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5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2/945

  没有一名议员投反对票!
  这是上次全球大战,即薛远征提交的对狭夷皇国的宣战法案之后,第一份获得全票支持的战争授权案。
  不过,这是一份非完整的战争授权案。
  简单的说,授予首辅的是调动现有军事力量的权力,是否进行全面的军事动员,依然需要由论议两院批准。
  此外,现有军事力量包括预备役部队。
  也就是说,周涌涛可以按照授权下达军事动员命令,采用征召预备役官兵的方式扩充正规军军力。
  要说,对付一个伊拉克,这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在波伊战争后,帝国的常备兵力一直维持在350万到400万之间,其中陆军兵力占到了六成。
  虽然以帝国的疆域,以及控制的势力范围来说,哪怕是400万正规军,也就只够和平时期的正常需要,比如对假想敌构成足够的威慑,确保自身的核心权益不受侵犯,以及赋予盟国基本的战略安全,但是放眼全世界,真正能够对帝国构成威胁,能够侵犯帝国盟友的也就只有另外2个超级霸权。
  如果是帮助科威特复国,哪怕需要彻底打败伊拉克,动用的兵力也不会超过30万。
  显然,以帝国的总兵力,抽调30万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动员预备役部队,明显是另有所指。
  在很大程度上,预备役部队,也就是以地方武装力量为核心,包括民兵在内的准军事力量才是帝国战略安全的基石。
  按帝国当局公布的相关资料,预备役部队的总兵力一直维持在800万左右。
  其中,地方武装力量总兵力在250万到300万之间,编在地方武装力量里面的空军与海军预备部队还有大约100万。
  也就是说,主力预备役部队跟正规军几乎是一对一配置。
  这些兵力就是为全球大战准备的!
  说得直接一点,在大战爆发之后,每一支预备役部队都有明确的支援对象,也就是正规军的作战部队。除非是出现了战略溃败之类的意外,不然在战争初期,预备役部队的主要价值就是为正规部队补充兵员。
  显然,接受过训练的预备役官兵,肯定要比刚招募的新兵更有战斗力。
  关键还有,预备役部队的装备水准不比正规部队差!
  就拿陆军的预备役部队来说,除了接收从一线部队撤下来的主战装备之外,还有不少的现役主战装备,而且占比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这么做,就是让预备役官兵能够接触到最新式的武器装备,确保在战争突然爆发之后,抽调到正规部队的预备役官兵能够立即参加战斗。
  可见,帝国的预备役部队比很都国家的正规军都要强大!
  对付一个小小的伊拉克,帝国竟然需要动用预备役部队。
  要说的话,还真是看得起侯赛因。
  其实,这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可以看成是给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的警告,千万别做落井下石的蠢事。
  波沙湾算不上是井,帝国也没落下去,而且伊拉克与波伊国更加算不上是石头!
  真要开干,帝国绝不会手软!
  在大会堂等了十多分钟,等记者全都离开之后,周涌涛才动身返回了首辅官邸。
  利用这点时间,他修改了等下要用到的演讲稿。
  此外,在两位议长公布表决结果之后,周涌涛就当众宣布启动针对伊拉克,准确的说是解放科威特的军事行动。
  从这一刻开始,波沙湾战争正式打响!
  ……
  此时,波沙湾地区,沙乌地本土北部。
  万米高空,两架“战-10B”已经抛掉形同累赘的副油箱,并且在转向之后,打开了发动机加力燃烧室。
  仅用了不到三分钟,这两架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就达到了2.0马赫。
  随即,就越过了沙乌地与科威特的边境线,进入科威特领空。
  只是,两架战斗机并没转向,而是沿着连接两国的3号公路,朝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飞去。
  这条公路,也是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的主线。
  在之前的几天里面,7个师,大约10万伊拉克大军就是沿着这条公路攻入科威特。
  此外,伊拉克军队的后勤保障也主要依靠这条公路。
  要说的话,3号公路就是10万侵科伊军的生命线!
