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1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735

  “不过我们可以支持你们自己生产武器弹药去抵抗苏联。”赫斯曼笑了笑,又说,“这个意见我之前就通过娜塔莉和你们说过,如果波兰把兵工厂、飞机制造厂和坦克工厂都交给我们的人管理……不是我们的军备总局,而是德国的公司。那么我保证,产量一定会在短期内有所提升。”
  波兰的隆美尔中将知道,德国人是想借此机会完全控制波兰的工业,将波兰变成德国经济的附庸。
  但是雷兹·希米格维和波兰政府现在也骑虎难下了,“抗俄救国”的大旗已经举起来了。现在如果放弃固若金汤的布列斯特,那波兰政府和雷兹·希米格维怎么下台?
  而且,就算放弃布列斯特也不意味着战争可以结束。割让西白俄罗斯和右岸乌克兰的条约是没有人敢签的。这样,战争还是得继续下去……或者波兰政府“请求”德国保护!
  “我们可以让德国公司来接管兵工厂。”尤利乌什·隆美尔中将沉默了一下,“但是我们没有可以用来对抗苏联的飞机,现在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战斗机……”
  “你们有P.24。”赫斯曼笑道,“有它就行了。交给安东尼·福克吧……我保证他能让这款飞机变成能够对抗苏联飞机的雄鹰。你们要做的,就是将飞行员重新召集起来就行了。”
  P.24是P.11的衍生型,拥有更好的发动机(法国货),因此战斗力也更强。不过波兰空军自己不用,全都出口了,所以德国空军没有遇上它们。
  ……
  “元帅,下一个要见的是陆军政策会副主席罗森堡少将。”阿尔伯特·施内茨少校在波兰的隆美尔离开后,马上进了赫斯曼的办公室。
  “罗森堡少将是紧急求见,他是从奥斯陆直接飞来的。”施内茨少将说。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就是赫斯曼最早的秘书,跟着赫斯曼加入了军事情报局和史塔西,一度还当过希特勒的上级。不过希特勒上台后却没有怎么提拔他,现在他还跟着赫斯曼混。是陆军政策会的负责人,同时还管着国社党国际的一摊事情。同国外国社类政党的联络,现在是归他主管的。
  “元帅。”罗森堡一脸兴奋地走了进来,刚一进门,就告诉赫斯曼一个特大喜讯。“挪威前任国防部长维德孔·吉斯林希望能在我们的支持下政变上台!”
  维德孔·吉斯林是挪威国家统一党的领袖,挪威国家统一党奉行的也是国家社会主义的路线,是国社国际的成员。而维德孔·吉斯林本人,则在1931-1933年期间担任过国防部长。
  不过他的挪威国家统一党却不是挪威的大党,不可能通过民主选举的路线上台。所以发动政变,就是吉斯林夺权的最可行的办法。
  “坐下说。”赫斯曼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冲着罗森堡招招手,让他坐在自己对面的一把高背扶手椅上。“吉斯林有多少可以依靠的力量?”
  现在德军已经和平进驻了丹麦,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也就一道海峡的距离了,用武力占领挪威是没有什么难度的。而且因为英国对冰岛和法罗群岛的控制已经形成了“岛链”,德国想要突破就必须拿下挪威,然后以挪威为基地对设德兰群岛和法罗群岛进行空袭。
  因此控制挪威已经是必然之选,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控制?
  “吉斯林有冲锋队,而且他在挪威军队中也有不少追随者。”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显得非常兴奋,“纳尔维克港的驻军司令康拉德·孙德洛上校就是他的人。”
  可惜他不是奥斯陆的驻军司令。赫斯曼心想,历史上德国占领挪威的确没有费什么劲儿。这个吉斯林的确功不可没,但是他自己却没有足够力量可以夺权政权。
  “依靠这些力量有可能政变成功?”赫斯曼有些怀疑地问。
  “当然不行。”罗森堡说,“挪威国家统一党需要我们的帮助。”
  “帮助?”赫斯曼问,“怎么帮助?”
  “勃兰登堡特种部队(原来的米乌塔特种部队)!”罗森堡说,“可以突袭奥斯陆,在吉斯林的帮助下控制挪威政府和国王,然后迫使挪威国王任命吉斯林为首相。”
  计划倒是可行的,赫斯曼心想,可那不是政变,而是入侵,不符合德国如今的政策。
  “不,先不要这样。”赫斯曼摇了摇头,“如果要入侵,仅靠勃兰登堡特种部队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设法加强吉斯林的力量。他应该像一个真正的国家社会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只能依靠外国军队支持上台的傀儡。”
  “元帅,您的意思是……”
  赫斯曼说:“英国人在几天前占领了冰岛和法罗群岛……这是对丹麦的侵略!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挪威北方港口纳尔维克,进而占领瑞典北部的耶利瓦勒铁矿,以切断我们的铁矿石供应。现在,挪威、瑞典、丹麦三国都面临着遭到英国入侵的可能,德国应该支持他们进行自卫。
  如果挪威和瑞典不想如丹麦那样,依靠德国的保护生存,那么他们就应该加强自己的国防力量。因为没有国防的中立是无法维持的!”
