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735

  “到时英国一定会投降的!”鲁道夫·赫斯说,“只要我们能够在英吉利海峡或大西洋击败英国海军,那英国人就再也没有抵抗下去的可能了。这样战争基本上就胜利了……”
  “还没有!”希特勒打断了鲁道夫·赫斯,“我们还要和苏联决一死战,就在打败英国之后!”
  赫斯曼的主张是先美国后苏联,不过希特勒却始终认为苏联才是德国最大的敌人。因为从地图上看苏联比较大,而且考虑到苏联在东亚大陆的影响力,苏联及其盟友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就更多了。如果苏联再控制了印度,那么共产主义的红旗就几乎要插遍整个欧亚大陆了。
  这将是一个拥有几千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0亿人口的赤色大帝国!希特勒一想到这个好心情顿时就没了。
  “我们不能让苏联人轻易占领阿富汗!”希特勒这回和罗斯福还有丘吉尔想到一块去了,他问戈林,“赫尔曼,军备总局是不是有很多缴获的英国武器装备?”
  “是有一些。”戈林点点头,“主要是轻武器和火炮,我们没有多少弹药可以用,所以就准备拆毁回收原料了。”
  “弹药一点没有?”
  “有一些,不是很多。”
  希特勒想了想,说:“有一些就行了……去准备几千支英国枪械,配上弹药。我想阿富汗人是用得着它们的!”
第466章
是时候总动员了
  “元帅,古德里安元帅的电报。”
  赫斯曼的副官施内茨上校走过伊斯兰风格的长廊,推门走进了一间完全欧式布置餐厅。赫斯曼正在里面和妻子克洛伊一起吃早饭。
  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古列斯坦王宫,德黑兰是赫斯曼这次中东之行的终点。而到达德黑兰的赫斯曼自然成了礼萨·汗的贵宾,直接住进了伊朗的王宫,受到了最盛情的款待。
  现在统治伊朗的是巴列维王朝,就是后世那个抱美国大腿没抱牢,让霍梅尼领导的宗教革命给推翻的倒霉王朝。
  不过在这个时空,赫斯曼是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因为赫斯曼还是非常清楚欧洲文明是怎么走出宗教狂热的——这不是靠一人一票的民主,而是靠一群十恶不赦的封建君主和官僚奸商在不停斗争的过程中,把教宗和主教大人们拉下神坛的。
  如果让中世纪的无知农奴去投票选举,谁能选得过大公教会教宗啊?人家可是上帝在人间的总代理!
  所以,赫斯曼在巴格达的时候就明确告诉阿拉伯社会复兴运动的几个领袖,你们尽管去独裁吧,只要遵循着世俗化和欧洲化以及民族国家的路线,德国和欧洲一定会支持他们的。民主选举什么的,过100年后再说吧……欧洲各国从斗争天主教到民主投票,过程可不止100年。
  而在伊朗和礼萨·汗的会谈中,赫斯曼表达的立场也是相同的——伊朗必须世俗化、欧洲化,必须是一个民族国家,而且还不能搞泛波斯主义。在这几个大原则下,巴列维家族尽管去搞“开明专制”,德国是会坚定支持的。
  赫斯曼元帅的这种立场,要是放在后世的21世纪,不被欧洲白左轰下台也得被各路伊斯兰圣斗士给做掉。好在眼下的欧洲是连圣斗士都害怕的纳粹和法西斯当家作主,所以赫斯曼是很安全的。
  至于礼萨·汗国王和凯拉尼首相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独裁者(实际上他们的独裁是相对进步的),对于赫斯曼的做法就差山呼万岁了,因为他们从现在开始,终于可以快乐的独裁啦!
  所以他们对赫斯曼提出的其他要求,比如以欧洲马克结算石油,在世界大战期间购买德国国债,以及接收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伊斯兰教徒等等,都一概应允。而且也同意德军在伊朗和伊拉克(包括科威特)的土地上驻扎。
  由于在伊拉克和伊朗的行程非常顺利,因此赫斯曼的心情一直不错,昨天晚上还欣赏了克洛伊表演的肚皮舞——埃及国王法鲁克不知道怎么想的,派了个名叫法拉赫的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给克洛伊。克洛伊这段时间就跟着她学了一点,昨晚就表演给丈夫看了。
  虽然有点太丰满,皮肤也显得松弛了,但是赫斯曼还是非常喜欢……因此今天就睡得晚了,直到日上三竿才起床用早饭。
  早饭还没吃完,施内茨上校就脚步匆匆跑了进来,还给赫斯曼带了来一些非常重要的消息。
  看见赫斯曼的眉头皱了起来,克洛伊关切地问:“亲爱的,出了什么事?”
