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史(校对)第2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1/436

  “陛下,臣认为,仅仅率近卫军驰援江户并不足以应付日寇的进攻。”陈懋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关东地区的日寇兵力达到了二十五万左右,而且装备有大量的火枪与火炮。近卫军虽然彪悍,不过数量上的差距不可能完全依靠质量上的优势来弥补。所以,我认为,应该多组织一部分兵力支援江户。”
  朱祁钰微微的点了点头,思考了一阵,问道:“现在,我们能够集结多少船只,除去需要运送的三个月的作战物资之外,还能够运送多少兵马?”
  “大概能够调动三百艘运输船,能够运送四万左右的兵马。”负责后勤保障的参谋长立即做了回答。
  朱祁钰看了梁岳一眼,说道:“近卫军有三万兵马,那么,我们就再组织一万兵力,不过,从哪里抽调一万兵力?”
  “陛下,第四军有足够的兵力。”这时候罗国栋也开口了,“第四军负责镇守九州岛,不过现在那边的局势已经平定了下来,可以抽调部分兵力。”
  “第四军的另外一个任务是协同西线进攻,就算能抽调出兵力来,也应该投入到西线战场上去,这样更有利于指挥。”陈懋表示了反对意见。
  “我们第六军也可以抽调部分兵力。”严广儒说完,尴尬的耸了下肩膀,“当然,第六军要负责西线进攻的后勤保障工作,也许……”
  朱祁钰压了压手,目光落到了胡志的身上。“胡志,你有什么意见?”
  胡志尴尬的笑了一下,他开始已经想到了一个办法,只是还没有来得及提出来,结果就被皇帝给看穿了。“陛下,我认为不应该从西线主力兵团中抽调兵力,毕竟在这指挥,以及后勤协调方面都将增加麻烦。如果要组织一个师的兵力的话,最好是将第一军,以及第八军被打散了的部队集中起来。这些部队虽然经历过失败,不过他们的士气正在恢复之中。而且,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力也不在其他部队之下。相信,如果由陛下率领他们作战的话,他们的表现会让人吃惊的。”
  朱祁钰微微的点了点头,说道:“就这么办,谢正卿将军。”
  “臣在!”
  “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处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第一军,以及第八军在这边的部队都集中起来,编为第一混成军,由你统一指挥。”
  “是!”谢正卿开始一直保持着沉默,毕竟他是才被提拔为少将代理军长的,在陈懋,陈豫,严广儒,罗国栋这些将军面前,他显得太年轻了,或者说是资历太浅了。所以,他一直没有开口,而是尽量在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其他将军的经验。
  “好了,会议就到这里。西线进攻由陈懋全权负责,胡志负责协助陈懋元帅。另外,船队必须要在半个月之内做好出发准备,谢正卿将军也要在半个月之内,将一个完整的,士气高昂的混成师带到我这里来。等船队做好了出发准备之后,我率近卫军以及第一混成军前往江户。各位,拜托了!”
  “臣等必不辜负陛下厚望!”众将领齐声应诺。
  朱祁钰满意的看了众人一眼,这才率先离开了会议室。这时候,他也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皇帝所应该具有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也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十节
第一混成军
  在明帝国新史中,关于第一军有两种说法,一是最初由邓茂担任军长的第一骑兵军,二是后来由谢正卿担任军长的第一混成军。实际上,这两个第一军有着前后承接的关系。谢正卿原本就是邓茂的手下,而且第一混成军的基础就是第一骑兵军。
  当初,朱祁钰委任邓茂为第一骑兵军(简称第一军)军长时,有一部分是给于谦面子。毕竟邓茂是于谦的学生,是于谦一手带出来的。如果论资排位的话,那肯定应该由陈豫,至少是严广儒来担任第一军军长。不过,邓茂并没有辜负朱祁钰的厚望,在他担任了第一军军长之后,第一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帝国“第一军”的战斗力。可以说,正是邓茂打下了第一军的基础,塑造了这支在未来数百年之内都是帝国最优秀军队的灵魂,并且让其成为了朱祁钰手里五大王牌军之首!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谢正卿在接过了新的任务,负责在第一军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第一混成军时有多大的压力。不过,谢正卿这个历史上公认了的帝国名将也没有辜负皇帝的厚望。在他的手里,第一军虽然不再是之前的王牌骑兵军,不过,正是从这里开始,第一军成为了帝国第一支混成部队,即由步兵以及骑兵混合编制的军团。