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开玩笑(校对)第10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0/1106

  缓一缓,大金果断来了第二次。
  儒家哥们脑洞更清新了,能送走一次肯定有第二次,上次的守城功臣?早被他们发配走了,我们都这么LOW,你那么强,不赶走你赶谁?留在这里烘托我们无能么?留着你让你鹤立鸡群?该死,我们才不是鸡,而是你不对!
  功臣猛人走了,各地亲王军队?槽,送给金哥哥一笔,等你们来了还要再拿点钱安置遣散你们,多花那些钱干什么啊,几十万勤王军,你们不用来了,留在原地就行。
  这样一想,自己省了不少小钱钱啊,就算上一次遣散勤王军的费用,和送给金哥哥的,根本不值一提。妹子什么的,更不可能送给勤王军的,但省一点是一点!
  小算盘,美滋滋。
  大金一看这好啊,我们钱收了,你们对我们这么好,也跟我们走吧,妹子,不管在不在你们赠送名单里,包括你们的老婆小妾女儿,全跟我们走吧……然后就有了名传千古的赵家傻子被坑嗨的史诗。
  一起被打包所有家产带走的高官一脸懵逼,金哥哥不讲信用,怎么办?凉拌。
  这回事,发生一次就行了?不不不,一次怎么行,到了南宋、大明,大清,一次次轮回上演,无非是外来的人换个名字罢了。
  稍微回想一些自己所知的各种超级历史大事,杜兴在和帝辛讲说科举改革等事情时,忍不住捏了把冷汗,一定,一定要给这位大王说清楚,改革可以,提倡学说可以,千万不能玩什么独尊一家之言,不然华夏民族基因还会被改写,培养无数神人和神奇史诗的。
  那些后代的神人们,和三皇五帝帝辛始皇这一类神人,根本是两个物种!
第1717章
推恩令
  商王宫内,杜兴和帝辛坐而论道,谈论可以改革的各种事就足足商议了好几个时辰,这过程,杜兴说的很尽兴,帝辛听得时而恍然大悟,时而激动的起身走来走去。
  他本就是致力于改革的大王,以前只靠自己的才干,只靠从民间发现的贤才,他们都有着极大的时代局限性,尤其是那些民间人才,本就出身卑微,眼光见识对比帝辛都差远了。
  很多时候帝辛说出来的话,提出的改革措施,自己都要花好多时间主动去解释,才能让那些人才勉强跟上他的思路。
  就如后世杨广,开京杭大运河,足足造福后世上千年,但在杨广那个时代有多少人能理解广哥的目光有多深远……负责主持运河建造的,恐怕也理解不了其准确含义,只是被广哥暴力震慑着不得不去做。
  帝辛提出的各式各样改革措施,也是那样,手下人能做,却没几个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真正的内涵。
  现在,被不知名的方外高人送来的杜兴,每每提出一个观点,都和帝辛极为合拍,很多时候对方提的,还需要帝辛思考很久才能明白,而且明白后,特别契合帝辛的理想。
  至于他已经提出来推行的改革措施,杜兴则是每一种都能轻易理解帝辛最初的想法,讲多了,帝辛这个大王有种遇到了知己的痛快啊。
  “痛快,痛快,爱卿请满饮此杯,得爱卿,朕犹如得国之柱石,哈哈!”在杜兴又一次讲出一个改革点,帝辛才端着酒爵走来,大笑着敬酒。
  “有了爱卿所说的推恩令,朕以后再去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简直如虎添翼,大善!”
  大商的诸侯封国模式,和汉代分封的众多诸侯王不一样,但推恩令依旧是一招削弱诸侯的超级大杀器。
  以前的西岐、西伯侯,上一代死了自然有一个儿子重新继任,继承的都是完整的西伯侯势力,对方的数代累积,也让侯国势力越来越强,每每想起来帝辛就寝食难安,偏偏在没有合适理由借口时,他根本不敢动西岐,不然其他诸侯怎么想?
  现在好了,大善啊!推恩令?再仔细品味推恩令的意义,帝辛再次狂笑,“姬昌啊姬昌,天天在境内传播朕的暴虐,爱美色听信妇人言,呸,就他那样的人,也有脸说朕?朕只有武庚一子,他呢?足足十八子,加上认的义子足足近百,推恩令一出,我看他怎么招架!”
  如果能把现在的西岐一股紧握在一起的力量,直接分割成18份……那样的西伯侯侯国,对帝辛真没有丝毫压力了。
  至于姬昌能不能看出推恩令的真实含义?能,肯定可以!别说姬昌了,这政令推广出去,只要精明一些的诸侯或诸侯麾下卿士,都能看出来。
  但看出来又如何?
