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2/945

  在整个作战行动中,航空兵,准确说是战术航空兵的重型攻击机,承担了原本由装甲集群执行的战役级的突击行动。
  显然,这也正是“空地联合作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与装甲集群比,航空兵不但速度更快,打击能力也更强,而这两点恰好就是决定战役突击行动成败的主要因素。
  对战线对面的敌人来说,这可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战斗打响之后,梵军的指挥官很快就发现,出动部署在大后方的主力部队,基本上等于送死。
  道理也很简单,这些部队只要离开了隐蔽阵地,在暴露之后就会遭到空中打击。
  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就算有野战防空部队随行,也无法顶着猛烈的空中打击开赴数百千米之外的战场。
  其实,就算留在隐蔽阵地上,也未必能够幸免。
  毕竟掌握制空权的一方,同样掌握了制信息权,有的是办法找到藏起来的敌人,并且给予毁灭性打击。
  至于被梵军寄予厚望的野战防空系统,在帝国空军的电磁压制与空中打击面前,基本都成了摆设。
  就拿从洛克国采购的“响尾蛇”防空系统来说,因为射程仅10千米出头,而且射高也才几千米,所以在持续5天的高强度战斗当中,部署在乌代布尔附近的几套“响尾蛇”防空系统不但没能击落1架联军战机,反到被联军的防空压制战斗机盯上,至少有数十台发射车被反辐射导弹摧毁。
  因为损失太过惨重,所以梵军防空部队后来干脆放弃了抵抗。
  持续5日的高强度轰炸,也摧毁了梵军的战斗意志。
  按前线司令部做的统计,在这5天内,联军战术航空兵总共出动上万架次,投掷的弹药超过15000吨,而且主要是精确制导炸弹,仅仅是25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的消耗量就超过了30000枚。
  当然,如此高强度的使用率也与气候有关。
  相对于波沙湾,南方次大陆的气候算不上恶劣,特别是旱季,基本以晴天为主,很适合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这类精确弹药。
  关键还有,小直径精确弹药非常适合用来对付装甲目标。
  要说的话,250千克级炸弹依然大了一些,用来对付城市里面的目标,特别是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军事目标,很容易造成附带伤亡。即便在大战时期,严重的附带伤亡都会对策划打击行动的军官产生影响。比如在这5天的战斗当中,联军就没有打击学校、医院等涉及人道主义的民用设施附近的军事目标。结果是,梵军在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故意把大量重要装备部署在学校与医院附近。
  针对这个问题,丁镇南再次向主管装备的军需部门反馈了该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急需威力稍微小点的弹药。
  哪怕其他的指标差一些,比如投掷距离不够远,或者只能使用单一的制导方式,其实都不是问题。
  军需部门也积极做出了回应,表示年底就为作战部队提供两种小威力弹药。
  一种是10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另外一种是由重型反坦导弹换装战斗部演变来的短程空地导弹。
  当然,战场遮断不过是前戏。
  从11月6日凌晨开始,空中打击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战场压制。
  如果说战场遮断是散开了打,那么战场压制就是有针对性的进行空中打击。
  当然,针对的就是攻打目标,也就是巴尔梅尔。
  之前,第五陆战师的先头部队只是包围了巴尔梅尔,准确说是控制了对外交通,封锁了这座离边境最近的城市。
  因为兵力不足,所以先头部队一直都没有强攻巴尔梅尔。
  至于退到城区里的梵军,因为缺乏重武器,也就无法对城外的陆战队构成威胁。
  结果就是,到10月底,决定在这边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时候,先头部队才着手在巴尔梅尔的南郊修建野战机场。
  要说的话,也就是受此影响,才得花5天时间进行战场遮断打击。
  在巴尔梅尔南郊的野战机场投入使用之后,强攻巴尔梅尔的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主角依然是战术航空队,不过换成了以专用攻击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严格说来,在帝国空军并不存在“前线航空兵”的说法。
  帝国空军由陆军航空兵演变而来,最初就只有两个兵种,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在波伊战争之后,也就是在第三次军事变革之前,才成立了支援航空兵,而且这个编制体系一直保持到现在。
  至于所谓的“前线航空兵”其实是编在战术航空兵名下。
  更加重要的是,帝国空军并不是很重视前线航空兵,或者说没有把前线航空兵当成主要作战力量看待。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帝国奉行的防御战略,前线航空兵的价值其实是微乎其微。
  不管是过去所奉行的大纵深理论,还是由新军事学说发展而来的空地联合作战,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都需要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防线后方,而不是摆在防线前沿,航空兵就更加如此了。
  显然,主导进攻的一方,才更加的依靠前线航空兵,即在进攻行动中,需要前线航空兵为突击的装甲部队开路。
  不过,并不是说帝国空军不重视、不需要专门的前线攻击机。
  关键还有,帝国空军对专用攻击机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
  简单的说,就是需要拥有更远的航程,即便部署在后方机场,也能为前沿作战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这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帝国空军主导研制的前线攻击机,在新历131年就已经立项,折腾十几年之后,才在不久前投产。
  这就是已经在大陆战场大展雄风的“攻-9”。
  严格说来,“攻-9”是纯正的前线攻击机,在各个方面跟西陆集团与纽兰共和国研制的同类型攻击机相差不大,有明确的任务针对性,比如都以反装甲为主,而且特别强调低空飞行性能与生存能力。
  显然,在技术限制之下,帝国空军也只能降低部分性能指标。
  此外,“攻-9a”根本算不上先进。因为没有配备激光照射器,所以“攻-9a”无法单独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就算是外挂激光指示吊舱,也需要2架配合,即1架投弹,另外1架用指示吊舱照射目标。
  要说的话,在设计阶段,帝国空军就没想过要让前线攻击机使用精确制导弹药。
  道理也很简单,“攻-9”的主要武器其实是装在机首的40毫米6管加特林机炮,甚至可以说,整架攻击机就是围绕这门带上弹药总重超过2吨,比1辆小型卡车都还要大一圈的机炮设计的。
  用设计师的话来说,这架攻击机就是一门飞行的机关炮!
