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735

  这样一篇高大上的演说,再加上一份可供法国选择的“投降菜单”。足够让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花点时间好好研究一下的,所以日内瓦和会的第二天和第三天都安排了休会。
  而德国代表团则在自己的驻地召开一场小型招待会,邀请了几个对和会而言非常重要的国家的代表。而美国代表团的科德尔·赫尔和哈利·霍普金斯都收到了请帖。
  美国虽然不是国联成员,但是美国强大的国力和英美特殊关系,都决定了美国在这次和会上面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罗斯福也派出了足够分量的官员出席和会,这就不由得德国方面不认真对待了。
  赫斯曼元帅是这场小型招待会的主持人,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在同一时刻正和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会谈。
  “国务卿先生,部长先生。”在酒会上,赫斯曼在一位德国外交官的引荐下和赫尔还有霍普金斯见了面,寒暄了几句后,他就直入了主题。他用流利的英语提问:“你们怎么看,英国会认真考虑领袖提出的非常合理的建议吗?”
  “元帅,您指什么?”科德尔·赫尔反问,“给法国的投降选择题还是组建欧洲共同体?”
  “是废除《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赫斯曼笑着说,“英国只要同意废除这些不公正的条约,战争就可以结束了。”
  “元帅,我们不知道英国的看法。”科德尔·赫尔用非常严肃的口吻和赫斯曼说,“但是我了解美国的立场。”
  “哦?”赫斯曼笑呵呵看着美国国务卿。赫尔说:“美国政府认为日内瓦和会上不应该有废除《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的议题。因为废除或修改条约,应该由缔约的各方共同参与,但现在英国代表没有出席和会。所以日内瓦和会仅仅是一场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和会。”
  美国政府并没有否认贝当政府的合法性,因此赫尔无法否认“法德和会”的合法性。
  “而且美国坚决反对废除《特里亚农条约》!”哈利·霍普金斯和赫尔彼此交换了眼色。“因为《特里亚农条约》的基础是民族自决原则,是公平和公正的,不应该被废除!”
  “这是美国政府的立场?”赫斯曼看着科德尔·赫尔问。
  “这是美国政府的立场!”赫尔回答,“稍后我们会发表公开的声明,强烈反对废除《特里亚农条约》。”
  强烈反对废除《特里亚农条约》当然是经过政治精算的。负责操盘总统选战的哈利·霍普金斯在离开美国之前,就仔细研究过了法国战败后美国民意调查的变化。
  在法国战败前,孤立主义占了压倒性的优势,美国舆论一边倒的反对政府参与欧洲事务。因此罗斯福的连任前景非常危险,他将面对共和党的明星,主张不干涉的杜威。
  但是在法国战败后,美国的舆论和民意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大部分人仍然反对美国参战,但越来越多的民众认为,政府应该增加对英国的援助。
  因此哈利·霍普金斯才会建议公开发表声明,反对废除《特里亚农条约》,并且支持南斯拉夫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这是在选民表明罗斯福反对德国扩张野心的立场。
  当然,反对《特里亚农条约》和反对《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的性质在美国选民看来是不一样的。因为《特里亚农条约》是坑匈牙利的,和德国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在美国选民看来(罗斯福现在需要关心的就是选票),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和德国唱唱反调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至少不会引发同德国的战争。
  “那么,我们就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巴纳特和特兰西瓦尼亚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哪些地区归克罗地亚-匈牙利联邦,哪些地区归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赫斯曼看着赫尔,“这样美国还会反对吗?”
  “美国政府反对废除《特里亚农条约》,而且美国政府认为南斯拉夫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神圣不可侵犯!”哈利·霍普金斯加强了语气。
  他知道公民投票会有什么结果。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的克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都不想留在塞尔维亚人支配南斯拉夫王国。如果罗斯福政府支持这公民投票,很有可能会被选民认为支持德国。
  听到这番表态,赫斯曼哑然一笑,他当然知道法国失败后美国民意将会发生的变化。但这是他无力干涉的,因为能够引导美国民意的是华尔街财团控制的舆论。哪怕是中央保卫总局的对外情报局,在这个问题上也无能为力——这不是谁拳头大的问题,而是谁的钱比较多的问题。在现在这个时代,谁能和华尔街比钱多?
