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3/945

  “你们不觉得,西毛在用这种方式替我们庆祝即将取得的胜利吗?”
  “战斗才开始,能不能活到最后都说不准,你脑袋进水了吗?”
  “确实像在放鞭炮。”
  在司徒麟说出这句话后,毋奇铁才明白了过来。
  坐在坦克里面听到的爆炸声,其实跟春节的鞭炮差不多,只是更低沉,像大号炸炮。
  炮击很快就过去了。
  “头?”
  “先别急,再等等!”
  司徒麟叮嘱了一番,然后给其他几名车长下了命令,随后才打开顶盖,从坦克里面钻了出去。
  夜空晴朗,不过看不到繁星,全都是硝烟。
  炮击也就进行了不到十分钟,而且弹幕的推进速度很快,几乎就没有停顿。
  这通常意味着等会还有一轮炮击!
  很快,空中就传来了呼啸声,那是炮弹飞行的声响。
  不过,声响是从南方传来的。
  东骆沙炮兵的反击?
  只是,声响明显不对劲。
  司徒麟也只是一下没有反应过来,而且随即就想到,从头顶上飞过的不是炮弹,是威力更大的火箭弹。
  东骆沙陆军的远程火箭炮总算发言了!
  
第69章
战术反击
  敌人像发了疯一样,在炮火准备结束前就发起进攻。
  等到司徒麟收到前线部队的消息,带警卫排赶到的时候,敌人已经攻上了阵地。之前投入战斗的第三坦克连损失了5辆坦克,剩余6辆坦克分散在长达2千米的防线两端,面对的是70多辆T系列坦克。
  不是精锐的T-80U,也不是滥竽充数的T-72A,而是一种之前没出现过的新式坦克。
  外形跟T-72A比较相似,只是炮塔的尺寸明显大了一圈,而且在炮塔与车体外面安装了反应装甲。
  一种全新的T-72?
  不管是或不是,敌人的坦克实在是太多了。
  在大约2千米的战线上,投入相当于2个装甲营的近70辆坦克,表明敌人打算一鼓作气的拿下这处阵地。
  准确的说,敌人总共投入3个装甲营。只是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损失了大约1个营的兵力。
  这差不多就是一个装甲旅的全部兵力!
  简直疯了!
  那些被摧毁的坦克,全都在防线北面2000米以外,其中一些在4000米之外,超过了坦克炮的射程。
  显然,摧毁那些坦克的是重型反坦克导弹。
  守卫该处阵地的东骆沙军队只有4具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备弹不足10发,不过司徒麟带来的机步连,各有一个专门负责打坦克的导弹排,每个排有6个反坦克小组,配发6具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而且各备弹6枚。两个机步连,只是由步兵直接使用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就多达72枚。
  因为每个反坦克小组有5名成员,其中2名是射手,最多能携带3枚导弹,所以在一次战斗当中,能使用的导弹只有36枚。通常情况下,剩余的导弹都放在战车上,没办法带上前线。
  如果是在山地作战,还会把导弹携带量降低到2枚,以减轻作战负担,提高反坦克小组的战术灵活性。
  此外,步兵战车也搭载了反坦克导弹。
  为了便于后勤保障,陆军统一采用“弩炮”反坦克导弹,车载型与步兵型只是采用不同的发射器,以及步兵型配有简易瞄准装置,而车载型直接使用战车的瞄准系统,不需要额外配备瞄准设备。
  反坦克导弹能发威,不止是射程足够的远,还跟后方炮兵提供的支援有关。
  在进行反击的时候,炮兵用了照明弹。
  部署在后方阵地上的反坦克小组,抓住这宝贵的几分钟时间,打出一波小高潮,用“弩炮”摧毁了数十辆坦克战车。
  为了提高反击效率,很多反坦克小组在10分钟之内发射了3枚导弹。
  这个发射频率,远远超过平常的训练。
  所幸的是,大部分反坦克小组都是在3000米,甚至4000米之外发射的导弹,所以没遭到敌人反击。
  可惜的是,敌人的兵力实在是太多了。
  即便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西骆沙军队都没停止前进,反到利用第二轮炮击,推进到防线前沿。
  其实,从炮火准备结束算起,西骆沙装甲部队只用10分钟就攻上了防御阵地。
  在第二轮炮击,也就是由远及近的弹幕炮击中,暴露了的反坦克小组损失惨重,几乎全都丧失了作战能力。
  结果就是,西骆沙装甲部队在顶住了第一波反击后,就基本没有遇到抵抗。
  虽然依靠设在反斜面阵地上的防炮洞,大部分东骆沙官兵躲开了炮击,遭受的伤亡与损失并不大。
  可问题是,根本来不及返回防御阵地。
  此外,大部分防御工事已被炮击摧毁。
  相对于西端的防御阵地,东边的这片阵地,修建的时候明显粗心得多,不止是巴甫洛夫没有过来监督,跟地形也有关系。
  整片阵地,在一处突出的山丘上。
  虽然山丘的坡度并不陡,但是接近50米的高度差,对防御极为有利。
  只是靠散兵坑,又没合适的武器,连火箭筒都不是很多,东骆沙官兵根本挡不住滚滚而来的钢铁洪流。
  要说的话,这也是西骆沙陆军发动进攻的一大特色。
  不惜代价的突破对方的防线,扩大突破口,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之后,再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做出调整。
  简单的说,就是在强攻阶段,不惜代价的取得突破。
  其实,这也是在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准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为了夺得战场主动权,所能采取的唯一战术。
  也就是这一点,直接决定了西骆沙在发展武器装备时的基本立场。
  往简单说,不管多么先进的武器装备,在全面战争中都是消耗品,损失率不会因为技术水准高而明显降低。
  相对而言,同类型武器装备的损失率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比如主战坦克,就算帝国陆军的ZT-99系列更先进,战斗损失率也不会比性能稍微差一些的T-80U低多少。
  按照成本计算,那么T-80U的交换比肯定在ZT-99之上。
  关键还有,主战装备在战争期间,特别是开战初期的生产效率肯定不太高。因为需要花大量时间完成战争动员,所以在战争初期能投入的主战装备,主要看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储备数量。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各个主要国家都很重视和平时期的战备工作。
  比如在上次大战结束后,梁夏帝国就针对主战装备,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而且一直施行至今的封存体系。从几万吨的航母,到士兵用的步枪,都会在退役之后封存,以便在战争爆发之后重新使用。
  此外,就是让武器装备尽可能的简单,降低生产的难度。
  在这方面,西骆沙做得最为彻底。
  简单的说,西骆沙的武器装备以简单可靠著称。小到装备近百个国家,算上各类改进型的总产量超过1亿支的AK系列突击步枪,大到T系列主战坦克,以及MI系列军用直升机均是如此。
  其实,这也是T-72能在西骆沙陆军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
  不要忘了,跟T-80相比,T-72其实是简配版本。
  可是,T-72的产量却是T-80的好几倍!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T-72足够的简单,生产所需工时相当于T-80的三分之一,生产成本还不到T-80的一半。
  这意味着,T-72能在战争爆发之后大批量生产!
  这也是西骆沙军队不害怕打消耗战的底气所在。
  在完成战争动员后,只是一条生产线,一个月就能生产1000辆,而西骆沙总共有3条T-72的生产线。
  之前让迢曼陆军的装甲部队顶上,主要是因为前锋部队需要进行燃油补给,并且让官兵们得到必要的休整,哪怕只是吃一顿热饭,在路边睡上2个小时,毕竟从伏尔加格勒一路打过来,中途根本没有停歇过。
  连续战斗,没人受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3/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