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945

  可问题是,太重了!
  6吨的Kh-32,“火神”在超载的情况下,也才能挂载2枚。
  按照饱和攻击理论,对付有5艘防空巡洋舰的三航母战斗群,至少需要投射120枚反舰导弹,也就得动用60架轰炸机,而调动与组织60架轰炸机同时发起攻击,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严格说来,根本办不到!
  以迢曼空军的组织指挥能力,一次在一个方向投入20架轰炸机,并且保证这些轰炸机同时发动攻击,就已经是极限了。
  这就要求,一架轰炸机能够挂载6枚反舰导弹。
  因为“火神”的最大载弹量仅10吨,而且外挂导弹会增加飞行阻力,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导弹的重量。
  那么,只能降低一部分性能要求。
  为此,迢曼帝国的工程师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也就是让弹头与弹体分离,并为弹头配备一台小型火箭发动机,确保弹头在冲刺阶段加速到2马赫,并且以这个速度飞完最后几十千米。
  此外就是,要想达到500千米的最大射程,中段需要在高空飞行。
  其实,这也是“毁灭”最严重的缺陷。
  在完成爬升后,一直到达预设的中段弹道末点,“毁灭”的飞行高度得保持在10000米以上。
  此外,就是按预先设置好的线路飞行。
  这个阶段,不管遇到了什么,导弹都不会机动规避,也就很容易遭到拦截。
  正是如此,4架“战-9B”才转向拦截反舰导弹。
  可惜的是,战斗机的数量太少了。
  来袭的导弹超过100枚,在第一时间赶到的战斗机只有4架,哪怕此后增加了4架,总共才8架。
  拦截在高空飞行的重型反舰导弹,跟对付超音速轰炸机没多大的区别。
  虽然超音速轰炸机早已退潮,保留下来的几种,也以超低空突防为主,但是KK-9在设计的时候,主要针对的就是在高空飞行的超音速轰炸机,此后还通过改进增强了对付掠海目标的能力。
  何况,“毁灭”还不是货真价实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其中段飞行速度仅有1.5马赫。
  在经过战斗机两次拦截之后,仍然有大约60枚反舰导弹朝第51特混舰队射去。
  此外,在第2批4架“战-9B”拦截之后,超过五分之四的“毁灭”俯冲到了低空,在贴近海面的高度上飞行。
  这也是“毁灭”的一大特点,或者说从SS-N-19借鉴的绝招。
  在攻击500千米外的航母时,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为航母定位,也就是准确掌握航母行踪。
  要说的话,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对此,西骆沙的工程师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也就是让少数反舰导弹去执行前进侦查任务。
  在发起攻击的时候,有少量反舰导弹充当“领弹”,在到达舰队所在海域之前,在高空飞行,并且用弹载雷达搜寻海面上的舰艇,然后用数据链把获取的情报传输给在低空隐蔽飞行的导弹,并且引导这些导弹攻击舰队里面最有价值的目标,往往就是雷达反射信号最强的战舰。
  “毁灭”在巡航阶段的飞行速度不够快,耗费的时间更长,更需要前进引导。
  为此,也就借鉴了SS-N-19的这套技术。
  由“青州”级搭载的“金钟罩”系统,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了500千米,即便是导弹这类小型目标,也能够达到400千米,可是对掠海目标,受地球曲率影响,肯定没办法超过40千米。
  也就是说,在拦截超低空目标的时候,防空巡洋舰的战斗效率将大打折扣。
  这也是帝国海军一直注重数据链系统,还试图把舰载预警机与防空战舰整合到一起,扩大防空体系的关键原因。
  可惜的是,配备先进数据链,能够直接引导防空导弹作战的“指-6D”,以及采用了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新式防空导弹,都还在研制当中,并没有服役,所以“青州”级仍然只能孤军奋战。
  预警机能做的,也就是把反舰导弹的来袭方向与到达时间告诉巡洋舰。
  到此,防空作战进入到最凶险的关头。