后来的战争证明,这种混合编制能够极大的提高明军的战斗力,特别是在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之中,混成军不但拥有出色的进攻能力,而且防御能力也丝毫不在其他部队之下。不过,在最初组建第一混成军的时候,谢正卿并没有预料到今后的辉煌,他所感受到的只是巨大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是兵员。当时,在马关地区的第一军官兵仅仅只剩下了不到四千人,而且这其中还有不少是负责后勤工作的保障人员,并非正式战斗人员。虽然,在邓茂的手里,就连后勤保障人员都是优秀的骑手,能够成为优秀的骑兵。只不过,要完成改编,并没有那么容易。另外,第八军在马关地区的兵力也只有三千人左右。就算将这些人都集中起来,也只有七千人,而这要比皇帝要求的一万人员少很多。
  迫不得已之下,谢正卿不得不想其他的办法解决,而当时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从非帝国编制的军队中招收人员,这包括了朝鲜军队,以及日伪军。
  在东征时,朝鲜就按照向明帝国的承诺,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镇守部队。而在东征之后,明,朝,日三方签署了《马关条约》,正式确定了朝鲜在日本的驻军权利。虽然,在这份条约中,朝鲜出了获得几座小岛之外,并没有获得多少新的领土,不过,明帝国却在随后与朝鲜签订了一份新的条约。这就是《明朝釜山条约》。在历史上,这份条约的名声并不大,甚至很多史学家都不知道这份条约。不过,这份条约却非常重要,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朝鲜将协助明帝国控制日本占领区,并且有义务在明帝国与日本交战时,为明帝国提供军事援助。
  正是这份条约,在东征结束之后,朝鲜派遣了大量军队进入日本。当时,明帝国在日本设置了十多个据点,这还没有包括日本割让给明帝国的九州岛等岛屿。而要守住这些地方,明帝国至少需要在日本投入二十五万地面部队。不过,明帝国并没有这么多的军队用在日本,所以,只能以朝鲜军队顶替。比如,在九州岛,就有至少五万朝鲜军队,其中大部分驻扎在长崎,以及其他几座重要的海港城市。另外,在日本各地,只要是明军占领的地方,都有朝鲜军队。可以说,朝鲜军队是明军的有效补充,虽然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远不能与明军相提并论,不过在非战争时期,由朝鲜军队来承担占领工作,这确实是物优价廉的做法。
  日寇叛乱时,朝鲜部署在日本地区的二十万部队损失也非常惨重,不过最终还是有很多保存了下来。在长崎,就有数万朝鲜军队负责协助明军抵抗日寇的进攻,并且维护城区内的秩序。同样的,在马关也有上万朝鲜军队。
  与朝鲜军队类似,东征之后,帝国为了加强对日本的控制,除了协助天皇组建起了中央军之外,更多的是武装起了日伪军,也就是直接听命于明军统帅,直接为明帝国服务的,由日本人组成的武装部队。
  在抵抗日寇叛军的战斗中,日伪军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伪军投靠了叛军。不过,仍然有一部分伪军在继续协同明军作战。当时,在马关就至少有五千伪军负责城内的治安工作。这些日伪军的官兵都在为明帝国服务,而且其中很多人都申请加入明帝国,脱离日本国籍。当然,其中不少人是九州岛的居民,是明帝国海外省的国民。
  谢正卿正是从马关地区的朝鲜军队,以及日伪军中挑选出了另外三千人。这是自明帝国组建蒙古军团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组织的雇佣军团。当然,谢正卿挑选的都是最优秀的,最忠诚的人员。特别是在挑选日伪军官兵时,谢正卿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忠诚,比如,那些已经加入了明帝国海湾省国籍的,有直系亲戚在帝国安家的都将优先考虑。当然,那些有亲人在叛乱中参加了叛军,或者是协助过叛军的都不会有任何机会。
  经过了近十日的努力,谢正卿终于组织起了一万人马,其中四千前第一骑兵军的骑兵,三千第八军的步兵,以及三千朝鲜与日本官兵。当然,光组织起一万人马并不标志着谢正卿就已经完成了组建第一混成军的任务,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让这一万人马成为一支军队,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设置下级指挥机构,将他们编组成新的兵团,为他们提供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士气,加强训练,以及形成一支军队应该有的凝聚力,这些,都需要谢正卿继续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支新的部队上。
