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6/945

  他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后方的防空连跟上来,去队伍的最前面,负责拦截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机。
  一个连有9门FP-95A,数量不算多,不过足够对来袭敌机构成威胁。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9点左右,在防空连上前后,司徒麟才下达第二道命令,让3个坦克连按预定计划就地展开。
  此时,司徒麟他们距离东骆沙军队的防线还有大约80千米。
  按照司徒麟的安排,3个坦克连用30分钟为坦克战车补充燃油,并且最后一次调整携带的弹药。
  当然,主要是针对坦克。
  通常情况,“ZT-99B”携带8到12发穿甲弹,其他的都是多用途高爆弹。
  只是这次,得携带更多的穿甲弹。
  按照司徒麟的安排,所有的主战坦克都把穿甲弹的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即增加到30发。
  道理也很简单,此战主要对付敌人的坦克,而不是其他目标。
  带上十多发高爆弹,也只是用来对付步兵战车。
  要说的话,也只是因为高爆弹更便宜。
  当然,还要让步兵战车带上足够的反坦克导弹。
  平时,哪怕是在战备状态下,步兵战车也只会搭载半个基数,4枚“弩炮”重型反坦克导弹。
  其中2枚存放在发射系统内,另外2枚放在专用容器内。
  原因就是,处于部署状态的导弹容易遭到损坏,平时都是由后勤部队统一保管。
  此外,重型反坦克导弹非常昂贵,损坏了,谁都赔不起。
  关键还有,得在这里设置第一处临时保障基地,而且得由留守的后勤保障连开辟出一块面积足够大的场地。
  如果需要,北上的那些武装直升机在完成突击之后,会到这边来补充燃油。
  此外,后方还会派运输直升机送反坦克导弹等弹药过来。
  简单的说,需要在此设置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战术支撑点。
  当然,也就耽搁了半个小时。
  趁此机会,后勤保障营的炊事连,把在路上烹制好的热饭菜送了上来,送到每一名官兵手上。
  没人多问,因为不需要多问。
  这将是很多将士的最后一顿热饭。
  哪怕是幸运儿,活到了战斗结束的那一刻,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别想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了。
  9点30分过,司徒麟下达出发命令。
  虽然贵为帝国陆军元帅,禁卫军前任司令官司徒旌德的孙子,但是身为第04101装甲营少校营长,司徒麟没有搞特殊的资格。
  由他直接指挥的营属警卫排,其实是一个标准的坦克排,有4辆“ZT-99B”。
  司徒麟的座驾,就是一辆“ZT-99B”。
  要说的话,他坚持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作风,就是来自帝国禁卫军,而包括第4机步师在内的王牌部队,半数以上由禁卫军的作战部队改编而来,也就保留下了很多禁卫军才有的传统与习惯。
  现在,司徒麟将效仿自己的祖父,率领现代的骑兵部队发起冲锋!
  
第65章
前沿阵地
  “防线”其实是一个传统的,而且片面的概念。
  防线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带状的区域。现代战争的防线并不是连贯的,由众多防御工事拼凑而成。
  工事的牢固程度与部设的密集度,由作战需要,以及战场情况等因素决定。
  传统防线上常见的铁丝网与堑壕,在现代战争已近绝迹。
  构成防线的主体其实是星罗密布的散兵坑,以及间杂其间的,用沙包与枕木加固了的火力支撑点。
  跟以往的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全球大战期间的防线相比,可以说是非常的简陋。
  只是,对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即将进入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而言,固定设置的防线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防线像是一种人为划分的界线。
  当然,要想突破由现代军队构筑与守卫的防线,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必然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在阿斯特拉罕北面,伏尔加河的东岸,就有一条这样的防线。
  防线的前沿在一片矮丘的脊线上,其实只比伏尔加河东岸平原高出不到20米。这个高度差,恰好能为反斜面阵地上的坦克提供掩护,而且让坦克依托预设火力支撑点对付来自北面的敌人。
  在防线的两端,各有一处地势稍高的山丘,为两处重点防守区域。
  把防线设在这,就一个原因。
  紧挨着通往阿斯特拉罕的公路与铁路。
  公路在防线的西侧,距离不到500米,在防线西端山丘的俯瞰下,架上几挺重机枪就能封锁。
  铁路在防线的东侧,距离约1000米。
  虽然稍微远了一点,但是也在大口径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以及配发给连排的小口径迫击炮的打击范围之内。
  此外,公路与铁路都在由步兵操作的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之内。
  从北面杀来的敌人,不管走公路,还是走铁路,都必须从防线前通过,从而遭到防御部队的火力打击。
  显然,敌人要继续那内,就必须拿下这条防线!
  按照计划,东骆沙陆军应该派一个兵力4000的加强团来守卫这条长度接近10千米,纵深达到了2千米的防线。
  派过来的确实是一个加强步兵团,却没有满编!
  该团在名义上有4个步兵营与1个独立炮兵营,以及众多的团直属支援连,可是实际兵力还不到2400人,仅为应有的4000人的60%。关键是,不但缺少重炮等主战装备,反坦克火力也是严重不足。
  全团,总共只有12套反坦克导弹发射器,配发的导弹仅20多枚。
  这点导弹,一场战斗都撑不过去!
  原因无二:这是一支预备役部队。
  在阿斯特拉罕这边,东骆沙陆军没有正规部队。
  准确的说,唯一的正规部队留在了阿斯特拉罕,在负责战略撤退工作,组织当地的居民与企业向后方转移。
  此外,还负责阿斯特拉罕的防御部署。
  可见,就连东骆沙当局,也认定守不住阿斯特拉罕。即便能守住,这座城市也会在战火当中化为废墟。
  其他正规部队都离得比较远,主力在伏尔加河西岸,也就是枷锁陆桥那边。
  这个预备役步兵团,和平时期的在编人员不到30%,能够在短短几天之内,把兵力扩充一倍以上,已经非常不错了。
  所幸的是,兵员的素质还不算差。
  不管怎样,该部队的官兵大部分是年龄在45岁以内的退役军人,而且每年要进行为其一个月的集中训练。
  司徒麟带着部队赶到的时候,该部队已经顶住了敌人的三轮攻击。
  其实,主要是靠提前杀到的低空突击部队,还有部署在后方大约30千米的远程炮兵提供的支援。
  得知第04101营是帝国陆军的增援部队后,负责补给的少尉亲自带司徒麟上了前线。
  几百米的距离,左转右拐的走了十几分钟,在几处开阔地段,两人还是连滚带爬的摸了过去。
  这没办法,因为没人敢肯定防线外面没有敌人的狙击手。
  当然,准确说应该是编入基层联队的精确射手。
  在帝国陆军与东骆沙陆军中,每个排都有几名配备了狙击步枪的精确射手,主要任务就是射杀敌方高价值人员。
  通常,指的就是前线指挥官。
  前线指挥部距离前沿大约100米,隐蔽得很好。
  从外面看,更像是一处普通的火力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6/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