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2/945

  要说的话,“青州”级还是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吨位最小的防空巡洋舰。
  其满载排水量,只有可怜的11600吨,比不上重巡洋舰,更别说跟大战期间那些大型巡洋舰相比。
  为了有面积更大的甲板,安装更多高射炮或者防空导弹,好给航母提供足够的掩护,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防空巡洋舰,就从来没有限制与控制过吨位,满载排水量全都在20000万吨以上。
  哪怕是那些在设计的时候定型为驱逐领舰,后来升级为巡洋舰的,也高达15000吨。
  这11600吨的体量,根本不够看。
  很简单,“青州”级本身就是海军的备胎。
  其实,在动工建造之后,帝国海军也没有把“青州”级当成主力看待。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依然希望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成熟之后,能够建造性能更强大的防空巡洋舰。
  关键就是,在设计“青州”级的时候,基本是一切从简。
  比如,原本配套研制的,用来照射目标的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因为资金不足,其实是技术不够成熟而不得不取消。因为无源相控阵雷达没法进行火控照射,所以只能为“青州”级配备4部X波段照射雷达。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是采用分时照射引导技术,也就只能同时控制16枚导弹拦截8个目标。
  这个数量,其实不算多。
  按帝国海军的编制,一支航母战斗群最多就只有2艘防空巡洋舰,而且要承担几乎所有远程防空任务,因此按照对付30枚反舰导弹计算,一艘巡洋舰至少要具备同时拦截15个目标的能力。
  帝国海军之前设计的防空巡洋舰,都有16条火力控制通道,“青州”级仅此一半。
  此外,“青州”级配备的是射程只有120千米的DK-8“逐日”中远程防空导弹,而不是射程达到200千米的XDK-9。同样是受舰体尺寸的限制,“青州”级只在前后甲板上各安装了一套双联装发射系统,且一次只能发射4枚导弹。虽然其再装填时间仅为15秒,但是火力密度显然是严重不足。
  也就是只有2部发射架,才只设置了4部照射雷达。
  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把排水量降低100吨,甚至放弃了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如果不是部分高级将领军坚决反对,并且赶在动工建造之前让设计院修改了方案,在舰尾平台上安装了两套反舰导弹发射装置,“青州”级很可能成为帝国海军第一种,甚至是全球第一种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的巡洋舰。
  不过,这并不是完全的没有道理。
  舍弃反舰导弹,其实是为了保住更重要的反潜作战能力。
  对帝国海军的战舰来说,制海作战从来都不是主要任务。
  不要忘了,帝国海军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舰载航空兵,有数百架舰载攻击机,还有数百架能够执行打击任务的舰载战斗机,因此就算要执行制海任务,对付敌人的舰队,根本轮不到护航战舰出马。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帝国海军就很少让战舰去执行对海作战任务。
  只要允许,舰队指挥官会首先考虑出动舰载航空兵,用炸弹与鱼雷干掉敌人的战舰,现在是空射反舰导弹。
  护航战舰只有两个职责,防空与反潜。
  要说的话,后者更重要。
  反舰导弹,特别是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诞生前,帝国海军所面对的防空威胁其实算不上严峻。
  依靠数量众多的舰载战斗机,就能够对付那些挂着铁壳炸弹的攻击机。
  相比之下,来自海面下的威胁从来没有减弱过。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上次大战中损失的航母,有接近一半是被潜艇击沉,被飞机炸沉的反到没有这么多!
