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9/945

  虽然才来几天,但是廉明阳没有感到有哪里不适应。
  过去每年,廉明阳所在的突击部队都以训练或者演习的名义,来占加拉驻扎半个月到一个月。虽然大部分时候都在训练,但是对廉明阳这些陆航飞行员来说,也不会有游山玩水的雅兴。
  其实,这附近也没有什么可以游玩的地方。
  南面是一望无垠的雷恩沙漠,而北面是西西伯利亚高原,附近除了戈壁与荒漠,就什么都没有了。
  还跟时节有关。
  这才是9月初,夏季刚过去,气温还没降下来。虽然占加拉在大陆的腹地,已经算得上是高纬度地区,但是在雷恩沙漠里面,跟波沙湾那边比,除了夜间气温稍微凉一点,白天同样是非常炎热。
  要说的话,关键也就是时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帝国陆军每年都要针对可能爆发的全球大战,特别是跟西陆集团的全面战争,做一次战略级的兵棋推演,而所有推演都着重强调了一点,西陆集团必须在冬季到来之前取得胜利。
  只要进入严冬,任何强大的地面部队都得趴窝。
  别看科技发展了几十年,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那点力量依然十分渺小。
  当然,科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也直接决定了西陆集团发动战略进攻的最晚时间。
  按照最近几年做的推演,在气候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西陆集团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不得晚于9月中旬。
  简单的说,哪怕在东方集团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西陆集团要想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都至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在东方集团完成全面动员之前,巨大陆腹地的严冬一般是在11月中旬到来。
  由此就能够推测出,西陆集团发动进攻的最晚时间就是9月中旬。
  再迟,就不可能赶在夜间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之前完成进攻行动,也就没办法利用冬季巩固防线。
  当然,这样的推演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也就是不确定性。
  比如,西陆集团的目的或许只是扫荡骆沙联邦共和国在西大陆这边的国土,并没打算进军巨大陆。
  在进攻目的较有限的情况下,西陆集团的大军也许只需要1个月的时间就够了。
  只是,东方集团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的防备。
  西陆集团肯定要为发动进攻进行动员,而且需要足够的时间完成动员,因此东方集团也肯定会利用这点时间来加强防备。
  在理论上,西陆集团根本没办法发起战略突袭,或者说不可能达到战略突然性。
  那么,就算是进攻目的有限,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综合这些因素,总参谋部才坚持之前做的推演,把9月确定为西陆集团发动战略进攻的大限。
  当然,更有可能是9月上旬。
  同样根据这个判断,总参谋部还让施授良对联合部队的作战行动进行调整,把空中打击行动延长到10月。
  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延长。
  简单的说,哪怕已经完成了发动地面进攻所需要的全部准备工作,也不会在9月份发动地面进攻。
  原因无二,帝国陆军没法在波沙湾投入重兵的同时,加强西北战区的防御力度。
  其实,关键是陆军航空兵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的角色。
  波伊战争,陆军航空兵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证明。
  帝国陆军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数万架直升机,也损失了数千架,直升机首次成为战场主角。
  正是如此,有很多人把波伊战争称为“直升机的战争”。
  直升机的出现,以及大规模应用,改变了战争模式。
  在波伊战争后,由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帝国陆军花了十多年的功夫调整在大陆战场上的防御部署。
  整个核心,其实就是提高与增强陆军航空兵的地位,建立以陆航为绝对核心的现代防御体系。
