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9/945

  这意味着,坦克战车只能执行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
  毫无疑问,对任何一支陆军来说,这都是一场灾难!
  先不说坦克战车的行走系统,也就是履带的维护与保养,只是后勤保障就能让长途行军变成苦难之旅。拿燃油来说,就算是在公路上开进,1辆50吨级主战坦克的百千米油耗在400到600升之间,而使用半拖挂车运载,百千米油耗在100升左右,前者的油耗至少是后者的4倍。因为存在野战行军的可能,而且野战行军的油耗更高,所以实际消耗的燃油比理论结果还要多。
  正是如此,不管是帝国陆军,还是纽兰陆军与迢曼陆军,都采购了大量半拖挂卡车。
  此外,在帝国国内,载重量在50吨以上,能够在进行简单改造之后,用来运载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的半拖挂卡车,大约有400万辆,如果把载重要求降低到30吨,载重卡车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台。
  在梵罗国,除摩托之外的机动车总共才2000万台。
  按不完全统计,载重超过5吨的卡车,梵罗国总共都还没有100万台,而且很多是数十年之前的产物。
  因为缺乏载重卡车,所以梵罗陆军的装甲部队几乎没有战场机动能力。
  换个角度,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与战术思想才会如此的老旧!
  至于步兵部队,连机械化都没有实现,拿什么谈机动能力呢?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梵罗陆军所依托的“大纵深防御战略”不过是个幌子,根本就没有实际价值。
  “大纵深防御战略”的精髓,显然不在字面上,而是实施防御的具体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在依靠梯次部署的防御阵地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在消耗掉敌人的进攻锐气之后,出动部署在防线后方的预备队,发起犀利的反击,通过快速穿插围歼陷于阵地苦战之中的敌军。
  具备强大战场机动能力的预备队才是“大纵深防御战略”的关键力量。
  显然,梵罗陆军缺少的就是进行大范围快速机动的能力。
  其实,这也是丁镇南看重的地方,并且坚持在巴铁南部地区用兵,把该方向当战略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够突破梵罗军队的边境防线,而且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让进攻部队保持足够快的推进速度,就有很大的把握抢在梵罗陆军完成部署调整之前,实现大纵深突破。
  只是,进攻方也要面对交通条件恶劣,后勤保障难以跟上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按照新军事学说进行军事改革的意义所在。
  按照传统军事理论,比如机械化时代的闪击战理论,进攻肯定得依托道路,而且最好是铁路,装甲部队必须沿道路推进,充分利用道路提供的运输能力,因此进攻与防御全都围绕着交通线进行。
  要说的话,离开了道路,机械化部队就没法打仗了。
  由丁镇南提出的新军事学说,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即在不依托,或者尽量少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能够突破敌人的防线,从而让部队获得更大的战术灵活性,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作战。
  如果能在任何地点发起进攻,进攻方就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权。
  受到兵力限制,在防线拉长之后,防御方必然要面对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无法照顾到每个地点。
  至于战术,也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对后勤保障的依赖。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没有在兵力上做文章,而且坚持让参战部队进行编制调整,通过减少主战装备来提高机动能力。
  具体而言,也就是以空中突击为主要进攻方式。
  为此,只是增派给第7装甲师的通用运输直升机就超过了500架,而且最终很可能会达到800架。
  不过,关键其实是进攻战术。
  要说的话,这也是难点所在。
  完全依靠陆军,以及空军战术航空兵,哪怕拥有足够多的直升机,也没办法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
  随着进攻部队向前推进,补给线延长,直升机的运输效率必然会降低。
  在达到极限后,进攻将难以为继。
  到时,还是得寻找与依靠其他的运输手段。
  地面交通条件恶劣,那么能够依托的就只有海运了。
  正是如此,才要设置第四个战场,而且由海军担纲。
  按照丁镇南的意思,也就是让海军在梵罗国西海岸发动几次登陆作战,夺取几座吞吐能力不算太小的港口,或者安排工程兵在合适的海岸线上搭建码头,以此大幅度缩短后勤保障线的长度。
  当然,夺取的港口也是前进据点。
  为此,地面进攻就得以沿海平原地区为主,特别是在突破了边境防线,在向纵深推进的时候。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坚持安排陆战队参战。
  要说的话,在来到巴铁之后,丁镇南为进攻所做的一切准备全都与此有关。
  让丁镇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安排产生了一个附带结果。
  按照陆军司令部发来的消息,周涌涛已经安排白华伟去斯兰,担任梵炎洋舰队司令,并且兼任南方战场总指挥。
  也就是说,负责南方战场的是白华伟!