  武器装备是现成的,不过,并不是每一位官兵的装备都一样。前第一骑兵军的装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每名官兵都增加了两支短铳,以及配备的弹药。而步兵也领到了新的步枪,并且配备了手榴弹。由朝鲜与日本人组成的军团则主要使用第五军之前配备的火枪,并且主要承担战场支援任务。
  为了更方便指挥,四千骑兵被编组成了两个骑兵团,谢正卿分别委任两名前第一骑兵军的少校军官担任团长,当然,这两名军官后来都晋升为了上校。而第八军的三千步兵则组编成了一个加强步兵团,并且还从中抽调出了五百人,组成了一个炮兵营。三千外籍军人则组成了后勤保障团。
  训练工作方面,最大的麻烦是让外籍官兵学会怎么协同明军作战。第一军与第八军原本就是帝国主力军团,战斗力非常强悍,这一点,已经在战争中得到了证明。这些官兵都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能投入战斗。而那些朝鲜军人,以及日伪军的战斗力就十分的低下了,甚至很多人连火枪都不会使用,更谈不上掌握明军的战术,以及配合明军作战了。当然,因为时间紧迫,谢正卿无法对这些外籍军人进行严格的训练,也就只能让他们先担任后勤保障工作,只有在今后的战斗中,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战术技巧。
  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而是部队的士气!就算是七千帝国军人都存在着严重的士气问题。这些帝国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在日本驻扎了近三年的时间。按照帝国军队的轮换制度,驻日官兵只有在服役满了五年,或者在海外驻扎满三年的情况之下,才能够被调回国内,编入预备役,或者是教练军团。对任何人来说,在离家三年,且经历了三个多月残酷战斗的情况之下,恐怕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一纸调令,让他们离开战场,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除了这些之外,影响士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军人都在战争中失去过自己的朋友,战友,乃至亲人。当时,在明军中,兄弟同时参军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朱祁钰推行户籍改革之前,帝国军队主要就是由军户的子弟组成的。虽然在数年前,户籍改革就打破了这一规矩,任何有志报效国家的青年人都有机会参军,为帝国作战。不过,在短短数年时间之内,帝国军队的骨干仍然是那些军户出生的青壮年。而且,这些人在战争中都获得了好处,特别是在东征时,大量的战利品让帝国军人首次尝到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因此,大批年轻人踊跃参军,这充实了帝国的军力,不过,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家庭都是兄弟几人同时在军队服役。那么,在战争中,就难以避免军人失去亲人的惨剧发生!
  提高军队的士气,要比重新武装一支军队困难了很多。在同萌关的战斗中,谢正卿就已经深刻的了解到了这一点。当时,他所率领的两千五百名官兵伤亡了八成以上,能够活着走出战场的仅不到五百人。而这五百人,几乎都已经被战争所击垮了。那么怎么让这些已经对战争产生了恐惧的军人重新站起来呢?这不是谢正卿能够解决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解决的问题。
  无可奈何之下,谢正卿只能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暂时让官兵们忘记战争给他们造成的伤害,让他们将痛苦抛到脑后去。随后,他就向朱祁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宣布第一混成军的第一支部队已经组建完毕。
  “真如同你所说的那样吗?”朱祁钰一看到谢正卿的报告,也大概明白了谢正卿所遇到的难题,“谢正卿,之前,朕对你的了解并不多,不过,同萌关一战,你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不过,作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出了会打仗,能打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掌握好手的军队,能够让军队跟随自己作战,能够让每一名士兵跟随自己杀向敌人,而绝不后退,现在,你能保证这一点吗?”
  谢正卿尴尬的笑了一下。“陛下,时间太短暂了。”
  朱祁钰站了起来。“走,我们到部队去看看,有什么问题,我们现在就解决。朕不希望看到一支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军团奔赴战场,这只能让帝国军人做无谓的牺牲,明白吗?”
