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9/945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
  在此之前,为了保持战斗群的一致性,往往把同一个级别的两艘或者三艘航母编在一支战斗群内。
  按照新的编制体系,通常情况下,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将根据作战强度,比如可能遭遇的威胁,编入1艘到3艘攻击航母,以及1艘或2艘反潜航母。如果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或者支持陆战队发起两栖登陆作战行动,需要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还可以编入1艘到3艘两栖攻击舰。
  如此一来,一支战斗群最多有8艘“平顶船”,可搭载约400架固定翼舰载机。
  像这样一支航母战斗群,在当时能够打垮几乎任何一个对手!
  即便是面对西陆集团与北孤集团,也只需要调集3支航母战斗群,就能获得绝对的制海优势。
  当然,问题也非常突出。
  “满编”状态之下的航母战斗群,需要约30艘护航战舰与保障舰船,得由近3万名海军官兵来驾驭这些舰船。如果把后方基地的人员也算上,维持一支满编航母战斗群,差不多需要10万名官兵。
  在大战之后的和平时期,这是不可承受的沉重负担。
  按照这个编制体系,如果帝国海军按第一轮军事改革的安排,把兵力缩减到120万,在扣除了非战斗人员之后,最多只能维持7支航母战斗群。当时的帝国海军,需要18支航母战斗群来维持全球部署。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建造航母的时候,一直求“大”的关键所在。
  虽然航母造得越大,配置官兵就越多,但是综合看,1艘大而全的航母所需要的官兵肯定比2艘小点的航母少,而且掩护1艘大航母需要的护航战舰也更少,即大航母对人员的需求反到少得多。
  关键还有,把航母造得更大一些,也是时代的需求。
  这里,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搞的第二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这次变革同样由舰载机开始,即舰载机性能的提升,要求海军必须建造性能更好的搭载平台。
  在新历120年之前,超音速时代就已到来。
  可惜的是,海军再一次落伍。
  到新历121年,也就是“陈炳勋”号建成交付,帝国海军航空兵才进入超音速时代,当时只有“陈炳勋”级能够搭载帝国海军装备的超音速舰载战斗机,其他的航母,都因为飞行甲板尺寸太小,或者是弹射器的功率不够,或者是机库高度太低,都没法搭载与运作这种新式舰载战斗机。
  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小型舰载机具备了超音速飞行能力,海军的其他航母才具备搭载超音速舰载战斗机的能力。
  只是,“陈炳勋”级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帝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着重强调了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质。
  性能强大的“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就是这次改革的物质基础。
  因为尺寸更大,而且充分借鉴了前面几级大型航母,特别是“帝都”级的经验教训,所以“陈炳勋”级依靠8万吨的满载排水量,获得了在当时看来无与伦比的性能,比如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往简单说,“陈炳勋”级其实是化繁为简,让帝国海军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陈炳勋”级搭载的90多架舰载机,就能应付一场低烈度战争,没有必要编入其他“平顶船”。
  如果是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就让2艘或3艘“陈炳勋”级组成特混舰队。
  当然,这还跟性能先进的舰载战斗机有关。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战-6”。
  “战-6”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第一种多用途舰载机,第一种两倍音速舰载机与第一种双座舰载战斗机,还是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第一种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同时代空军战斗机的舰载机!
