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学神(校对)第13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0/1348

  和童健等仙君接触了一些时日,朱由检都学会了那些家伙一些口头禅,调侃一句并没有把这些总兵们的战心放在心上,他再次道,“徐光启、孙元华、毕懋康,韩霖等人都到京师了么?”
  这几个名字,也是许俊贤那样的仙人似的人物告诉他的,说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火器专家,他们给朱由检的毛瑟98k卡宾枪,交给这群人,他们估计没能力仿造出来,毛瑟98k卡宾枪,代表的是整体工业上的两三百年代差。
  但给这群人一把毛瑟98k,他们绝对有希望大幅度改造大明现有的各种火铳工具,提升原本火铳的战斗力杀伤力。
  用好了他们,打造出真正可用的火铳部队,那以后即便抛开五百支毛瑟步枪,新的火铳部队也未必不能正面打死鞑子兵。
  得了这样的提点,朱由检也不傻,自然是尽快派遣人手去请这几位火器专家入京了。
  现在朱由检是一个在战场上,用毛瑟步枪亲手毙敌上百人的君王,对于火铳提升后的威力,认知再清晰不过了,对于徐光启等人绝对是要重用的。
  曹化淳点头,“这几位贤才已经陆续入京,只等着陛下召见了。”
  朱由检大喜,“等明日朝后,朕就去见见这几位卿家,对了,前阵子不是说,有一支疑似成祖时代派遣到海外的文臣和锦衣卫之后,正在北上来京师么?他们目前到哪了?”
  提到这个,少年皇帝表情都很诡异。
  他真的想不到会突然蹦出来一票这样的人,是真是假?朱由检本心还是觉得那是真的,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多次出海,不就是有可能在寻找建文遗脉么?
  出去几次找不到,在海外撒一些锦衣卫蹲守,合理。
  再者,他也不会想到会有人有那种胆子冒充锦衣卫后代啊。
  想是这么想,他还是有些接受不了,这都过去几百年了,怎么就蹦出来一票这样的人物?他派人在宫内清查典籍线索,根本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
  曹化淳表情也多了一丝凌乱,“东厂和锦衣卫已经乔装后接触了那些人多次,怎么说呢,那位为首的从四品宣慰副使,倒是仪表堂堂,不止熟知经义,而且学识渊博,是纯正的我大明士子无疑,但几个海外归来的锦衣卫,就多有不通礼节的了。”
  “不过,锦衣卫毕竟不是读书人,在海外之地延续几百年,十几代人,会遗忘很多我皇明礼仪,也不算怪事。”
  还没有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大明,此刻还是妥妥的天朝上国,全天下第一的心态,本能的认为海外都是蛮荒之地。
  那么,一群锦衣卫丢在海外几百年,从文明变得的逐渐蛮荒,差点被蛮化不是很正常很合逻辑的么?
  也只有一直抓着传统不放,世代不忘学习的读书人李维贤,能维持几分文明模样。
  顿了一下,曹化淳表情更怪异了,“陛下,咱们的东厂番子和锦衣卫私下里秘密观察时,曾经听闻过一个很离谱的消息,奴婢也不知道该不该说。”
  朱由检脸色不变,“说。”
  曹化淳轻咳一声,又小心看了他几眼,才道,“归化的海贼郑志龙,一直在东南海一带设卡,收取过往商船的过路费。”
  朱由检抓起一杯茶水边喝边笑,“就这点事,有什么好紧张的?”
  曹化淳暗暗白了朱由检一年,“郑贼每年收取的过路费,高达上千万两白银,是我皇明三年税收总和!”
  “噗~”
  朱由检一口茶喷了半桌子,不可思议的看向曹化淳,你闹呢?一个海贼收过路费,一年上千万两白银,大明朝廷三年赋税总和??
  曹化淳反而淡定的很,该经历的刺激他早已经刺激过了啊,“这些信息肯定有夸大,奴婢是不相信的,但就算这夸大了十倍,郑贼只是一年收百万两白银的过路费,也是我朝一年三分之一的税收了。”
  “而这些钱财,却被郑家独吞,最多再送给熊文灿一点边角。”
  朱由检猛的站起身子在宫殿内来回踱步,一直走了好几圈才忍不住叹息,“这是海外归来的锦衣卫流传的消息?他们都知道,朕竟然从不曾有丝毫耳闻,呵,呵呵~”
  “有五百支崇祯二年步枪,有卢象升、孙传庭、阎应元和秦良玉,大明在陆地上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再惧怕任何敌人,可是海上?”
  海上?
  曹化淳也是无奈苦笑,“陛下,虽然几位仙君已经游历天下,离开京师七八天了,但万历爷爷时代那三百多无敌厂卫,以及田公公,还是能联系上的,能不能让他们帮咱们一把?”
  “别的不说,查明郑家到底一年收取多少过路费时,请田公公去走一趟,拿个七八成总行吧?我大明就是缺钱,若是有钱了,陕西的民乱也会快速被平定。”
  “孙白谷那样的文武全才调任陕西巡抚,最是缺钱时。”
第2262章
给他一个巡抚又如何?
  伴随着曹化淳的话,朱由检才开口道,“宣祖大寿、吴襄入宫。”
  曹公公愕然,“现在?”
