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3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7/945

  总而言之,怎么看都没必要建造更多的快速战列舰,哪怕有需要,再建造一批第二代快速战列舰不就得了。
  需要多建造的,是大型航母。
  问题就在这里。
  即便吨位相近,航母的造价都比战列舰低得多,通常为快速战列舰的75%左右。
  原因也很简单,航母不需要造价高昂的大口径舰炮,也不需要昂贵的炮瞄雷达,就连装甲钢板的用量都少得多。
  在战舰的建造成本当中,装甲钢板一直是大头,主炮占的比重也不小。
  至于舰体的结构钢,因为冶炼难度低得多,价格还较为便宜。
  因为不需要承受主炮开火产生的冲击,所以航母对舰体的强度要求比战列舰低,结构钢的用量也更少。相对的,航母采用小分舱结构,甲板钢所占比重很大,而甲板钢的出厂价格又最便宜。
  就连动力系统,也就是造价中的另外一个大头,航母也不比快速战列舰贵。
  当然,如果建造的难度算上,差距更明显。
  建造航母的话,造船厂的利润肯定没建造战列舰那么多,而且在很多时候还没办法虚报造价。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
  刺州造船厂的大股东并不是贺家。
  因为跟刺州造船厂同步建造,所以申报造价的时候,浦州造船厂没办法做得太过分,利润很难提上去。
  正是如此,贺永兴才希望建造更多的,而且性能更先进,造价也肯定高得多的第三代快速战列舰。
  只是,在赵禹看来,完全是浪费!
  纽兰海军的快速战列舰?
  哪怕一切顺利,都要到明年才能服役,而且两艘“北卡”级确实不怎么样。还在船台上的四艘“南达”级就跟“旭海”级差不多,最多在防护方面要稍微好一些,毕竟舰体短了一大截。至于传说中的“衣华”级,迄今就只有两艘开工建造,而且性能到底怎么样,现在还没人知道。
  布兰皇家海军?
  几艘“新乔五”级,先不说算不算得上快速战列舰,只是老掉牙的14英寸主炮就大掉身价。
  可见,不管这么看,帝国海军都没有必要急着建造更多的快速战列舰。
  持该观点的还有刘长勋,以及大部分海军将领。
  在这件事情上,刘向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与其急着建造快速战列舰,不如把钢材拿去建造远洋潜艇。
  言外之意,帝国海军对远洋潜艇的需求都在快速战列舰之上。
  只是,现在是战争时期。
  关键就在赵禹这里。
  只要赵禹提交了设计书,并且在审议的时候强调一下快速战列舰的重要性,多半能拿到建造批文。
  只要过了首辅那关,准确说是战时内阁军事装备委员会,到了海军司令部,那么一切都好说。
  跟刘长勋扯皮,早成了贺永兴的家常便饭。
  贺永兴手里有的是牌打,担心的不是跟刘长勋过招,而是没有跟刘长勋过招的机会。
  用赵禹的话说,贺永兴拿小型舰队航母的事做文章,就是在向他施压。
  其实,赵禹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白止战就注意到。
  才几个月不见,他鬓角的白发多出了不少。
  显然,平常肯定没有少操心。
  “不说这些扫兴的事情,你下午没别的安排吧?我带你去厂区里转转,顺带熟悉一下未来的战舰。”
  “准备交付了?”
  “建造工作基本完成了,还剩下最后几项检查工作。等海军完成首次验收,最迟也就下个月,就能出海了。”
  “行,带我去看看。”
  赵禹说的就是翘首以盼的“行省”级大型航母,这也是全球第一种按航母设计,在各方面都超越了受条约限制,显得非常局促的舰队航母,标准排水量在建成时就超过35000吨的大型航母。
  帝国海军在这场大战里面的中流砥柱!