  “战-6”极大的简化了舰载航空兵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1个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需要5种作战飞机,有“战-6”之后,一下就减少到了3种。
  如果不是海军强调远程打击能力,而“战-6”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作战半径比重型舰载攻击机短了一大截,甚至能够取代“攻-5”,让帝国海军在30年前就把舰载作战飞机减少到2种。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一直在努力减少舰载机的种类,因为这是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效率与降低后勤负担的不二之选。
  可惜的是,即便过了30年,航母依然要搭载3种作战飞机。
  因为性能极为出色,所以“战-6”不止是统治了帝国海军的航母甲板,还夺走了一直属于空军的出口市场。
  在停产前,“战-6”总共生产了5000多架,其中约3000架用于出口。
  此外,帝国海军退役的“战-6”,也有很多被当成过剩物资,在进行必要改进之后,援助给友好国家。
  空军同时代的“战-8”,总产量不到3000架,而且几乎全都是自用。
  只是,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强调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跟当时的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在“陈炳勋”级服役后不久,帝国遭受了战后首次惨败,输掉了波伊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几乎耗光了帝国的国力,大战的红利更是挥霍一空,帝国在此后被迫开始进行战略收缩,但是在新历130之前,负责维护全球利益的帝国海军,仍然需要保持扩张的势头。
  这不是在逞能,而是必须站出来撑起场面。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梁夏帝国在波伊战争之后,就立即进行全面收缩,那么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必然会分崩离析,帝国的声望必然遭受重创,甚至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第三次全球大战。
  如果把超级霸权在全球范围的对抗比喻成战斗,那么在大部队撤退的时候,必须得有部队留下来断后。
  显然,负责“断后”的就是帝国海军。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进行的扩张,得受到严格限制。从总体上看,更像用来欺骗敌人的虚张声势。
  对海军的拳头,航母战斗群进行调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时,帝国海军大肆鼓吹攻击性,夸大“陈炳勋”级的作战能力,说是引导海军的发展潮流,其实是在搞战略欺骗。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海军的扩张势头只保持了几年。
  在新历137年,帝国当局正式承认纽兰共和国,并且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帝国海军的“扩张”正式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早在10年之前的新历127年,帝国海军的实力就跌到了谷底。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遇到的第二个低谷期。
  不管帝国海军把“航母打击群”吹得有多么的神乎其神,仅保留了15艘航母,就足以说明问题。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的努力并没白费。
  在某种意义上,帝国海军在战后的第二轮变革,其实是在为第三轮变革做准备,更想是高潮到来前的铺垫。
  说得直接一点,第二轮改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增强战斗力,而是要从战后独霸全球所产生的迷失当中走出来,以便应对全新的国际形势,即在纽兰共和国振兴之后,帝国海军独霸全球的时代就已结束。
  不管帝国海军的高层怎么想,都必须认真对这个实力相当的对手。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海军在周涌涛上任后,也就是新历的144年,开始了重铸辉煌的第三轮变革。
  
第135章
超级航母
  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之前,海军第三轮改革就已开始。
  标志事件就是:“薛远征”级超级航母在新历127年获得了批准,在新历128年的年初正式动工建造,在3年之后下水,最终在新历134年年底交付给,帝国海军由此迈入了“超级航母时代”。
  有趣的是,该级第一批次的3艘,即“薛远征”号、“白止战”号与“廉旭升”号,仍然被称为攻击航母。
  这恰好反应出帝国海军进行编成与战术变革的历程。
  之前已经提到,在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把航母分成了“攻击”与“反潜”两种,并且以航母战斗群为舰队基本作战单位。在“陈炳勋”级服役之后,出于战略方面的考量,将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攻击群,因此“攻击航母”依然保留了下来,只是不再建造专门的“反潜航母”。
  这个时期,一般是把那些即将退役的老旧航母当成反潜航母使用,主要就体现在舰载航空兵的编成上。说得简单点,反潜航母会搭载更多的反潜巡逻机与反潜直升机,并减少攻击机的数量。
  在大战当中建造的“行省”级与“行省2”级,最后几乎都以反潜航母的身份退役。
  清楚可见,在第一批“薛远征”级服役的时候,帝国海军的战术思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薛远征”级似乎只是“陈炳勋”级的放大版。
  事实并非如此。
  没转变过来的,其实是帝国高层,帝国海军沿用“攻击航母”的称呼,无非是想更加顺利的获得拨款,好尽快启动建造工作。
  说得更加直接一点,“薛远征”级本身就是被“逼”出来的结果。
  虽然在新历125年前后,帝国海军就提出,“陈炳勋”级的吨位仍然不够,在运作舰载机的时候受到限制,持续出动能力无法满足高强度作战需求,但是对建造吨位更大,造价更加昂贵的超级航母,不止是论议两院的大老爷,即便是国防部长,以及第二次出任帝国首辅的廉旭升,都没多大的兴趣。
  正是如此,在完成第一批3艘的建造工作之后,“陈炳勋”级才再次获得拨款,有了第二批3艘。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当局的注意力放在波伊战争上,就算廉旭升愿意支持海军,那也是爱莫能助。在战略收缩的大趋势之下,不管海军有多么重要,都不能跟帝国的总体战略背道而驰。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也许还有第三批“陈炳勋”级。
  原因也很简单,“陈炳勋”级是当时最强大的航母,不管是纽兰海军的“纽兰”级,迢曼海军准备建造的“普鲁士”级,或者是布兰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级,都比“陈炳勋”级差了一大截。
  只是,强大的“陈炳勋”级,同样给了头号竞争对手巨大的刺激,成为对手发誓都要超越的对象。
  这个“头号竞争对手”就是纽兰海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9/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