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学神(校对)第10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3/1348

  就说他们这票水手、炮兵们,和文特拉公国的一战,萧家靠的就是大炮,巨舰,碾压了文特拉公国一票中小型船只。
  在茫茫大海中,排水量不足五百吨,只能算是中小型船只。
  一次海战,萧家两艘排水量近千吨的战舰,横冲直撞犹如霸王龙一样在战场肆虐,一打十都不难。
  双层火炮甲板,战舰舷壁装甲厚度0.5米以上,小炮打上去根本打不穿。
  之前的萧家商队,两艘战舰,加十五艘排水量五六百、七八百吨的武装商船,已经是萧家这顶尖权贵家族的最强海战力量。
  但对比齐国军队?别逗了,齐国海军,排水量两千吨、三千吨,三层火炮甲板,一船一二百门、战舰舷壁装甲厚度一米五左右的战列舰都有十艘,排水量千吨的巡洋舰,数量更多。
  神炮手之类,齐国当然也不缺,齐国本身就有十五万现役海军,举国还都有着预备役体系,挑一批精英神炮手,未必比商唐弱到哪里去。
  随便两艘战列舰开出去,就能像之前萧家两艘战舰吊打文特拉商船一样,在鲁国海洋中肆虐八方。
  这样的齐国,哪里是鲁国招惹的起的?
  当然,换了以前,齐国人就算知道自己国力强大,属于海洋霸主,面对外国人的时候,还真不会太霸道。
  以往因为忌惮商唐两大帝国,就算是任卫周偷渡来的百姓,齐国也是悄悄的接收,一旦偷渡者被商唐或任卫周官方发现,齐国还会送回去。
  齐国打任卫周容易,但是,不好光明正大的去刺激商唐两帝国。
  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齐王已经兵发卫国,浩大的舰队和大量陆军运输舰队,甚至执政党里众多候补、预备官吏,都在赶去接管卫国地盘。
  就算离县的衙役们,不清楚齐国王室最高层究竟发生了什么,只从那些军事调动,也能知道齐王室不再忌惮商唐……
  连商唐的反应都不在乎了,谁还在乎小小鲁国的反应?
  这位维护秩序的衙役,才会在这时开口,那即是调侃也是警告。
  张汉再次失声,刘爷也不知所错时,衙役再次对着200多青壮年开口,“诸位,只要你们正式成为我大齐一份子,自然会得到我齐国的保护,日后若有谁想念远在他国的亲属,完全可以借助各种商队,或者自组商船,前去他国把亲友们接回来。”
  “这方面,不是我一个个小小衙役在胡言乱语,而是以往投靠我齐国的任周百姓,现在都已经接到大王诏令,可以去任周迎接家属。”
  齐国正在攻打卫国,打下容易,事后大唐的反应,倒还不好说,对于任周两国的军事吞并,还需要缓一缓,具体缓多久不好说。
  但齐王的确下了诏令,大齐百姓可以去任国周国等走亲访友……甚至带亲属来齐国旅游等等。明面上那说的是旅游,做客,实际情况如何,不是傻子都知道。
  这话一出,赵顺、王回等青壮年们再次欢呼起来,甚至都呼喊起了齐王万岁。
第1824章
菩萨心肠
  200多萧家家丁奴仆,欢喜无限的加入齐国国籍时,鲁国西部沿海最大港口城市之一,薛城。
  十六艘萧家商船战舰,外加或拖或派水手驾驶的十几艘文特拉公国商船,组成一个规模中上的船队,浩浩荡荡杀入薛港。
  这船队还没完全停靠进港口,整个薛港码头就引起了一番巨大的轰动,鲁国国都是曲阜,萧家也是举国数得着的士绅豪强家族,但曲阜是内陆城市,所以,萧家以及其他鲁国大家族,沿海商贸势力分布还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主。
  薛城,就是萧家势力范围影响力最大的港口城市,主打鲁和罗马航线。
  几天前,萧家船队才刚刚离港出发,这才几天就返回了港口,还拉出来了一二十艘战利品商船?