  赫斯曼非常清楚,在华尔街金钱的引导下,美国的舆论和民意很快就会发生改变。
  美国登上世界大战的舞台,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是美国会在什么时候加入争夺世界霸权的这场血腥战争。
  赫斯曼冷淡地说:“好吧,那你们就反对吧……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等的列强,当然有对德国说‘不’的权力。但是我希望你们不要去南斯拉夫传递过多的错误信息,让他们误以为美国会向南斯拉夫提供不切实际的支持。这种误解,对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没有任何好处。”
  南斯拉夫当然不可能抵抗德国的进攻!
  如果南斯拉夫政府愿意接受国联的裁决,那么赫斯曼不介意让他们保留大半个波斯尼亚(克族聚居地会被割让给克罗地亚-匈牙利)和得自保加利亚的部分马其顿(因为保加利亚现在还想保持中立)。如果南斯拉夫在美国和英国的挑唆下公开抗拒国联决议。那么赫斯曼也不介意使用武力——反正他也没有在1941年冬季之前打进莫斯科的计划,不怕浪费一个月或两个月的时间。
  ……
  “领袖,日本帝国期待的是一个德国、日本、意大利和苏联同时参加的同盟。当然,前提是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生命线得到充分的保证!”
  阿道夫·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个时候正在和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佑会面。他们要谈论的是日本加入德意同盟的问题。不过日本外务大臣却提出了一个让希特勒感到有些为难的要求——日本人希望苏联可以加入同盟,而且还想和苏联就东亚大陆的利益划分达成一致。
  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彼此对视了一眼,里宾特洛甫问:“你们为什么要和苏联成为盟友?”
  松冈洋佑看了一眼阿道夫·希特勒,然后认真地说:“因为美国!”
第392章
珍珠港必须要有
  “元帅,你和美国人谈得怎么样?”
  6月15日晚上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在和赫斯曼共进晚餐的时候,问起了赫斯曼和赫尔、霍普金斯见面的情况。
  “美国人反对我们。”赫斯曼摆弄着酒杯说。“反对我们废除《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尤其是《特里亚农条约》!美国人将会公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废除该条约!很明显,美国人不打算眼睁睁看着我们德国替代英国成为世界的主宰。”
  “美国国内不是有强大的孤立主义情绪吗?”里宾特洛甫插话问。
  “在我们打败法国前是有比较强的孤立主义情绪。”赫斯曼耸耸肩说,“但是现在已经发生变化了……领袖,您应该知道民意这种事情是很容易操纵的。”
  “你的意思。”希特勒思索着问,“我们和美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也不能这么说。”赫斯曼说,“这取决于苏联。如果苏联不被英美拉拢,美国是不可能和我们打仗的。因为美国根本承受不起同我们作战所造成的伤亡。”
  但是苏联不可能加入德国的阵营!德国对苏联的政策只能是遏制而不是拉拢。也就是说,苏联被美国拉拢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希特勒沉默了一会儿,只是皱着眉头看着放在自己面前的一盘蔬菜色拉。过来好半晌才冒出这么一句话:“今天日本外交大臣也说他们在法属印度支那的行动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和日本之间,很有可能在未来发生战争。因此日本希望和苏联结盟……日本希望苏联可以加入我们这一边。”
  “可是苏联太贵了,我们请不起。”赫斯曼嘲讽地说,“没有人能满足这些俄国人的胃口,他们的胃口太大了。”
  “可日本人却打算和他们划分东亚大陆。”里宾特洛甫说,“日本认为那是他们的生命线。”
  “不必理睬这种无脑的要求。”赫斯曼想都不想就说,“以日本现在的国力如果陷入东亚大陆,那就没有多少余力南下了,我们还要这个盟友干什么?”