  关键还有,直升机让“大纵深战略”得到升华。
  直升机在数百千米内进行快速机动的能力,把战略纵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防御作战的方式。
  当然,这也跟日益昂贵的技术装备有很大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ZT-99”系列主战坦克的造价比“ZT-80”系列贵了好几倍,陆军根本没办法做到一比一的替代。
  量产十年,“ZT-99”的总产量才刚超过7000多辆,扣除出口的,帝国陆军的装备量还不到5000辆,平均每年才采购500多辆。按照30年服役周期计算,“ZT-99”根本就不可能替换所有的“ZT-80”。
  其实,帝国陆军也没有打算用“ZT-99”替换所有的“ZT-80”。
  按照最新规划,将保留部分“ZT-80”,并且用“ZT-99”的技术进行现代化改进,包括采用最新的热成像仪,增加炮塔的双向稳定系统,使用1200马力的增压柴油机,以及安装爆炸反应装甲等。
  完成改造之后,这些坦克至少还能够再服役20年,等到下一代主战坦克量产,再进行替换。
  这样一来,至少能够节省300亿金元。
  帝国陆军敢这么做,其实是因为,按照现在的作战理论,主战坦克在战略防御作战当中的价值并不大。
  坦克是强大的战术平台,而现代战争需要的是战略平台。
  不要忘了,坦克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地面上最强大的突击兵器,其价值体现在进攻上。
  关键还有,坦克遇到了劲敌:武装直升机。
  换个角度,也可以看成是帝国陆军无可奈何的选择。
  说得直接一点,没有足够的坦克,又要面对西陆集团的装甲洪流,帝国陆军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
  相对而言,陆航的武装直升机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理论上,一架“直-10A”最多能够挂载16枚重型反坦克导弹,一次出击能摧毁16个装甲目标!
  把导弹的命中率等因素算上,一架武装直升机在被击落之前,在理论上能摧毁20多个装甲目标。
  其实,除了武装直升机,帝国陆军还有其他反坦克手段。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配发到一线部队的轻型反坦克导弹,以及直接下发到班组,而且不占编制的反坦克火箭筒。
  不过,陆军真正看中的,其实是还没参与过实战的激光制导炮弹。
  这种在3年之前才量产,并且交给作战部队测试的新式弹药,一举把炮兵的作战效率提高数百倍!
  以往摧毁一辆坦克,需要耗费几百枚炮弹,现在只需要一枚!
  可问题是,激光制导炮弹不便宜,大规模装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至少陆军高层觉得没这个必要。
  虽然激光制导炮弹的命中率比普通炮弹高了数百倍,但是造价高出上千倍,在经济上反到不划算。
  此外就是,激光制导炮弹对使用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发展到现在,帝国陆军最主要的反装甲手段,就是武装直升机。
  要不然,不会投入巨资研制与采购“直-10A”。
  可惜的是,“直-10A”的产量还没有上来。
  归根结底,还是太贵了。
  在订购450架的情况下,“直-10A”的单价是“直-7W”的4倍,而且维护保养的费用也高得多。
  显然,“直-10A”再强大,作战效率也肯定无法达到“直-7W”的4倍。
  结果就是,“直-10A”的产量不到100架,暂时也只提供给西北、西部与南方战区少数精锐部队。
  占多数的,依然是“直-7W”。
  现在部署在占加拉的120架武装直升机中,就只30架“直-10A”,其他的全都是已经服役了10年以上的“直-7W”。
  所幸的是,这些“直-7W”都做了必要的改进,能搭载与使用重型反坦克导弹。
  当然,也不是说“直-7W”一无是处。
  跟“直-10A”相比,只能算轻型武装直升机的“直-7W”的最大优势,其实是对后勤保障的依赖程度较低,能在前沿基地长期部署,而且每次出动消耗的物资,特别是燃油比重型武装直升机少得多。
  在高强度的反装甲战斗当中,“直-7W”才是骨干力量。
  其实,廉明阳他们也只是临时进驻占加拉基地。
  到10月1日,如果大战还没有爆发,他们就将返回波沙湾,参与解放科威特,即攻打伊拉克的作战行动。
  因为只是临时部署,所以除了直升机之外,只送来了必要的保障设备。
  在大战爆发后,才会通过空运送来其他的保障设备。
  只需要让战略运输机飞5个架次,不存在什么问题,因此就算没有部署到位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9/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