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735

  先保住人,然后才有独立的希望。所以我们现在要追求的目标不是在德国的支持下独立,而是更多的保住乌克兰的血脉!”
  人没有了,哪儿还有独立?
  由于过去20年的误解,现在乌克兰自由邦的人们大多认为苏联是要灭绝乌克兰人的。不是枪毙就是饿死,哪怕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也保不住性命。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彼得留拉看着班德拉问。
  “我们可以有条件的加入德意志帝国!”班德拉咬着牙说,“为了乌克兰民族的存续,只能这样做。只有成为德意志帝国下的一个邦,才能阻挡苏联的入侵。”
  “德国会冒着和苏联开战的风险接纳乌克兰?”
  “不会完全接纳。”班德拉说,“如果德国人一点都不想要,那他们为什么来这里?他们既然来了,那就是看上了乌克兰的资源。利沃夫有石油,有煤矿,有铁矿,还有现成的钢铁厂,这些都是德国人想要的。另外,西乌克兰还有肥沃的黑土地,这些都是我们手中的筹码!”
  “筹码?”
  班德拉点点头,“而且我们还有几十万人的乌克兰防卫军,防卫军还可以战斗!如果德国人想要得到更多的乌克兰地盘,那么他们就需要我们的合作。作为条件,他们就必须帮助我们保护更多的乌克兰人。”
  也就是说,德国可以和苏联瓜分乌克兰自由邦——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德国有义务保护大部分乌克兰人。
  而有了乌克兰自由邦政府的合作,德国人肯定能在瓜分乌克兰自由邦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地盘。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彼得留拉,他现在是乌克兰的“毕苏斯基”。
  “好的,就这么办!”彼得留拉耸了耸肩,“如果我们投降苏联,整个民族都会消失(实际上不会),如果我们投靠德国,那我们至少可以保住民族的元气,将来总有独立的一天!”他看着班德拉,“斯捷潘,我任命你当全权代表去和占领机场的德国人谈判……谈判投降!”
  这简直就是一个国际玩笑!
  拥有一千多万人口,三十余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有几十万武装军队的乌克兰自由邦,居然要向空降在利沃夫机场的几千个德国人投降!
  而且是带着最愉快和被拯救的心情去投降的,驻守在机场的德国士兵没有等到乌克兰人的第二次进攻,他们等来的是许多拿着盐和面包的乌克兰姑娘……
  然后,整个欧洲都傻眼了。
第291章
反击(八)
  1939年9月9日,整个欧洲都被突如其来的剧变给惊呆了。
  波兰联邦的三大主体之一,也是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主体,乌克兰自由邦的军队宣布向德军投降!
  数十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向实际上被他们包围的几千个德国军人投降了。在利沃夫城内的外国记者看到了有史以来最荒唐也是最欢乐的投降。
  英国《泰晤士报》的一名战地记者这样写道:“……大约1000名非常高大英俊,穿着漂亮军服的德国武装党卫队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利沃夫机场开来了。他们肯定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侵略者,沿途都是欢迎他们的乌克兰人,每个人手上都拿着纸质的德国国旗(万字旗,看来早就准备好的),拼命挥舞,用德语在喊:感谢你们!
  仿佛这些德国鬼子不是万恶的侵略者,而是来解放乌克兰的救世主!
  实际上,这就是利沃夫城内包括犹太人和乌克兰人在内的大部分居民(利沃夫城外都是乌克兰人,城内居民则是乌克兰人和犹太人最多,也有一些波兰人)的看法。当他们得知空降到机场的不是苏联红军而是德军的时候,整个城市都在欢庆,每个乌克兰人看上去都像是劫后余生的人。
  而利沃夫城内的乌克兰自由邦议会也立即通过了向德国投降的决议,并且请求德国皇帝立即派出更多的军队,尽快完成对整个乌克兰邦的占领……”
  ……
  “这这这……这些乌克兰人都疯了吗?他们都疯了吗?”
  英国内阁会议上,张伯伦首相听完了外交大臣的报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欧洲居然有那么多人想要当德国人!
