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5/945

  可惜的是,2个连的兵力确实太少了。
  此外,受到弹药的限制,榴弹炮连发挥的作用并不突出,只能用来压制敌人的远程身管武器。
  大部分时候是24门PJ-120F在开火。
  要同时对付来自3个方向的敌人,24门迫击炮确实是远远不够。
  激战持续到上午10点左右,梵军已经在东边与南边逼近机降场,对这2个方向上的防御据点构成了严重威胁。
  打到最艰难的时候,梵军的小股部队甚至攻入了机降场。
  关键还有,在梵军逼近之后,因为存在误伤友军的可能,前线攻击机与重型攻击机不敢贸然投弹轰炸,必须由地面部队指引目标,所以空中支援的效率大打折扣,没能产生击溃敌人的效果。
  很多时候,因为双方的官兵离得太近,只能由“攻-9B”使用机关炮扫射敌人。
  要说的话,也多亏空军派来的100多架“攻-9B”。
  按空军的战报,到10日的中午,部署在海德郊外空军基地的120架“攻-9B”总共出动了350余架次,差不多是所有能飞的攻击机都飞了3个架次,平均每3个小时就要出动一个架次。
  等于是说,这些“攻-9B”几乎都是在飞到战场上空之后就投下炸弹,平均每个架次在战场上空逗留的时间还不到15分钟。
  这个出动频率,可以说高得吓人!
  至于打击力度,更加是无庸质疑。
  在这10来个小时里面,120架“攻-9B”用掉了1500余枚250千克级炸弹,近1000发短程空地导弹,3000余发80毫米火箭弹,以及20万发40毫米炮弹,总投弹量达到惊人的1500吨。
  要是没有这些“攻-9B”,机降场恐怕早就被梵军攻占了。
  只是,“攻-9B”提供的空中支援也就持续到10日中午。
  不是说空军不愿意继续出力,而是到负责为前线攻击机提供支持的加油机,将在10日中午返航,然后要到夜间22点过后才能重新部署到位。没有加油机支持,“攻-9B”无法从海德巴拉直飞代奥格尔。
  此外,在连续出动3个架次之后,几乎所有的“攻-9B”都需要进行维护。
  正是如此,在计划里面,只要求前线攻击机提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持续到中午。
  按照计划,将在中午之前挫败梵军的反击行动。
  可惜的是,直到最后一批“攻-9B”在中午12点过飞走,梵军的反击部队依然在南面与东面向机降场发起冲击。
  虽然在下午1点前,由重型攻击机发起的一轮遮断轰炸,成功的粉碎了梵军在中午发起的第一轮进攻行动,但是重型攻击机并非随叫随到,而且在连番遭受猛烈冲击之后,机降场外围防线已经摇摇欲坠。
  关键就是,陆战队的伤亡非常大,两个营的减员率都已超过30%。
  以当时的情况,只要梵军再发起两轮冲击,就能够突破机降场的外围防线,甚至能围歼势单力薄的两个陆战营。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刘尊山才不得不启动紧急预案。
  必须得说,丁镇南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也就是不管战场局势如何,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总会留一手,很多时候会准备多个备用方案,确保在发生意外之后,有回旋余地,不至于束手无策。
  这次也不例外!
  
第245章
空中炮艇
  傍晚,收到前线指挥官发回来的报告之后,刘尊山绷紧了的神经才稍微放松了一点。
  苦战3个小时,前线将士依靠轮番到来的空中支援,在下午5点左右挫败了梵军的全面进攻。
  到此,梵军在10日白天发起的反击行动正式宣告结束。
  在持续了大半天的战斗当中,梵军的伤亡人数超过了3000,帝国陆战队也有74名官兵阵亡,大约200名官兵负伤,此外还有上千平民被战火波及,不过其中有不少是武装起来的民兵。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空中支援。
  只是,在下午为提供支援的空中力量,并不是来自空军,也不属于陆军航空兵,而是隶属特种作战司令部。
  分成3个批次投入战斗的18架“运-9EA”火力支援机。
  其实,也就是常说的“炮艇机”。
  当初,在获知纽兰共和国秘密研制AC-130“幽灵炮艇”的消息之后,帝国空军与帝国陆军对这种搭载火炮的运输机都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说没有发现其存在的价值,也可以说成是帝国军队不存在类似需求。
  道理也很简单:纽兰军方投资研制“幽灵炮艇”是用来对付藏在丛林里面,跟正规军打游击战的小股敌人,尤其是南孤大陆那些获得梁夏帝国暗中扶持,专门跟纽兰共和国对着干的游击队。
  简单的说,“幽灵炮艇”面对的其实是低烈度战争。
  如此一来,运输机所存在的问题,比如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生存能力与机动性能都很差劲,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相反的,航程远、续航时间久、载重大与飞行稳定等优点得到放大。
  此后的实战也证明,在低烈度战斗中,炮艇机简直是无敌的存在。
  可问题是,在正规战争当中,炮艇机有多少价值呢?