  那两架战斗机明显是在执行侦查任务。
  在进入科威特领空之前,这两架“战-10B”就被巴士拉郊外的防空雷达发现了。
  没啥好奇怪的,飞得那么高,没有被发现才是怪事。
  正是如此,在两架“战-10B”进入伊拉克领空之前,在巴士拉附近徘徊的几架伊拉克战斗机就已转向。
  其中,包括2架从骆沙民主共和国进口的,绰号“支点”的MG-29。
  与梁夏空军的“战-10”一样,MG-29也是中型战斗机,号称是第三代战斗机,拥有不输给“战-10”的性能。只不过,MG-29属于典型的前线防空战斗机,并不需要太大的作战半径。
  至于性能到底如何,就说不准了。
  当然,那两架MG-29早被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北面巡逻的“指-8C”,以及在波沙湾西部上空徘徊的“指-6C”探测到,而且受到了重点关照,其一举一动都在掌握之中,并同步传输给后方的作战指挥中心。
  两架MG-29转向南下,朝突击的两架“战-10B”扑去,作战指令下发给了在沙乌地国境线南面超低空徘徊的4架“战-11B”。
  率领该编队的,就是李天凌。
  两架“战-10B”冒充侦察机,把伊拉克空军的防空战斗机引过来,再由“战-11B”发起攻击。
  这套伏击战术非常简单,实施难度也不大。
  关键就是,得让伊拉克战斗机进入科威特领空,最好进入沙乌地领空。
  别看巴格达当局丝毫都不肯示弱,没有理会帝国下达的最后通牒,但是在战术方面,伊拉克空军十分谨慎。
  从4号的凌晨开始,伊拉克空军就停止了对地面部队的空中支援。
  当然,科威特军队早已溃散,而且科威特境内也没有多少值得轰炸的目标,有没有空军提供支援都无所谓。
  正是如此,伊拉克战斗机一直在本土上空活动,没有进入科威特领空。
  也没有靠近边境线,没进入即将生效的禁飞区。
  要说的话,这也跟三天前的战斗,也就是李天凌打的第一枪有关。
  那次突然袭击等于警告了伊拉克空军。
  跟拥有完整体系的帝国空军交战,伊拉克空军的那些战斗机,不管号称拥有多么先进的性能,也不堪一击。
  关键就是,伊拉克空军的体系存在太多的漏洞。
  这些问题,在两伊战争期间就得到了体现。
  在跟波伊空军的战斗中,伊拉克空军就体会到了缺乏预警机,以及缺少远程攻击手段的苦头。
  正是如此,才会花巨资从骆沙民主共和国采购能使用中程空空导弹的MG-29。
  此外,还购买了20多架最快速度达到3马赫,能够威胁到预警机的MG-25战斗机。
  可惜的是,伊拉克空军一直没有能够获得可以使用的预警机。
  依靠防空雷达,根本就不可能探测到在超低空待命的4架“战-11B”,也就不可能知道这是一个陷阱。
  在两架“战-10B”转向之后,李天凌才控制战斗机开始爬升。
  这个时候,“战-11B”最为突出的性能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依靠大推重比获得的出类拔萃的垂直机动性能。
  在空战状态下,“战-11B”的推重比超过1.25,而放眼全球,能够与其媲美的战斗机就只有纽兰的F-15A。
  其实,这也是“战-11B”的看家本领。
  在跟海军的“战-9B”进行的对抗训练中,空军的飞行员总结出,只有进入到垂直机动状态,才有取胜的可能。换种方式说,“战-11B”的盘旋性能确实不太好,但是要比爬升与俯冲,能够轻易碾压其他战斗机。
  其实,这也是“截击机”的一大特点。
  不要忘了,在设计“战-11”的时候,空军就明确要求,要取代的除了制空战斗机,还有所有截击机。
  在极限状态下,“战-11B”能在1分钟之内,从海平面爬升到6000米,在2分钟内爬升到1万米。
  当然,加速能力也非常突出。
  同样是在极限状态之下,“战-11B”在8000米的高度上,从0.9马赫巡航速度,加速到2.25马赫,所需时间仅为115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2/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