  虽然帝国海军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水下舰队,还有性能最好的大型攻击潜艇,但是反潜的压力从来都没有减轻过,因此帝国海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一艘远洋战舰都得具备完整的反潜作战能力。
  不止是反潜护卫舰,还有防空巡洋舰。
  帝国海军的通用驱逐舰,几乎全的是货真价实的反潜驱逐舰,而真正的防空驱逐舰反到没有几艘。
  正是如此,如果必须得做出取舍,那么舍弃的就肯定是制海作战能力。
  总而言之,帝国海军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把原本充当备胎的“青州”级放到了主角位置上。
  所幸的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
  在第一批8艘建成之前,能大幅度提高导弹发射速度的垂直发射系统诞生,火力密度不再是问题。
  从第9艘开始,“青州”级用布置在上层建筑前后,2套共计128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前后两套导弹发射架,后来还拆掉了反舰导弹发射架。至于前8艘,都在中期大修的时候接受改进。
  此后,还开发出中段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从而在不增加照射雷达的情况之下,把一次引导的导弹提高了一倍,达到32枚,基本上达到了海军提出的,同时拦截16个目标的战术指标。
  当然,DK-8“逐日”也通过采用尺寸更大的助推器,提高了射程。
  最新的DK-8D,最大射程已经超过了200千米。
  此外,海军还在开发高速数据链。
  在理论上,今后可以由“指-6C”这类舰载预警机控制与引导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拦截视距之外的目标。
  这样一来,就能摆脱照射雷达的限制,继续提高防空导弹的射程。
  关键还有,由舰载预警机控制与引导,防空导弹能拦截海天线以下的目标,不再受地球表面曲率影响。
  总而言之,得益于技术进步,“青州”级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因为能够为航母提供足够有效的防空掩护,反潜作战能力也非常强大,所以吨位不足的问题,早就被海军抛到脑后。
  只是,吨位不足限制了“青州”级的改进潜力,还降低了官兵的生活水准。
  不过,这些都能够忍受,毕竟“青州”级足够便宜。
  迄今为止,帝国海军分3批订购42艘“青州”级,已有34艘交付与服役,其中26艘编在航母战斗群里,有8艘正在进行服役前的适航验收,还有8艘在建造当中,而且帝国海军很有可能会增加订购数量。
  按去年拟定的造舰计划,防空巡洋舰总共要达到86艘,除掉22艘还没到退役年限的老式巡洋舰,其他64艘全都是“青州”级,因此就算大战没爆发,至少都要订购22艘这种巡洋舰。
  当然,造就“青州”级的是雷达。
  过去,限制“青州”级建造规模的同样是雷达。
  所幸的是,在形成规模效应之后,不但舰体的造价得已降低,雷达的采购价格也是高台跳水。
  关键还有,对防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不得不认真考虑,把相控阵雷达用在更多的战舰上面,以提高舰队的综合防空战斗力!
  
第88章
野心勃勃
  战争的对抗手段一直都在发展与进步,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长期称霸战争舞台。
  在战场上,攻守双方一直是交替领先。
  数十年来,帝国海军面对的,也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在研制“金钟罩”系统,也就是以无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舰载防空系统之前,帝国海军面临的最大威胁,也就是在前后大约10分钟内,射来的30枚重型反舰导弹所构成的饱和攻击。
  按照这个标准,帝国海军确定了防空巡洋舰的基本性能,并且由此确定了“金钟罩”系统的技术参数。
  以当时的设想,在低威胁海域只需为航母战斗群配备一艘防空巡洋舰,而在高风险海域配备2艘。
  在理论上,2艘“青州”级就能够应付最高级别的饱和攻击。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确定了64艘的采购量。
  在15支航母战斗群各配备2艘,此外在15支两栖突击群各配备2艘,剩余4艘充当分舰队旗舰。
  因为巡洋舰的在航率超过了航母与两栖攻击舰,所以在任何时候,都有8艘左右的巡洋舰处于能够调用的战备状态。如果有需要,可以把这8艘巡洋舰加强给没有航母与两栖攻击舰的战术编队。
  此外,正是需要充当分舰队旗舰,或者是指挥战术编队作战,“青州”级才保留了旗舰功能。
  虽然得益于电子设备的普及,增加旗舰的指挥系统,并没大幅度提高造价,但是与吨位不相称的战术指挥中心,占用了大量内部空间,还导致重心升高,挤占了本来就不够多的冗余排水量。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青州”级几乎没有改进余地。
  其实,这也是后来拆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放弃制海作战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当时的情况,64艘“青州”级是绰绰有余。
  显然,这只是一厢情愿。
  要说的话,“青州”级产生的最为突出的影响,就是刺激了敌人,让西陆集团着手研制更先进的反舰导弹,以及性能更加强大的导弹发射平台,并且通过增加一次投射的导弹数量提高打击力度。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可靠情报,西陆集团已经有能力,在一个持续时间为5分钟的攻击波中投送60到80枚,射程超过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多个方向上同时发起突击。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精心打造的“金钟罩”防空系统差点就成了摆设。
  即便是2艘“青州”级,在面对同时从多个方向上射来的60到80枚重型反舰导弹,也肯定束手无策。
  其实,就算是2艘升级之后的“青州”级,也无法百分之百的击落32个目标。
  按80%的概率计算,2艘“青州”级最多能拦截26个目标,剩下的几十枚反舰导弹足够干掉整支航母战斗群。
  在航母战斗群里面再编排几艘防空巡洋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2/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