  这个时间段都已经是子时了,朱由检点头,“现在。”
  曹化淳恭敬领旨,他早就发现了,接触那一票仙君不过半个多月,陛下的变化是极大极大的。
  比以往多了许多的雷厉风行。
  尤其吃了几顿仙家美食,体质变的更强大后,朱由检也比以前更勤政勤勉了,就算辽东后金再不是大患,这位少年皇帝依旧没有懈怠,那几位仙君说的很清楚。
  对大明而言,后金不是难题,困难是大明内部的各种天灾人祸,只要理顺了内部问题,没有仙人降临平推辽东也不难,理不顺内部问题,没了后金还会有其他动乱,比如各种民变。
  大秦覆灭有陈胜吴广,大汉覆灭有张角、大唐覆灭有黄巢之乱,即便这些名字都不是最终受益者,可对于民乱能掀起什么样的后果,朱由检还是懂的。
  一段时间后,本就没有睡下的祖大寿,吴襄两人匆匆入宫,行礼参拜一番后,朱由检才笑道,“两位卿家,朕打算从明年起停征辽饷,两位意下如何。”
  祖大寿马上回应,“陛下圣明,臣为我皇明能有如陛下这样的圣君贺!”
  吴襄紧随其后表态。
  辽饷是什么概念?天启后几年的时光段里,一年只收辽饷就加征四五百万两白银,这已经超过了明朝廷正常的赋税总和了。
  更可怕的是,朝廷收上来的是这么多,那些底层的官吏对百姓下手时,有没有加倍索要??私吞?这行为肯定有。
  所以,一个辽饷几乎让百姓的负担就变重了几倍,大明亡于财政崩溃,明末三大饷是摧毁大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说法一直很有市场。
  明末三大饷,辽饷、剿饷、练饷,第一个辽饷从万历后期就开始了,第二个是崇祯四年开征,最后一个是崇祯十二年。
  后两者都是针对境内越演越烈的各路反贼。
  在祖大寿吴襄话语里,朱由检笑了,“朕还打算,把两位卿家以及你们麾下辽东兵马,调往福建。”
  祖大寿两个瞬间傻了。
  朱由检则是影帝附身一样,当场叹息起来,“朕接到锦衣卫密报,福建水师游击郑志龙,在东南沿海售卖郑家旗帜,过往所有船只,只要竖起郑家旗,就可以不受海盗海匪劫掠,若是没有这面旗,就会备受骚扰劫掠。”
  “一支旗,郑志龙一年收三千两,一支旗只能护住一艘船。”
  “一年下来,只靠卖旗,那位郑游击竟然能坐收一千万两白银,朕身为皇明天子,说是天下至尊,实际上连一个归化的海贼头子都远远不如啊。”
  这消息是真的么?锦衣卫从群穿客那里听来的消息就是这样,但朱由检是不信的,他也不可能相信一个海贼能富有到那程度。
  大明正常的一年赋税才三四百万两白银,加征辽饷几乎搞得天怒人怨,也就一年收四五百万两,郑志龙一个海贼,卖旗子轻轻松松一年收一千万?
  谁信啊!
  但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他知道停了辽饷,肯定会让祖大寿和吴襄等人心下有怨念,只是碍于大明的恐怖军事压力,他们不敢发泄而已。
  现在,把这群家伙丢到福建,去和郑志龙狗咬狗去吧。
  一年四五百万两的辽饷,才养出来了如今的辽东军事集团,朱由检也早就不指望这群家伙去对付后金了,他们根本没那能力,还是去和郑志龙抢饭吃去吧。
  “祖卿,朕委任你为台湾总兵,吴卿为福州总兵,至于饷银之类的事,就靠你们自己解决了,朕不管你们能从郑志龙那里搞来多少银两,都是你们的,如何??”
  祖大寿和吴襄头皮都快炸了,这位陛下不止要把他们连人带手下全部从东北丢到最东南,还让他们自筹银两??开什么玩笑呢。
  可是一想起那崇祯二年式步枪的威力,两人心下又都是哇凉哇凉的,全都只能恭敬领命。
  等两个总兵离去后,朱由检再次对王承恩道,“口谕,海外宣慰副使李维贤,世代忠于皇明,得知国有难则立刻率众回归,朕深感其心之诚,现升任台湾知府,许其自行调配人手,即刻去上任,朕,要在台湾每年征收百万两赋税。”
  王承恩听得目瞪口呆,这也可以?万历年大明官方已经以台湾称之那块大岛,可那里有人么?听说若不是郑志龙这些年一直在向那里移民,估计岛上还全是野人呢,对了,还有一票佛郎机人在建城?
  那里连正式的官员建制都没有,现在就丢给那来历还不大明朗的李维贤了?
  没毛病,李维贤原本的海外宣慰副使是从四品,一方知府是正四品,可是,那种破地方连文明人都没多少个,现在先丢进去一个祖大寿这样的总兵,又丢进去一个知府??
  “让内阁出正式的圣旨,圣旨中省去百万两的赋税信息,派人八百里加急去见李维贤,朕也不管他到底是不是成祖时代派出去的后裔,只要他能拿出一年百万两的赋税,别说知府了,朕给他一个巡抚又如何?”
  已经彻底知道,大明最大难题是没钱,仙君们点明的话题。
  那么,能搞来钱的就是好臣子,能省钱的就是好将领。
  辽饷切掉是一笔大钱,把辽东军团丢福建和台湾又是省钱,正常军饷都不用发了,至于李维贤,这不是你们在吹郑志龙一年卖旗都能卖一千万两么?
  这是你们吹得,不是朕说的,所以,给你们减少一下份额,只拿十分之一总行了吧??
  心下闪过一些小得意,朱由检再次道,“趁后金主力困于遵化一带,宣旨,命尤世威、满桂、侯世禄率兵出辽东,尽快拿下沈阳和辽阳两城。”
  “按仙君们的意思,还要让后金鞑子首领蹦跶一阵子,但趁着他们无力回师时,收服一下失地还是可以的。”
  “他们举族主力都在遵化,朕都亲自上战场杀了上百鞑子,若满桂他们三个面对几座空城,还拿不下,可以自裁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0/13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