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0/945

  打不打?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做出决定的问题。
  跟江文龙说的一样,那可是几十艘大型登陆舰,其中还有6艘两栖攻击舰,纽兰海军两栖投送力量的全部家底。
  关键,还不需要让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出手。
  哪怕不是主要目标,消灭了登陆舰队,也能够粉碎纽兰海军攻占霍瓦依群岛的美梦。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第187章
攻击开始
  做出决定之后,白华伟就没耽搁,让刘尊岭去安排。
  其实,也就是使用卫星通信电台联系后方,让空军立即采取行动,安排轰炸机对付留在中转岛附近的登陆舰队。
  所幸的是,这只是一道很简短的命令。
  在研制通信卫星的时候,帝国军方最为看重的就是保密,其中包括在收发信息时产生的电磁辐射。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得设法降低辐射强度,最好不产生电磁辐射。
  为此,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帝国军方都把希望寄托在了激光通信技术上,即激光拥有极佳的指向性。
  此外,激光的通信效率也远远超过无线电。
  当时看来,激光通信非常有前途,大有取代无线电台的趋势。
  其实,也就是在通信领域的研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后来研制激光武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激光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却不是那么顺利。
  相对于无线电通信设备,激光通信设备既有突出的优点,也有掩盖不了的缺点,比如极易受天气影响。在大气层内,信号强度会迅速降低,也就只适合短途通信,并不适合长距离通信。
  这个特点,在军情局的一个秘密项目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8年前,军情局采购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用来分析与处理情报信息。只可惜,军情局总部没地方安装这台超级计算机,而且环境也不是很好。结果是,军情局在距离总部大约30千米的郊外,靠近国家森林公园的地方建了一栋大楼,专门用来放置这台超级计算机。
  这下,通信成了大问题。
  虽然可以铺设电缆,但是有线通信产生的延迟太大,会降低计算机的工作效率,需要一种速度更快的通信系统。
  也就是这个背景下,激光通信技术获得了表现机会。
  由军情局拨款,在总部与计算中心各建造一座高塔,专门来放置激光通信设备。因为激光是直线传播,所以军情局还通过相关的机构,买下通信线路附近的地皮,确保不会有阻挡光路的高大建筑物。
  必须承认,激光通信设备的传输速度确实很快,比无线电通信设备高了几个数量级。
  在军情局搞的一次测试当中,激光通信设备在短短的1秒钟之内就发送了10GB的数据信息,而同时期的数据电台,连10MB都没有。比如帝国三军通用的15号数据链,理想状态下,每秒钟就只能发送1MB的数据,而正在研制,还没正式装备的16号数据链,也只达到每秒10MB。
  只是,激光通信的缺点也很突出。
  除了只能点对点的直线传输之外,就是极易受天气影响,而且信号强度会迅速降低。
  其实,这套系统也就工作了3年。
  不是说有更加先进的通信技术了,而是光纤的生产工艺已经得到解决,已经能够批量生产了。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发展军事通信卫星的时候,就没有考虑激光通信技术。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做过一次不太成功的测试。发射了一颗激光通信卫星,而测试结果表明,要获得足够好的信号强度,只能把卫星部署在近地轨道上,而且需要上百颗卫星组网才能覆盖全球。
  显然,只是组网成本就无法承受。
  此外,近地轨道上的卫星很容易遭到攻击,在全球大战中肯定靠不住。
  也就是在做了这些尝试之后,帝国军方暂时放弃了激光通信技术,把重点转向了无线电通信技术。
  跟激光通信技术比,无线电通信除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不够快之外,最大的问题也就是会产生电磁辐射。
  正是如此,很多舰队指挥官不喜欢主动跟后方联系。
  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最先进的捷变电台在工作时产生的辐射已经非常微弱,而且可以通过跳频改变自身的信号特征,降低被敌人发现与截获的概率,但是理论上,己方通信卫星能收到的无线电信号,敌人的通信卫星也能收到,就算没办法破解,也能够测出信号源的大致方位。
  要说的话,监视敌对国,特别是主要敌对国的军事通信卫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一直以来,帝国空军都在监视纽兰共和国与迢曼帝国的通信卫星,尤其是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大型军用通信卫星。
  这些卫星的在轨运行时间往往都在10年以上,而且主要用来接收与转发重要信息。
  关键就是,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面36000千米,超过了所有陆基、海基与空基反卫星武器的射高,哪怕是杀手卫星,用来摧毁卫星的卫星,也要进行好几次变轨机动,才能够到达同步轨道,没多大战术价值。
  显然,地球同步轨道最安全,也是部署通信卫星的理想位置。
  在理论上,只需要3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就能覆盖除南北极之外的地区,而这相当于地球表面积的80%。
  其实,也没有谁跑到南极或者北极去打仗。
  为了加强监视力度,在第三代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上,单独安装了一套信号接收设备,用来测量截获的无线电信号的大致方向。关键是,帝国空军一直采用紧跟部署的策略,也就是在纽兰共和国与迢曼帝国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附近,部署一颗自己的通信卫星,而且部署距离是越来越近。
  发展至今,间隔距离已经不足100千米了!
