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4/735

  巴尔迪摩位于切萨皮克湾的西部,距离华盛顿仅有60公里,位于帕塔帕斯河的出海口的港口是美国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当时,巴尔迪摩还是美国东北部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人口120万,拥有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钢铁厂,同时还有大型造船厂。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巴尔迪摩还是重要的中转港口。当时美国中部盆地,以及五大湖地区的很多物资都是通过铁路运送到巴尔迪摩,再装船走海运航线的。当时最受重视的就是巴尔迪摩的钢铁厂,美国海军建造战舰所需要的大部分装甲钢,炮钢都是在巴尔迪摩生产的。另外巴尔迪摩还有美国最大的水压机,这是生产战舰与战车的装甲钢板所必须的设备。
  芝加哥是美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美国陆军所需要的大部分战车都是在这里生产的,而且其钢铁厂的产量是占到了美国钢铁总产量的两成以上。印第安纳波利斯是美国中部盆地最主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一座工业化大城市,连接美国东西部,以及五大湖地区与南部地区的大部分公路,铁路都要从这里经过。
  这五个目标都是理想的轰炸目标,可是却不一定都适合立即对其进行轰炸。罗云冲首先就排除掉了芝加哥与印第安纳波利斯,主要是护航战斗机飞不过去,而这次出动1000架轰炸机,必然要分成好几支机群进入,轰炸时间会持续数个小时,期间肯定会遭到美国防空战斗机的疯狂阻击,如果没有护航战斗机的掩护,轰炸机的损失率将高得无法承受。随后,罗云冲又排除掉了纽约,当时纽约的大部分工厂都已经转移到了别的城市去,这里只是一座大型的商业城市,与大型的港口城市,轰炸是完全针对平民的,再加上纽约那密入丛林般的高射炮,任何轰炸机群都会望而生威。最后,罗云冲排除掉了巴尔迪摩,毕竟巴尔迪摩只是一座港口,有不少的工厂,轰炸所起到的震撼效果不会太好,就算要炸,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可问题是,费城就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吗?首先费城的防空火力并不弱,而且邻近华盛顿与纽约,附近的战斗机数量很多,轰炸机群突击的难度相当大。其次,费城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会不会因此而导致美国人万众一心,决战到底呢?
  就在罗云冲犹豫不决的时候,二十三日下午,他收到了一封从帝国首相府送来的文件。这也是一份目标的清单,可是与罗云冲制订的需要彻底摧毁的目标清单不同,在这份清单上明确的列明了哪些城市不能炸,哪些目标不能炸,而这其中,就有费城。即费城是不能去轰炸的,而且其排位相当靠前。这是帝国首相直接下达的命令,至于当时首相为什么要禁止轰炸这些城市,罗云冲并不是很清楚,可是有一点很清楚,首相派人千里迢迢的把这份清单送来,而不是通过电报发来,就表明这份清单很重要,而且首相的态度很坚决。
  这下,五个目标都被排除掉了,罗云冲与一帮子参谋不得不从头开始,进行第二次筛选。最后,所有人都认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的波士顿!
  在美国,波士顿绝对算得上是“历史名城”,到28年的时候,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而到26年,美国的历史也才仅仅170年呢!而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倾茶事件”就发生在这里,也可以说独立战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除了历史上的地位之外,波士顿还是美国东部地区距离欧洲最近的港口,是美国东北部地区大城市带中位置最北面的大城市,拥有人口200余万(包括了附近的一些卫星城镇)。
  可以说,波士顿是一个理想的轰炸目标。这是美国历史的圣地,却不是美国文化与政治的核心城市。另外,波士顿是重要的港口,有大型造船厂,也有一些工厂。波士顿的人口也不少,属于当时的大都市了。轰炸波士顿对美国人的打击肯定很大,但不会像轰炸费城那样,很有可能激发美国人同仇敌忾,战斗到底。当然,轰炸波士顿有一个最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护航战斗机必须要部署到百慕大群岛,而且护航战斗机要在极限作战半径上行动。
  护航的问题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按照战地改造标准,将一批由哈飞直接改造的“游隼”进行再改造,这样就能够减轻重量,多带燃料,使作战半径能够稍微延长一点,这样战斗机在到达波士顿上空后,还有足够的燃料与美军防空战斗机进行空战。同样的,轰炸波士顿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好处,那就是轰炸机群可以一直在海面上空飞行,从而避开美国本土上的雷达网,不用绕道前去,可以走直线,从而让轰炸机尽可能的多带炸弹。
  罗云冲立即批准了轰炸任务,当时相关的情报基本上都已经到位了,参谋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很多,二十四日下午,轰炸方案就拿了出来,罗云冲连夜进行了修改,在二十五日上午就将轰炸任务部署到了各部队,轰炸时间设在25日傍晚,也就是西方圣诞节的第一个夜晚。
  这次轰炸被美国人称为“圣诞轰炸”,正是因为轰炸是在平安夜之前开始的。不过当时罗云冲给这次行动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千机大轰炸”,这是帝国战略航空兵第一次出动1000架以上的轰炸机去轰炸一座城市,这也算得上是战略轰炸进入到高潮阶段的一个重大标志吧!
