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9/945

  下一批攻击机,最快要30分种之后才能赶到。
  不要忘了,丁镇南之前做了调整,让攻击机扫荡空中突击部队的飞行航线。
  如此一来,只要伊拉克军队的指挥官发现,联军暂时没办法发起空中打击,就肯定会立即发动第三轮反击。
  此外,还会用上全部的兵力!
  如果无法夺回大桥,他们这支部队就算撤回去,也会被当成炮灰。
  在两伊战争中,对那些因为怕死而临阵脱逃的将领,侯赛因可是一点都不客气!
  只要还有那么一线希望,伊拉克军队就会发起反击,力争赶在联军的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夺回大桥。再不行,也要想办法炸毁大桥,阻止在幼发拉底河南北两岸齐头并进的联军突击部队会师。
  这个时候,丁镇南的战术指挥才能体现了出来。
  6点半的时候,他下了一道命令,让海航紧急派一个小队的“攻-5H”去希纳菲耶,准确说是去战区附近待命。
  随后,他下达了第二道命令。
  从第7装甲师抽调一个连的兵力,由12架通用直升机运送,在4架武装直升机掩护下驰援希纳菲耶。
  当时,很多参谋都无法理解。
  第一道命令还好说,毕竟特种部队现在最需要的是空中支援。
  可是,第7装甲师的空中突击部队能够及时赶到吗?
  如果不能,那么派过去有什么意义呢?
  丁镇南没有做解释,也用不着向手下的参谋解释自己的作战意图。
  
第127章
夺取大桥
  激战一直持续到10点过后。
  最先赶到的并不是第17装甲师派出的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也不是在幼发拉底河南岸推进的第17313机步营,更加不是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而是第7装甲师派出,从努海卜赶过来的步兵连。
  这场战斗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伊拉克军队的士气还没有衰落到一触即溃的程度。
  在希纳菲耶的下游方向,伊拉克军队其实早有准备。
  根据战俘交代,联军在塞马沃强渡幼发拉底河之后,守为希纳菲耶的哈瓦尼少将就抽调了几个步兵营,在下游北岸梯次设防。为了避免被联军发现,这些部队都是在夜间行动,而且在到达防区之后立即分散部署。
  关键还有,全都是步兵部队。
  虽然缺乏主战装备,特别是坦克战车,步兵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相对的,步兵部队的隐蔽性非常强。
  就算是暴露了也未必会遭到打击。
  联军的技术手段再厉害,也没办法分辨成群出动的士兵与结队逃亡的难民。
  再说,打了8年的两伊战争,至少有50万支枪械流落到了民间,而且主要就分散在巴格X以南地区。
  在攻打巴士X的战斗中就遇到了很多武装平民。
  关键还有,波沙湾战争还没有发展到向难民开火的地步。
  此外就是,在进入部署状态之后,这些部队的官兵很少外出活动,大部分时候都藏在建筑物里面。
  结果就是,直到进军希纳菲耶的战斗打响,联军都没有发现这些秘密部署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伊拉克军队。
  在第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受挫之后,联军司令部与第17装甲师都没有提高警惕。
  当时,包括付卫民在内,都认为那不过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击溃,流散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溃败部队。
  等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再次遭到阻击,第17装甲师的付卫民少将才意识到了麻烦,随后就下令放弃突击。
  此时,已经是7点过了。
  虽然第17装甲师有几支预备队,而且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能出动,但是面对复杂的战场情况,就算基层部队的官兵勇往直前,付卫民也不会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更别说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以当时的情况,哪怕第17装甲师派出第三支空中突击部队,也无法赶到希纳菲耶。
  在幼发拉底河南岸,第17313机步营也遇到了麻烦。
  挡住第17313机步营前进步伐的并不是伊拉克军队,而是成片的雷区!
