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735

  三万多人,超过三百门各种火炮(不包括迫击炮),还有上千辆满载辎重的马车在公路上排出超过十五公里的长队……在1914年到1918年的战争中,这样的两支军队如果遭遇了,光是完成展开就要一整天。然后很可能还要花上几天时间挖掘战壕修工事,一个礼拜后能展开猛烈攻防就不算慢了。
  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像南斯拉夫这样拥有120万军队的欧洲“大国”,在德国的闪电战攻势下也就勉勉强强抵抗了8天。波兰和法国的表现稍好一点,一个月也就趴下不动了。
  而在一战中,连罗马尼亚这样的弱鸡也在德国、奥匈和保加利亚的围攻下抵抗了几个月。
  这就是内燃机技术的巨大进步带来的军事革命的后果!
  而这场“铁拳-1935”军事演习,则是通过模拟机械化战争证明了富勒、戴高乐等人提出的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为德国军队的战争准备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
  “下一场战争绝对不会是1914年-1918年的预演!”赫斯曼的目光轻轻从德国皇帝、希特勒、戈尔茨、雷德尔、古德里安和法肯豪森等人身上扫过,最后又停留在了会议室内唯一一个没有穿军装的人物——阿道夫·希特勒身上。
  赫斯曼推动这场大规模军事演习的主要目的,除了证明早就被历史证明的理论之外,就是要和希特勒争夺未来的实际上的军队统帅权!
  而要顺利取得未来的统帅权,需要说服的不仅是年事已高的皇帝,而且还有希特勒本人。一定要让希特勒相信,只有赫斯曼才能带领德国军队去征服欧洲。
  “各位,这次的军事演习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下一场战争将会以全新的模式展开,将是一场颠覆以往认知的高技术战争,而领导这场战争的必须是非常专业化的大总参谋部!”
  大总参领导战争的体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确立的,赫斯曼现在需要恢复这个体制。
  “可是。”阿道夫·希特勒看了眉头微皱的皇帝一眼,皇帝显然对未来的战争也存有疑虑,“上将,你所说的新式战争如果是真的,那么这场战争将会大量消耗石油。因为无论坦克、汽车、飞机,还是各种战舰,都需要石油才能驱动。可我们德国有那么多石油可供消耗吗?”
  看来希特勒对于新的世界大战仍然存有疑虑。
  “有!”赫斯曼点点头,说,“陆军战略储备局从20年代初就开始储备石油和各种有色金属,在1924年《凯恩斯计划》开始实行后,又逐步加大储备量。
  我们通过和苏联的易货贸易所获得的石油和有色金属中的相当部分,被储存在了位于特拉沃明德、柯尼斯堡和里加的战备仓库中。其中石油的储存量就高达1200万吨,我们还计划在1939年前将石油战略储备增加到1500万吨。”
  如果让另外一个时空管理德国军工生产的德国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看到现在战略储备局的库存清单,他多半是会眼馋得流口水的。
  1200万吨石油只是其中的一笔资产。除此之外,战略储备局手里面还捏着10.3万吨电解金属锰、12.5万吨精炼铜、10.8万吨电解铝、9.2万吨铅、9.2万吨锌、2.8万吨镍、1.2万吨锡、9千吨金属钨。
  另外,战略储备局还储存着大量的没有经过加工的锰矿、铜矿、铅锌矿、钨矿、铬铁矿、铝土矿和铀矿石,以及大量的大豆、丝绸、棉花、鸦片、可可豆、咖啡豆、烟草等农产品。
  不过这些好东西的储备数量属于最高的军事机密,赫斯曼是不会告诉希特勒的。
  赫斯曼接着又说:“另外,从1926年开始,我们就在推动合成燃料计划。法本公司计划在1939年前建成15家氢化工厂,形成日产1万吨合成燃料的生产能力。”
  阿道夫·希特勒问:“1500万吨石油储备,350万吨以上的合成燃料年产量……这就够用了?”
  “还有进口。”赫斯曼说,“可以从罗马尼亚和苏联进口!”
  “从苏联进口?”威廉二世对这个提议仿佛有些意外。
  “是的。”赫斯曼看着威廉,“陛下,我们和苏联是朋友……列宁还是您的帮助下领导革命成为苏联领袖的。”
  “我们真的要和苏联一起战斗吗?”威廉二世还是有些疑虑。“他们可都是布尔什维克啊!”
  “陛下,联合苏联将让我们立于不败。”赫斯曼非常肯定地说,“目前德国是全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而苏联在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将稳居世界第三大工业国。我们只要和苏联结盟,在下一场世界大战中,就能立于不败!”
  实际上,联苏才是赫斯曼争夺实际统帅权的最大王牌!
