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735

  “肯定不能什么都不做,因为这个阴谋毁灭世界的邪恶帝国运行良好,深受人民拥护,不会自己崩溃的。”
  多诺万说:“我想我们应该学习英国人过去对付欧洲大陆强国的办法,去寻找愿意为美国流尽鲜血对抗德国的蠢蛋。”
  “那么谁看上去比较蠢?”罗斯福给自己点了支香烟,吸了口后说,“我想法国人看上去很聪明,意大利人也不笨。”
  “英国。”多诺万说,“还有苏联!他们是最好的炮灰。”
  “苏联……”罗斯福看了眼哈利·霍普金斯。
  哈利·霍普金斯说:“总统,苏联大使李维诺夫刚刚提出要购买我们最先进的战斗机和飞机发动机,我想这是一个试图性的要求。”
  “应该给吗?”罗斯福问多诺万。“苏联可是德国的社会主义同志加兄弟,而且还在进攻芬兰。”
  “必须给!”多诺万说:“总统,一个欧洲是容不下两个霸主的!而且俄国人从来都自以为是,他们不会甘心臣服于另外一个欧洲国家的。另外,德国也不允许苏联继续做大,因为现在的苏联已经很大了。”
  罗斯福吸了口烟:“苏联的确是个大国,人口也非常多,比美国还多几千万。”
  “是的。”多诺万说,“人口多炮灰就多!如果算上波兰人、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和斯洛伐克人,德国已经拥有了超过1.3亿人口,几乎和我们一样多,比英国多出了七八千万。”
  “而且德国那边还有一个拥有4100万人口的意大利!”美国总统说,“看来英国人根本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打回欧洲大陆了。”
  多诺万点点头,说,“英国虽然有抵抗下去的意志,但是它只能在海上和北非、中东这些地方拖住德国前进的步子。而且也拖延不了多久了!”
  多诺万的语气非常沉重,仿佛在给大英帝国念悼词:“德国现在已经征服了法国和比利时这样的工业化国家,很快还将把荷兰、瑞典拉入欧洲关税同盟。这意味着德国将会拥有欧洲大陆上大部分的造船能力。
  而英国的工业能力正在被德国潜艇扼杀,英国人现在必须全力以赴地建造商船和驱逐舰,这样他们就没有力量去制造多少强大的战列舰了。相反德国人可以让整个欧洲大陆的大型船台替他们建造战列舰。一旦德国人拥有了足够多的战列舰,他们就能占领英国本土。到时候,就算苏联愿意当炮灰恐怕也无能为力了。”
  他几乎在大声疾呼:“所以,我们如果还想让美国成为领导世界的国家,现在就要抓紧时间拉拢苏联!”
  罗斯福看了看自己的智囊哈利·霍普金斯,“能不能在大选投票后把斯大林想要的飞机和发动机给苏联?”
  40年是美国的大选年,罗斯福正在寻求第三次连任。在大选投票前(11月上旬),他可不想节外生枝。
  霍普金斯想了想,说:“P-39和P-40毕竟不是战列舰,目标没有那么大,应该没有问题。不过英国人现在更加需要它们,在日内瓦和会后,德国人肯定会发动大规模攻势。”
  “哈利,你说到日内瓦和会我想起来了。”罗斯福又吸了口烟,“我们是《特里亚农条约》的缔约国,而且我们还参与了巴黎和会。现在德国要推翻巴黎和会的结果和《特里亚农条约》。这是单方面的改变而且严重违反了国际法,是吗?”
  “总统。”哈利·霍普金斯认真的想了想,“我对国际法不了解,不过您如果认为他们违反了,那他们就一定违反了。”
  “威廉,你是大律师,对国际法一定有所了解吧?”罗斯福又笑着问多诺万。
  “这是公然践踏国际法的行为。”多诺万说,“美国必须要表明坚决反对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鼓舞遭受欺凌的欧洲弱小国家反抗德国的强权。”
  多诺万所指的国家肯定不是匈牙利,自从德国宣称要废除《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人的亲德情绪迅速高涨,连协约国支持的匈牙利独裁者霍尔蒂·米克洛什都无能为力,只能顺应这种潮流,投靠到德国一边了。
  可是废除《特里亚农条约》和《圣日耳曼条约》却会大大损害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利益。但这两个国家的实力有限,很难反抗强大的德国,除非得到美国和英国的支持。
  “总统,可是国内的民意不会支持我们过多干涉欧洲事务。”哈利·霍普金斯提醒说。“我想没有几个美国人会关心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之间的恩怨,国会也不可能通过向南斯拉夫提供大量军事援助的决议。而且日内瓦和会将在大选投票前结束!”
  “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多诺万两手一摊,“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就只能屈服……这两个国家虽然弱小,但多少总能给德国放点血。”
  罗斯福想了想,笑道:“我们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又不能做太多。参加日内瓦和会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是《特里亚农条约》的缔约国。我们可以说‘不’……这不等于可以陷入欧洲这个泥潭,对吗?”