  “出了不少事情!”赫斯曼顿了顿,事情是不少,有些事情是机密,是不能和老婆说,不过也有能说的事情。
  “一支美国舰队在昨天下午开进了亚速尔群岛的首府英雄港,把那里占领了。同时,美国政府还宣布美军接管冰岛防务。”
  这都是能说的,因为不是什么军事机密,再过一会儿全世界都会知道。
  而不能说的事情是希特勒在挥霍石油。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让德国特务冒充英国军情六处特工,去支援阿富汗伊斯兰圣斗士的计划。支持阿富汗人反抗苏联的计划,古德里安是能觉得是否实行的,现在的大总参谋部有这个权力。但是用挥霍石油储备的方式加快整合欧洲的行为,古德里安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于是就发急电来请示赫斯曼了。
  “看来我必须要回一趟柏林了。”赫斯曼将电报抄件交给了副官施内茨,“去通知飞机,今天下午就起飞,目的地是柏林。”
  德黑兰距离柏林的直线距离有3500多公里,因为其中有一段要从苏联领空飞过,很不安全。因此赫斯曼选择了绕远路,先飞安卡拉,再飞柏林,所以整个旅途花费了近10个小时。等赫斯曼抵达柏林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不过当他回到自己在措森的庄园时,古德里安和担任国防部石油储备局局长的保卢斯中将,却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元帅,本来只有200万吨的缺口,现在一下变成了620万吨,这样到1943年石油储备局就没有多少储备可以应付突发情况了。”
  保卢斯中将掰着手指头给赫斯曼算起了账。一旁的古德里安也附和道:“现在就怕42年中东的石油采集量达不到1100万吨……欧洲这里,42年能挖出650万吨最多了。另外,我还担心1942年可能会和苏联发生战争,到时石油的消耗还会进一步增加,我们很有可能在1943年面临一场石油危机。”
  旅途劳顿,人有点犯困的赫斯曼强打精神听完了古德里安和保卢斯的意见。然后是沉默,过了半晌才开口说:“总理的胆子还是小了,为什么还要给1943年留下680多万吨的储备呢?应该把所有的石油储备都用掉,至少用掉600万吨,留80万吨应急就可以了。”
  “都用掉?”
  “元帅,您在说什么呢?”
  古德里安和保卢斯都是一惊,希特勒已经够挥霍的了,赫斯曼怎么还要变本加厉?42年把储备油都用光了,到1943年怎么办?
  “到1943年我们会有足够的石油推进战争的!”赫斯曼缓缓地说,“只要我们能在1942年取得全面的优势,只有取得了全面优势,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石油。”
  他顿了顿,又说:“我已经计算过了,伊朗的胡齐斯坦油田到1943年将能增产到1500万吨以上,基尔库克油田将会提供1000万吨以上的石油,科威特和沙特的油田也将会各提供100万吨石油,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油田总共可以提供100万吨……这样光是中东我们就能采集到2800万吨。而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和西乌克兰等地的石油产量到1943年将会有700万吨,合成油料的产量会突破800万吨,这样我们就会有4300万吨油料。所以不需要再预留储备了,我们应该把这600多万吨储备,用来扩大军备生产和扩大空军、装甲兵的规模。
  因此我们现在要实行更大规模的军事和经济动员了!现在美国已经开始加快武装了,而且还进驻了亚速尔群岛和冰岛。这说明他们很快就要参战。我们必须要做好和美国打仗的准备,所以必须加大动员的力度。”
  在后世的军事爱好者们,常常会把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归咎于总动员太晚,以至于在41年、42年和43年这最为关键的3年中没有足够数量的飞机和坦克。
  不过在如今身为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的赫斯曼看来,德国没有及时进行总动员的原因,还是缺少石油。
  现在德国空军和海军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历史同期,而代价则是石油的消耗也远比历史同期要多几百万吨。如果不是有战前的大量储备,德国根本维持不了现在这种规模的海军和空军。
  而要最后赢得战争,肯定还需要进一步动员,不仅要动员德国一国的力量,还要动员整个欧洲的力量。那么石油的消耗量就会更加惊人!
  而希特勒之所以大方地拿出400多万吨原油,就是为了趁着现在形势看起来对德国非常有利,一举将法国、西班牙、荷兰、挪威这些在表面上还维持中立的国家都拉上德国的战车。这样德国就能进一步动员欧洲的人力、物力去对英美苏作战。
  可要动员欧洲的人力、物力,就得耗费更多的石油!归根结底,还是石油的问题。
  看到古德里安和保卢斯都有些犹豫,赫斯曼笑道:“我们只要能在1942年取得较大的优势,到1943年就不会存在任何石油短缺的问题了。如果我们失去了1942年,那么就只能依靠U工程的核裂变炸弹去炸出一个体面的和平了。”
  古德里安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我们会在1942年和苏联开战吗?”