  德国拉拢日本的目的无非是牵制美国,但是日美之间实力相差巨大,日本必须全力以赴,根本没有余力同时在东亚大陆用兵。况且现在的东亚大陆已经大致稳定发展了十多年,期间虽然经历过一些动荡,但总体力量还是在不断上升。
  而且东亚大陆还通过易货贸易得到了不少先进武器和工业设备——不仅是和德国进行易货贸易(德国需要东亚大陆的钨矿和锰矿等有色金属),和日本的易货贸易规模也非常大。从30年代至今,东亚大陆一直都是日本机器和钢铁出口的最大市场,累计的交易金额超过了10亿盎司的白银!
  虽然东亚大陆的工业建设规模总的来说不是很大,技术也不先进,但是已经能支撑一场大规模、低烈度而且非常漫长的陆上战争了。如果得到苏联的援助,他们完全可能在漫长的战争中拖垮日本。
  这也是日本迟迟不敢动手,还想透过德国向苏联施加压力,以期达成日苏瓜分东亚大陆的原因。
  赫斯曼冷冷一笑,说:“如果那些日本人真有把握,去年就应该干涉了。”
  “那不是因为苏联抢先出手了吗?”里宾特洛甫插话说。“日本人和他们碰了一下,完全不是对手。而且苏联也没有进入日本最看重的满洲。”
  赫斯曼嗤地一笑:“去年不是对手,今年就是对手了?日本的海军的确是一支强大的武力,但是他们的陆军实力比波兰还不如。”
  他摇了摇头,继续说:“而且日本工业所消耗的煤炭、铁矿石和有色金属大部分是从东亚大陆进口的。一旦开战,日本的原材料进口立即就会出问题。如果不能速胜,日本就会转而投靠可以向他们提供原料的英美。因此在东亚大陆问题上,我们应该继续和苏联保持一致,以迫使日本继续向南同英美发生冲突。”
  赫斯曼的对日策略非常简单,就是逼迫日本南下去找英美的麻烦。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那么和日本同盟或是促成《苏日互不侵犯条约》都是没有意义的。
  他喝了一口瑞士出产的葡萄酒,接着说:“而且苏联加入同盟是不可能的。就算要他们加入,让步的也只能是我们和日本,怎么可能是苏联?这个松冈洋佑的脑子一定不大清楚。”
  希特勒听了赫斯曼的话又沉默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才用命令的口吻对里宾特洛甫说:“去告诉日本人,我和意大利领袖都欢迎日本加入同盟。我们也会劝告法国承认法属印度支那独立。至于苏联……我们可以促成《日苏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将以不改变东亚大陆目前之现状为基础。”
  希特勒的话说完,又看了赫斯曼一眼。赫斯曼连忙补充了一句:“可以再加一条:我们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国,可以向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中日两国施加影响,促成双方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日本在南进期间的煤矿、铁矿石、有色金属和粮食等各种战争资源的充足供应。”
  ……
  就在希特勒和赫斯曼在讨论怎么利用日本去给美国找麻烦的时候,美国人也有同样的打算。美国国务卿赫尔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此刻正在美国驻日内瓦总领事馆内会见南斯拉夫王国的摄政王保罗亲王。
  南斯拉夫王国实际上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产物,在1918年12月德国和奥匈帝国投降后成立的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这是一个联合王国。但是国内各个民族除了塞尔维亚人都反对这个联合王国,因此当时的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之1929年1月解散议会、废除宪法,禁止包括布尔什维克党在内的一切政党的活动,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还将国家从联合王国变为统一的王国,把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
  但是这样的改变和镇压措施却引起了更大的反弹,1929年4月20日极端的克罗地亚民族主义组织乌斯塔沙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成立,准备采用恐怖手段为克罗地亚赢得独立。在1934年10月9日,该组织在法国的马赛成功刺杀了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
  而此时,亚历山大一世的继承人彼得二世还没有成年,无法统治国家,便由叔父也就是今天和赫尔、霍普金斯二人会面的保罗亲王摄政。
  “亲王殿下,罗斯福总统和美国人民是坚定站在南斯拉夫人民一边的,任何企图肢解南斯拉夫的行为,都将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南斯拉夫人民抵抗德国进攻的一切行动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
  听着美国国务卿赫尔鼓舞人心的讲话,南斯拉夫王国的保罗亲王却脸色阴沉的可怕,仿佛听到的是对南斯拉夫王国的死刑判决书!
