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8/945

  果真如此,在今天凌晨不宣而战的就不止是梵罗国!
  真要能说服波伊国的领导人,那么不管是居中串联的纽兰共和国,还是梵罗国,都会首先搞定波伊国。
  也就是说,梵罗国与波伊国会同时向巴铁开战。
  既然波伊国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动进攻,也没向巴铁宣战,那么就不大可能在梵罗国取得决定胜利之前参战。
  如此一来,梵罗国不宣而战,跟鼓动波伊国参战没半点关系。
  此外还有,波伊国与梵罗国一向不大对付。
  在梵罗国正式跟纽兰共和国结盟之前,波伊国才是纽兰共和国的头号盟友,两国关系可以说如胶似漆。有了梵罗国之后,纽兰共和国逐渐疏远了波伊国,或者说降低了对波伊国的重视程度。原本很多应该提供给波伊国的援助,都落到了梵罗国手上,波伊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大受影响。
  那么,梵罗国为什么要不宣而战?
  既然迪迦拉没有死,在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就不该采取如此卑劣,会让对手同仇敌忾不的方式来发动战争。
  在历史上,那些不宣而战的国家,没一个有好下场。
  如果梵罗国参战跟波沙湾这边的战争无关,难道跟大陆战争有关?
  显然,这个猜测同样经不起推敲。
  虽然在独立后,梵罗国就依靠曾经是布兰王国殖民地的身份,在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左右逢源,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只要钱不是问题,梵罗国就能够从这两大集团购买任何想要的武器装备,且很少受到刁难,但是往根本上讲,梵罗国还是主要依靠北孤集团,与西陆集团的关系算不上密切。
  在经济往来上,那就更加如此了。
  纽兰共和国一直是梵罗国的头号贸易伙伴,而迢曼帝国跟梵罗国的贸易额,甚至比不上梁夏帝国。
  至于地缘政治,哪怕有一些厉害关系,也不算密切。
  说得直接一点,因为被帕缪高原,以及世界岛腹地的荒漠与隔壁隔开,所以不管大陆战争的结果如何,对梵罗国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就算西陆集团战败了,梵罗国也未必会受到不利影响。
  能拯救迢曼帝国的,其实是、也只能是纽兰共和国。
  纽兰共和国都没有表示,梵罗国又急个什么呢?
  就算梵罗国能够动员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作战人员,也无法翻过帕缪山脉,更加谈不上驰援西陆集团。
  “不管怎么样,梵罗国得依靠纽兰共和国,所以我们不需要想那么多,只要盯紧纽兰共和国……”
  “纽兰共和国?”施授良还没有说完,丁镇南突然冒了一句出来。
  施授良点点头,原本还打算接话,注意到丁镇南的严肃表情之后,立即知道他是在自言自语。
  丁镇南在想问题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会不自觉的锁紧眉头。
  不了解他的人,还会认为他跟谁苦大仇深。
  “我们搞错了因果关系,”丁镇南抬起头来,才注意到施授良盯着他,“梵罗国的所作所为确实跟纽兰共和国有关系,只不过不是在向纽兰共和国表忠心。真要是的话,迪迦拉就没有必要演苦肉计了。”
  “那是为什么?”
  “东望洋第四舰队,是白华伟在指挥?”
  施授良愣了下,随后就点了点头,并且明白了丁镇南的意思。
  梵罗国突然对巴铁发动突袭,而且是不宣而战,是在为纽兰共和国打掩护,帮纽兰海军创造偷袭机会。
  只要帝国把重点放在南方次大陆,必然会忽视其他方向。
  “他在那边应该没啥问题吧?”施授良明显没有多大的把握,或者说有点担忧。
  面对施授良的问题,丁镇那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
  他俩都是陆军将领,哪怕丁镇南算得上是很少见的全才,也不敢对海军舰队作战的事情妄下定论。
  何况,纽兰共和国还没有参战呢。
  不过,丁镇南也是在通过施授良,去提醒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白华伟,也就是由施授良出面给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发警告,提醒东望洋那边或许会有剧变,尽快做好遭到突然袭击的准备工作。
  最关键的,就是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出港,别呆在珍宝港里等着挨炸。
  舰队才是关键,只要舰队在,就还有希望!