  当朱祁钰看到眼前这支军队的时候,顿时明白了谢正卿的难处。要将一支被打垮了的部队重新调动起来,让这些曾经在血与火的笼罩之下度过了三个多月不眠之夜的帝国军人重新燃烧起战斗的火焰,确实并不容易。
  “你们之中,应该有不少人曾经跟随朕参加过北伐战争,参加过东征吧?朕记得,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朕问过你们,为什么参军打仗。后来,在回京平叛的时候,朕又问过你们同样的问题,并且给你们做出了承诺。那么,现在朕还要问你们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参军,为什么要为帝国作战?”朱祁钰慢步从这些军人面前走过,“之前,你们是在为帝国军人的荣誉,是在为帝国的利益,也是在为你们自己的利益作战。那么,现在朕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放下这些利益,仅仅只为了帝国军人的荣誉,你们就应该拿起手里的武器,勇敢的走向战场,用你们的行动,来证明,帝国军人不仅仅是优秀的军人,还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朕很清楚,你们中间很多人已经在日本生活了三年,对任何人来说,三年绝对不是一段短暂的时光。人生数十年,一晃而过,三年,足够我们做很多的事情了。那么,现在朕问你们,当你们老了之后,当你们向自己的子孙讲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你们会怎么说?”朱祁钰扫了眼前这些军人一眼,“难道,你们要告诉他们,在帝国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在敌人最猖獗的时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你们选择了退却,选择了离开战场,选择了放下手里的武器,仅仅只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就放弃了作为一名帝国军人的职责吗?”
  “朕更能够理解,作为一名帝国军人,你们也是人,而不是战争的机器,你们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生活,也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在那里,有你们的亲人在等待着你们回去,等待着团圆,等待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没有帝国军人在前线杀敌,没有帝国军人去对付那些野蛮的敌人,帝国百姓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吗?告诉朕,如果没有帝国军人用汗水,鲜血,生命所构筑起来的钢铁长城,帝国会安全吗?”朱祁钰目光似炬,神色坚定,“现在,朕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你们其中大部分人员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对帝国的义务,在日本驻守了三年,现在,你们可以放下手里的钢枪,可以拖下身上的军装,选择回去与自己的亲人团聚,选择离开这个残酷的战场。朕不会责怪你们,因为这是你们应该得到的,这是你们用汗水,鲜血所换来的。但是,在此之前,朕需要你们回答刚才的那个问题,等你们老了之后,你们怎么向自己的子孙后代讲述这一段经历,你们怎么去面对此时所做出的选择!”
  说完这句话,朱祁钰就转身离开了。显然,皇帝的这换训斥让很多曾经想过要摆脱这场战争的军人感到无地自容。确实,他们有资格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他们已经用行动履行了对帝国的承诺,也完成了一名帝国军人的使命。只是,现在是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不顾军人的荣誉,不顾军人的天职,在这最危急的关头,放下武器,脱掉军装,搭上回国的船只,去过上自己的太平生活吗?
  谢正卿根本就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用这样的办法来鼓舞士气,或者说是打击士气吧。不过,当他注意到那些军人脸上的神色变化的时候,这才猛然明白。皇帝的这一番“棒喝”,已经打醒了这些还处于混乱之中的军人,让他们认识到了,作为帝国军人,在战争时期,他们有选择,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击败敌人,只有在战胜了敌人之后,这才能够享受到胜利带来的和平生活。
