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735

  “当然,比利时不会屈服!”比利时首相赫伯特·毕埃罗说。
  “可是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国王利奥波德三世的回答却让凯斯上将心头一紧。这位“软弱”的国王说:“现在的情况比1914年糟糕得多,欧洲大陆上不会再有反抗德国的力量。德国人打赢战争了,欧洲最终会变成一个欧德国领导的共同体……我们比利时如何能够反抗?”
  “国王陛下,最终的胜利不会属于德国!”凯斯海军上将急忙劝说道,“联军的失败只是暂时性的,您和比利时政府可以去伦敦继续领导抵抗。比利时的人民会在您的领导下以游击战对抗德国,直到胜利来临的那一天。”
  利奥波德三世耸耸肩,“上将,您认为弗拉芒人会为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德语州和瓦隆人的工厂、矿山股份去和德国人战斗到底?”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说荷兰语的弗拉芒人和说法语的瓦隆人向来水火不容。由于比利时独立的时候瓦隆人占据多数,而且又拥有经济发达的重工业区,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占据比利时的统治地位,看不起弗拉芒人。而且瓦隆人亲法,说法语,而弗拉芒人说荷兰语且比较亲德。因此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军入侵弗拉芒人地区的时候,是受到欢迎的。
  虽然在一战后,由于比利时重工业区的衰退和弗拉芒人地区的经济人口增长,使得双方的人口比例逆转。弗拉芒人渐渐占据了优势,但是弗拉芒人和瓦隆人的矛盾非但没有缓和,而且变得更加激烈——弗拉芒人根本不想和瓦隆人呆在一个国家里面。如果德国人吞并了瓦隆地区,弗拉芒人只会感谢德国。
  “还有比利时法郎。”凯斯上将说,“比利时会失去它的货币!”
  利奥波德三世还是摇头,“比利时已经尽力了,我们整整抵抗了15天,难道还不够吗?”
  “陛下,政府不能同意投降。”比利时首相赫伯特·毕埃罗大声喊道,“政府不会投降的。”
  “那好。”比利时国王点点头,“你们去伦敦或是别的什么地方,我留在比利时,和我的军队、人民在一起。我是比利时军队的总司令,停战的命令我来下!”他看了一眼英国海军上将凯斯,“今天是24日,我会在25日中午12点向德国人派出求和的军使,26日中午12点前,比利时军队将会停止抵抗。”
  ……
  “荷兰血统?不,不能这么说,虽然我家有几个亲戚生活中荷兰,但是我的家族的历史比荷兰可悠久多了。海因斯贝格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法兰克王国时期,是加洛林王朝的封臣,那个时候可没有荷兰和比利时……”
  “那么古老啊,那你一定是德国的贵族。”
  “没错,我是海因斯贝格侯爵的继承人,而且我们家还有一个阿尔特尔伯爵的头衔。”
  “阿尔特尔?根特附近的阿尔特尔?”
  “对,就是这个阿尔特尔,我的祖先中有一支是弗兰德斯公国的封臣,后来又效忠勃艮第公爵,再后来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封臣,最后被拿破仑的人赶走。不过头衔仍然保留着……”
  正在根特城内某个被德军包围的区域里和一帮比利时人,哦,应该是弗拉芒人高谈阔论的是赫斯曼的长子鲁道夫。他昨天跳伞的时候一个不留神,落在了比利时军队的阵地附近,然后就当了俘虏——德意志军人可没有宁愿自杀也不被俘的传统,而且鲁道夫是天主教徒,自杀是要下地狱的。
  不过抓到他的那些比利时军人(其实根特的民兵)倒是对他挺优待的。并不是因为比利时人懂得优待俘虏的道理,而是那些比利时民兵把鲁道夫当成自己人了!
  这事儿听上去古怪,但是在比利时也挺正常,这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全部就是说荷兰语的弗拉芒人和说法语的瓦隆人在斗争。而鲁道夫不仅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荷兰语(他老家就在荷兰边上,而且在荷兰的林堡省还有庄园和住宅),而且他和这些弗拉芒人还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他们都是天主教徒。
  有共同点语言,又有共同的宗教,当然是自己人了。至于正在进行的战争,在很多弗拉芒人看来,这是法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的事情,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至少对这些根特民兵而言就快结束了。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旗队现在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根特,还包围了剩下的部分,现在已经派出了军使劝降。
第372章
法兰西不哭(三十二)
  巴黎郊外,万森城堡,联军总司令部。
  保罗·雷诺在4月25日下午1点到达,宣布了比利时王国向德国求和的噩耗。作战室里顿时一片死寂,每个人都面如死灰,仿佛法兰西的末日已经到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听见74岁的魏刚上将用沙哑的嗓音说:“总理先生,我们必须拯救陷在敦刻尔克的第1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他们是法兰西抵抗的火种。”
  和英国面对的情况差不多,法国现在也极度缺乏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法国人的第1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现在退守到了格拉沃利讷和敦刻尔克一代,背靠30公里长的海岸线进行绝望的抵抗。
  而在“马奇诺”防线的沿线地区,法国的第2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了)、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5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主力(每个集团军都有少量部队撤离)则被德军断了后路,而且还遭到德军A集团军群的步兵和C集团军群的夹击,全军覆没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法军的第9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的大部则已经不复存在。在4月10日前组建的10个法国集团军中,现在只剩下1个第10集团军可以用来保卫巴黎。另外新建的第6集团军中还有几个师是有战斗力的“老部队”。其余就都是训练和装备都严重不足的新兵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军官、士官和老兵为骨干,完全用新兵去组成部队,那将很容易被强大的德军粉碎。
  “可以让他们从海上撤退,从敦刻尔克港离开……”保罗·雷诺阴沉着面孔说。“我会和丘吉尔首相商量此事的。不过我们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部队撤不出来,我们还能组织多少个有战斗力的师?”