  “国务卿先生,部长先生。”保罗亲王沉默良久,才艰难地开口,“我想你们是了解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独立意愿的,从1919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和我们塞尔维亚人斗争,用和平的和暴力的手段。这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如果没有《特里亚农条约》肢解大匈牙利,塞尔维亚王国会比现在更加繁荣和安定。现在德国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的主宰,他们要废除《特里亚农条约》,这对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我们塞尔维亚人来说都是好事……你们美国为什么要反对?难道你们希望看到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人陷入没完没了的互相杀戮吗?”
  赫尔和霍普金斯互相看了一眼,都有些意外——南斯拉夫居然也有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知道靠塞尔维亚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统治整个南斯拉夫王国的。因此必须要放弃一些本来就不属于塞尔维亚人的地盘,比如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
  实际上这两块地盘从来都没有被塞尔维亚人统治过,克罗地亚和匈牙利人的联盟国家存在了800多年,而斯洛文尼亚人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时间也长达400多年。如果拥有血统、封建法统和宗教加持的哈布斯堡家族都无权统治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那么牧羊人出身而且信奉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都信天主教)的奥布雷诺维奇王朝又有什么资格去统治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
  “而且让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离开南斯拉夫,也符合你们美国一直主张的民族自决原则。”保罗亲王望着两个美国政治家,仿佛在盼望他们发发善心——现在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情绪非常强烈,如果美国再和英国一起使劲儿煽风点火,那么保罗亲王领导政府很有可能会被塞尔维亚人推翻。到时候,南斯拉夫的局势将会完全失控!
  可是这位亲王很快就陷入绝望了,美国国务卿根本不提什么“民族自决”,而是用冰冷的语气告诉他:“美国政府不仅仅看着现在,它也注视着未来。任何国家如以很容易就会被打败为理由,惟命是从地屈服,对其所获的世界同情将少于奋起抵抗的国家——即便这种抵抗只能维持几个星期。”
  保罗亲王明白赫尔的意思,这实际上是在强迫南斯拉夫反抗德国,否则它就将在未来的和约中受到惩罚!
  亲王坚决地摇了摇头:“你们大国真残酷。你们谈到我们的未来,但是你们离得很远。”
第393章
打酱油的土鸡
  在1940年6月进行的日内瓦和会上,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代表都忙着进行各种斡旋和交易的。至少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表现得非常沉闷,抵达日内瓦后就直接住进了他们在日内瓦的总领事馆集体当起了宅男。除了必须要参加的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的大会,就基本不见客,更不参加什么斡旋和交易。仿佛他们就是来日内瓦打酱油的。
  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却应该是这一次日内瓦和会的重要参与方,他们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代表团。
  “领袖,元帅。”德国驻土耳其共和国大使冯·巴本在6月17日这天对希特勒和赫斯曼说,“土耳其总理雷菲克·赛达姆之所以会亲自率代表团来日内瓦,并不是为了达成什么协议,而是为了什么协议都不达成。他主要是担心土耳其的外交官被我们迷惑,在日内瓦做出什么有损于土耳其中立地位的事情,所以才亲自带队而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