拉特-信丹德-卡堡-扎兰季-代赫舒-格里什克-坎大哈这条绕过阿富汗主要山区的“平坦大路”长驱直入。不到10天时间就推进了500公里,到4月20日时,4个苏联骑兵师已经推进到了阿富汗南部的赫尔曼德河一带,距离坎大哈已经不到300公里了。
  此时阿富汗王国陆军的主力,则被部署于兴都库山脉一线,守着巴米扬、萨朗山口等要地,在做保卫首都喀布尔的打算。结果就让苏联红军打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右勾拳!
  而苏联红军这个右勾拳的目标,其实也不是坎大哈,而是取道坎大哈向北,沿着洛拉河谷向北,从南面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别看苏联红军绕了个一千多公里的大圈子,好像挺浪费时间,但是这一千多公里通过的都是相对比较平坦的地形。也是库利克元帅和克谢涅丰托夫上将计划中红军在阿富汗的主要后勤运输线。
  他们的计划是先恢复通往赫拉特的铁路线,然后再铺设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的临时铁路线。虽然这条临时铁路的总长会超过1300公里,但沿途还是比较容易施工的,如果能发动起阿富汗的贫下中农,有12-18个月就能修建完成了。在临时铁路建成后,苏联就能支撑几十万工农红军去解放印度了。
  而为了完成这些艰难而又光荣的筑路任务,大批乌兹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布尔什维克党员被紧急征召。经过短期训练后,这些人就作为第三国际顾问被派到了兴都库山脉以北苏联解放区的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部落,开始发展阿富汗人民党(第三国际支持下的阿富汗马克思主义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并且招募阿富汗进步青年组成了阿富汗人民军。
  有了这些能和普什图族交流的阿富汗人民军的帮助,苏联就能“动员”阿富汗当地的劳动人民参加修建铁路的“义务劳动”了……
  阿富汗人民党在兴都库山以北建立革命政权和人民军队的消息,以及苏联红军在向喀布尔以南的坎大哈快速推进紧急军情,传到阿富汗首都后,立即就引起了阿富汗反动势力的极度恐慌。
  阿富汗国王查希尔·沙赫和首相哈希姆一边慌忙向坎大哈派出军队,一边向阿富汗各地的普什图人部族首领发出号召,请求他们派出部族战士去和苏联红军作战。
  同时,他们还向阿富汗的后台德国军事顾问团和美国军事顾问团紧急求助,希望得到更多的武器。
  而就在那些出手阔绰的“德国顾问”和颇有绅士风度的“美国顾问”们还没作出答复的时候,一个秘密的英国军事顾问团终于乘坐着法国人早些年卖给英国的高隆德C.449运输机从“印度”飞到了喀布尔,而且还带来了许多英国生产的武器装备。
  “弗莱明中尉,你知道军情6处有没有化名叫詹姆斯·邦德的高级特工?”
  英国驻喀布尔公使馆的一个名叫威利·史密斯的中年绅士,在4月21日下午急急忙忙到了“美国军事顾问团”的驻地,打搅了正在悠闲地喝下午茶的“金里奇”上校。
  “史密斯先生,我不是弗莱明中尉!我是金里奇上校!”正端着一杯奶茶的伊恩·弗莱明四下看了看,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不该出现的闲杂人等,才轻轻松了口气,说,“而且我也不知道和这次行动无关的别的特工用什么样的化名,这是机密!”
  “可是现在有一个英国军事顾问团到了喀布尔,带队的自称是军情6处的特工詹姆斯·邦德上校……”
  “什……什么?”伊恩·弗莱明愣了又愣,这是怎么回事?军情6处怎么又派个军事顾问团来喀布尔?而且……还直接打起了英国自己的招牌。这是什么意思?要和苏联公开决裂?
  “不大对头!这很可能是个骗局!”伊恩·弗莱明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将奶茶杯放在自己的身旁的小方桌上,猛地站了起来。“我要去见一见这位军情6处的邦德上校!”
  与此同时,在悬挂着万字旗的德国军事顾问团驻地里,腿有点瘸,拄着根手杖的莱茵哈特·冯·罗腾堡上校,正在和一个美国公使馆的少校武官用美式英语又急又快的对话。
  “上校,我可以确定那个‘金里奇上校’八成就是英国人假扮的。他们提供给阿富汗人的美械军火一定是租借物资……他们一定是不愿意以自己的名义支持阿富汗人。可是现在为什么还要派出另一支公开的军事顾问团呢?”
  “那不一定是英国人!”化名莱茵哈特·冯·罗腾堡上校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上校威廉·埃迪上校。他是白宫情报协调员多诺万上校的朋友,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谍报训练,但却很有些天赋。
  “搞不好这个邦德上校是德国人假扮的!”威廉·埃迪已经猜到了“邦德”的身份。
  “德国人?他们想干什么?”
  “干什么?”威廉·埃迪冷冷一笑,“和我们一样,当然是想找斯大林的麻烦而又不愿意打自己的旗号。”
  “可我们现在冒充德国人,英国人冒充我们,德国又冒充英国人……这不是都白费了吗?”
  “白费?”威廉·埃迪哼了一声,“斯大林就算知道了又能怎么样?他难道还会同时和美国、德国、英国开战吗?”
  “这倒也是。”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威廉·埃迪说,“我要去见见这个邦德上校。”
  “见……见邦德?可是他现在是英国人啊。”
  “那又怎么样?”威廉·埃迪耸耸肩,“这里是阿富汗,英国、美国、德国在阿富汗的利益是一致的。利益一致就是朋友,说不定还能互通有无,有什么不能见的?”
  “互通有无?”
  “是的,现在我这个德国上校手里的德国军火不大够,需要问英国人换一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