  帝辛这个大王是纯粹的一番好意啊,你看,朕是不忍你死后,那些没能继承侯国的儿子受苦受罪,被继承侯国的兄弟打压啊,现在全部领实权,包括行政权和军权,都分一份……
  妥妥的为你好!
  这政令,即便姬昌心理腻歪,能继承诸侯之位的嫡长子伯邑考不爽,剩余的姬发、姬旦等儿子,又有几个会不动心?封神故事里,姬昌的嫡长子伯邑考是死在纣王手里的。
  但历史上可不是,历史上一说伯邑考早夭,另一说姬昌不喜,中途废了伯邑考这个嫡长子,传位给姬发的。
  这个融合位面,到现在连杜兴也明白了很多事,比如历史上真正存在于商周交接期的人物,其性格原型全是以史为本,他们性格行为命运,基本参考历史,然后增加一些封神故事里的能力。
  只有历史上不存在的虚幻人物,才是和演绎神话故事一样。
  因此,这里的帝辛行为模式和历史一样,却也有神话里托梁换柱的伟力,比霸王还猛的多,西伯侯姬昌行为模式和历史一样,却有着神话里卜卦的能力。
  既然以史为本,西伯侯家的长子伯邑考,当然不可能死在纣王手里了,现在也没早夭,更还没有被姬昌废掉,妥妥的嫡长子世子。
  只可惜这个伯邑考,很孝顺性格也很好,和一群弟弟关系也不错,但他能力很渣,姬昌18子里,只有次子姬发,这未来的周武王,还有四子姬旦这未来的周公,才是姬昌的左膀右臂,西伯侯府下一代的栋梁。
  不管是不是因为伯邑考太无能,姬昌才会在后面废掉他传位姬发,现在这些不是还没发生么?
  帝辛的推恩令只要传到了西岐,屁股想也知道,姬昌那一群儿子会是什么反应,不说姬发姬旦这两个超级大牛,却没有继承权的儿子会怎么想了,另外一票既没能力也没资格的纨绔儿子们,估计都会狂欢起来,然后天天催着各自的母亲去让姬昌真正推行推恩令吧。
  汉朝时,推恩令能真正实施,无非也是一个个诸侯王扛不住自家爱妾和儿子们的哀求罢了。
  男人,不管有多么雄才伟略,大部分还是有着一定的缺陷的,比如偏爱幼子、哪怕幼子没能力,再如偏爱一些宠妾?姬昌那么能生,帝辛就不信他没有几个特别宠爱的侍妾和幼子。
  越想越激动,帝辛拍着大腿笑道,“爱卿稍等,我马上让人传令,在西岐推行推恩令。”
  “还有……”
  感受着帝辛越来越激动的情绪,杜兴也急忙插口打断了这位大王,“大王,之前咱们探讨的改革措施有很多,针对方方面面百行百业,但大王要记住,这种事急不来,太急了,好政策反而会产生一连串恶果。”
  “我们必须慎重,西岐实力越来越强,推恩令这软刀子可以先用一下,但在商国内必须一步步来,有大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先例在,我们先把科举试探着提出来就行了,其他的,必须等局势稳定时才能试探着去做。”
  历史上帝辛做的还没那么多呢,就步子太大扯到了蛋,被西周趁你虚弱搞定了,他提出的各式各样措施,可比帝辛原本要做的多出太多太多了。
  杜兴当然明白,他推行的改革越多,越不能急。
第1718章
满心都是激荡
  几天后,西伯侯府,连绵无穷的宫殿建筑群内,西伯侯姬昌第八子姬处正在一边饮酒一边观看几个女奴跳舞,欣赏的目光闪动时,一道身影就从外大步跑来,边跑边惊喜的大笑,“八兄,八兄!”
  姬处面露无奈,笑着看向殿外时,一个英武青年也跑进殿内直奔姬处所在,到了地方抓起桌案上一个酒爵就狂饮起来。
  一口喝光爵中美酒,青年再次仰天大笑。
  这模样,看的姬处一脸惊愕,“封弟,今日为何如此失态?”
  这个英武青年是他的九弟姬封,西伯侯第九子。
  顺便说一句,他们两个和伯邑考、姬发、姬旦都是一母所出,西伯侯正妃足足生了十个儿子。另外的八子才是姬昌其他妃子所出。
  他们的十弟年纪还小,往日里姬处和姬封关系最好,最亲近。他知道这个九弟性格比较跳脱外向,可今天这模样还是和以往有着不小区别的。
  一路笑着跑来不说,抢了他的酒爵喝光一爵美酒后,还是站在那里傻笑?这到底出了多大的喜事才能让姬封这么浪?
