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3/945

  没去西北战区,而是在本土机场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在接到命令之后,能够立即把装备送往前线。
  空中打击持续到11月9日下午,战局才发生变化,或者说有了“结果”。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部署在乌代布尔的2个梵军主力师已经出发,预计会沿着公路向西进发,在翻越了阿拉瓦利岭之后,再北上前往巴利,与焦特布尔的中央军一起阻击从巴尔梅尔杀来的东方联军。
  关键就是,梵军去代奥格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道理就是,北上去代奥格尔,就得在山区行进上百千米,而山区公路的通行能力肯定不如平原上的主干道。
  先向西翻越阿拉瓦利岭,就不存在翻山越岭的麻烦。
  至于铁路,那就更加别想了。
  在11月5日之前,联军就炸毁了乌代布尔附近所有铁路桥,还轰炸了所有火车站,摧毁数百台机车与数千节车厢,瘫痪了该地区的铁路交通。也就是因为铁路瘫痪,梵军的装甲部队才丧失了战场机动能力。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虽然梵军号称实现了机械化,但是其主力装甲部队进行战场机动,依然高度依赖本土铁路网。
  主要就是,梵罗本土大部分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低于50吨。
  其实,这也是梵罗陆军在获得了M1A1之后,依然耗费巨资从西骆沙采购T-72,却没有选择性能更好的“豹2”的主要原因。同样受道路桥梁通行能力限制,梵罗陆军的M1A1几乎全都部署在西北地区。
  至少西北地区的河网没那么密集,而且河道都比较狭窄,就算公路桥梁承受不了60吨的M1A1,也能够架设机械桥与舟桥,确保坦克能顺利通过。再说了,极度干旱的梵罗沙漠也在这边。
  要说的话,就是因为战场机动严重依赖铁路网,装甲部队缺乏大纵深突击能力,所以梵罗陆军在进攻行动中的表现,一直是乏善可陈。哪怕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从没取得过像样的胜利。
  就拿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来说,梵军不但拥有数倍的兵力优势,还通过突然袭击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结果在攻入巴铁境内之后,却迟迟没能打开局面,只是在拉合城外就耽搁了一个多月,由此错失攻占伊堡的绝佳机会。也就是因为地面进攻乏力,梵罗当局才不得不在局面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借着休战的名义结束了攻打伊堡的行动,并且永久放弃了统一南方次大陆的基本战略。
  按外界的评价,梵罗陆军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的主战坦克,打了一场第一次全球大战模式的阵地战。
  单纯的以战术水准而言,梵军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中的表现,还不如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的水平。就算在地面战场上鲜有表现的纽兰陆军,也知道装甲部队的头号价值是快速突击,而不是停下来跟敌人打阵地战。
  可惜的是,过去了差不多20年,梵军依然没什么长进。
  当然,这也是梵罗国军事战略转变的一大依据。
  简单的说,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前,梵罗国的基本战略是消灭巴铁,完成统一的宏图大业,因此在国防力量的建设上,肯定以进攻为主。可是随着巴铁与梁夏帝国结盟,以及加入了东方集团,通过发动战争的方式统一南方次大陆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而且来自梁夏帝国的军事威胁,顿时就让梵罗国处于被敌人团团包围的窘境之中,也就需要对军事战略做出调整。
  以防御为主的战略,自然没有理由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建设。
  在边境防线崩溃后,糟糕的道路交通条件,将成为攻入梵罗国本土敌军的头号大敌!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明白,梵军为什么没有动用部署在焦特布尔的主力部队,反到从乌代布尔抽调部队北上。
  原因只有一个:梵军高层没将巴尔梅尔的东方联军当成威胁。
  从巴尔梅尔到巴利,或者是焦特布尔,公路里程均超过250千米,而且几乎全程都是在沙漠里面行军。
  显然,就算联军的后勤保障能力非常强悍,都需要数日,才能走完这250千米。
  关键就是,需要淡水的,不止是作战人员,还包括几乎所有主战装备。
  比如,联军的主战坦克所使用的发动机冷却液,其实就是加了添加剂的纯净水,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纯净水。
  一支旅级部队在执行突击任务的时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500吨淡水。
  在通常情况下,淡水是就地获取,一般是用专门的装置进行净化处理。
  只要沿着这条线路,也就是发源于阿拉瓦利岭北端,向西南流入梵罗沙漠的卢尼河向东推进,水源就不是问题。
  不过,这严格限制了联军的进攻方向。
  简单的说,在到达巴利或者焦特里尔之前,联军只能沿着卢尼河推进。
  至少需要让主力装甲部队留在卢尼河附近。
  如果提前展开,扩大进攻的正面宽度,必然会对后勤保障造成严重的负担,甚至会导致进攻行动难以为继。
  哪怕装甲部队能在荒漠里面快速推进,也需要动用足够多的车辆运送物资。
  关键得是具备越野行进能力的军用运输车。
  在理论上,支持第五陆战师,至少需要5000台20吨级的军用运输车。
  去哪里找这么多军用运输车?