  这几天,德国的宣传部门和情报部门已经开足马力到处散布英国很快就要入侵挪威和瑞典的消息了。而且在挪威和瑞典两国的国内,也有人在担心会步冰岛的后尘。
  赫斯曼斟酌着又说:“而且,由于瑞典、挪威和丹麦在历史上和现在的亲密关系。他们现在应该联合起来自卫。应该允许丹麦和瑞典的国家社会主义者前往挪威充当志愿兵,可以成立一个维京军团以保卫挪威。我们德国可以提供经费和军事顾问,武器装备可以向瑞典采购。我想吉斯林应该提出这样的建议,再向瑞典和丹麦的国家社会主义者发出号召。同时,德国政府也会向挪威和瑞典、丹麦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321章
维京军团(三)
  1939年10月20日,英国,伦敦。
  城市正沉浸在一片欢乐和祥和的气氛中,广播喇叭刚刚宣布了“大西洋战役”胜利的好消息。宣布击沉了德国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巡洋舰“莱比锡”号,占领了冰岛和法罗群岛。不仅粉碎了德国利用破交舰队切断英国运输线的阴谋,而且还彻底封锁了德国的对外交通。
  不仅德国的战列舰无法突破由奥尼克群岛、设德兰群岛、法罗群岛和冰岛构成的多重岛链封锁,连德国的潜水艇也将难以突入大西洋!
  与此同时,战前就穿得沸沸扬扬的“千机炸伦敦”,也因为英国皇家空军的严防死守而没有发生。直到10月20日当天,也没有一颗德国炸弹掉落在伦敦市区。相反,倒是德国首都柏林遭到了一次大规模的空袭(就是炸死大象的那一次)。
  站在白厅街海军部大楼办公室的窗口,温斯顿·丘吉尔手里夹着雪茄烟,看着同和平时代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城市,过了一会儿,他才转过身,瞧着胸前挂着不列颠帝国勋章的查尔斯·福布斯上将和庞德上将,轻轻叹息。
  “塞德利兹号已经回到威廉港了?”丘吉尔问。
  “是的,和公海舰队的剩余主力舰一起返回的。”查尔斯·福布斯说,“声望号在挪威海没有发现它们,这些德国人太狡猾了。”
  庞德上将补充说:“大臣,这一次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法罗群岛、设德兰群岛和冰岛部署的力量不足,等到机场扩建完成,地面雷达站修好。德国人就没有一点机会冲出我们的封锁了!”
  此时英国在设德兰群岛上只有一个机场,而且还在德国公海舰队通过前遭到了德国飞机的夜袭,机场跑道被炸出几个深坑。结果造成12架喷火和6架布里斯托“波弗特”鱼雷轰炸机无法起飞——实际上就是能起飞也没有什么用。喷火的航程太短,根本无法护送“波弗特”鱼雷轰炸机抵达德国舰队上空。如果没有喷火护航,6架“波弗特”鱼雷轰炸机去了也是送死。
  至于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因为速度比“塞德利兹”号慢4节,根本没有指望在“塞得利兹”号和公海舰队主力汇合前进行拦截。
  而在汇合之后,德国一方是双航母一战列三装甲的阵容,根本不是声望号和三条英国重巡洋能对抗的。
  “那么德国潜水艇呢?”丘吉尔看着两位胸前挂着勋章的海军上将。
  用战列舰破交肯定是一个战略上的错误!但是德国拥有的可不只是战列舰,还有大量的潜水艇!
  “德国人的战列舰出不来,他们的潜水艇靠岛链是堵不住的。”丘吉尔吸了一口雪茄烟,“光是9月份我们就损失了35万吨商船,这还不包括法国和中立国的损失!”
  历史上二战开始的时候,邓尼茨麾下只有46艘可用的潜艇,其中只有22艘可以到北大西洋作战。
  而在这个时空,邓尼茨麾下的潜艇数量多达300艘,其中可以立即投入战斗的潜艇有263艘,其中可以进入大西洋作战的潜艇有60艘!
