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1/945

  北孤集团很有可能趁此机会扩大在世界岛的立足点,增强地区影响力,尤其是在南方次大陆。
  虽然南方次大陆与纽兰共和国隔半个地球,但是在纽兰共和国的战略当中,南方次大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纽兰共和国支持波伊国,也就是为了增强在南方次大陆的影响力。
  这里,涉及到了北孤集团的核心战略,也就是通常说的“南环计划”。
  因为纽兰共和国从来没有承认过,也没有其他北孤集团的成员国承认,所以该计划的存在与否始终都是一个谜。
  对军情局来说,显然就没那么神秘了。
  该计划确确实实的存在,而且一直就是北孤集团的核心战略。
  关键只有一个。
  纽兰共和国摆脱“战败国”身份,并且获得了梁夏帝国承认,也就是跟梁夏帝国建交的时候,全球范围之内的势力划分已经完成,以巨大陆与西大陆为核心的世界岛早已被东方集团与西陆集团控制,就连贫瘠的玄大陆都遭到瓜分,留给北孤集团的施展空间极为有限,几乎全都是边缘地区。
  严格说来,主要就是海洋占了大部分的南半球。
  纽兰共和国要突围,获得跟梁夏帝国相同的话语权,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南半球的边远地区做文章。
  正是如此,纽兰共和国“大出”的第一步,就是重新举起“门罗主义”的大旗,恢复在南孤地区的统治权。
  此后,纽兰共和国还通过进军玄大陆西部地区,支持由殖民者后裔主宰的南玄国实施残酷的隔离曾策,并发动扩张战争,在南夕落洋的对岸获得立足点,由此绕过了被西陆集团把持的直罗海峡,以及东方集团控制的夕梵运河,获得了进入夕落洋的战略通道,建立起通往南方次大陆的海运航线。
  在东望洋这边,纽兰共和国一直都在向西南东望洋地区进行战略渗透,还通过代言人控制了包括新西兰在内的众多岛屿国家。
  可见,在这条环绕南半球的战略圈里,欠缺的就是南方次大陆与奥洲。
  因为奥洲在梁夏帝国的直接控制之下,所以在不愿意跟梁夏帝国直接交战的情况下,纽兰共和国能够做的,也就是在南方次大陆下手。
  虽然严格说来,南方次大陆就在世界岛上,属于北半球,但是被梵炎洋三面包围的战略地位,加上北面被无极高原遮挡,让其更像是南半球的国家,在控制南半球环线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还有,南方次大陆一直在梁夏帝国的战略控制体系之外。
  在这块拥有八亿多人的边缘地区,真正融入梁夏帝国战略体系的,也就只有一亿多人的巴铁。
  此外,最多还能算上东边的孟加拉国。
  居于主导地位,拥有接近6亿人的梵罗国,一直在抵抗梁夏帝国,想要摆脱梁夏帝国的控制,并成为南方次大陆的霸主,进一步称霸整个环梵炎洋地区,最终成为能跟梁夏帝国平起平坐的全球大国。
  战后两轮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起因都跟梵罗国寻求独立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按照人口计算,也就只有统一南方次大陆的梵罗国,有资格向拥有7亿多人的梁夏帝国叫板。
  这也是梁夏帝国不愿意过多介入南方次大陆纷争的关键所在。
  当初在只有6000万人的波伊国,梁夏帝国都吃够苦头。如果卷入有6亿人的梵罗国的纷争,后果将不堪设想。更何况整个南方次大陆有8亿多人,而且百分之九十是食不果腹的贫民。
  这个泥潭,足够葬送掉整个梁夏帝国!