  因为全世界都知道赫斯曼是列宁和苏联人民的老朋友,而且他和斯大林的关系也非常好。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都一条非常宽阔和漂亮的马路被命名为赫斯曼大街。
  所以德国只要确定“联合苏联”的国策,赫斯曼就一定会水涨船高。
  而“联合苏联”这张王牌,在目前看来(联盟能不能维持是另一回事),的确也能让德国立于不败。至少在欧洲大陆上,并不存在可以同时击败苏德两国的力量。
  “那么英国呢?”威廉皇帝又问,“如果联合苏联,在欧洲大陆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国家可以威胁德国。但是在海上,我们和苏联都非常弱小,不是英国的对手。”
  海上有意呆利啊……赫斯曼早就计划好了,英吉利海峡暂时不用考虑,搞定法国后转向南方,和墨索里尼一块儿打地中海和中东。
  不过联合意大利这事儿现在还没谱,墨索里尼现在是个亲英派,和德国的关系虽然不错,但也谈不上亲密无间。
  “我们可以从空中打败英国海军!”赫斯曼说出了另外一个答案,“陛下,试验大规模海空作战,也是这次‘铁拳-1935’军事演习的目的之一。”
  “铁拳-1935”军事演习其实是分成三个目的的,第一个目的是陆军部队的长途输送;第二个目的是检验机械化战争理论;第三个目的则是表演海空对抗作战——德国海军航空兵(现在戈林还在当经济部长,德国海军自然就有航空兵了)将会动用100架双发中型轰炸机/鱼雷攻击机/侦察机,进行长途奔袭作战,从东普鲁士的基地起飞轰炸停泊在里加湾内的四艘靶船。
  一次集中上百架飞机,奔袭几百公里,还要在茫茫大海上搜索目标。这完全是日本海军的看家本领,不过日本海军主要是用舰载机玩这套。而德国海军现在没有航空母舰,于是就用J.30中型轰炸机的衍生型号,挂上鱼雷和重磅炸掉去对付海上的敌方舰队。
  空舰对抗的演练,在德国恢复义务兵役制后已经举行过很多次,效果总体还算不错。所以这一次的飞机炸船完全是一场表演,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
  “哦,用飞机轰炸啊?”威廉皇帝点了点头,“时代变化可真快啊,不仅陆军和十几年前完全不同,连海上的作战也要靠飞机来决定胜负了。那么,海空作战的演习什么时候开始,可否观摩?”
  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接过问题,回答道:“演习将会在后天进行,地点是萨马列岛附近海域,陛下和总理阁下可以前往观看。”
第215章
说好的旦泽呢?
  “娜塔莉!”
  赫斯曼步兵上将又一次叫了一声这个名字。他现在就坐在陆军政策会主席的办公室里面,5月12日他从波罗的共和国首都里加急匆匆返回措森(总参驻地)后,每天都会到这间办公室里面坐一会儿。因为1935年5月12日这天出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波兰国父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在这一天病死在华沙的贝尔韦德尔宫。
  “路德维希,是你叫我吗?”
  “娜塔莉,波兰人答复了吗?他们同意邀请皇帝陛下去参加毕苏斯基葬礼了吗?”
  娜塔莉·列辛斯卡雅现在不仅是陆军政策会的研究员,而且还是国家社会主义国际的秘书长——国社国际当然不能和第三国际相提并论,它完全是一个由史塔西秘密资助的“民间组织”。
  通过这个“民间”的国际间政党联盟,史塔西在波兰扶植了一个小小的波兰国家社会党(不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波兰分支)。
  而这个波兰国家社会党的路线是“波兰第一”,不是“波兰联邦第一”。该党认为在波兰自由邦在整个联邦中承担了过多的义务,而乌克兰自由邦和立陶宛自由邦的付出太少。因此,立陶宛和乌克兰这两个民族都占了波兰民族的便宜,非常不公道。必须要调整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三个邦在联邦中所承担的各项义务的比例。
  而这种“波兰第一”路子吸引到了少量波兰选民,帮助这个波兰国家社会党赢得了几个议会席位。虽然该党在波兰的国家大事上基本没有发言权,不过总算也能发个声音。
  因此在毕苏斯基的死讯传来后,赫斯曼立即就让娜塔莉指示波兰国社党的议员去向波兰当局提议:邀请曾经支持过波兰独立的前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参加毕苏斯基葬礼。
  考虑到威廉二世最近正在折腾复辟,波兰政府的邀请可就多了几分“支持”的意味——因为威廉二世被视为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人,所以大部分欧洲国家对威廉二世可能的复辟都抱着反对态度。
  “没有,波兰政府没有邀请陛下,甚至连总统先生都不在邀请之列。”
  娜塔莉拿着份电报抄件,三两步走进了赫斯曼的办公室。她穿着一件灰毛衣和一条黑裙子,一条胳膊上还佩戴者黑纱,显然是在悼念刚刚去世的波兰国父。
  “不过希米格维将军给你发来了邀请的电报,希望你能出席毕苏斯基的葬礼。”
  赫斯曼从娜塔莉手中接过了电报抄件,“邀请了我?唔,看来毕苏斯基的接班人还没有忘记我对波兰联邦的成立也是有贡献的。”他冷淡的一笑,“娜塔莉,你知道吗?如果没有我,波兰联邦是不可能出现的。”
  “是吗?”娜塔莉·列辛斯卡雅睁大眼睛看着赫斯曼,“我听说波兰是法国人和英国人扶植的?”