  对那些以每小时上万千米速度飞行的卫星来说,这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距离。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由小摩擦导致大规模战争,由梁夏帝国、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联合发起成立了国际空间组织,其主要职能,就包括分配轨道资源,确保所有国家都有利用外层空间的权利。
  这次,就是通过一颗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通信卫星转发信号。
  一封很简短的电报,被称为“北霍瓦依大海战”的,第三次全球大战东望洋战场上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就次拉开了序幕。
  在下达命令的时候,白华伟肯定没有想到,空军竟然如此的积极主动。
  早在当地时间的12日下午,也就是白华伟这边的12日傍晚,部署在北马群岛,准确的说是塞岛空军基地的40架“轰-9D”就已升空,而且这些轰炸机全都挂载了24枚重型反舰导弹。
  没错,就是KD-30B。
  这种重型反舰导弹,由海军独自投资研制,而且基础型是可以由“攻-12”携带的空射巡航导弹。
  只是,在研制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主要就是海军订下的性能指标太高。
  比如要把质量控制在1000千克以内,达到1500千米的射程,而且战斗部的质量最好能够达到500千克,至少都不得低于250千克,后期还加上了隐身要求,以及能在飞行途中重新规划任务。
  显然,只是质量与射程的矛盾就很难解决。
  更加要命的是,还得塞进“攻-12”的弹舱,且至少能够携带两枚。
  结果就是,KD-30研制了快十年,始终都没有能够通过海军验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达到海军提出的性能指标。
  随着“攻-12”项目进入到原型机试飞阶段,海军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其实,也就是降低性能指标,优先发展对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空射反舰型。
  结果就是,空射反舰型反到首先研制出来,也就是通过了测试验收。
  要说的话,关键就是反舰型确实不需要太远的射程。
  虽然研制射程为1000千米,甚至是1500千米的反舰导弹,并没有什么难度,不存在技术障碍,但是在实战使用当中,并不是说射程越远就越好,到底多远为最佳,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说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反舰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所需的时间。
  拿KD-30B来说,配备的主动雷达与红外成像双模式导引头,即便是在理想情况下,对大型战舰的探测距离就只有40千米。因为不可能出现理想状况,所以在实战当中,反舰导弹的主动搜寻范围肯定更小。这就意味着,如果敌舰在反舰导弹射到之前,航行距离超过了40千米,那么KD-30B就很有可能会脱靶。通常情况下,战舰在战斗状态下的航速在30节左右,就算按照30节计算,航行40千米也就需要大约45分钟,而这个时间决定了反舰导弹的射程。
  对亚音速反舰导弹来说,45分钟也就能飞行大约600千米。
  正是如此,KD-30B的最大射程只有650千米。
  显然,这个射程不算远,不过足够了。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一直都不是很重视超音速反舰导弹,主要就是超音速反舰导弹实在太笨重了。
  如果其他性能指标相同,只是把速度提高到3马赫,质量要增加2倍以上!
  显然,重达3吨的反舰导弹,不但无法由战术飞机挂载,即便是部署在战舰上,也要占用很大的空间。
  关键还有,超音速反舰导弹再好,作战效能也无法达到亚音速反舰导弹的3倍。
  哪怕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价格没有达到亚音速反舰导弹的3倍,效费比未必很差,但是在需要使用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大规模战争中,特别是全球大战,最不需要考虑的,其实就是效费比。
  导弹再贵,也比敌人的战舰便宜。
  在需要考虑效费比的小规模战争当中,亚音速反舰导弹同样能够胜任,而且作战效率不会比超音速反舰导弹低多少。
  至于理论上能够获得更远的射程,也只是在理论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0/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