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5/945

  波伊战争期间,还增加了一支装备了数百架直升机,有上万名官兵的低空突击部队。
  虽然在陆航坚决反对下,陆军司令部没把低空突击部队编入作战部队,在名义上是由陆航司令部统一调配,但是在实战当中,低空突击部队都是加强给像第1步兵师这种,居于要地的主力作战部队。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第1步兵师内编入第101空中突击旅的关键原因。
  该旅的前身是帝国陆军的一支空降师。
  虽然在上次大战中,空降部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在西大陆这边,迢曼帝国的空降部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不管在战时,还是在战后,帝国陆军都不太重视空降部队,也没有花大力气发展空降部队。
  主要就是,帝国陆军在战后奉行防御战略。
  当然,也跟空降部队严重缺乏装甲力量有很大关系。
  按帝国陆军的理论,进攻与防御都得依靠装甲部队,因此空降兵基本上没有战斗力,或者说是靠不住。
  至于伞兵战车,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情。
  在战后那几年,受到运输机性能限制,没有人想过要发展能够直接空投的伞兵战车。
  关键还有,即便发展到现在,伞兵战车也十分脆弱,在大规模战争中最多算得上是代步工具。
  等到运输机的性能提高,就更加没有发展伞兵战车的必要了。
  哪怕需要远程奔袭,因为必须夺取与控制敌后机场,所以不如用运输机直接向前线空运主战坦克。
  不过,让空降兵淡出战争舞台的,并不是这些因素。
  在波伊战争中,直升机大放异彩。
  正是如此,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帝国陆军只保留了3个空降旅,把其他的空降部队全都改编成空中突击部队。
  此外,所有的空中突击部队都是旅级编制,全都设在步兵师名下。
  这么安排,其实赋予了空中突击部队双重使命。
  简单的说,在防御作战阶段,空中突击部队就是预备队,承担堵漏的重任,而在进攻阶段是快速突击部队,充当突击的尖刀。
  当然,在现有的编制体系下,空中突击旅是名副其实的快速反应部队。
  要说的话,也是货真价实的轻装步兵部队。
  这也正是把空中突击旅编在步兵师名下的原因。
  第101旅,满编时也就只有4200人,是第1步兵师6个战斗旅中兵力最少的一个,甚至不如2个炮兵旅。
  关键,全都是步兵。
  虽然配有一些重型装备,也是能够用直升机吊运的无坐力炮、迫击炮与轻型榴弹炮。
  空中突击旅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的武器装备都能用直升机运送。
  不过,在实战当中,未必所有的武器装备都得由直升机运输,比如轻型榴弹炮,就很少用直升机运送。
  只要条件允许,部队都是用卡车把轻型榴弹炮送上前线,最多在撤退的时候安排直升机吊运。
  在安排任务的时候,郑直爽明确提到,因为加强给第1步兵师的航空旅被派往别的方向执行更重要的作战任务,所以全部的运输工作得由第135旅承担,也就意味着要往返飞行好几次。
  关键还有,会在下午安排运输机送20架10吨级通用直升机过来。
  这种直升机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轻型运输直升机吊不起来的重型装备送上前沿阵地。
  在此,廉明阳领到了新任务。
  率领这20架10吨级通用直升机,完成最为关键的任务。
  后方把直升机送来,却没有安排飞行员来参与作战行动,毕竟现在到处都缺飞行员。
  用郑直爽的话来说,一线部队的损失太大,即便像第135旅这样的预备队,伤亡率都超过了三分之一。
  现在,整条战线上,到处都缺人。
  为了解决飞行员不够的问题,郑直爽已经下令,累积飞行时间在1500小时以上的优秀飞行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要不要单独执行任务,也就是不带搭档,独自驾驶直升机出动。
  当然,单独飞行的出勤率将翻倍。
  按帝国空军的规矩,完成100次任务之后,飞行员能获得至少3个月的探亲假。
  总而言之,在战斗打响之后,廉明阳等大约100个机组的飞行员,唯一的任务就是向前线运送部队与物资。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起反击,还来的这么多的突然,郑直爽没说,也没有人问。
  需要问吗?
