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1/945

  按帝国海军总结的经验,反航母作战,最大的问题不是打击航母,而是如何找到航母与及时发起攻击。
  航母是可以航行的海上作战平台,不会停留组某处海域。
  帝国海军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在遇到严重威胁之后,能够以30节以上的速度持续航行数日。
  这意味着,反航母作战具有十分明显的时效性。
  根据帝国海军总结出的经验,从侦查到完成攻击的时间,最多就只有3个小时。
  如果没有能够在3个小时内完成攻击,航母战斗群就能够航行到100海里,也就是差不多190千米外。
  这个范围超过了几乎所有反舰系统的搜寻范围。
  当然,在实战当中,根本就没有3个小时。
  道理也很简单,在发现行踪暴露,或者是威胁增强之后,航母战斗群必然会加强防空的力度,并且通过电子干扰等手段,掩盖航母的行踪,降低航母遭到打击的概率,让敌人错过打击时机。
  对此,西陆集团同样是心知肚白。
  不管怎样,西陆集团有几艘航母,了解航母的用途,知道反航母作战的难题是什么。
  其实,这也正是西陆集团集中力量发展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并且首先提出饱和打击战术的关键所在。
  相对于传统的反舰手段,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不但威力巨大,而且完成攻击所需的时间更短。
  以3马赫速度飞行的反舰导弹飞完500千米只需要10分钟!
  如果是攻击机,哪怕高空超音速突防,飞行500千米也需要15分钟,超低空高亚音速突防需要30分钟。
  不过,这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如何才能及时的发现航母。
  为此,西陆集团装备了上百架海上巡逻机,专门开发了海洋侦查卫星,甚至让潜艇执行侦查任务。
  可惜的是,这些侦查手段都有明显的缺陷。
  巡逻机容易被击落,侦察卫星获取的情报未必能够及时得到利用,潜艇本身就是航母的打击对象。
  直到现在,发现在远海活动的航母都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只要航母战斗群在远海活动,受到打击的可能就不太大,遭到突然打击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海军更加愿意把航母部署在梵炎洋与东望洋的原因。
  如果在较为狭窄的海域活动,航母很容易遭到打击。
  陆心海就是这样的狭窄海域。
  说句不太客气的话,如果不是为了控制至关重要的夕梵运河,守卫亚历山大港,帝国海军恐怕早已放弃陆心海。
  在波伊战争结束后,帝国海军就一度打算撤掉陆心海分舰队。
  这意味着,帝国海军必须考虑在狭窄海域作战时所要面对的挑战。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要直接面对西陆集团打造的反航母体系,确保能顶住其发动的饱和攻击。
  毫无疑问,这也是帝国海军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最为关键的战术课题!
  
第87章
防空中坚
  虽然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舰队,还有最庞大的舰载航空兵,乃至最先进的高射炮,但是帝国海军却没有满足,第一个投资开发防空导弹,而且第一个装备防空导弹,还第一个在实战当中使用防空导弹。
  要往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保护好航母。
  进入喷气时代之后,大口径高射炮就成了摆设,急需一种效率更高的防空武器来增强舰队防空网。
  防空导弹由此诞生。
  只是,防空导弹并不是无所不能。
  早在20多年之前,帝国海军就发现,限制防空导弹作战效率的不是防空导弹本身,而是控制防空导弹的火控系统,而且以雷达为主,即能不能及时的发现威胁,并且准确的引导导弹发起攻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率先找到了航母战斗群的“阿喀琉斯之踵”。
  按照当时做的推演,只需30枚反舰导弹,就能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网,干掉包括航母在内的主要战舰。
  哪怕无法击沉航母,也能让航母丧失作战能力。
  虽然要组织30枚反舰导弹同时发起攻击,准确说是同时到达航母战斗群附近,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不是没办法实现,而且相对于防空来说,投入足够的反舰导弹发起攻击更加容易。
  这就是西陆集团后来提出的饱和攻击战术。