  
第134章
跌宕起伏
  东望洋的中部,霍瓦依群岛以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旗舰“刘长勋”号。
  虽然帝国海军还有2艘专职旗舰,但是分配给东望洋舰队的那艘,一直留在那球港,只是在一年一度的舰队对抗演习的时候才会离开码头,载着舰队司令官,以及100多名参谋官兵出海活动几十天。
  因为舰龄超过了30年,所以帝国海军不再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特混舰队的旗舰依然是司令官坐镇指挥的航母。
  战后几十年里,帝国海军舰队编成与战术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大战结束之后。
  大战后期,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就已诞生,还被迢曼空军派上了战场。因为战局在协约集团掌握之中,战略优势也极为明显,加上喷气式战斗机的航程偏短,所以没有得到帝国的重视。
  直到大战结束,在空军成立之后,才装备了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短短几年之内,也就是在新历110年前后,喷气式战斗机就淘汰了空军装备的所有活塞螺旋桨战斗机,统治了天空。
  只是,海军没这么幸运。
  虽然在战后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解决了很多性能缺陷,比如说“战-1A”,即帝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作战半径达到了700千米,后来的改进型在携带2具副油箱之后超过1000千米,但是与活塞螺旋桨飞机比,喷气式战斗机还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对海军航空兵来说完全无法忽视的问题。
  着陆速度太大,允许的最小速度远远超过了活塞螺旋桨飞机。
  空军的战斗机,可以在长度超过2000米的跑道上降落,因此着陆速度快一点,不算是大不了的问题。
  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就没这么幸运了。
  因为飞行甲板长度有限,所以舰载机的着陆速度得足够的低。
  对大战期间建造的航母,尤其是几十艘“行省”级大型航母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的突出。因为飞行甲板受到舰体长度的限制,没办法延长,所以就算这些航母在战后陆续接受了现代化改进,用上了斜角甲板,着陆区的长度也不够,必须对舰载机的着陆速度做出严格限制。
  这样一来,低速性能糟糕的喷气式战斗机根本没法上舰。
  结果就是,在帝国空军,乃至全球空军都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喷气时代的时候,帝国海军航空兵依然在使用活塞螺旋桨飞机。
  帝国海军的影响力,在这几年跌到了谷底。
  因为活塞螺旋桨战斗机性能太差,没法确保舰队制空权,还一度出现了“航母无用”的论调。
  这个时期,帝国海军唯一能够依靠的,也就是在大战期间累积下来的家底。
  舰载战斗机不够好,只不过航母有几十艘!
  关键还有,海军同样能够从技术进步当中获益。
  随着为了搭载喷气式舰载机,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设计建造的第一种航母,即带有浓烈试验性质的“帝都”级建成服役,在新历112年的年底,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也进入了喷气时代。
  紧接着就是长期压抑之后的井喷。
  在新历112年,第一艘“行省2”级完成代号“契约”的现代化改进,把直通甲板换成向左倾斜11度的斜角甲板。此后发几年,除了因为受损提前退役的3艘,剩下的23艘“行省”级与“行省2”级都接受了类似的现代化改进,换上了斜角甲板,从而具备了搭载与使用喷气式舰载机的条件。
  与此同时,空气动力学也在飞速发展,加上性能更先进,可靠性更高的航空发动机,大量性能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陆续问世,之前很多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也在工程师手里逐一得到解决。
  到新历119年,最后一艘“行省2”级完成现代化改造,加上新建的大型航母,帝国海军总共拥有36艘攻击航母。
  此外,还有27艘反潜航母,17艘能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两栖攻击舰。
  这个时期,帝国海军简直是如日中天!
  当然,主要指的是数量。
  比如在36艘攻击航母当中,没有一艘的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帝国海军寄予厚望的“陈炳勋”级还在船台上建造,至于更加强大的“薛远征”级,连设计都没完成。
  当时的帝国海军其实是大而无当。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海军发起了战后第一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主要就是针对航母。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航母的战斗力不够强。
  拿“帝都”级来说,这种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的大型航母,只能搭载80架飞机,载机数量反到不如大战期间的大型航母。如果需要舰载机执行打击任务,就无法搭载太多的反潜巡逻机。因为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占用了飞行甲板,所以就算装上几架反潜巡逻机,也未必能派出去执行任务。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1艘航母不够,那就把几艘航母编在一起,根据不同的作战要求,在一支战斗群里面编入数艘不同类型的航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8/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