  “利沃夫本来就是德意志的城市,那里原来叫伦贝格,20年前还属于奥匈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现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完成了合并,也可以看成是继承了奥地利帝国的法统。或许在伦伯格的市民看来,德意志才是他们的祖国……”
  哈利法克斯子爵试着解释说:“在乌克兰自由邦的其他地方,人们未必会这样欢迎德国军队。”
  原来利沃夫的乌克兰人本来就是德国人!
  “但这是不允许的!”温斯顿·丘吉尔有些恼火,被侵略了还那么高兴,德国真有那么好吗?
  “不过这件事情对我们而言也不是坏事。”丘吉尔想了想,又说,“乌克兰本来就是一个难题,现在那里属于德国了,如果斯大林想要拿下乌克兰,就应该向德国宣战!”
  在拉拢苏联参战的问题上,乌克兰的归属一直是个难题。乌克兰太富庶也太大了,波兰联邦不可能放弃——他们为了一个旦泽放弃乌克兰,这不是捡了个芝麻把西瓜给丢了?
  而苏联也不可能放弃对乌克兰的要求,不要乌克兰,再去帮着列宁遗嘱中一定要灭亡的白色波兰打德国,就算斯大林也会坐不稳总书记宝座的。
  “这倒也是。”张伯伦想了想,总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那如果希特勒和斯大林达成了瓜分乌克兰的协议呢?”
  “那样的话……”丘吉尔皱起眉头,“我们的麻烦恐怕就大了!因为斯大林不会只拿下部分乌克兰的,他会顺带着把原来属于白俄罗斯的波兰邦东部土地也一起吞下!”
  “苏联会对波兰开战?”
  丘吉尔点了点头。这是当然的!苏联如果拿下了半个或者大半个乌克兰自由邦,那还有什么理由放过波兰?
  “那我们怎么办?”张伯伦感到有些头皮发麻了。如果苏联倒向了德国,那就意味着波兰很快就要完蛋了。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将能很快调到西部战场。
  “或许我们要考虑执行轰炸巴库油田的计划了!”温斯顿·丘吉尔说,“因为德国人大部分的石油都来源于巴库和外高加索的大油田,如果我们能把那里炸平,德国的战争机器很快就会因为缺少石油而停止运行。”
  现在德国的燃料供应主要是三大块,一是从苏联进口,二是从罗马尼亚进口,三是国内的合成燃料。另外,还有从20年代初就开始慢慢囤积,如今已经多达2000万吨的战略石油储备。
  不过英国并不知道德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真实情况,也不清楚合成燃料的产能——战略欺骗局告诉英法和苏联的最新资料是:石油储备300万吨,合成燃料年产200万吨,而德国战时的石油(包括合成燃料消耗是1000万吨)。
  也就是说,没有来自苏联和罗马尼亚的石油,德国的战争机器最多只能维持几个月。
  因此,现在英国特使正拿着支票本在罗马尼亚游说:只要罗马尼亚肯破坏普洛耶什蒂油田,英国就立即支付6000万美元的酬劳!如果罗马尼亚不愿意破坏油田,那么英国也愿意以高价买入罗马尼亚的石油。
  不过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根本不能和苏联相比,两者不是一个等级。英国自然也就做出判断,一旦苏联停止向德国供油,德国的战争机器就无法长期持久作战了。
  ……
  斯大林这个时候其实已经知道一点英法两国在中东集结轰炸机群的情报——苏联情报部门还是有本事的,哪怕他们遭遇了大清洗。
  但是英法在中东集结轰炸机就是要炸苏联,这个结论苏联红军军事情报局是不敢做出,而且也探听不着。这件事基本上是英法最高的军事机密,在中东只有新任的东方军司令官魏刚上将等少数高层知道。
  因此红军总参谋部就得出了一个看上去仿佛更加靠谱一些的结论:英法在中东部署轰炸机是为了震慑亲德的伊朗和伊拉克,同时也为了向土耳其施加压力——土耳其是德国铬铁矿的来源地,而铬铁矿则是重要的军工原料。
  不过斯大林现在根本没有心情去考虑英法在中东的飞机是干什么的,因为他和英国的内阁大臣们一样,也被乌克兰发生的剧变惊呆了。
  “我错了!”斯大林已经很多年没有认错了,不过当他听说乌克兰人正欢快地向德国投降后,他在政治局会议上承认了错误,“我对右岸乌克兰的反革命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斯大林用非常沉痛的语气检讨道:“我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用经验主义处理乌克兰问题,这是错误的!现在利沃夫发生的事情表明,在第聂伯河西岸,各种反动分子的数量占人口比例不是8%或10%,而是百分之几十!”