  4点58分,位于舰队最北面的“辉州”号率先开火。
  在半分钟之内,该舰的前后两套垂直发射系统就各自发射了8枚防空导弹,分别攻击了4个目标。
  拦截的全都是在高空飞行的导弹。
  用2枚DK-8D拦截1枚反舰导弹,明显在浪费弹药。
  不过在即将遭到攻击的紧要关头,也顾不了那么多。
  因为防空战舰已经开火,而且进入到防空作战阶段,未必能及时进行敌我识别,战舰的火控系统往往会把附近所有空中目标当成威胁,并且朝威胁最大,比如离得最近或者飞得最快的目标开火,所以之前拦截导弹的战斗机都已经转向撤离,主动飞出了交战区域,没继续追击导弹。
  这个时候,问题显现了出来。
  舰队北面,就只有“辉州”号1艘防空巡洋舰。
  舰队里面的另外2艘防空巡洋舰,“檀州”号与“铭州”号分别在西边与西南。
  其实,“辉州”号之前是在舰队西北,在预警机发现了从北面杀来的轰炸机之后才转为向东航行。
  “檀州”号也已经转向,可是离得太远了。
  在“辉州”号开火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的时候,“檀州”号在西南大约60千米之外。
  这个距离,导致“檀州”号根本就没办法为“辉州”号提供掩护。
  5点刚过,“辉州”号就遭到了打击。
  虽然在最后十几秒,“辉州”号上的两座速射炮击落了5枚反舰导弹,但是射向该舰的导弹超过了10枚。
  随后,“辉州”号就被3枚反舰导弹击中。
  按邻近舰艇的报告,至少有3枚反舰导弹在受到诱饵弹的干扰与欺骗之后,放弃了近在咫尺的“辉州”号。
  只是,攻击并没有结束。
  这个时候,“毁灭”反舰导弹的“智能化”特点显现了出来。
  在“辉州”号遭到攻击之后,剩下的约30枚反舰导弹没再攻击这艘战舰,都继续向南飞行。
  关键还有,直接放过了在“辉州”号南面的一艘反潜护卫舰,径直扑向了“李铭博”号航母。
  其实,“李铭博”号就在这艘护卫舰南面大约10千米处。
  也就是说,重新爬升到高空,并且负责引导的反舰导弹,在发现护卫舰的同时,也探测到了护卫舰南面的航母。
  显然,航母更有吸引力。
  结果就是,至少有20枚“毁灭”冲向了“李铭博”号,而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导弹采用的俯冲攻击弹道。
  这也是“毁灭”的一大特点。
  对付航母等高价值目标,即便从低空突防,“毁灭”也会在弹道末端爬升,然后从数千米的高空发起俯冲。
  关键就是,拦截俯冲的导弹难度更大。
  此外,通过俯冲能提高速度,从而增强导弹的威力。
  不过,这也恰好“拯救”了“李铭博”号。
  在短短的3分钟内,至少有11枚“毁灭”击中了这艘航母,其中7枚打在航母飞行甲板上。
  虽然航母的飞行甲板被彻底炸毁,舰桥也被毁,伤亡官兵数百人,但是这些导弹并没对舰体构成严重损伤,而且爆炸产生的损坏,特别是引发的大火都得到控制,并没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薛远征”级不但采用装甲甲板,而且率先使用了复合装甲。
  在设计的时候,帝国海军其实是看中了复合装甲的减重效果。跟传统装甲相比,在防护水准相当的情况下,能减轻大约1500吨。装备之后才发现,面对超音速反舰导弹,复合装甲的防护效能远远超过传统钢质装甲,比如能提前引爆反舰导弹的战斗部,从而降低爆炸产生的损伤。
  结果就是,从“白止战”号开始,复合装甲成为了标配,关键部位全都得到加强。“薛远征”号也在第一次返厂维修的时候,进行了必要改进,其中就包括使用复合装甲加强飞行甲板。
  此外,几艘“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全都在中期大修的时候做了类似的改进。
  其实,这也是为了应对由重型反舰导弹构成的严重威胁。
  要说,打中舰体的4枚“毁灭”才差点要了“李铭博”号的小命。
  这4枚导弹都打在水线附近,准确说是在水线上方5米左右,都是在穿透舰壳之后,在舰体内部引爆。
  关键还全都在右侧。
  10分钟不到,“李铭博”号的进水量就超过5000吨,舰体右倾超过10度!
  如果没有高达10万吨的满载排水量,换成7万多吨的“陈炳勋”级,进水5000吨恐怕就没救了。
  只是,到这个时候,战斗还没有结束。
  “白止战”号就在“李铭博”号南面,距离在20千米左右。
  随即,“白止战”号也遭到攻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