  因为知道守不住幼发拉底河大桥,所以在做部署的时候,哈瓦尼少将没在南岸部署防御部队,而是使用数万枚地雷,沿着南岸公路布设了10多个雷场,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反装甲地雷。
  要说的话,伊拉克军队最不缺的就是地雷!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在两伊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用掉的地雷都朝过了100万枚!
  现在,伊拉克南部与波伊国低地省的边境地区都是生命禁区,埋设了数十万枚地雷。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耗费数亿金元,进口了大量地雷。
  此外,还自行生产了更多的地雷。
  进口的主要是伊拉克没办法生产的反装甲地雷,以即用在子母弹、以即通过火箭布撒的小型地雷。
  至于自行生产,其实是改装,而且多数由前线作战部队操刀。
  最常见的,就是给炮弹装上压发或着拉发引信,然后由工兵埋设,通常用在交通要道或者是阵地前沿。
  因为容易改装,埋设也非常简单,对炮弹没有要求,从203毫米大口径榴弹到60毫米迫击炮炮弹都可以,所以这些改装地雷在战场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就没办法统计出准确的数量。
  正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伊拉克军队手里有多少地雷。
  当然,地雷的威力绝对不容小觑。
  在两伊战争中,地雷导致的伤亡达到了30万,仅次于炮击!
  反人员地雷就不多说了,不管是谁踩上去,就算没有被炸死,下半辈子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关键是反装甲地雷。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侯赛因当局在两伊战争的8年当中,分多个批次,从迢曼帝国与西骆沙采购了大约30万枚反装甲地雷,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余20余万枚全都储存了起来。
  这些反装甲地雷全是大杀器!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与西骆沙要直接面对东方集团,哪怕一直保持着进攻势头,也不敢指望能够彻底打败梁夏帝国,最后肯定得由攻转守,也就得在战略防御阶段顶住东方集团的钢铁洪流。
  关键就是,西陆集团肯定是在无法继续进攻的情况之下,才会放弃主动权。
  也就是说,在战略防御阶段,西路集团的装甲力量必然所剩无几,不会指望依靠装甲部队来守住战线。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山穷水尽。
  那么,如何才能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守住战线呢?
  就是地雷!
  正是如此,西路集团一直很重视地雷,特别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反装甲地雷。
  因为战术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国与西骆沙在发展反装甲地雷的时候,选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线路。
  迢曼帝国的反装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战术使用更灵活。比如由“狂风”战斗机搭载的MW-1航空布撒器,能装填上百枚反装甲地雷,而一架“狂风”IDS能在机腹重载点上挂载两具。只需出动一个小队的4架“狂风”IDS,就能在一条宽达10千米的防线正面布设反装甲雷区。
  为了提高地雷的战术灵活性,迢曼帝国还研制了反装甲与反人员两用地雷。
  因为需要通过制造破片来达到杀伤人员的效果,同时得降低质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这类两用地雷的反装甲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够用来对付步兵战车这类轻型目标,对坦克的威胁不太大。
  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更注重威力!
  因为直接面对东方集团,正面对抗东方集团的主战坦克,所以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有一个硬指标,至少能够炸穿梁夏帝国主战坦克的首下装甲,破甲厚度不低于500毫米,也就需要装填更多的炸药。
  因为更加笨重,投撒的难度更大,所以西骆沙陆军装备了专用的布雷设备,比如火箭布雷车。
  当然,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可以说各有千秋。
  对伊拉克而言,显然不会在乎这些地雷的特点。
  其实,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还通过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的产油国,获得了一些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只不过,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很一般,性能算不上突出。
  在最为重要的地面战场,也就是大陆战场这边,帝国陆军依靠的不是地雷,而是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
  此外,从战略的角度看,帝国陆军只是在开战的初期以防御为主,在稳住战线之后就会发动反击。
  可见,通过布雷来阻击敌人,必然会在反击阶段给自己增添麻烦。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更重视扫雷能力。
  除了采购与装备打量性能先进的扫雷装备之外,帝国陆军还通过投资方式,研制了一些非专用的扫雷装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9/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