  撤不出来?马克西姆·魏刚愣了愣,看着雷诺说:“总理,您的意思是我们撤不出多少人?”
  “也许一个都撤不出!”雷诺说,“如果那样,我们还能打下去吗?我们在5月初能够拿出多少军队?”
  “一个都撤不出?”马克西姆·魏刚被雷诺的话惊呆了,半晌都没有说出句话,过了好一阵子才结结巴巴地说,“那么,那么我们还是可以拼凑出大约50-60个师的,在5月10日前就能有那么多军队……但那都是战斗力极差的部队。”
  法国现在还有很多正在训练的新兵,账面上有近300万新兵,还有很多机关兵和后勤兵,就是再组建100个师在人手上也没有问题。但是装备和骨干两缺的部队上了战场也是廉价炮灰,除了让法兰西民族多流点血之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知道。”雷诺点点头,“我知道了……我会去和英国交涉的,你们尽快组建军队,部署防御巴黎的会战吧。无论有没有足够的军官和士官,我们都必须保卫巴黎。”
  ……
  “总理先生,请您放心,英国绝不会抛弃盟友,英国皇家海军会竭尽全力帮助敦刻尔克的法国军队撤退。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坚守,坚守,再坚守!”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电话里面给法国总理打着包票,挂上电话,他就对坐在他对面的第一海务大臣庞德上将说:“我们没有能力拯救法国人,是吗?”
  海军上将无奈地点点头。“是的,我们自己的人都来不及撤,现在比利时人已经投降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比利时军队原来当在英军的东南面,挡住了从东面进攻的德军B集团军。比利时人一缴枪,德军B集团军可就很快要杀到英军跟前了。
  “全力以赴拯救远征军。”丘吉尔吸着雪茄烟说,“能救出多少算多少。”
  “那么……法国人怎么办?”庞德问,“我们要拯救他们吗?”
  “当然,当然要救了。”丘吉尔苦笑了下,“如果不去救,他们就会投降,到时候远征军就真的完了。”
  “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船……”
  丘吉尔摆了摆手,说:“救不救是一回事,能不能救出来是另外一回事。上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救不救是态度问题,能不能救出来是能力问题,大英帝国现在能力有限,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拯救法国大兵的。
  “动员渔船和私人游艇去敦刻尔克的海滩接人吧。”丘吉尔吸了口雪茄烟,指示道,“一定要让法国人感觉到英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营救他们。”
  用渔船和游艇营救,看着挺热闹,但实际上捞不出几个人,这不过是在向法国人表明一个态度罢了。
  丘吉尔叼着雪茄烟,喷出几口白烟,然后又问庞德道:“法国人的舰队都在什么地方?”
  “全都集中到了土伦。”庞德上将回答。“那是个防备森严的港口。法国人还在那里摆了几个装备了D.520的战斗机中队,说是防备意大利人的……”
  “那是防备我们的!”丘吉尔哼了几声,气呼呼地说,“德国佬放出谣言,说皇家海军要袭击法国海军,以避免他们的船只落入德国之手。”
  “首相,现在法国人有了防备,我们是不是……”庞德上将知道土伦港的防备是怎么回事儿,那里有许多坚固的海岸炮台,配备了上百门大口径火炮,战列舰的舰炮根本奈何不了土伦港。而D.520又是非常难对付的战斗机,英国航空母舰上的F2A水牛式恐怕很难对付它们。
  丘吉尔摇摇头,说:“我们要相信坎宁安将军,他一定会有办法的。”
  ……
  “现在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已经站在一起了!”
  柏林,威廉街73号。在25日下午召开的统帅部会议上,刚刚从罗马返回的希特勒兴高采烈地说:“大英帝国在北非的统治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墨索里尼告诉我,他已经在非洲大陆部署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在东北非,有30万人;一个在北非,有24万人。而英国在那里的兵力非常薄弱,加在一起也不到10万人,所以意大利在非洲的胜利是毫无悬念的!看来我们原本的预计不大准确……意大利人已经很好的准备了战争!”