  就算只是码头上的一些搬运工人,也能看得出,这是萧家在海上打了一场大胜仗,因此不少为萧家工作的人,都开始欢呼雀跃起来。
  尤其是,等大量船只停泊结束,一队队萧家家丁奴仆,押解着众多文特拉公国的白人战俘上岸时,这种轰动氛围也被烘托到了一个小极限。
  大量为萧家工作的各界人士,都在码头上欢呼庆祝起来。
  在这次萧继晨出海之前,他们上次从罗马回归的时候,已经在半路上和文特拉公国打了一仗,双方都损失不小,这次萧家大张旗鼓的得胜归来,的确很容易刺激民心。
  当然,在万众欢呼中,也有不少闻讯而来的身影充满了紧张和担忧,打仗总归是会死人的,即便是萧家大胜……一样可能有不少家丁奴仆死掉。
  那些死去的家丁奴仆,对诺大的萧家而言,只是一个数字,代表他们的家丁奴仆,少了一个或一批,可分摊到具体的家庭身上,意义就截然不同了。
  喧闹的氛围持续一阵子,萧继晨带着精锐家丁入住薛城萧府,才大气的对他的亲随管事道,“本公子说到做到,这次出战,所有战死者抚恤金五倍,伤者三倍,你尽快发放下去,务必要做到最好。”
  亲随管事自然是爽快应诺。
  ……
  一个时辰一晃而过,薛城某平民区,当管事带着几个家丁敲开一个小院的大门,才淡定的对着开门的中年道,“赵笙,这次出海,我们萧家商队遇到文特拉公国海盗伏击,你家小子不幸战死,但二少爷菩萨心肠,特给与赵顺五倍抚恤金,还不快谢恩。”
  赵笙,就是赵顺的父亲。
  当年赵顺愿意卖身为奴,就是母亲重病,弟弟年幼,父亲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最后才签了卖身契,以卖身的银子帮母亲治病,后来这些年,他在萧家跑海赚来的银钱,也有不少是拿回家里养家人。
  刚开门的赵笙,直接就瘫坐在了地上,一时间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
  跟着某管事的家丁,见状顿时大怒,刚要骂出声,就被管事一摆手制止下来,跟着管事丢下一个银袋子,“好了,这一笔银子足够你们赵家过几个好年了,他死的不冤,等你家二小子成长起来,想为他哥哥报仇,我萧家船队随时欢迎他加入。”
  丢下这话,管事才转身就走。
  200多阵亡的家丁奴仆,赵顺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他可没时间在这一家磨蹭太多时间。
  直到管事带着家丁消失无踪,赵笙才哭嚎着抓起了银袋子,不知道用什么心情打开袋子,清点一下,20两白银。
  赵笙这个已经有了白发的中年,哭的更加撕心裂肺了,20两白银,的确是一笔不俗的财富,至少对他这样的小门小户而言,是一笔大财。
  话说只看银两数目,不对比物价的话,这就没多大意义。
  银两的价值,关键还要看购买力,物价水准,若是在齐国,一石米才两钱银子,一两能买五石,差不多五百斤。一个人一天吃一斤大米,一两银子能吃一年多。
  但鲁国就不行了,鲁国岛屿面积小,岛屿上平原也少,土地没那么肥沃,当地米粮等主食,勉强才能供养本国百姓,大部分人吃主粮还吃不饱,在这里更多靠商贸、渔获等供给食物。
  米价,在这里一两才一石,一百斤左右,是齐国五倍。
  20两银子,若是买大米才20石。
  这还是五倍抚恤!
  换句话说,跑海的水手、家丁奴仆正常情况下战死,就是四两抚恤金烧埋银,价值400斤大米。
  而此刻正在登记加入齐国的赵顺,入齐就能领十亩良田,一年三熟,撒进去种子不用管,一亩一熟就是两石,两百斤,一亩良田一年轻松600斤左右的米粮。何谈十亩??
  好好的儿子就那么死了,换来了五倍抚恤,赵笙该哭么?他当然想哭,可他更知道,在鲁国范围,那些正规在册的鲁国军士,战死后烧埋银才5两而已。听说商唐帝国在册的士兵,烧埋银才是20两,鲁国身为小国,当然没办法和帝国对比。
  别看鲁国官兵烧埋银比萧家给的多……问题是,鲁国真正在册的官兵战死后,抚恤金烧埋银,会不会被上官克扣?那些克扣简直是一种常态了,没有克扣才是奇迹。
  层层克扣下来,官兵的五两烧埋银,能有二两落入家属手中已经是好的了。
  再则,赵顺已经卖身为奴了!生是萧家人死是萧家鬼,就算他死亡后,萧家不给一两烧埋银,外界也说不出错来。
  奴仆是什么?被主人毫无理由的打死,官府都不去管的。
  如果赵笙的大儿子赵顺,是鲁国官兵,死后他们家能拿2两银子,已经很好了,现在,萧家明明可以不给这一笔20两的烧埋银,却给了,还没有克扣……
  他是不是该感恩感激萧家??
  抓着银袋子里的银两,赵笙瘫坐在地上哭的伤心欲绝,却又不知道是该恨,还是该说些其他话。
  感谢之类他肯定没有,自家儿子为萧家战死,他怎么可能去感谢?但似乎又恨不起来。对比鲁国官府,萧家做的很好了。
  哭声越来越大,等院落里跑出来一个中年妇人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这正是赵顺的母亲和弟弟。
  等这两位知道了具体情况后,一样是悲痛之余,有种极度错乱的无力感。
  是啊,就是无力。
第1825章
这绝对是一笔横财
  薛城,伴随着赵笙赵家的哭声响起,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陆续加入哭喊的行列。
  200多萧家水手家丁,哪怕有几十名都是孤家寡人一个,没有亲友在世,剩余的也牵连到了一百多家。
  100多个家庭的丧亲之痛,和薛城萧府,打了一场大胜仗之后,正在举办的欢庆宴会,在这一座城池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恒站在薛城街头,感受着城内截然迥异的氛围,他眼中都闪过一丝感慨,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萧家船队和文特拉公国舰队的一战,只能算是小规模战争。
  这一战下来,双方加起来死伤才几千人,大头还是文特拉公国死的。
  但就是一场小规模战争,给薛城一百多家庭带来的创伤,也足够深刻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命,在这里真是不值钱啊,死一个青壮年,20两抚恤金,竟然已经是高价了,五倍抚恤!
  按照鲁国的粮价,2000斤大米,就价值一个正常青壮年的性命!这还是萧家抚恤金算得上优厚,给了五倍,若是算成鲁国官兵阵亡后的烧埋银,克扣之后,只有2两了,200斤大米就等于一个官兵的命。
  当然,封建时代这样的事其实很常见,在没有彻底改变这里的大势之前,类似的事只会屡屡发生,成为一种常态。
  就在苏恒感慨中,他又身子一顿,诧异的看向薛城西方,几个呼吸后,苏恒表情也变得微妙起来,“原本以为,那些死而复生者被我转移到齐国,即便暂时会让他们的家人悲痛,要不了多久双方还可以团圆,这对他们影响也不大,没想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3/13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