  敌人的前锋部队已经推进到阿斯特拉罕北面大约50千米处,还派来侦查部队,说不定很快就会发动进攻。
  肯定得死守阿斯特拉罕,通过战术反击来牵制敌人,才更有把握在此击败敌人。
  在廉明阳看来,到这个地步,只要有任务,还在不断的出动,就不是坏事。
  
第83章
三驾马车
  打响反击第一枪的,并不是第101空中突击旅。
  在反击行动开始的时候,该旅还在后方100多千米之外,执行突击任务的几百名官兵正在等待出发的命令。
  首先投入战斗的是空军战术航空兵。
  整整1个大队的20架“攻-9B”。
  其实,这也是帝国空军获得的第一批“攻-9B”。
  之前已经提到,在设计阶段,帝国空军没有要求“攻-9”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特别是夜间作战能力,因此为了降低研制的难度,也为了把价格控制在一个更加容易让空军接受的范围之内,在设计的时候就没安装复杂的电子设备,使“攻-9A”成为一种基本只能在白天活动的攻击机。
  结果就是,“攻-9A”正式列装后,帝国空军就发现,即便是简陋的攻击机,也要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准确说,是要搭载先进的观瞄设备,让攻击机能使用空地导弹与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弹药。
  在“攻-9A”正式列装之后,空军就启动了“攻-9B”的研制项目。
  严格说来,其实是改进。
  只是,“攻-9B”的研制与生产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要说的话,也是受到了“攻-9A”的影响。
  因为严重欠缺以反坦克为主的强力攻击机,确实有这方面的需要,所以“攻-9A”在投产之后就获得了帝国空军的青睐,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分三批订购了近千架,其生产排到了新历155年之后。
  “攻-9B”定型的时候,还有约500架“攻-9A”没生产出来。
  受此影响,论议两院觉得空军不需要那么多攻击机,一直都不肯批准“攻-9B”的采购计划。
  所幸的是,空军找到了解决办法。
  按照帝国空军与航空企业签订的合同,已订购,但是没有生产的482架“攻-9A”都升级为B型,空军将在接收的时候补上差价。关键是,已经交付的476架“攻-9A”将陆续改进为B型。
  最先交付的并不是新生产的“攻-9B”,而是由A型改进来的“攻-9B”。
  在年初的时候,帝国空军就接受了60架“攻-9B”。
  其实,这些“攻-9B”原本都是为巴铁生产的“攻-9AP”。
  因为同样要面对严峻的防御压力,即梵罗国的装甲部队是巴铁的5倍,只是第三代主战坦克就超过了3000辆,而巴铁的坦克总共都没有1500辆,所以在“攻-9A”问世之后,巴铁率先提出了采购意愿。
  出售给巴铁的“攻-9AP”就是帝国空军的“攻-9A”,只是根据巴铁的实际情况,更换了使用布兰文的操作系统,以及对仪表盘的读数做了调整,确保不会梁夏语言的巴铁飞行员也能驾驭这种攻击机。
  别看巴铁是帝国的铁杆盟友,很多高级军官都到帝国深造过,可是被布兰王国殖民统治近两百年,很多东西并不是短短几十年就能改变的。再说了,攻击机飞行员在巴铁空军的地位并不高,根本算不上精英。
  至于其他方面,“攻-9AP”与“攻-9A”几乎没区别。
  这批“攻-9AP”生产出来时,“攻-9B”已经通过了定型测试,帝国空军正积极争取采购经费。
  结果就是,巴铁空军要求按“攻-9B”的标准对“攻-9AP”进行改进,愿意承当相应的费用。
  当时,论议两院还没有批准“攻-9A”的改造升级计划,而“攻-9A”已经停产,飞机生产厂肯定不会让生产线停转,毕竟一条生产线上的几百名技术工人得干活,也就只能拿巴铁项目应急。
  正是如此,这批“攻-9AP”率先接受改造。
  就是在此期间,波沙湾战争爆发。
  因为担心爆发全球大战,所以帝国空军让飞机生产厂暂缓交付这些攻击机,并做好改成空军型的准备。
  也不复杂,主要是更换控制面板,以及换上使用梁夏文字的操作系统。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能在开战之后立即获得这些“攻-9B”。
  因为只是增加了全天候作战能力,其他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并不需要飞行员进行额外训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5/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