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5/945

  在超过地面的装甲部队之后,廉明阳打开编队通信频道,发出第一道命令。
  减速。
  把飞行速度由每小时220千米降低到每小时150千米。
  当然,还要检查直升机与武器的状态,并做好战斗准备。
  在标准的空地协同战术当中,武装直升机一般在装甲集群的前方50千米左右,消灭沿途有威胁的目标。
  当然,也包括阻击敌人的武装直升机。
  因为需要掩护装甲部队作战,所以也没有必要太过突前。
  “战线”并不是一条线,存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不等的防御纵深,如果担任掩护任务的武装直升机飞太快,跟后方的装甲部队拉开了距离,反到有可能产生破绽,敌人也就有可能趁机而入。
  此外,保持适当的距离,还能够获得地面部队支持。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野战部队的自行防空系统。
  要说的话,帝国陆军恐怕是全球范围内最不重视防空的部队。
  只是,这也怪不了陆军。
  要往根源上说,其实跟空军有关。
  按照“分家”时定下的规矩,战役级别以上的防空系统,即射程超过60千米,以战区防空为主的远程防空系统都归属空军。
  按空军的作战理论,地面防空武器只是以战斗机为主的防空体系的一部分。
  其实,在空军的规划中,防空系统只是对已有的制空体系的补充,最有效的防空手段是夺取与掌握制空权。
  有了绝对的制空权,还需要防空?
  正是如此,陆军能够发展的,也只是野战防空系统。
  因为帝国空军足够强大,还一直奉行进攻战略,所以在过去几十年里,帝国陆军没有遇到严重的空中威胁。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连帝国空军提供的防空掩护都不够牢固,那么就算拥有性能先进的野战防空系统,也基本上是摆设。在现代化的空中力量面前,野战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几乎为零。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在帝国军队内部的联合演习当中,陆军的野战防空系统,没有一次成功的阻击了空军发起的远程打击。
  要说的话,野战防空系统最大的价值,就是逼迫空军发展射程更远的武器。
  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帝国空军率先提出了“防区外武器”的概念,并且按照这个概念研制了多种射程在80千米以上的打击弹药,比如装上了滑翔弹翼与火箭助推发动机,高空投掷射程超过100千米的滑翔炸弹。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严格说来,就是在武装直升机诞生后,帝国陆军才认识到了野战防空系统的重要性。
  说得简单一点,空军掌握的制空力量,不管是性能先进的战斗机,还是射程很远的区域防空导弹,在对付以树梢高度飞行的武装直升机的时候,都显得力不从心,或者说根本就够不着。
  这下,对付武装直升机的重担落到了陆军的野战防空系统上。
  其实,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航空兵损失几千架直升机,早已经证明,小口径高射炮对低空目标有足够的威胁。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投入巨资,研制了以小口径高射炮为主的野战防空系统。
  这就是“FP-95A”式自行高射炮。
  这种与ZT-99A几乎同时服役的自行高射炮,是帝国陆军耗费近20年功夫搞出来的精品之作。
  其实,FP-95A可以看成是“石勒喀”的现代化版本。
  在波伊战争的后期,帝国陆军缴获了数台基本上完好无损的“石勒喀”自行高射炮,并且进行了测试。
  以当时的标准,“石勒喀”算得上非常先进的野战防空系统。
  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其实是欠缺火控系统,独立作战能力比较差,对付高速目标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23毫米炮弹的威力明显偏弱。
  针对这些问题,帝国陆军确定了自行高射炮的性能标准。
  与“石勒喀”相比,FP-95A使用的两门30毫米高射炮,而且跟“直-10A”上的机关炮同型,弹药能完全通用。也正是如此,“FP-95A”具备摧毁轻装甲目标的能力,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最突出的,仍然是火控系统。
  FP-95A有一套相当完整,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火控设备。
  核心是一台C波段,最大探测距离超过30千米的对空搜索跟踪雷达,另外有一部专门负责火控照射的X波段雷达。
  此外,还有一套在强电磁环境下,也就是受到干扰后使用的光电观瞄设备。
  即便在所有的电子设备失效之后,炮长还能使用安装在炮塔上的机械瞄具。
  不过,也就是这套火控系统,差点就让“FP-95A”下马。
  不止因为研制难度巨大,研制进度是一再拖延,还跟高昂的成本有关。
  FP-95A的出厂单价为350万金元,几乎是ZT-99A的两倍。
  正是如此,FP-95A成为了帝国陆军最贵的地面主战平台。
  迄今为止,FP-95A的产量还不到300台,除了装备拱卫帝都的几支部队之外,其他的全在西北战区。
  在第4机步师的3个独立防空营就总共有72门。
  一个营24门。
  FP-95A肯定是当今最先进的自行高射炮,只不过还算不上完美,而且离完美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其“高射炮”的定位。
  在立项开始研制的时候,轻型防空导弹的性能很不靠谱,因此集成防空导弹显得是多此一举。
  结果,FP-95A就只有高射炮,没有成为当今流行的弹炮合一野战防空系统。
  按波伊战争的标准,也就是掩护地面部队作战,30毫米机关炮能达到的3000到4000米的对空射程,其实已经足够了,甚至可以说绰绰有余,毕竟那个时代的反坦克导弹能达到的最大有效射程也就在4000米以内。
  以当前的标准,这个射程显然是远远不够。
  不要忘了,帝国陆军的“连弩”重型反坦克导弹有8千米的射程,有效射程都在5千米以上。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一直想改进FP-95A,至少是为其增加防空导弹。
  要说的话,改装的难度不是很大。
  因为电子设备已经足够先进,特别是C波段雷达的搜索距离达到30千米,照射雷达的工作距离也在10千米以上,用不着改进电子设备,所以按最简单的办法,只需要整合一套导弹发射系统。
  可惜的是,针对FP-95A的改进方案只存在于设想阶段。
  关键就是,帝国陆军拿不出所需经费。
  此外,FP-95A装备部队还不到10年,帝国陆军的防空压力不是很大,也就很难获得相应的拨款。
  要说的话,帝国陆军根本没有为改进FP-95A申请拨款。
  道理也很简单:这么做,等于变相承认FP-95A不是一种先进的武器,当初坚持研制该系统的决策是错的。
  如果FP-95A是一种“错误”的武器,那就更加没有理由花钱对其进行改进了。
  在很大程度上,FP-95A是一种心理武器,也就是让装甲部队的官兵觉得更加安全。
  对此,司徒麟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在看到那几十架从南面飞来的武装直升机的时候,司徒麟才下达了战斗命令。
  距离前线最多还有100千米,虽然按照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要4到5个小时,但是并不表示在到达战场之前,就一定不会受到攻击。
  其实,这个距离根本不算远。
  最多2个小时之后,司徒麟指挥的这支装甲部队就将进入敌人的火力打击范围。
  不要忘了,西骆沙军队拥有射程高达80千米的远程火箭炮,哪怕是靠后部署,比如在突击部队后方20千米,覆盖范围也有60千米,能对东骆沙军队防线后方60千米内的目标开火。
  当前,前提是得知道朝哪个地方开火。
  要说的话,真正需要担心的,其实是敌人的武装直升机。
  这也是司徒麟提出,让进驻阿特劳的陆航突击部队提供支援与协助的关键所在。
  如果不可避免的要跟敌方武装直升机遭遇,那么空中有自己的武装直升机,总比没有好得多。
  不过,这也不足以让司徒麟放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5/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