  “美国当然可以说‘不’。”霍普金斯说,“但是在大选之前,您最好让选民明白您对欧洲问题是只说不做的。”
  “对。”罗斯福笑了笑,“在欧洲问题上我就是个大嘴巴。”他看着霍普金斯,“不过我想让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认为我真的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哈利,我希望你和国务卿一起去日内瓦,作为美国代表团的副团长。”
  “我明白了,总统先生。”哈利·霍普金斯想了想,回答说,“我知道该怎么办,我会让南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人明白,美国会和他们站在一起!”
  罗斯福笑着点点头,“尽可能在私下表达意见,可以做出除参战以外的所有口头承诺。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签署一些内容为提供军事援助的外交备忘录。”
第390章
投票和投降
  “……的确,如果4600万英国人要求统治4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在日内瓦万国宫的大会议厅里,主席台上,德国领袖兼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正用非常温和、和解的语调说着,他手心向外,举起双手。“一万万德国人要求和平耕种历史上本属于他们的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无可厚非。”
  “90万平方公里”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原有领土(不包括阿尔萨斯·洛林)的基础上合并部分奥地利皇宫领地(奥地利、波希米亚、西乌克兰、斯洛文尼亚)加上波罗的邦(不包括立陶宛)再加上卢森堡,大约就是90万平方公里。这是第三帝国目前在欧洲的领土要求,在希特勒口中这当然是德国对领土“最终要求”了。
  不过除了这“90万平方公里”,希特勒和赫斯曼还给德意志帝国开了个扩张地盘的“后门”——共君联盟。目前德国已经和四个国家组成了共君联盟。它们分别是波兰王国(包括俄属波兰和西加利西亚)、立陶宛大公国和加利西亚-乌克兰王国(西乌克兰)和斯洛伐克大公国,这四个国家将拥有独立的议会、政府和防卫军(民兵),可以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德语是第二语言)。
  但同时,四国也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马克(或欧洲马克)是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四国公民有义务参加帝国军(德军),四国政府也必须向帝国中央缴纳一定数量的防卫税。另外,这四国的公民也可以自由出入德意志帝国,并且在德意志帝国工作、学习和生活。
  实际上,这四个奉德国皇帝为君主的国家也可视作德国的一部分。算上他们,德意志帝国就拥有一百二十万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数量也会增加到一亿三千几百万。
  另外,在德意志帝国(含四个共君联盟国)的土地上还有几百万持以色列国护照的犹太人。
  根据德意志帝国的《种族法》,他们不能拥有德国(包括四个共君联盟国)的国籍。除非改宗基督教(新教、公教和东正教皆可),并且能说流利的德语,还愿意为德国而战。
  不过持有以色列护照的犹太人也不会被送进集中营,更不会被当成牲畜一样屠宰掉。按照纳粹党和德国军方的计划,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将在未来被送往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国的以色列国。但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德国国内缺乏劳动力,于是这些就成了被“限制”(有工作岗位限制)的外国劳工。
  “……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要求,我们所要恢复的秩序,都是合情合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领土和政治格局,是罗马帝国崩溃后一千多年历史演变所形成的。虽然这种格局让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国家,让不同的国家联合在一起并且相互依赖,在某些假装不了解欧洲历史的新大陆人和岛民看来这或许是不对的,可这就是欧洲的现实,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现实!”
  希特勒的话越说越快,显得有些激动,他猛地挥动双拳,用充满嘲讽的语调说:“但是这些声称民族要自决,还打着民族自决的幌子将存在了800年到1000年的欧洲古老国家砸碎打烂的时候,他们自己却在奴役几亿黑皮肤、棕色皮肤和黄皮肤的人类。
  难道民族自决只适用于欧洲的白人,而不适用于其他种族吗?我想丘吉尔首相和已故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一定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帝国主义!
  这就是我们被迫发动战争要反对的帝国主义!也是日内瓦和会上要终结的帝国主义!”
  希特勒的开场演说一结束,万国宫的会议大厅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参加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副团长霍普金斯是会场中很少的几个没有鼓掌的人之一,他正在仔细打量着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团。
  现在英国首相丘吉尔已经公开质疑日内瓦国际联盟被德国控制了,还呼吁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召开会议,将国际联盟总部迁往加拿大。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国联成员国都派代表出席日内瓦和会,但是出现在日内瓦的各国代表依然很多!