  当然,梵军的这一系列举措,无一例外的证明,由丁镇南策划的欺骗战术,已经产生了效果。
  关键就是,梵军摆明了准备在巴利与焦特布尔,准确说是卢尼河上游阻击联军。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择,因为卢尼河是一条内陆河,在进入梵罗沙漠之后,水量是逐渐减少,何况现在是旱季。相对的,卢尼河上游的水量更充沛,会对进攻部队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梵军能在此给予联军迎头痛击,除了粉碎联军的进攻之外,说不定还能获得反击机会。
  总而言之,梵军将巴利与焦特布尔当成了决战战场。
  到了当天晚上,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得到了证实。
  梵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在夜色的掩护下,从乌代布尔出发,而且是向西进入山区,并没有北上。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空军没有去“骚扰”这支梵军。
  其实,从6日凌晨开始,空军就降低了针对乌代布尔的打击力度,要不然梵军也不会从这里调兵。
  也就是在情报得到确认之后,丁镇南才下达了命令。
  代号“聚光灯”的空中突击行动在10日凌晨开始。
  其实,第一支突击部队是在9日夜间23点过出发,预计在10日凌晨0点30分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
  执行突击任务的是300架重型直升机运送的2个轻装步兵营。
  此外,陆战队还出动了60架武装直升机,为突击部队开路,而空军安排的前线攻击机将提前15分钟为空降行动进行火力准备。如果有需要,空军还能调动数十架重型攻击机轰炸附近的梵军。
  要说的话,这也是开战以来,在南方次大陆战场上发起的规模最大的空中突击行动。
  至于结果,自然是不用多说。
  凌晨1点不到,突击部队的指挥官就发来消息,已经按照计划控制了代奥格尔南较的开阔地,而且在武装直升机与前线攻击机支援下击溃了附近的梵军,控制了代奥格尔城外的公路与铁路。
  正是如此,刘尊山在凌晨1点过才下令让空运部队出发。
  当然,首先出动的是战术运输机。
  前面已经提到,南方次大陆这边的60架“运-15A”全都回到了帝国本土,在空中突击行动开始之后才会出动。
  准确的说,得等到野战机场修好之后,“运-15A”才会出动。
  为此,在天亮之前,主要就是安排战术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与轻便装备,加强对机降场地的控制力。
  当然,在野战机场修好之前,运输机只能进行低空空投。
  可见,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修好野战机场。
  除了让战术运输机向前线空投修建野战机场必须的物资,关键还是动用重型直升机,向前线运送工程设备。
  针对这件事情,丁镇南反复叮嘱过刘尊山。
  突击性动能否成功,并不是说能不能占领机降场地,而是在占领之后,能以多快的速度修好野战机场。
  代奥格尔附近的梵军兵力肯定超过5000,而且在南面,还有一支规模不算太小的装甲部队。因为要欺骗梵军,所以在前几天的空中打击行动当中,没有重点照顾代奥格尔附近的梵军。
  如果梵军集中兵力发起反击,2个轻装步兵营坚持不了多久。
  关键,也就是尽快把重装部队送上去。
  正是如此,刘尊山才留在了巴尔梅尔,没有跟随突击部队去前线。
  凌晨3点左右,第一批重型直升机返回了巴尔梅尔。
  全都是陆战队的“直-17E”。
  这种配备了3台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0吨的重型直升机,能够吊运重达15吨的设备飞行350千米,或者是飞到200千米之外,再返回出发机场,为帝国军队装备的最强大的重型直升机。
  其实,帝国陆军与陆战队的很多重型装备,就是按“直-17”的性能指标设计,尤其是整备质量。说得简单点,除了主战坦克与自行榴弹炮等少数主战装备之外,包括重型工程设备在内的其他装备,整备质量都在15吨以内,确保在作战的时候能够由“直-17”进行吊挂运输。
  当然,大部分工程设备能够由20吨级的“直-18”运送。
  其实,参与突击空运的主力是“直-18”。
  因为价格相对更加便宜,维护的费用更低,加上巨大的机舱空间,所以“直-18”不但深受陆军喜爱,也得到陆战队的垂青,成为了“直-15”之外,唯一同时装备陆军与陆战队的运输直升机。
  只是,陆战队采购的“直-18”比陆军的少得多。
  在参与空运的300架重型直升机当中有220架“直-18”,其中120架是由第十七装甲师提供。
  凌晨4点,第二轮突击空运开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3/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