  至于帝国海军为什么研究反航母战术,除了需要找出航母的缺点,然后有针对的进行弥补外,也跟敌人的航母有关。纽兰共和国同样拥有大型航母,有打造强大海军与挑战梁夏帝国的实力。
  在这个背景下,帝国海军开始寻找增强防空的办法。
  就像开始说的,要加强的不止是防空导弹,而是包括以雷达为核心的整套防空系统。
  这个时候,一项来自狭夷皇国的发明,引起帝国海军的高度重视。
  没错,就是相控阵雷达。
  说得专业一点,叫“相位控制电子扫描阵列雷达”。
  严格说来,梁夏帝国的工程师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相关原理,而且在波伊战争期间制造了两部大型相控阵雷达。在当时,帝国海军甚至在试验舰上测试过相控阵雷达,只是因为太庞大而不得不放弃。狭夷皇国发明的,其实是能让相控阵雷达小型化,并具备实用价值的晶体射频管。
  与传统的雷达相比,相控阵雷达的优势非常的突出,包括扫描周期短,以及能够把波束集中到一个方向上,从而获得更强的探测能力。理论上,还能够取代照射雷达,引导与控制防空导弹。
  相控阵雷达的诞生,直接解决了舰队防空头号难题。
  在此基础之上,帝国海军着手设计与建造了全球首种配备相控阵雷达,而且以此为核心的防空巡洋舰。
  不过,也不是一帆风顺。
  秉承一贯传统,帝国海军在最初的时候把目标放在技术水准更高,实现难度更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上。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想一步到位。
  可惜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门槛太高了,当时的技术,根本就制造不出合格的射频管。
  当然,就算能够造出来,也肯定贵得让海军买不起。
  要说的话,也就是这个选择,让帝国海军走了不少弯路,不但耽搁了几年时间,还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突出的就是,因为雷达系统的价格居高不下,又没法获得更多拨款,所以海军只能在战舰上做文章,想尽办法降低舰体的建造成本,把防空巡洋舰的总体造价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主要是让论议两院的大老爷接受。
  结果就是,海军连续提交了几套设计方案,全都因为总体造价太昂贵,在论议两院就被否决掉了。
  在折腾这些的时候,帝国海军逐渐认识到,追求高大全的想法本身就很不现实。
  不止是防空巡洋舰本身,还包括雷达。
  要往根本上讲,当时的电子技术,如果坚持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不但雷达本身的造价降不下来,还会因为雷达尺寸过于庞大与质量太大,需要占用更多的吨位,还会对供电与制冷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也就只能提高搭载平台的吨位,从而导致配套的防空巡洋舰的造价居高不下。
  可见,还是帝国海军的要求太高。
  如果降低对雷达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才决定,不再强调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接受性能差一些的无源相控阵雷达。
  当然,这个“差一些”也只是跟有源相控阵雷达比。
  跟过去的机扫雷达相比,无源相控阵雷达依然非常先进。
  只是,之前耽搁的时间,肯定追不回来了。
  要命的是,大批在大战结束后建造的防空战舰,到了即将退役的时候,帝国海军急需新的防空巡洋舰。
  按照帝国海军在当时提交的报告,需要在10年之内建造40艘防空巡洋舰,用来替换退役的老旧防空战舰。如果把设计与建造时间算进去,就要做好在4年到6年之内建造40艘防空巡洋舰的准备。
  显然,这根本就办不到!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对一批老旧战舰进行现代化改进,把服役的时间延长10年到15年。
  关键依然是抓紧建造新式防空巡洋舰。
  对雷达系统的要求降低,也意味着可以采用更小的舰体。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也只能因陋就简,由浦州的海军舰船设计院,用了不到6个月就完成了总体设计。
  因为造价非常低廉,甚至可以说便宜,所以该方案在论议两院立即获得了批准。
  这就是“青州”级,全球首种配备相控阵雷达的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数量最多的巡洋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1/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