  “这是要努力避免的局面。”赫斯曼摇摇头,“不过还是要做打的准备。因此装甲部队也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5号和6号坦克的开发,必须在1942年6月底前完成,7月开始量产。”
第467章
共同的利益
  1941年3月18日,在柏林威廉77号的国防部大厦内召开的统帅部会议上,总参谋长赫斯曼元帅正式提出了实行国民经济总动员,并且将国家转入总体战模式的建议。
  “总体战”的概念是前总统鲁登道夫元帅在总结德国一战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每个有资格参加统帅部会议的高管或高级将领都拜读过鲁登道夫的著作《总体战》,自然知道总体战是什么。
  不过知道总体战并不等于就能实行总体战,因为总体战是极度耗费资源和劳动力的。一旦开始实行总体战,就意味着德国乃至德国领导下的欧洲各国的工厂都要开足马力生产军用品。而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必须要充足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必须要有充足的劳动力才能维持。
  而德国过去恰恰没有充足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因此无法将鲁登道夫的理论变成实践。反倒是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因为有庞大的殖民地资源和美国的支撑,可以更快更好的将国家转入总体战模式。经过1939年和1940年的动员和不断提升产能,现在英国的造船总吨位和飞机总产量,都超过了德国,甚至连坦克的产量也不比德国少。
  再算上正在不断扩大军备工业的美国,英美一方在1941年的各种武器装备的总产量是可以对德国领导下的欧洲形成碾压的。
  另外,还有一个“同志加兄弟”的苏联,同样在不停的扩军备战。如果苏联也在未来的什么时候投靠到英美一边,那么至少在军备生产方面,德国将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劣势之中。
  而要扭转这种劣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让德国乃至欧洲转入总体战模式,将巨大的工业和科技力量完全释放出来。
  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赫斯曼在地中海战场上取得的胜利是多么有价值了。如果没有地中海战场的胜利,德国即便强行进行动员,生产出来的坦克、飞机,也会因为缺少燃油而无法开动,甚至连开动这些飞机和坦克的驾驶员也会因为没有燃料而无法进行训练。
  所以在夺取了蕴藏量巨大的中东石油产区后,德国才有可能让自己的飞机海、坦克海发挥出真正是威力。
  不过要在德国乃至其领导下的欧洲转入总体战模式也不是一道命令或一句话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推进的过程。如果想让德国和欧洲的军备在1943年、1944年达到顶峰,那么现在就要开始行动起来了。
  因为军备扩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想要扩大坦克和各种车辆的产量,同时又要保证舰船生产的规模不断增加,就必须要提升钢铁的产量,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普通钢材,而是各种专用的特殊钢。这就涉及到各种有色金属的开采和消耗。
  而要增加飞机的产量,同样要先提高铝合金、特种胶合板(用于生产木质飞机)和发动机的产量,这就需要高强度或者耐高温的铝合金材料的生产。这也涉及到大量稀有金属,比如镁、镍、锰、钼、钨的开采和加工。
  而要让更先进的飞机和坦克发挥威力,人员的训练也必须跟上,这其实才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
  在流水线上制造一架飞机是很快的,但是要按照现在德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标准训练一名合格的飞行员(驾驶员),起码得20个月,还得耗费许多珍贵的航空汽油。
  “一切问题的核心还是石油!”赫斯曼在今天的统帅部会议上说,“有色金属不足还可以通过降低设计使用寿命和增加重量的办法来弥补,如果没有油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因此欧洲的总体战还是应该从增加石油和各种合成燃料开始。
  过去我们是没有油田,因此无能为力。但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盛产石油的地区,有了基尔库克和胡齐斯坦两个超大型油田,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竭尽全力增加石油产量。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发挥德国的石油开采能力,还要发挥整个欧洲在这方面的能力。为此我建议成立欧洲共同体石油委员会。”
  赫斯曼提出了第一个建议,集中全欧洲的力量开发中东石油!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德国自身的石油工业并不发达——德国没有油田可以开采嘛。而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石油开采业都比较发达。法国在叙利亚拥有油田,还在间战期间参与了波兰的石油开发,还在阿尔及利亚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和加工。比利时石油财务公司则参与了罗马尼亚油田的开发工作。而荷兰更厉害,荷兰壳牌公司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型石油公司,在荷属东印度和英属马来亚开发了许多大型油田。
  而且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国内都有石油加工工业,特别是法国的石油加工业还非常发达,在战前的加工能力甚至超过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的重工业还非常发达,可以生产石油工业所需的全部设备,因此有条件迅速扩大本国石油工业的规模。
  如果让这些国家参与中东石油开发,不仅开采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而且还能保证这些好不容易开采出来的石油都能被提炼成高质量的成品油。
  另外,法国、荷兰、比利时还有丹麦等欧洲国家还拥有规模庞大的船队和造船能力,可以将开采出来的石油能够运回欧洲。
  因此德国想要加快开发中东石油,就必须拉上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
  而且拉上这三国去中东挖石油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这是有钱大家赚的节奏啊。有了共同的石油利益,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才会真正和德国站在一起。
  “我想我们可以将共同开发中东石油作为一张吸引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的王牌。”赫斯曼笑着说,“这会让他们和我们拥有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利益!”
  拥有共同利益不能空口白话,必须得拿点什么出来。而中东的石油无疑是一块最吸引人的大蛋糕,远比希特勒拿出来的每月几万吨十万吨的石油供应有吸引力。
  希特勒仿佛有些不舍得——荷兰人也就算了,连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都能染指中东石油……
  “领袖。”赫斯曼看着希特勒说,“如果我们赢得了战争,雅利安民族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拿出一些中东石油利益根本不算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