  他看了一眼同样显得痛心疾首的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说:“总书记同志,这不是您的错,主要是我这个乌克兰第一书记没有当好,我低估了右岸的反革命形势……那里显然是全俄各种反动分子最后的堡垒,是一个反革命分子的大本营!”
  “那么,赫鲁晓夫同志。”斯大林的语气已经放沉,“你有信心消灭他们吗?”
  赫鲁晓夫马上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我保证完成任务,彻底消灭右岸乌克兰的反动分子,一个也不留!”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啊!
  斯大林对赫鲁晓夫的表态非常满意,不过要消灭右岸乌克兰的各种反动派,靠赫鲁晓夫一个书记也不行啊。
  “伏罗希洛夫同志!”苏联慈父领袖点了国防人民委员的名。
  “斯大林同志,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向反动波兰和反动乌克兰发动进攻!”
  斯大林看着伏罗希洛夫,“国防人民委员同志,你认为工农红军的敌人是谁?”
  这是个问题啊!现在波属乌克兰自由邦欢快的投降了德国……那么伏罗希洛夫的红军现在是否要去和德国-乌克兰联军作战?看看德国人在暴打波兰时候的表现,仿佛很不好对付!
  苏联红军打得过吗?
  “总书记同志,如果我们要和德国开战……”伏罗希洛夫感到问题有些棘手,“我们必须要和英法结盟。”
  “和英法结盟?”斯大林哼了声,“和沙皇尼古拉二世一样?”
  伏罗希洛夫哆嗦了一下,连忙改口:“总书记同志,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和德国开战对我们很不利。”
  斯大林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是应该避免和德国开战……不过这取决于德国对右岸乌克兰的野心。莫洛托夫同志,你怎么看?”
  “总书记同志,我认为右岸乌克兰的反动分子最想看到的就是我们和德国开战!”莫洛托夫思索着说,“而德国的立场目前很不明朗,如果他们坚持原先的以《布列斯特条约》(这个时刻的《布列斯特条约》和历史上不同,德国没有占领乌克兰)为基础解决东部边境问题的立场,那么右岸乌克兰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会有那样的好事儿?”斯大林看来看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同志,你立即去一趟柏林,把我们的立场告诉希特勒。我们要求以《布列斯特条约》为基础划分未来的两国边界。”
第292章
反击(九)
  “博克上将,我命令取消第19装甲军奔袭利沃夫的作战计划,该装甲军立即收拢,准备调往西部前线。”
  1939年9月10日,斯德丁东线总部。路德维希·冯·海因斯贝格·赫斯曼大将正在和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费多尔·冯·博克上将通电话,他在向博克下达最新的命令。
  “大将。”电话听筒里传来了冯·博克有些沙哑的嗓音,“西线的形势非常吃紧吗?”
  现在东线的形势只能用一片大好来形容了!9月8日上午,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6装甲军一部(主力是第4装甲师)在布楚拉河和维斯瓦河的交汇处,同南下的“曼施坦因战术集群”(主力是第10装甲师)会师。
  完成会师后,维斯瓦河西南,布楚拉河以西和以北的波军集群(由波兹南集团军主力、滨海集团军一部、罗兹集团军一部拼凑而成)就完全陷入了包围。根据空军侦查,这支波军的人数很可能超过15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