  “而在10月份的前19天,我们又损失了22万吨(包括被德国破交舰队打沉的5艘商船)。”
  丘吉尔的话仿佛是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两个英国海军上将的心头,让他们的好心情顿时荡然无存了。
  赫斯曼没有去改变德国海军舰队破交的思路显然是个失误,但是他极力支持邓尼茨建立起了一支真正强大的潜艇部队却要了丘吉尔的老命!
  本来因为天气变坏,10月上旬的损失一度减少,可是从10月中旬开始,被水雷击沉的商船又陡然增加。原来德国潜艇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也没闲着,而是跑到大英帝国家门口布雷了。结果让许多英国船只触雷沉没!
  现在,商船损失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英国造船的速度!如果英国皇家海军不能尽快遏制德国潜艇的破坏,那么几年之内大英帝国的2100多艘商船将会全部沉入冰冷的大洋。
  “大臣,我们需要更多的驱逐舰和扫雷舰……”查尔斯·福布斯说,“而且现在需要保护的航线太长太多了,防不胜防。”
  庞德上将的眉头皱得更紧,他说:“大臣,德国人的舰队破交战术失败后,很可能会加速建造潜水艇。他们的潜艇数量在未来的12个月内会迅速增加!”
  在9月份和10月的前19天,德国潜水艇的损失微乎其微,庞德上将仅接到过6起击沉潜艇的报告。考虑到误报的因素,真正被击沉的德国潜艇可能只有3条。而德国人在9、10两月交付使用的潜水艇肯定超过这个数字。
  丘吉尔沉默不语,眉头越拧越紧,过了一会儿,他才说:“等会儿你们要在内阁会议上通报护航作战的情况,把问题说的再悲观一点。”
  再严重一点?难道现在还不够悲观!?福布斯和庞德互相看了一眼。
  “今后12个月我们会损失多少?”丘吉尔又问。
  福布斯皱着眉头说:“今后12个月,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我们将会损失400万吨……”
  “这是悲观一些的数据?”
  庞德说:“如果做悲观预测的话,1917年的困境很有可能会重现!”
  在1917年,德国一共击沉协约国商船2566艘,吨位高达573万吨!
  丘吉尔点了点头,“好的,就这么说!”他看着两个满脸不解的海军上将,苦笑着说:“我们现在必须要让领导帝国的人和大洋彼岸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现实:如果不能全力以赴,并且用尽一切手段,大英帝国很有可能会输掉战争!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和他们,都必须用尽全力了。”
  ……
  “元帅,你的意思是我们要保护挪威?”
  威廉街73号,国防部内,德国统帅部再次召开会议,讨论的内容是关于挪威的。
  现在丹麦接受了“德国保护下的中立”,这也让德国拥有了入侵挪威的跳板。而挪威国家统一党领袖吉斯林,又愿意当带路党。因此海军雷德尔元帅认为应该要抓住机会拿下挪威,但是希特勒对此的兴趣不是很高。而赫斯曼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建立一个受国家社会主义者影响的维京军团。
  “不,不是我们要保护挪威。”赫斯曼说,“而是挪威必须要自己保卫自己!”
  “必须要?”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似乎没有听明白。
  “是的!”赫斯曼点点头,说,“如果他们还想要保持中立,那么就应该拿出保卫中立的决心!中立不是口头上的一个声明,而是一种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战斗到底的决心。
  如果挪威人有这样的决心,那么他们就应该建立起一支真正能作战的军队……部署在纳尔维克,用以吓阻可能的入侵。而我们和从中受惠的瑞典,都应该向挪威提供一些帮助。如果挪威拒绝自保,那么我们就立即入侵,把吉斯林扶植上台。”
  实际上,“帮助”挪威加强国防,就是扶植吉斯林的手段。因为吉斯林是军官出身,而且他的支持者也大多和军队有些关联(其实这个时代所有的“法西斯”都这样)。如果挪威真的同意建立一个真正有战斗力的军团去保卫纳尔维克。那么吉斯林的影响力肯定会扩大,在国社国际的财政支持下,他会得到更多的军人的追随者。
  至于将来能不能成为挪威国家的领袖,那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听着像一个最后通牒。”里宾特洛甫说。“只是内容有些奇怪。”
  “就是一个最后通牒。”赫斯曼认真地点点头,“他们要么自己保卫自己,要么我们去保护他们……究竟要怎么做,让他们自己选择。”然后他看着希特勒,“领袖,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
  希特勒皱了皱眉,“如果我们在西线的军事行动比较顺利,吉斯林或许可以因此上台。”
  “我们应该帮助他,但是尽可能不要入侵将战争扩大到挪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