  
第381章
中流砥柱
  码头旁边,正在舾装的两艘巍峨巨献,就是“行省”级的一号舰与三号舰,在下水的时候就已经命名为“浦”号与“鲁”号。刺州造船厂建造的二号舰与四号舰,被命名为“闽”号与“粤”号。
  舾装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看上去似乎随时都能出海。
  对这种在设计阶段就突破了条约限制,全面按照“综合建造成本”来衡量,具有革命意义的大型航母,白止战是再熟悉不过,因为在大战爆发之前,他就以军方顾问的身份加入了设计团队。
  跟“帝都”级相比,“行省”级在设计时只强调了一个性能指标:航空战斗力。
  持续十多年的舰队演习,让帝国海军对航母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衡量航母性能的唯一标准,就是航空战斗力。
  通俗一点,也可以说成是舰载机的出动率。
  为了达到目的,帝国海军用了一个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增加吨位与扩大尺寸。
  要说,这其实是帝国海军的一大优势。
  虽然帝国海军也是两洋作战,在东望洋迎接狭夷海军与纽兰海军挑战,在夕落洋上对付布兰皇家海军,但是不会受到望夕运河船闸的尺寸限制,也不用担心战舰的吃水太深没法通过夕梵运河的航道。
  在设计航母等主力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几乎不受尺寸与吨位限制。
  布兰皇家海军还稍微好一点,纽兰海军就没这么自由了,其主力舰的长与宽都要小于望夕运河船闸的内部尺寸。
  正是如此,纽兰联邦才自掏腰包,在望夕运河上建造新的大尺寸船闸。
  在新船闸建成之前,纽兰海军没法建造更大的战舰。
  不然的话,黑尔不会在开战之前专程去运河视察船闸的施工情况。
  设计“行省”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认定,大战会在其建成服役之前爆发。
  只要进入战争状态,吨位与造价都不再是问题。
  总而言之,“行省”级足够的大。
  在外观上,“行省”级比“帝都”级大了一圈,乍一看像把“帝都”级放大了20%。
  抛开尺寸,两者在细节上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同样有很多区别。
  虽然在总体设计上,“行省”级继承与延续了“帝都”级的血统,其实就是通过增加吨位解决“帝都”级上存在的问题,但是由量变所导致的质变,让“行省”级成了一种崭新的后条约型航母。
  最大的变化就是舰载机的出动率。
  在设计的时候,“帝都”级采用“龙江”级的标准,在全甲板状态时一次出动4到5个中队,也就是32到40架舰载机,两次全甲板攻击的间隔时间为两个小时,出动两波后至少保留1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
  这个指标决定了帝国航母的最大攻击能力。
  在此之前的所有战斗中,“龙江”级与“帝都”级发起全力攻击,一次出动的舰载机都没超过40架,一般在35架左右。
  就是受此限制,使得帝国海军一直保持双航母特混舰队。
  “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理论上比“帝都”级提高30%左右,在全甲板状态下,一次能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在用一个半小时进行准备之后,就能够再次以全甲板状态发起攻击。
  一次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意味着“行省”级具备单独作战的能力。
  在理论上,一支有6个中队,总共48架舰载机的攻击机群,在除掉2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之后,剩下的32架轰炸机与鱼雷机,足以给予一支中等规模舰队里面的两艘航母致命一击。
  要说的话,“行省”级的设计就是围绕着这个指标进行。
  因为舰载机只能够在飞行甲板上加油装弹,所以飞行甲板的面积,直接决定了一次能够出动的舰载机数量。
  在实际使用中,帝国海军还早就发现,扩大飞行甲板的宽度比增加飞行甲板的长度更有意义。
  结果,飞行甲板的宽度在“帝都”级的基础之上扩大了三分之一,达到了44.5米。
  全甲板出动的时候,能够在后部停机区多摆一列舰载机,仍然交错排列的话,由2
3变为3
4。
  仅此一项,最多能增加13架。
  因为飞行甲板延长,起飞待命区增了两排位置,所以理论上,一次最多能出动50架舰载机。
  通常情况,第一排与最后一排各空出一个机位,总共也就48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7/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