  因为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得交接跟接替的指挥官交接,所以白华伟最快能在年底赴任,而且帝国海军也要到年底,才能够向梵炎洋增派舰队。至于丁镇南最想获得的陆战队,肯定能在11月上旬部署到位。
  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正是如此,在回到卡拉港的当天,也就是收到作战方案之后,丁镇南就把发动进攻的时间订在11月10日。
  不过,这并不是说,战斗要到那一刻才会打响。
  其实,地面战争早就打响了。
  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梵罗国就发动了突然袭击,而且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都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
  只是,随后的战斗表明,梵罗国抢先发动进攻,主要是为了获得纽兰共和国的援助。
  关键就是,梵罗军队在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之后,不但没继续推进,反到把主力部队撤了回去。
  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可能潇洒的搭乘专机回帝都参加军事会议。
  换个角度来看,正是梵罗军对的羸弱表现,让丁镇那有了十足的信心!
  
第217章
各怀鬼胎
  跟之前两次南方次大陆战场一样,在开战初期,梵罗军队把重点放在北边,对巴铁首都伊堡发起强攻。
  在战线的南面,卡拉港这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在卡拉港这边,梵罗国也投入了重兵,但是以二线步兵部队为主,仅有的主力部队还只是一个机步师,主战坦克仅100余辆。在突破了巴铁军队的边境防线之后,梵军的推进速度骤然降低。结果是,等到第五陆战师的主力到达卡拉港,梵军还在海拉城东边的沙漠里面转圈子。
  至于该方向的装甲部队,自始至终都没越过边境线。
  此后,在遭到反击之后,梵军就一路溃退。
  到10月上旬,还没有等第五陆战师上场,梵军就退回到边境线东侧,并着手加强边境防线。
  这个情况,并没有超出丁镇南的预料,或者说是不值得大惊小怪。
  道理也很简单,巴铁这一侧的道路交通条件也非常糟糕,向西进攻的梵军,或者向东推进的联军,都要面对后勤保障难以为继的难题,也就无法投入足够的兵力,因此在进攻的时候肯定会有所保留。
  当然,还有政治层面的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梵罗当局就没有想过,要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取得战略突破,因此在开战初期打得比较保守。
  在北方战场上,这个问题体现得更为明显。
  虽然巴铁当局早有准备,及时进行了军事动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没识破迪迦拉的苦肉计,导致对局势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比如在梵罗国进行军事动员的时候,还想当然的认为是在加强防御部署,没有往进攻方面考虑。由此导致的直接就是,巴军的战前准备并不充分。
  开战当天,在拉合外围防线,守军的在岗率还不到六成!
  在梵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军官在家里,甚至有部分高级军官在伊堡的总参谋部。
  结果就是,在梵军攻过边境线的时候,巴铁军队根本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
  随后3天,梵军不但突破了拉合外围防线,还推进到古杰兰瓦拉郊外,切断了从拉合到伊堡的交通线。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巴铁军队不得不在古杰兰瓦拉投入重兵发起反击。
  因为一直没能击溃梵军,打通交通线,所以巴铁军队只能从西边的戈杰拉向拉合输送增援部队与作战物资。
  问题就在这里。
  走戈杰拉,不但在绕行,多出几十千米的路程,道路状况也不太理想,而且当时没有在这边部署防空部队。
  和平时期,该方向的防空部队都沿着伊拉高速公路部署。
  此外,在前沿防线崩溃之后,巴铁军队来不及调整防御部署,很多撤下来的防空部队聚集在前沿防线后方,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即便到10月份,依然有不少防空部队处于打酱油的状态。
  在整个9月份,巴铁军队的主要工作都是解决后勤保障与指挥协调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9/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