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3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8/945

  在理论上,“行省”级最多能在飞行甲板上系留80架舰载机,即便腾出舰首起飞区,也能系留56架。这个数量不是随便设置的,是在以全甲板状态出动后,还能保留8架防空战斗机。
  关键,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再准备时间。
  “帝都”级至少要2个小时才能完成全甲板攻击的准备工作,而“龙江”级往往得等待150分钟。
  “行省”级能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在设计的时候下足了功夫。
  首先就是,采用大尺寸的侧舷升降机,能够同时运送两架舰载机,把提升舰载机的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采用大型升降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提高了回收舰载机的效率。
  其次是增设4处综合补给站,能够同时为更多的舰载机进行补给作业,缩短了舰载机加油装弹的时间。
  为了提高补给作业效率,设计人员采纳海军提出的建议,把补给站的位置由升降机附近改到甲板边缘。只不过,这主要是为安全考虑,确保在紧急时刻,能够把存在安全隐患的舰载机推离航母。
  此外还有,采用了性能更好的弹射器。
  其实,类似的改进还有很多。
  比如在舰岛的前后,以及左舷升降机前方,设了六处检修站,使得普通维护工作能在飞行甲板上进行。关键是,舰载机并非每次出动之后都要进行全面维护,在战斗中就更加不可能了。
  通过这一系列改进,“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整个大战中,“行省”级的舰载机出动率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而且是后条约时代的标杆。
  当然,“行省”级本来就是帝国海军的“理想型”航母。
  在三年前,新历97年最后一天,“浦”号在浦州造船厂开工那天,白止战等帝国海军将领就对其寄予厚望。
  当时,人人都认为,战争最快要到新历100年才会爆发。
  按当时的设想,“行省”级将是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碾压对手的头号主力,克敌制胜的法宝。
  虽然大战提前爆发,“行省”级没赶上前期的激战,但是现在到来也正是时候。
  在接下来跟强大的纽兰海军,还有并不弱小的布兰皇家海军的决战中,“行省”级必将是帝国海军的中流砥柱!8)
  
第382章
贵而无当
  在旁边码头舾装的是两艘快速战列舰。
  没错,就是跟首批“行省”级同步建造的“浊海”级快速战列舰。
  虽然战列舰不再是头号主力战舰,但是论造价,由“旭海”级发展而来的“浊海”级几乎是“行省”级的两倍。
  因为太贵,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前,“浊海”级第二批建造计划就被砍掉了。
  要说,正是因为快速战列舰实在太过昂贵,所以帝国海军才在寻找替代品,也才有后来出现的远洋巡洋舰与大型巡洋舰,以及对条约型重巡洋舰进行现代化改进,通过增加高射炮来加强防空战斗力。
  战斗力嘛,其实没什么好多说的。
  “浊海”级本身就是“旭海”级的改进型。
  在尝试着建造了两艘“旭海”级之后,帝国海军才发现,速度指标定得太低了,没办法全程伴随舰队航母作战。特别是在遭到轰炸的时候,航母的航速往往会超过30节,快速战列舰的航速至少需要32节。
  为了到达这个速度,4艘升格来的快速战列舰都在第一次大修的时候,通过提高锅炉的温度把推进功率增加了15%。
  “旭海”级当时还在船台上建造,主体都已经建成,为了能按时交付,也就没做太大的改动。
  至于其他方面,帝国海军都相当满意。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取消了后面两艘“旭海”级的订单,提前启动“浊海”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航速至少得有32节,最好能够达到33节。
  这也是跟“旭海”级比,“浊海”级最明显的提升之处。
  虽然其他方面也有改进,比如增加侧舷主装甲带的倾斜角度,在不增加装甲厚度的情况下提高了等效防护效果,还通过采用深V舰型,弥补了在高速航行的时候舰首严重上浪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浊海”级的战斗力并没有本质的提高,主要性能指标跟“旭海”级差不多。