  按帝国空军的设想,只是依靠这门机关炮,加上携带的上千发穿甲弹,“攻-9”出动一个架次就能摧毁相当于一个装甲营的20多辆主战坦克,因此就算没有其他的武器,攻击能力都不容小觑。
  关键还有,设计“攻-9”的时候,精确制导弹药还十分金贵,轮不到“刨地”的前线攻击机使用。
  所幸的是,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后,帝国空军立即就做出调整。
  “攻-9b”的最大改进之处,也就是增加了激光照射器与配套的火控设备,能使用包括激光制导炸弹在内的各种战术类精确制导弹药,还通过使用并联复合挂架,大幅度提高了携带弹药的数量。
  通常,“攻-9b”能够挂载12枚500千克级炸弹、或20枚250千克级炸弹、或8枚短程空地导弹,加上上千发40毫米炮弹,出动1个架次就能摧毁30到50个地面目标,这相当于1个完整编制的装甲连的全部主战装备。
  这个打击能力,超过了当今所有的前线攻击机。
  在大陆战场上,“攻-9b”早已经名声在外。因为火力十分的凶猛,所过之处简直是寸草不生,连深藏在地下掩体内的坦克战车都难逃灭顶之灾,所以西陆集团的官兵为其取了一个很响亮的绰号。
  “死神镰刀”。
  要说,还挺形象的。
  特别是40毫米加特林机关炮开火的时候,就像死神在挥舞镰刀,所及之处的任何目标都会被彻底的粉碎。
  在攻打巴尔梅尔的作战行动当中,“攻-9b”再次大展神威。
  守卫巴尔梅尔的梵军仅仅坚持了一天,准确说是在“攻-9b”杀到,开始用40毫米机关炮清理梵军沿主要街道设置的堡垒后,梵军的斗志就已归零,只是随后又花了大半天才做出投降决定。
  结果就是,在11月6日的清晨,联军地面部队就开进巴尔梅尔。
  用刘尊山的话来说,要是早知道能够如此迅速的击溃巴尔梅尔的守军,肯定不会在城外呆那么久。
  
第243章
突击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除了继续轰炸乌代布尔附近的军事目标之外,还把空中打击的范围扩大到了巴尔梅尔到乌代布尔之间的主要城镇,准确说是主要的军事据点,摆出了一副向乌代布尔进军的架势。
  此外,第五陆战师一直在向巴尔梅尔增兵。尤其是在铺设第二条跑道之后,帝国空军的战术运输机几乎是倾巢而出,以日均300架次、大约8000吨的速度,向巴尔梅尔运送作战物资。相对的,由地面交通线运到巴尔梅尔的物资反到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没办法由战术运输机空运的主战装备。
  这个规模,可以说相当惊人。
  因为在6日就已经占领巴尔梅尔,此后又没有向东突进,所以前线作战部队每天消耗的物资还不到500吨。
  按每日运送8000吨的速度,最快在11月15日的前后,联军囤积的作战物资就能达到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要求。
  此外,按照增兵的速度,第五陆战师的作战部队都能在15日的前后到达巴尔梅尔。
  其实,这正是丁镇南想要梵军做出的判断。
  为了欺骗梵军,在前期的空运行动中,才没有动用“运-15A”。
  在这件事情上,西北战区还采取了必要的行动。这就是,西北战区在11月4日凌晨发起代号“暖风”的冬季进攻行动,在宽达数千千米的战线上,针对几十处敌军的突出部发起进攻。为了给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空军调动上百架“运-15A”向前线运送物资,而且所有的运输机都按照最高强度出动。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帝国空军把全部的“运-15A”都用在了该方向上。
  为此,部署在南方次大陆的60架“运-15A”还在3日夜间飞回帝国本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2/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