  在希特勒前往罗马前,他其实不大看好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扩张前景,但是当他得知墨索里尼已经在非洲准备好了54万大军,立即就改变了看法。
  那可是54万意大利军队啊!(并不都是意大利人,有不少是殖民地部队)而对手仅仅是10万英军(同样有殖民地部队),差不多5个打1个,胜利肯定。毕竟英军在法兰西战役中的表现也挺弱的,不可能打败5倍于他们的意大利人。
  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的胜利,也就意味着苏伊士运河落入德意之手。到时候英国地中海舰队至少在东地中海将无法立足。而他们在西地中海能否存在则取决于西班牙是否愿意加入战争——这在希特勒看来问题也不是很大,只要北非和地中海大部落入意大利之手,西班牙没有理由替英国去看着直布罗陀。
  而直布罗陀一旦被西班牙或德意联军攻占,那么英国在地中海将没有立足之地。
  这样土耳其(土耳其也亲德,但是他们非常惧怕英国,可如果整个地中海都被德意控制,土耳其连英国的“面”都见不着了,自然没有什么好怕的)就会倒向德国意大利!
  到时候德军就能通过陆路进军中东,伊拉克和伊朗这两个本来就非常亲德的产油国,也将很快成为德国的附庸。
  在拿下了伊拉克和伊朗后,一直以来都卡着德国脖子的石油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通向印度洋的大门也彻底敞开了。如果德国可以进一步去解放印度,那么德意志帝国毫无疑问就能赢得战争了。
  “我们就要赢了!”希特勒用愉快的语调说,“最多几个月,英国就会向我们祈求和平,如果他们还执迷不悟,我就派兵去解放印度,失去了印度,大英帝国也就不复也存在了。”
  “领袖。”赫斯曼完全没有被希特勒的乐观所感染,他摇摇头说,“我们不应该对意大利人的战斗力抱太大的希望,他们很有可能会在非洲失败。”
  “我知道意大利人没有多少战斗力。”希特勒摆摆手,“但是5倍的优势还是足够他们击败英国,况且我们还会向意大利提供一些帮助。墨索里尼已经答应让我们的飞机进驻热那亚的机场了。”
  国防部长施莱彻尔元帅也非常乐观,他笑着也对赫斯曼说:“路德维希,我想下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巴尔干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中东的产油区,要得到那里就必须通过巴尔干和土耳其。为了避免罗马帝国过去强大,我们必须抢在墨索里尼之前控制土耳其,打通进入伊拉克和伊朗的道路。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和苏联发生冲突的准备!”
第373章
法兰西不哭(三十三)
  比利时的投降仿佛打响了撤退跑路的法令枪,原本偷偷摸摸的撤退,到了25日、26日就变成了一场全力以赴的抢救大兵的运动。英国海军部开始按照计划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甚至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奥斯坦德和尼乌波尔特。
  由于法兰西战役的形势对英法而言,比历史上还要坏,因此英国的撤退行动也更坚决,早在比利时投降前就用军舰在晚上撤退了部分远征军官兵。21日晚上撤出了7500人,22日晚上撤出了6900人,23日晚上撤出了7200人,24日晚上撤出了7100人,在大规模的撤退开始前已经有28700名英军官兵撤回了本土。
  英国人在这一场拯救失败的远征军官兵的战斗中仿佛占了个先机。
  但是他们这一次的对手不是对大英帝国抱有幻想的阿道夫·希特勒,而是赫斯曼这个坚决要把大英帝国干翻的德国总参谋长。在他的严令下,以7个装甲师为尖刀的德国第1、第6和第18集团军连日猛攻,不仅打得比利时军队早早的举手投降(比历史上早了3天),而且还在5月25日下午攻到敦刻尔克城外!
  德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这几天也没有闲着,从22日开始就对泽布吕赫、奥斯坦德、尼乌波尔特、敦刻尔克等可能被用来撤军的港口进行狂轰滥炸。仅22-25日,德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就出动超过5000架次的飞机,在4个港口丢下了10000余吨炸弹,将大部分的码头、船坞都炸成一片废墟。
  另外,德国海军的潜水艇也大举出动,在泽布吕赫、奥斯坦德、尼乌波尔特、敦刻尔克等地的港口外面布下了超过2000枚水雷。将敦刻尔克到泽布吕赫之间的水域变成了死亡之海,每天晚上都会有几艘英国人的舰艇触雷。
  不过英国人也很明白撤出远征军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所有的船主都积极响应海军部的呼吁,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纷纷出海,驶往海峡对岸充满危险的水域。根据英国海军部的统计,先后有693艘英国民用船只和超过100艘法国船只加入了救援行列。
  但是其中大部分吨位较大的船只,都在英国海军部的精心安排下驶往了泽布吕赫、奥斯坦德、尼乌波尔特,而开往敦刻尔克的英国船只大多是小吨位的渔船、汽艇和私人游艇……
  “真他妈的活见鬼,你们英国皇家海军是不是被德国公海舰队打得全军覆没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