  其实,就是因为大量借鉴与采用“旭海”级的基本设计,“浊海”级才能跟“行省”级一同开工建造。
  如果重新设计,“浊海”级的开工时间至少要推迟一年,也就不可能与“行省”级同步服役。
  按战前的安排,如果没有“浊海”级,那么“旭海”级还得建造4艘。
  因为预测大战在新历100年爆发,所以在后条约时期,从新历97年开始,帝国海军在规划建造战舰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考虑成本问题。首先确保的,是完成由战略计划确定的造舰规划。
  借着这个机会,赵禹大致介绍了造船厂的情况。
  进入战时状态之后,造船厂几乎完全变了个样,不但是昼夜施工,连战舰的建造工序都做了调整。
  和平时期,为了缩短工期与提高质量,其实主要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建造工作得尽量在船台上完成。
  道理也很简单:船台是一个稳定平台,施工的环境比码头好得多。
  为此,帝国的造船厂还开发出“预舾装”建造工艺。
  只是,这会大幅度延长船台建造周期。
  和平时期,特别是建造大型战舰,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和平时期建造的大型战舰不会太多,而且用来建造大型战舰的都是2万吨以上的船台,民用船只需要的一般是万吨以下的小型船台。
  再说,大型造船厂几乎都由海军持股控制,冠有“海军”名称的造船厂全都以建造战舰为主。
  说得简单一点,和平时期是僧多粥少,船台占用时间久一点也没问题。
  战争时期,变成了僧少粥多,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
  为了缩短船台建造周期,提高船台的利用效率,建造工艺就反了过来,能在舾装时进行的就不在船台上做。
  此举其实是降低了人工效率。
  所幸,在战争时期,人工效率反到是次要问题,而且有很多的办法来弥补由此所产生的问题,比如24小时不间断施工,招募更多的工人,甚至通过扩大建造规模提高零备件生产效率。
  总而言之,船台的数量有限,而舾装码头要多得多。
  第二批“行省”级与第一种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就是按这种方式进行,即尽可能的缩短船台周期。
  至于建造成本,在战时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要说,战时的战舰建造工作,根本就不存在“成本”的说法,海军给予造船厂的是战时配额合同。涉及成本的项目均由海军配送,比如采购钢板与设备,连人员薪酬都是由海军按配给发放。
  到大战结束后,造船厂按照一个固定的利润率跟海军结算设备折旧等费用。
  上次大战期间,帝国海军采购战舰的相关费用,直到新历95年的年底才全部结清。
  因为大型巡洋舰先上马,所以占用了两座船台。
  结果就是,由浦州造船厂承担的第二批四艘“行省”级,仅两艘及时开工,另外两艘还在等船台。
  用赵禹的话说,那两座船台最快在明年中期才能腾出来。
  因为提前采购了核心零部件,就连钢板都切割好了,所以另外两艘的建造速度肯定要快得多。
  只要不出意外,能够跟前面两艘同时完成。
  问题就在这里。
  直到现在,海军司令部都没有批准第三批“行省”级的采购合同,说是“行省”级存在性能缺陷。
  对此,赵禹非常的无语。
  第三批“行省”级已经做了修改,连尺寸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很多在建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当然,他正在按照海军司令部提出的意见,对第三批“行省”级进行修改。
  白止战提出了一个建议。
  不要用“行省”级这个名称,换一个名字,哪怕是“行省2”级或者“新行省”级。
  反正,以重新设计的新式航母的名义提交上去。
  赵禹听了白止战的意见,只是并不觉得此举能瞒天过海。
  按赵禹的意思,因为在第二批“行省”级之后,暂时没有航母的建造规划,所以5万吨级船台将用来建造快速战列舰或者大型巡洋舰。
  关键就在这里。
  贺永兴压着新的大型航母不肯批,就是要逼迫赵禹妥协,尽快提交“南珠海”级快速战列舰的设计书。
  要搞不好,“南珠海”级恐怕会在第三批“行省”级的前面开工。
  因为快速战列舰的造价极为昂贵,所以还有可能搭上一批大型巡洋舰。
  说到这些事情,赵禹的情绪就很低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8/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