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8/945

  也就是在此战之后,帝国海军对护航作战做出调整,不但安排更多的远程反潜巡逻机为船队提供掩护,准确说是扩大反潜搜寻的范围,还在护航舰队里面编入防空巡洋舰,增强船队的防空力量。
  只是,这套反潜战术并没有扭转局面。
  最初阶段,效果还不错。
  不过,主要是纽兰潜艇没有适应帝国海军的新战术,因此在执行破交任务的时候表现得比较急躁,比如会在发现运输船队的第一时间就跟后方联系,从而暴露自己的行踪,然后遭到反潜巡逻机打击。
  结果就是,只是在11月份,帝国海军击沉了17艘纽兰潜艇,其中11艘为反潜巡逻机单独取得战果,还有3艘是由反潜巡逻机引导附近的战舰取得的战果,仅3艘是反潜战舰单独取得的战果。
  此外,得益于强有力的反潜措施,在11月8日之后只有一支运输船队遭到了轰炸。
  只是,到了12月,情况就急转直下。
  原因也很简单,纽兰海军调整了破交战术。
  也就一点,要求潜艇艇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向后方汇报,降低因为通信联络暴露行踪的风险。
  此外就是,空军也安排了轰炸机承担部分侦查任务。
  往简单说,潜艇只负责提供船队所在的海域与航行数据,尤其是航向,不再承担跟踪与监视任务。
  虽然这会大幅度的降低轰炸机的作战效率,但是能提高潜艇的安全性。
  关键还有,在护航舰队里面没有护航航母,而且运输船队并非随时都能够获得岸基航空兵的掩护。
  就算编入了防空巡洋舰,也只是被动防御。
  在实战中,防空巡洋舰的主要价值其实是提前发现来袭导弹,为防空作战争取10多分钟的准备时间。
  显然,无法拦截轰炸机,这样的被动防御没有多少意义。
  结果就是,在12月的前半个月,就有3支运输船队遭到了轰炸,还赔上了20多艘护航战舰。
  其中包括3艘“青州”级巡洋舰!
  为了降低损失,帝国海军被迫在12月的下半个月停止向霍瓦依群岛运送物资。
  要想提高护航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为护航舰队提供航母,而且是能够搭载预警机与重型战斗机的航母。
  道理也很简单,只要有了预警机与重型战斗机,就能够拦截来袭的轰炸机。
  在理论上,一艘航母就够了。
  主要就是,掩护运输船队的主力其实是岸基航空兵,航母的价值,主要是填补岸基航空兵的漏洞,在岸基航空兵无法到达的海域,以及无法到达的时间,用舰载战斗机撑起外围防空网。
  可惜的是,帝国海军没有多余的航母可用。
  当然,帝国海军也不是没有作为。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就启动了“替代型航母”项目,向3家造船厂下达了建造中型航母的计划书。
  这些中型航母,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护航航母。
  与第二次全球大战中的护航航母一样,替代型航母大幅度降低了基础性能标准,比如使用寿命只要求能达到15年,抗沉性能等同于民用船只,只需要在4级海况下作战,以此降低建造的难度。
  不同的是,替代型航母不但需要具备反潜作战能力,也就是搭载与运作反潜巡逻机,还必须具备防空作战能力。按照帝国海军提出的要求,至少得搭载2个中队,也就是16架重型舰载战斗机,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4架战斗机在空中巡逻,并且安排8架战斗机执行截击任务。为了发挥出战斗机的效能,还得搭载舰载预警机,并且能够在任务期间为预警机提供保障服务。
  毫无疑问,这些战术要求并不低。
  除了不要求搭载重型攻击机之外,替代型航母跟大型航母没有本质的明显区别。
  其实,只要能够搭载重型战斗机,就肯定能搭载重型攻击机,区别只是要不要在弹药库里面装载用来打击地面与海面目标的弹药。
  正是如此,替代型航母再是理想,也要花时间建造。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海军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即在替代型航母批量服役之前,将在护航上耗费大量资源。
  
第208章
替代之选
  要说的话,早在10多年前,论议两院通过限制海军规模的法案之后,帝国海军就认识到了“替代型航母”的巨大价值。从那个时候开始,帝国海军就投入资金,在相关领域进行前期探索。
  当然,最初使用的不是这个名字。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当时出现的“航母无用论”与“大小之争”都与帝国海军有关,也可以说成是被帝国海军利用。正是借助发展“小型航母”的机会,准确说是论议两院提出的相关要求,帝国海军才拿到拨款,在论议两院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研制项目。
  众所周知,帝国海军最后还是选择了传统路线,继续建造大型与超级航母。
  至于相关研制成果,在“薛远征”级开工建造之后,全都被束之高阁,锁进了帝国海军的档案柜。
  准确的说,是转变成了技术储备。
  “替代型航母”其实就是“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翻版,也可以说成是现代化版本。
  “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基本设计思路其实是放弃独立作战能力,把航母当成纯粹的战斗机搭载平台,以保障与运作舰载机为主,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削弱与取消其他作战能力降低建造成本。
  结果就是,该项目完全依托于在当时炒得火热的垂直起降战斗机。
  有趣的是,垂直起降战斗机自始至终都不是海军的项目。
  不管研制“鹞”式战斗机的布兰王国,还是制造“铁匠”战斗机的西骆沙,乃至靠许可证生产AV-8B的纽兰共和国,都是按照空军的任务需要采购与装备垂直起降战斗机,也主要装备空军。