  随着他的话,姬封依旧是笑声不断,不过他也开口了,“八兄,真的出事了,出大事了!帝辛派了内官来我侯国传达新的王命,天大的好事啊!”
  姬处脸色一变,挥手让一群女奴退下,只让两个公子近卫把守殿宇时,他才好奇道,“那个昏君?他能有什么旨意?”
  西伯侯国数代都在致力积蓄实力,想推倒商的统治取而代之,这一点,但凡聪明一点的都知道,姬处同样是个有才之辈,即便他的才华和姬发、姬旦对比还有不足,也比长兄伯邑考强多了。
  姬处同样是个有野心的人……这是有史为证的,姬发推翻了商的统治建立大周后,对于殷商移民没法赶尽杀绝,只能捏着鼻子认命了帝辛的儿子武庚去统治殷商移民,还允许武庚建立新的侯国。
  这不是姬发大度,是时代法则摆在这里,即便是诸侯之战,战败的诸侯也不会被责罚,依旧可以统治自己的子民,最多是地盘缩小,需要听命于胜利者,西周前期的春秋时代,战争都是这么办的,这是鼎鼎大名的周礼之一。
  本质上,牧野之战的失败者帝辛,按照时代规则也不该死掉的,他失败了,按规则就是承认周的统治,让商听命于周就行,不过牧野一战,远没有打残商人的实力,还有很多军队在大商其他地方的,若那些军队集结起来,周未必能继续赢。
  姬发是趁乱在战场上杀了帝辛,然后对外散播流言,说是帝辛牧野战败后没脸活下去,自己去摘星楼自焚了……而后群龙无首的商人,又被带路党投降派箕子等人带着投降。
  可惜局势稳定后,商人们根本不服箕子的统治,到处都是叛乱,箕子最后不得不远走朝鲜,帝辛之子武庚出面,商人才大喜,稳定下来。
  可稳定的大商子民,在武庚这个有才干的诸侯统治下,武王姬发一点都不放心,派了自己的弟弟姬处、姬鲜、姬度,分别在殷商旧都周边设立了三个诸侯国,去监控武庚。
  等姬发死了,周公姬旦摄政,姬处、姬鲜三个监视武庚和殷商遗民的文王之子,反而和武庚一起叛周了!
  四个诸侯一起攻打周王都。
  只这一个事实,你就可以想象得出,姬处这个文王第八子,有多么大的野心,他绝对不甘心只当一个小诸侯的,他想要的是大周的完整统治权。
  现在姬昌还活着,伯邑考还是实打实的嫡长子,姬发还没成为下一代继承人,可姬处的野心早就起来了,架不住他没一点办法,也没一点信心可以取代伯邑考啊。
  他都有些绝望,伯邑考不管再没能力,他若失去继承权的话,前面还有姬发、姬旦两个大牛顶着,怎么也轮不到他姬处出头。
  姬处只能压制自己的野心,整日一副寻欢作乐的样子度日。
  这一刻,姬处也想不出,帝辛那个大王传达了什么样的王命到西伯侯府,能让自己的九弟如此兴奋开心。
  在他疑惑的问询下,姬封再次抓起酒爵狂饮一爵,才乐道,“推恩令,帝辛那个大王要让父王在咱们西伯侯国执行推恩令,你知道什么是推恩令么?就是,若有朝一日父王……嗯,我们十个嫡子,外加剩余八个,全都有继承权,我们十八个一起继承一切。”
  “到时候西伯侯国的一切,不管是行政还是军权,都会分成18份,由我们平分。”
  “再也不是大兄伯邑考一个人继承一切,我们剩余17个兄弟只能辅佐大兄了,哈哈,就算我以前从没想过什么,可若推恩令执行下来,我觉得也不错啊,要不要咱们一起去求母妃,让母妃劝一下父亲?”
  一番解释,姬处这个未来的霍国封君,小诸侯霍国始祖,也是后世华夏霍姓祖先,顿时就激动了。
  推恩令?西伯侯国的一切权势,每个儿子都有一样的继承权?不再是嫡长子拿走一切,剩余兄弟只能辅佐伯邑考,或者混吃等死了?自己也能平分军权,行政权?
  一想到这里,姬处满心都是激荡情怀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0/11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