  不仅苏联和日本这两个重量级的国家无视英国的“告诫”,派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日本不仅自己来了,还带了一个穿着古怪衣服的安南人说是法属印度支那的合法皇帝)。而且连不少欧洲以外的二三流国家,比如中国、暹罗、巴西、阿根廷和伊朗等国也无视了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派代表团前来了。
  而那个半欧洲半亚洲的土耳其也派来了庞大的代表团,还是由他们的总理雷菲克·赛达姆亲自带队的——这显然是一个很坏的兆头!一旦土耳其被德国拉拢,德军将能畅通无阻的从陆路开进中东,得到他们想要的石油。
  毫无疑问,大英帝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希特勒进行演说的时候,《日内瓦和约》的草案就被万国宫的工作人员发到了参加和会的所有代表团成员手中。
  哈利·霍普金斯仔细看了一遍,他在上面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
  当天夜里,霍普金斯在他的汇报中写道:
  德国人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要求战败的法国人用民主投票去选择投降的条件。他们在《日内瓦和约》的草案中给出了几个选项——当然,每一个选项对法国而言都是非常艰难的。现在德国人要求法国人民一人一票进行公投,在一堆强加的、不公正的投降条件中做出选择。这简直就是对民主制度和公民投票的侮辱,不过这种做法倒也符合德国人的本性。
  对了,这些骄傲的德国人也给了法国人说‘不’的选项。他们可以投票选择拿起武器继续抵抗!如果我是法国人,我一定会投票让国家继续打下去的。
  而在德国人给出的苛刻的和平条件中,也有一个在懦弱的人看起来比较温和的组合。我猜想那些没用的法国人很有可能会投票选择这样的条件。
  首先,德国人不会占领大片的法国本土领土。除了必须的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外,在法国本土德国人只占领位于布列塔尼半岛上的布雷斯特和加莱、敦刻尔克等三地作为对英作战的基地。
  这三块地盘将以“租借地”的名义,暂时将主权渡让给德国,直到德国打败英国后再归还。而法国本土其余的土地,都可以由法国政府自行管辖。
  其次,德国可以有条件免除法国归还赔款和“掠夺物资”的义务。
  条件是法国加入欧洲关税同盟和欧洲货币同盟(当然不是马上,而是有一个加入的过程)——这意味着法国永远失去了关税自主和货币自主,法兰西银行将和德意志帝国银行、比利时中央银行、波兰中央银行,可能还有匈牙利中央银行等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还有设在瑞士的欧洲开发银行合并,然后组成统一的欧洲央行。而欧洲央行的总部现在计划会设立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如果荷兰也愿意加入欧洲关税同盟和货币同盟的话!
  再次,德国要求得到部分法国舰队——可以是租借,操纵舰队的也可以是法国人民志愿兵!
  德国想要得到的是“黎塞留”号战列舰、“让·巴尔”号战列舰、“敦刻尔克”号战列舰、“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和另外十几艘巡洋舰和驱逐舰。这样他们就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地中海舰队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德国人并没有要求马上得到它们。按照《日内瓦条约》草案中的规定,法国人在交付军舰前要根据德国海军的要求进行现代化改装和大修(费用由法国政府承担),同时还要为这些舰船配属志愿兵。
  志愿兵将从法国海军军人中招募,进行为期6个月的“国家社会主义教育”后就能负责操纵指挥这些舰船。并且将以“志愿兵”的名义为德国作战。而法国本身则可以继续保持“中立”,绝大部分法国人也能继续过安逸舒适的生活,相信这对法国选民是很有吸引力的!
  最后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条件是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处置——那里将会成为未来欧洲共同体的首都,既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法国,而是属于整个欧洲。
  我想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一定会投赞成票的(他们当然可以投票),这样他们的家乡再也不会变成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而且还会得到许多投资。另外,欧洲共同体的首都很可能还意味着许多很不错的工作机会。
  在报告的最后,哈利·霍普金斯非常肯定地告诉罗斯福:我对法国公民投票的结果不报任何期待,德国人很明显已经走出了整合欧洲的第一步,而且走得相当不错!
第391章
因为美国
  希特勒是1940月6月15日在日内瓦万国宫进行了题为《为了欧洲的进步》的演说,向全世界阐明了德国的立场和发动战争的目的:建立一个团结、繁荣、进步,并且不会再奴役和压迫不发达大陆人民的欧洲共同体!
  根据希特勒的说法,德国的理想是将不包括苏联和罗马帝国的欧洲各国团结起来,按照昔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模式组成一个庞大的关税同盟、货币同盟。
  各国的产品、资本、人口可以在同盟内部自由流动(当然是在战争结束后),完全没有任何限制。整个欧洲共同体将会变成全世界最大也是最繁荣的市场,所有参加欧洲共同体的国家的人民都会因此受益。
  而且参加共同体的各国之间的国境线将是完全不必设防的,因为各国的军队不再用来防御彼此,而是用来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战争将会在欧洲永远消失,未来的欧洲人再也不用担心邻国的军队会来进攻,也不会被好战的政府送上战场去入侵某个邻国。
  对于被欧洲列强统治的殖民地,希特勒的演说中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欧洲文明已经占有了足够庞大而且辽阔的“无主之地”,不需要再去奴役拥有古老文明和密集人口的土地了。
  按照希特勒的说法,欧洲人向印度、东南亚和中国殖民根本就是个谎言。当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部非洲这些富饶而且辽阔的土地都空旷无人的时候,怎么会欧洲人去印度和东南亚还有东亚这种人口多得都快爆炸的地方殖民呢?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殖民发生在那里!真相是四千几百万堕落的英国人想要奴役几亿落后地区人民,剥夺他们仅有的一点财富,这是自私、贪婪、卑鄙的英国人想要当奴隶主!
  这种以掠夺、剥削和奴役为目的(意大利在阿比尼西亚的倒贴殖民当然不是掠夺和奴役了,另外欧洲国家在北非领地的性质也非常复杂)的殖民,应该永远禁止,并且代之以公平合理的贸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