  在战术思想上,垂直起降战斗机其实是应对全球大战的产物。
  说得简单一点,在全球大战当中,不管进攻与防御,都得面对一个大问题,前进基地肯定会遭到敌方重点打击,因此前线航空兵在开战之后有可能面对没有基地可用,或者无法靠前部署的尴尬局面。
  显然,不能因为前沿机场会遭到打击就放弃前线航空兵。
  在战术体系上,没有任何作战力量能够取代前线航空兵。
  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想办法让前线航空兵降低对前沿机场的依赖程度。
  对此,有两种发展思路,一是提高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二是缩短作战飞机在起飞与降落阶段的滑行距离。
  一直以来,帝国空军采用的是第一种办法。
  最典型的,也就是“战-10”。
  在帝国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0”是典型的前线战斗机,其在主要任务状态下的作战半径都在1000千米以上,后期的发展型甚至达到1500千米,超过了西陆集团的重型战斗力。
  只是,西陆集团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要说的话,这完全能够理解。
  不要忘了,除了少量重型截击机之外,西陆集团重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在1000千米左右。
  归根结底,就是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不过关,为了保证主要的战术性能,只能牺牲相对而言不算重要的航程。
  那么,凭什么发展作战半径更大的前线战斗机?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布兰王国研制了“鹞”式战斗机,而西骆沙在迢曼帝国的支持下研制了性能更极端的“铁匠”战斗机。只是严格说,这两种战斗机其实都是攻击机,基本没有空战的能力。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帝国空军对垂直起降战斗机浅尝辄止的主要原因。
  虽然为了获得垂直起飞能力,像“鹞”式这类采用旋转喷口的垂直起降战斗具有非常高的推重比,也足够敏捷,但是受起飞方式限制,垂直起降战斗机没办法超音速飞行,而且作战半径都很短。比如“鹞”式在采用垂直起飞的情况下,最大作战半径还不到100千米,连保卫机场都办不到。
  对追求进攻的帝国空军来说,这样的战斗机有何用?
  结果就是,在完成理论研究之后,帝国空军就把垂直起降战斗机束之高阁,把相关的研制工作转变为理论研究。
  简单的说,就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为今后进行相关的开发做储备。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的“中小型多用途航母”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关键就是,为“中小型多用途航母”准备的舰载机也就是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海军型。
  虽然按海军的要求,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性能指标做了必要调整,比如基本放弃了垂直起飞能力,只要求垂直降落能力,并采用跃飞甲板,通过短距离滑行增加起飞重量,以延长作战半径或者是提高载弹量。又比如,配备高性能火控雷达,配合性能先进的空空导弹增强制空作战能力。
  可惜的是,这些措施没办法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以当时的技术,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发动机技术,垂直起降战斗机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突破音速。
  只有获得性能更好的发动机,才有希望让垂直起降战斗机获得足够优秀的机动性能。
  显然,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状态,帝国海军肯定没办法接受。
  不要忘了,在“中小型多用途航母”搭载的舰载机里面,战斗机的头号使命就是为舰队提供防空养护,主要就是通过快速截击对付来袭的敌机。战斗机没有截击能力,简直就不敢想象。
  虽然在此之后,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帝国空军重新启动垂直起降战斗机项目,帝国海军参与了研制工作,而且拿出了成果,但是一直到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都没有大批量采购与装备垂直起降战斗机。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更看重搭载常规起降战斗机的中型航母。
  要说的话,其实就是在为战时的护航作战考虑。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护航作战主要针对的潜艇,以反潜为主,而且当时的很多舰载战斗机都具有反潜作战能力。关键是,当时的潜艇得频繁浮上海面为电池充电,很容易遭到攻击。根本不需要专门的反潜巡逻机,让战斗机挂上火箭弹,就能在远海执行反潜作战任务。但是发展到现在,特别是面对能潜航几千千米的大型攻击潜艇,就必须依靠专门的反潜巡逻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8/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