  “不是这样。”赫斯曼笑了笑,“不是这样的,英法的扶植没有什么用……实际上,把立陶宛交给波兰是我促成的,否则波兰不可能成为联邦。
  另外,将当时东线德军的部分武器交给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团,也是我在《大波兰计划》中提出的。否则,毕苏斯基绝不可能赢得后来的苏波战争。”
  “哦,列宁一定不知道这事吧?”娜塔莉追问。
  “不知道,这是绝密的。”赫斯曼说,“可是波兰人却忘恩负义……”他这时仿佛想起了娜塔莉也是波兰人,不好意思地冲她笑了一下。“并不是说你,你是个好波兰人。”
  “我知道。”娜塔莉叹了口气,“全世界都知道,波兰在波森、西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领土问题上对不起德国……双方当时是有协定的。”
  这个时空的波兰比历史上仿佛更可恨,在1918年的时候,得到了立陶宛的波兰临时政府和德国签署了边界条约,承认波森和西普鲁士归德国所有。可是在《凡尔赛条约》之后,波兰却翻脸不认人,在英法的支持下拿走了大部分波森和西普鲁士的土地,而且还挑动三次西里西亚波兰人起义(波兰人在西里西亚是少数),硬是在英法的支持下又从德国身上割了几块肉。
  另外,还在立陶宛和东普鲁士边境挑事,割走了东普鲁士的港口城市梅梅尔(改名克莱佩达)。
  这些被波兰割走的德国土地,恰恰又是许多容克军官的故乡,因此容克集团极度憎恨波兰——联苏反波(历史上也是如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而毕苏斯基生前看到德国的崛起,也知道需要吐出点东西来缓和同德国的关系,于是才有了《波德互不侵犯宣言》的出台。
  但是“宣言”已经出了好几年,说好的旦泽呢?怎么还不还给德国?现在毕苏斯基两腿一蹬见上帝去了,旦泽还能要回来吗?
  “去给希米格维将军发电,我将同希特勒总理一起前往华山参加葬礼。”
  希特勒是波兰人民的老朋友,自然早就收到邀请了。不过他收到的是波兰政府的正式邀请,而赫斯曼收到的是波兰军方的邀请。
  而在整个欧洲,收到邀请准备去参加毕苏斯基葬礼的大人物也不少。苏联伟大领袖斯大林,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和首相墨索里尼,法国总统阿尔贝·勒布伦和总理皮埃尔·埃蒂安纳·弗兰迪,奥地利总统威廉·米克拉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还有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和外交大臣约翰·西蒙等人,都已经表示准备出席毕苏斯基葬礼了。
  毫无疑问,毕苏斯基的葬礼又将是一场欧洲各国大人物之间的碰头会。
  ……
  “首相先生,波兰政府拒绝邀请威廉二世前往华沙,连德国总统鲁登道夫和波罗的总统戈尔茨都未曾邀请。这表明了波兰政府反对威廉二世复辟的立场。”
  同一时间,英国伦敦,第三次入主唐宁街10号的斯坦利·鲍德温正在听外交大臣约翰·西蒙报告毕苏斯基葬礼的情况。波兰国父的葬礼再过几天就要举行了,斯坦利·鲍德温自己也接到邀请,准备去往华沙了。
  但是有一件事情让他有些担心——就是有可能在华沙和德国皇帝威廉见面!
  他当然是反对威廉二世的,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他也是英国首相,还提出过要审判威廉的。而且现在他领导的英国政府仍然反对威廉二世在德国复辟。在他和很多英国和法国的政要看来,威廉二世就是德国军国主义的象征,威廉二世的复辟就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因此英法两国,在威廉二世复辟的问题上,一直持反对意见,为此还不断向德国的希特勒政府施加压力,希望纳粹党可以成为德国和欧洲和平的重要基础,阻止威廉二世的复辟。
  另外,英法两国也开始进行一些扩充军备的动作。英国扩充了皇家空军,而法国除了加快马奇诺防线的施工之外,也加快了新式坦克的设计和生产。
  与此同时,提升波兰的军备水平,也是一个牵制德国军国主义的重要方法。
  “波兰人的态度是值得赞赏的。”斯坦利·鲍德温抽着烟斗,缓缓地说,“毕苏斯基的去世对波兰人民是一个损失,不过对我们而言却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毕苏斯基一死,波兰和德国改善关系的大门基本就关上了。毕苏斯基没有做成的事情,在波兰是不会有别的什么人能做到的。”
  毕苏斯基在波兰是半个上帝,他都没有完成归还旦泽自由市的事情,他的接班人就更不用想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