  第二日,朱祁钰就签发了一道赦令,允许所有按照帝国规定,服役满五年,或者是在海外驻扎满三年的军人离开日本,返回帝国。并且还在马关设置了退役军人遣散处,专门负责安排那些够条件,自愿提出申请回国的军人。不过,最终提出了申请的却是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军人交上的是延长服役期限的申请书。
  谢正卿也没有料到,最后皇帝以这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当然,这也让他松了口气。没过几日,这支新组建起来的军队搭上了运输船,他们不是回国,而是奔向了另外一个战场。
第十一节
血海中的江户城
  东征之后,明帝国在日本一共拥有十多处据点与军事基地,而这其中,以马关与江户最为重要,这是扼制日寇西军扩张的军事要塞。而这其中,又以江户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最为重要,江户不仅仅是明军的军事要塞,控制关东平原的据点,同时也是明帝国商人通商的主要口岸,更是获取关东平原资源的主要出海口。另外,这里也是江户王的领地,是明帝国在日本进行影子统治的政治中心。
  从这一点上来说,江户的重要性远超过了马关。日寇叛军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在战争初期,叛军的主要任务是夺取京都,并且击溃明军部署在京都地区的第一军。随后,西军开始全力向西进攻,扩大后方阵地,并且努力将明军赶出本州岛,让明军失去在本州岛西部的立足点。只不过,明军在马关以及同萌关的顽强防御,最终让日寇叛军的计划破灭。最后,叛军不得不放弃了攻占马关的计划,开始集中兵力攻打江户,准备拔除这座孤城,让明军失去在本州岛东部的立足点。
  显然,这种摇摆不定的战略方针最终帮了明军的大忙。战争初期,如果日寇集中兵力攻打江户的话,恐怕江户就已经沦陷了。与马关相比,江户在地理条件方面,几乎不具备有防御价值。如果日寇叛军在明军做好防御准备之前,就集中兵力进攻江户的话,就算胡沱是公认了的帝国第一守将,他也不可能在兵力严重不足,且防御阵地没有部署好的情况之下守住江户。
  正是日寇在战争初期将重点放到了西部,认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打下马关,然后再返身进攻江户,所以让胡沱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在日寇重点进攻马关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胡沱指挥驻扎江户的第八军的步兵师加强了江户城的防御,在城外修筑了纵深达到了十五里的防区,并且设置了数个防御据点。同时,他获得了帝国运输船队的一次补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送过来的一批地雷,这让明军的防御阵地更为坚固。随后,他指挥第五军的骑兵部队四处出击,打击日寇的后勤通道,并且接应附近城市的明军撤回江户,加强了江户的防御力量。
  正是这一个多月的准备,胡沱让江户这座原本不具备多少防御价值的城市成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市,同时也让他成就了帝国第一守将的威名。当日寇进攻马关受挫,同萌关久攻不下,最终放弃了西进的计划,调集部队全力攻打江户的时候,胡沱已经率领近三万明军官兵,以及临时武装起来的数万民兵严阵以待。
  可以说,围绕着江户城展开的为时近两个月的攻防战,是日本叛乱战争初期,明军处于防御阶段的经典战例。后来,这一战役也写进了明帝国的军事教科书,成为了研究步兵与骑兵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术配合,以及防守方式的教材。而胡沱杰出的指挥才华,让其他将领都认识到,装备了步枪,火炮,并且利用地雷加强了的步兵防线,几乎可以抵挡任何一种强度的进攻。虽然,这还没有引起一场军事革命,让防御一方更具有优势,不过,这也足以说明,在以火器为主的战争中,防御的一方如果准备充足的话,足以对抗比自身强大数倍的敌人!
  袁晨皓率领的北洋舰队在江户湾外海迎上了朱祁钰率领的运输船队,并且护送运输船队进入了江户湾。而当船队快要抵达江户港的时候,已经来到了“帝国”号上的朱祁钰立即注意到了海水的颜色,那不是蓝色的,也不是绿色的,更不是黑色的,而是一种棕红色的,甚至是鲜红色的。
  “战斗太激烈了,很多敌寇的尸体都无法掩埋,也没有足够的燃料焚烧掉,所以守军只能将敌寇的尸体抛入大海。”袁晨皓皱了下眉毛,那股刺鼻的血腥味给人一种想要呕吐的感觉。“这两个多月来,至少有近八万日寇倒在了江户城外,最初胡沱还让人将敌寇的尸体掩埋掉,不过,现在几乎找不到可以埋尸体的地方了。”
  这时候,朱祁钰也看到了,在靠近海岸的海面上,漂浮着很多已经被海水泡胀了的尸体,成群的海鸥正在啄食着这些敌寇的尸体。当然,明军阵亡官兵的遗体肯定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就算条件再艰难,胡沱也不会违反帝国军队这条不成文的规矩吧。
  “快要到了,陛下要不要去换套衣服?”