  显然,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其实,早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当时的帝国陆军航空兵就有类似的设想,还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这就是,在大型运输机的舱门处安装机关炮,在空降作战行动当中为深入敌后的伞兵提供空中支援。
  按当时的作战设想,由运输机改装的炮艇机能跟随运输机群作战,在整个空降作战行动中为伞兵提供火力支援,包括在空降开始前压制敌人的防空火力,以及在空降行动中阻击敌人的地面部队。
  凭借巨大的载弹量,以及更久的续航时间,炮艇机的作战效率高于攻击机。
  只是,在大战后期,就没有进行过像样的空降作战。
  至于那些紧急改装的炮艇机,除了由博物馆保存的几架,其他的全都按照过剩军事物资处理掉了。
  其中一些就辗转落到忒尔共和国手中。
  在随后爆发的波伊战争当中,特别是战争初期,在对付缺乏防空手段的波伊游击队的战斗中,这些炮艇机的表现得非常抢眼。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炮艇机凭借巨大的载弹量与良好的低速性能,发挥出远远超过攻击机的作战能力。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唯一能持续存在的压制力量。
  有趣的是,也就是在波伊战争初期的突出表现,让纽兰空军认识到了炮艇机在低烈度战争当中的价值。
  相反,帝国空军反到是不为所动。
  当然,这也能理解。
  在最初的几年,波伊战争其实是一场地区冲突性质的低烈度战争。在忒尔共和国决定从波伊地区撤军之前,帝国当局就没有考虑过要出兵干预。当时甚至没有想过要为忒尔共和国提供军事支援,更加不要说直接出兵参战。那些在战场上表现突出的武器装备,自然难以得到帝国军方的认同。
  当时,帝国当局所设想的下一场战争,其实就是第三次全球大战。
  在全球大战中,针对低烈度战争的炮艇机,未必有存在价值,毕竟面对愈发先进的防空系统,速度慢得出奇的炮艇机就是飞行的靶子,别说是远程防空导弹,单兵防空导弹就能把炮艇机揍下来。
  事实已经证明,帝国面对的不仅仅是全球大战。
  出兵波伊地区之后不久,帝国军方就清楚的认识到,需要炮艇机这样的空中平台来对付神出鬼没的游击队。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空军与陆军共同出资,以“运-9”为平台研制炮艇机。
  虽然帝国军方从来没有承认,但是以战术运输机为平台,足以证明在设计的时候借鉴了纽兰共和国的“幽灵炮艇”。也正是如此,帝国空军的炮艇机在很多方面跟“幽灵炮艇”非常的相似。比如说,主要武器是1门采用短身管的100毫米火炮,副武器1门40毫米速射炮与2门25毫米加特林机关炮。因为25毫米机关炮被东方集团淘汰,所以后期型换成13毫米加特林机关枪。
  当然,凭借更大的载重量与内部空间,帝国空军的炮艇机能够搭载更多的弹药,装载更多的燃油,获得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如果是执行战场巡逻任务,还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延长滞空时间。
  要说的话,帝国军方最初的设想,就是把火炮装到运输机上,解决射程不够远、弹着精度不够高与射界受到限制等问题。至于具体的使用战术,反到是次要问题,至少在立项之前没有认真思考。
  结果,战术应用成了炮艇机正式列装的拦路虎。
  简单的说,到底是编入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还是编入陆军航空兵?
  对此,双方是各执一词。
  空军提出的理由很直接:炮艇机由战术运输机改造而来,属于固定翼飞机,因此肯定归属于空军。
  只是,陆军也提出了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
  炮艇机在本质上就是飞行的炮兵,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也就理应由陆军管辖。
  这场争论,足足持续了3年!
  在争论结束的时候,波伊战争也已进入到收尾阶段。虽然在正式列装之前,空军与陆军就已经在私下妥协,把十几架用于测试的炮艇机送往波沙湾,参与了作战行动,但是到波伊战争宣告结束,空军与陆军都没有在炮艇机的管辖权上达成一致,也就没有能够在论议两院获得拨款。
  等到波伊战争结束,就更加不可能获得拨款了。
  当然,经过波伊战争的考验,对炮艇机的战术价值,空军与陆军的态度是高度统一。
  以炮艇机在波伊战争后期的表现,哪怕是在大规模战争当中,炮艇机依然有很高的战术价值。特别是在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炮艇机能为地面部队提供更加持久,而且更加精准的火力支援。
  关键就是,在电子火控系统的控制下,100米火炮的弹着误差不会超过25米,如果使用40毫米速射炮,甚至能对距离防线15米的敌人进行火力压制。相对的,80毫米火箭弹的误差都超过了25米,而通常使用的250千克级炸弹的杀伤范围超过50米,而500千克级炸弹更是高达150米。
  至于威力,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别说100毫米火炮,与“攻-9”搭载的那门加特林机关炮共用弹药的40毫米速射炮就能够摧毁绝大部分地面目标。
  为了能够获得拨款,空军与陆军各自做出退让。
  炮艇机依然归属于空军,编入支援航空兵,只不过由特种作战司令部管辖,而该司令部在名义上隶属总参谋部,实际则由陆军司令部领导,比如一直是由陆军司令部委派的上将担任最高指挥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5/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