  显然,这也是纽兰共和国看中南方次大陆,积极在该地区活动的关键所在。
  说得直接一点,不管南方次大陆乱成什么样子,对纽兰共和国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毕竟有半个世界那么遥远。更何况,纽兰共和国本身就不是世界岛上的国家,自然不会在乎世界岛上发生的事情。
  可是,只要南方次大陆爆发大规模的战乱,梁夏帝国就决然无法置身事外。
  换个角度来看,只要梁夏帝国陷入南方次大陆这个泥潭当中,就肯定无法在其他方向上大展拳脚。
  对纽兰共和国来说,这是收复霍瓦依群岛,以及重新控制奥洲的绝佳时机。
  从这个角度看,在西陆集团向东方集团宣战后,纽兰共和国不在南方次大陆点上一把火才是怪事。
  用林世平的话来说,这才是最值得关心的方向。
  
第55章
快马加鞭
  最后,林世平结合所有推测,给了一个较为肯定的结论。
  在未来的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南方次大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概率超过八成,只是纽兰共和国不会直接出兵。
  简单的说,战争将以梵罗国寻求统一整个南方次大陆的方式进行。
  通过外交努力,能争取一些时间,可是只要纽兰共和国愿意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就没法阻止战争爆发。
  道理也很简单,梁夏帝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梵罗国称霸南方次大陆。
  至于奥洲方向,林世平反到不太担心。
  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梁夏帝国没做自毁长城的蠢事,只要帝国海军还足够强大,那么在未来三年之内,纽兰共和国根本不敢打奥洲的主意,最多拿奥洲做点文章,然后趁机夺取霍瓦依群岛。
  相对而言,霍瓦依群岛才是关键所在。
  不过,同样需要时间做准备,更得等待合适的时机。
  前者,跟军情局没关系,也影响不了,毕竟纽兰海军的规模不小,也肯定会在战争爆发之后提高战备级别。快的话,也许一个月就够。慢的话,也就几个月,纽兰海军肯定能完成战前准备工作。
  关键,其实是后者。
  这个时机,就是由南方次大陆的战事决定。
  简单的说,等帝国海军把舰队集中部署在梵炎洋上,纽兰海军就能凭局部兵力优势发动收复霍瓦依群岛的作战行动。
  在南方次大陆爆发战事之后,帝国海军需要在该方向上投入多少兵力?
  要说的话,这也是过去的十几年,波伊战争后,帝国提出与奉行“二加二战略”的关键所在。
  这个“二加二”指的是两个主要方向的全面战争与两个次要方向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按当时的设想,两个主要方向指的是大陆战场与东望洋战场,两个次要方向指的是南方次大陆与新月地区。
  在帝国的战略计划当中,南方次大陆只是次要方向。
  可问题是,在“二加二战略”中,并没有想过纽兰共和国能为梵罗国提供实质性的战略援助。
  这一整套战略,得至于第三次全球大战的背景之下。
  言外之意,当帝国必须出兵南方次大陆的时候,已经跟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开战,封锁了通往南方次大陆的海运航线。
  在此背景之下,根本不存在要在梵炎洋投入多少舰队的问题。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在梵炎洋方向上处于战略守势,唯一的目的是控制波沙湾,并不需要霸占南方次大陆,最多只是阻止敌人利用南方次大陆,因此采取的战略,也只是对南方次大陆进行战略封锁。
  按照这套战略,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不需要在梵炎洋部署重兵。
  在帝国海军的15支常备航母战斗群当中,9支留守东望洋,另外6支都将用在夕落洋那边。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用潜艇与岸基航空兵切断通往南方次大陆的海运航线,就足够让梵罗国就范。
  正是如此,在该战略下,投入南方次大陆的兵力很有限,也只是次要方向。
  现在的情况是,纽兰共和国肯定不会立即参战,在西北战区那边稳定下来之前,帝国也不会向纽兰共和国宣战,所以不可能用战略封锁对付梵罗国,也就未必能够让梵罗当局认清大局。
  在纽兰共和国的支持下,梵罗国真有可能把南方次大陆发展成主战场。
  这么一来,就得在该方向上投入足够的舰队。
  要说,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按海军提交的报告,哪怕在三个月内完成战争动员,让15支航母战斗群全都进入部署状态,那么在半年之后,真正能够处于部署状态的,也只有10支航母战斗群,因为最先完成部署的5艘航母必须回造船厂进行大修。只依靠10支航母战斗群,帝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在三个大洋上同时掌握战略优势。
  要说的话,在两个大洋都不可能。
  何况,波沙湾那边的作战行动还没结束呢!
  按照这个情况分析,帝国海军需要在三个方向,波沙湾、北梵炎洋与东望洋保持足够的兵力,那么在三个月后,也就是南方次大陆爆发战争的时候,帝国海军部署在其周边地区的兵力最多就只有4支航母战斗群,而且部署在穆阿海上的2支战斗群,还得承担波沙湾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威慑梵罗国。
  要是打了起来,只是在孟加拉湾就至少需要投入3支航母战斗群,在穆阿海那边也至少需要3支航母战斗群面向梵罗国。
  问题就在这里。
  到时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动用6支航母战斗群来对付梵罗国。
  讨论到此,秦风烈提出一个办法。借着战争动员的名义,立即启用那些在波伊战争后封存的大型航母。
  显然,这确实是个办法。
  只不过是缓不济急。
  虽然在波伊战争结束后,帝国海军在大裁军的浪潮当中,想尽办法将20多艘还没达到设计寿命的大型航母保存了下来,但是这些处于封存状态的航母,即便不考虑性能,只是启封也需要很多时间。
  在理论上,至少需要半年才能让封存航母重新达到服役状态。其中的前三个月主要对舰体内外做清理,而后三个月是回到造船厂进行必要的现代化改造,并且在改造期间对主要设备与系统进行测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1/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