  朱祁钰看了一下身上穿的战袍,说道:“没有必要,这里是战场,朕就应该穿战袍。舰队进港完成补给之后,你就率舰队继续去执行之前的任务吧。”
  “陛下,臣认为,舰队在这边更有用处。”
  朱祁钰摇了摇头,对袁晨皓说道:“这次,我们有充足的兵力,而且江户也有不少的火炮,加上朕带来的弹药物资,足以击溃敌寇了。而且,在反击作战中,舰队的作用性不大,你将参加守城作战的水兵都招回来,现在,该是你们在海上发威的时候了。”
  袁晨皓微微的点了下头,也不再多说什么。确实,因为这三年多来,江户城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上,而帝国海军战舰上的火炮射程却没有能够增加得这么多。所以,在协助江户守军作战的时候,舰队也仅仅只能用炮火支援港口附近的战斗。如果帝国军队展开反击的话,那舰队更帮不上多大的忙了。
  当朱祁钰走下“帝国”号,踏上江户港的码头时,胡沱就带着一帮将领,军官迎了上来。仅仅从他们的衣着上就能够判断出来,这两个多月的战斗相当的惨烈,胡沱本人也肯定多次到火线上指挥战斗,他那一身军服都破烂不堪了。当然,比起其他的军官来说,胡沱这名帝国陆军中将还算是体面的。
  “陛下……”胡沱显得有点激动,盼星星,盼月亮,他们终于盼来了援军,而且是皇帝率领的援军。
  “胡将军,辛苦你了!”朱祁钰一把扶住了胡沱,“这两个多月来,你们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朕不会忘记你们撒出的汗水,流下的热血,也不会忘记那些为帝国捐躯的将士。不过,现在敌人还没有被打败,表功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谈,现在我们先去司令部。”
  见到朱祁钰刚下船,就要准备指挥部队作战,胡沱等人也不敢怠慢,立即率先向城区方向走去。为了加强港口的防御,胡沱让人在城区与港口之间的南北方向上修建了两道城墙,并且派驻部队驻扎。所以,整个港口其实已经成了城区的一部分。
  来到司令部之后,朱祁钰侍卫团接管了司令部的安全工作,同时让金英去准备饭菜。随后,他才叫上了胡沱等人,开始询问战场上的局势。
  “这两个多月,日寇发了疯一般的进攻江户,特别是在最近一个月里,日寇得知陛下率军到了琉球之后,更是每日都会发动数轮进攻,官兵的损失非常大。如果不是袁晨皓率领北洋舰队及时赶到,让我能从港区防线上抽调一部分兵力出来,以及水兵参加城防作战的话,恐怕江户就完蛋了。”胡沱是那副谦虚谨慎的样子,就算是在表功的时候,都没有忘记袁晨皓的一份功劳,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功劳。“现在,日寇的主力集中在北面与西面,这两日,日寇的进攻强度降低了很多,大概他们也没有多少兵力了。原本,城外有四条防线,现在只剩下了最后一条。我正准备指挥军队收复外围防线,现在有近卫军以及……”胡沱看了有点陌生的谢正卿一眼。“以及第一混成军的协助,那我们就有足够的把握收复防区,将日寇赶出江户城外,确保江户的安全。”
  “日寇杀到了江户城内?”朱祁钰看了胡沱一眼。
  “没有,有几次险些让日寇杀入城内,而且日寇也曾经想挖地道进入城内,不过都被我们瓦解了。不过,日寇在占领了城外的第二道防线之后,就一直在用火炮轰击城区。昨日,我们刚摧毁了日寇的炮兵阵地,并且将我们的炮兵前移,这才压制住了日寇的炮兵,不然的话,恐怕日寇现在还在对江户进行炮击呢。”
  朱祁钰点了点头。“看样子,日寇猛攻了两个多月,也已经疲惫不堪了。加这最近,我们在西部战线上发动了反击。我率近卫军赶来江户的时候,陈懋元帅应该已经指挥西线战区发动了进攻。日寇为了稳固后方,必然会抽调兵力去加强西部防线。所以,现在城外的日寇应该已经被削弱了,这正是我们发动反击的好机会。”
  “被日寇压着打了两个多月,我们也能出口气了!”说话的是第五军代理军长耿卫准将。他原本是第五军第一骑兵师的师长,在卫广遇刺重伤,而副军长又在国内休假的情况之下,耿卫成为了第五军的代理军长。当然,那个擅离职守的副军长早就被于谦给下令撤了职。
  朱祁钰笑着说道:“确实该让日寇尝尝我们的厉害了,不过,现在城外的日寇数量肯定不少,我们还是得小心应付。”
  “大概还有十五万人左右,这是我们之前获得的消息,探子还没有送来新的情报。”胡沱并没有那么兴奋,而是一直很镇定,“现在,日寇还具有兵力上的优势,而且这全是日寇的主力兵团,装备有大量的火枪以及火炮。我们现在的兵力不足六万人,所以,要展开反击的话,就必须要制订一个稳妥的计划出来。”
  朱祁钰看了胡沱一眼,说道:“胡将军的话很有道理,日寇虽然已成疲惫之师,不过困兽犹斗,如果我们贸然发动反击的话,就是在以小博大,胜利的机会并不大。要反击,那就要找到日寇的致命要穴,对准了他们的弱点打下去,那才能够取得胜利。”
  “那我们就袭击日寇的后方营地。”耿卫在地图上点了一下,说道,“进攻江户的日寇都是从西面过来的,立川城是其储备粮食,以及转运伤员的主要地点。如果我们能够迅速拿下立川,并且占领这里的话,那就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到时候,日寇退不能退,进不能进,就算我们不主动进攻,围困十几天,日寇也将崩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