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5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9/945

  虽然最大飞行速度只有2.3马赫,比空军的“战-11”低,甚至不如“战-10A”,但是在换上大推力发动机之后,“战-9”具备有限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能够以2.0马赫的速度冲刺飞行600千米。
  关键还有,“战-9”的主战武器是射程达到了150千米的远程空空导弹。
  依靠平板缝隙火控雷达,“战-9”最多能同时对6架敌机开火。
  此外,依靠可变后掠翼,“战-9”拥有第三代重型战斗机中,最为突出的盘旋性能,也就是水平机动性能。
  如果说“战-9A”受发动机的限制,性能还存在缺陷,换上新式发动机的“战-9B”就肯定是当今最好的重型战斗机之一。
  在去年的联合对抗演习当中,首次参演的“战-9B”就一雪前耻,在与“战-11”进行的单机格斗对抗比赛当中,取得了19胜1平0负的傲人成绩,并狠狠的教训了帝国空军的飞行员。
  只是,“战-9B”也不是尽善尽美。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差,且运作费用高得离谱。
  就算帝国海军一直大力宣扬“战-9”的战斗力,也没有否认,“战-9”是一种贵得让帝国海军都感到承受不起的战斗机。
  此外,就是欠缺多用途性能。
  因为帝国海军拥有专用的舰载攻击机,数量还不少,所以不存在要让战斗机执行打击任务的需要。
  要说的话,“战-9”才是货真价实的“纯种”战斗机。
  只是,复杂的结构,超标的重量,使“战-9”没办法像“战-10”与“战-11”那样,通过增加专用设备来获得对地打击能力,从而在不对机体进行太大改动的情况下,发展成多用途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在“战-9”服役之后,采购了“战-12”多用途舰载战斗机。
  “战-12”是帝国第四种,同样是最后一种第三代战斗机。在“战-10A”已经大规模服役的那年,即新历134年才正式立项,6年之后才获得海军采购合同,第一批在新历142年交付。
  等“战-12”形成战斗力,其他3种第三代战斗机都已挑起了大梁。
  迫使帝国海军退而求其次的,并不是“战-9”太昂贵。
  要往根本上讲,催生“战-12”的其实是新的攻击战术,以及新战术对作战飞机提出的要求。
  简单的说,“战-12”不是用来填补“战-9”数量不足产生的空缺,而是取代性能已经落后的“攻”系列舰载机。
  编入“战”系列是因为更容易获得拨款。
  在“战-12”之前,帝国海军拥有大小两种舰载攻击机,即40吨级的“攻-5”重型攻击机与15吨级的“攻-6”轻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攻-6”其实是用来补充“攻-5”的缩水版。
  主要就是,“攻-5”实在太大了,如果按5个中队编排,就会导致舰载机的搭载数量大幅度减少。
  关键就是,“战-9”同样是40吨级的舰载机。
  正是如此,在帝国海军的超级航母上,一般搭载3个重攻中队加2个轻攻中队,大型航母则恰好相反。
  即便如此,都对舰载航空兵联队的编制体系提出了挑战。
  满编状态之下,超级航母都只能搭载3个中队,总共24架“战-9B”,而大型航母还要减少几架。
  不管怎么编排,只要还是这些舰载机,就肯定存在战斗机不足或攻击机不够的问题。
  这2种攻击机,其实都是传统舰载机,主要使用非制导弹药,以超低空投弹的方式执行轰炸任务。
  显然,在现代化的防空体系面前,传统舰载攻击机基本没有活路。
  为此,就需要一种能够使用新式弹药的舰载攻击机。
  正是根据这些需求才有了“战-12”多用途战斗机。
  挂上对空弹药,“战-12”就是一种性能稍微差一些,但是能配合“战-9”作战,填补舰队防空网漏洞的战斗机。
  使用精确制导弹药,“战-12”是一种比“攻-6”先进了许多的攻击机。
  其实,在各主要性能上,“战-12”都全面超越“攻-6”,就算遭到非议的航程,都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弥补。
  此外,在作战灵活性上,“战-12”也远超“攻-5”。
  正是如此,“战-12”服役之后取替的就是“攻-6”。
  在通常配置下,一支舰载机航空兵联队拥有4个或者5个“战-12”中队,且只有1个中队兼职防空。
  可惜的是,“战-12”的产量严重不足。
  不是产能不够,是经费不足。
  迄今为止,帝国海军的15个舰载机航空联队当中,只有9个联队获得了“战-12”,且换装率都不到50%。
  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舰载机航空联队里面,都有“攻-6”在发挥余热。
  至于“攻-5”,暂时还无法替代。
  准确的说,用来替代“攻-5”的“攻X”项目还在推进当中,连原型机都没有,量产更加是遥遥无期。
  “战-12”没有取代“攻-5”,不止是载弹量的问题,还跟作战半径有很大关系。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肯定不会用作战半径不足1000千米的“战-12”取代作战半径达到了2000千米的“攻-5”。
  如果没有“攻-5”,只剩下“战-12”,帝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就得冒着遭到饱和打击的巨大风险靠近敌国本土,在近岸海域作战。数十年以来,帝国海军所做的努力,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远离敌国本土。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偏爱重型攻击机与重型战斗机的关键原因。
  “攻-5”不但拥有2000千米的最大作战半径,还拥有高达13吨的最大载弹量,几乎就是一架小型轰炸机。
  关键还有,依靠伙伴式空中加油,“攻-5”能在不依靠空军的情况下,执行超远程轰炸任务。
  这个能力,确保了海军航空兵的独立地位。
  在机场上,就有几个中队的“战-12”、“攻-5”与“攻-6”。
  海军的其他舰载机,比如说“巡-4B”反潜巡逻机,“指-6C”舰载预警机、“运-6B”舰载运输机、“直-8F”反潜直升机,因为没有安排参与即将举行的联合演习,所以并没有转移过来。
  只是,部署在该基地的,不仅仅是海军的作战飞机。
  靠近机库那边,整齐的停放着十多架隶属于陆军航空兵的武装直升机。
  最抢眼的是4架在3年前才服役,去年形成战斗力,首次参与军事演习的“直-10”重型武装直升机。
  虽然不像海军的舰载机那么威武,但是这些武装直升机绝对是陆军航空兵的命根子。
  其实,陆航拥有的也只有直升机。
  按当年的“分家协议”,所有长翅膀,能够飞的装备都属于空军,陆军后来就利用了这一点。
  直升机用的是旋翼,而不是机翼,因此不在“长了翅膀”的装备里面。
  正是如此,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才以直升机为基础组建陆军航空兵,而且借战争需要,让陆航发展壮大。
  在那场战争中,帝国陆军投入了上万架直升机,损失也极为惨重,超过了5000架!
  正是如此,波伊战争又被称之为“直升机的战争”。
  也就是在这场战争当中,为打击地面目标而生的武装直升机粉墨登场,并且展现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
  此外,随着机载反坦克导弹问世,帝国陆军航空兵发现,武装直升机是最理想的反装甲平台。
  在前几年的联合演习中,陆航的武装直升机都扮演了坦克杀手的角色。
  按陆军航空兵做的统计,1架专用武装直升机能够抵消20多辆主战坦克,作战效费比极为惊人。
  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有很多水分。
  为了获得研制采购武装直升机的拨款,陆航肯定得夸大武装直升机的价值,特别是帝国高层最关心的反装甲作战的效率。
  西陆集团部署在骆沙民主共和国的大约5万辆主战坦克,一直是帝国高层,也是8亿帝国军民挥之不去的梦魇!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帝国陆军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启动了“直-10”的研制工程。
  严格说来,“直-10”才是帝国陆军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而之前与陆战队联合研制的“直-7”其实是在“直-4”通用直升机的基础上,由局部改进而来的武装直升机,保留了通用直升机的基本结构。
  与“直-7”比,“直-10”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针对反坦克作战,全面加强攻击能力与生存性能。
  为此,“直-10”由被陆军称之为“飞行坦克”。
  当然,其官方名称为“黑旋风”。
  “飞行坦克”的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
  在驾驶舱,发动机舱与后机身的油箱区域,全都用陶瓷复合装甲包裹,能够抵抗30毫米高爆弹与20毫米穿甲弹,而且驾驶舱挡风玻璃的厚度达到20毫米,能够挡住15毫米高射机枪的子弹。
  此外,五叶主旋翼采用抗损结构,在任何一片桨叶中弹之后,能继续飞行15分钟。
  全部5个主要油箱,采用自封闭结构。
  干式减速器能在被击穿,润滑油完全流失的情况下,能继续工作30分钟以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9/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