第二十六节
空中司令部
  为了达到最大的效果,当时罗云冲将能够出动的轰炸机都派了出去。最后有88个中队,共计1052架轰炸机载着炸弹飞向了波士顿。罗云冲记录下的战斗结果是有1041架轰炸机在波士顿上空投下了炸弹。当时,实际到达波士顿上空的轰炸机数量为1049架,其中有8架轰炸机上运载的并不是炸弹。
  这8架“鹏”式轰炸机在外观上与别的轰炸机区别并不是很大,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而且也采用了普通的涂装,番号都没有变,可是其内部结构却完全不一样。这正是罗云冲在总结了十一日的轰炸行动后,用了十多天的时间,组织了数百名工程技术与地勤人员,花了大力气搞出来的一批特别的“轰炸机”。
  这8架轰炸机的内部结构全变了。弹舱被彻底的焊死,而且进行了高压密封测试,取消了之前设置与弹舱上方的人员通道(实际上就是一条直径大概700毫米的管道,供人员往返与轰炸机前后机舱),以及弹舱内的所有投弹设备。这样,轰炸机上就多出了很大一部分可利用空间。在多出来的空间里增设了一台增压机,以保证轰炸机在高空飞行的时候仍然能够使机舱内保持大概4000米高度上的空气压力,这样机舱内的人员就不需要戴氧气面罩,可以正常工作。增加的最重要的就是左右对称配制的六部电台,以及六名航空引导军官的位置。
  除了弹舱的变化之外,轰炸机上还有一些变化,比如在新设的内部甲板下面多安装了一部功率75千瓦的发电机,以及一台稳压器。而最显著的变化应该是在机首驾驶舱下面,以及原来是尾部自卫炮塔处的两部雷达。这两部雷达实际上都是直接从“侦察鹰”上移植过来的,采用了保型设计,只是当时无法直接移植“侦察鹰”上操控设备,所以还得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控制雷达的运转。
  毫无疑问,这已经不是轰炸机了,而是世界上第一种预警机,或者说是指挥机。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在前线临时改装,以适应战争需要的飞机还算不上是预警机或者是指挥机,最多只是一座能飞行的空中指挥中心而已。当时,罗云冲甚至没有给这种飞机取名字,仍然继续采用了轰炸机部队的番号,甚至除了额外配制的八名人员之外,其他机组成员都是轰炸机部队的。
  罗云冲搞出这种飞机的灵感就来自十一日那次轰炸。当时具备引导战斗机作战能力的“鹏”式轰炸机群的战损率远低于“狼鸠”,而且很多后来很多“鹏”式轰炸机飞行员都反映,正是他们及时的呼叫了附近的战斗机,所以才没有被击落。而一些“狼鸠”式轰炸机飞行员也反映,在进入与撤退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比护航战斗机飞行员更先发现迎面飞来的美军战斗机,可是却无法呼叫护航战斗机,只能被动的防御。很明显,如果轰炸机飞行员能够及时的呼叫护航战斗机,那么轰炸机的损失率肯定会明显降低。
  由轰炸机引导护航战斗机作战,这种战术以前没有出现过,而且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轰炸机飞行员也只能依靠眼睛来搜索敌机,而目视距离是有限的,美军战斗机的飞行员肯定能够更早发现大得多的轰炸机,就更别说是编队飞行的轰炸机群了。其次,在轰炸投弹的时候,轰炸机飞行员都得注意地面的高射炮,而且在最后的阶段,轰炸机是由投弹手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的,飞行员没有控制轰炸机的权力。最后,在轰炸机遭到防空战斗机攻击的时候,飞行员往往会惊慌失措,而且情绪激动,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规避,又有几个飞行员能够想到呼叫附近的护航战斗机呢?
  毫无疑问,轰炸机绝不是引导护航战斗机作战的最佳选择。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罗云冲所想到的,专门搞一种在轰炸行动中负责引导战斗机作战的空中指挥机,简单的说,就是一座飞行的空中指挥中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飞机都适合改装成空中指挥机。
  首先,空中指挥机在航程方面不能比轰炸机短,至少不能比护航战斗机短。其次,其巡航飞行速度必须要跟得上轰炸机的速度。第三其最大升限要达到与轰炸机同样的高度。第四必须要有足够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空中指挥人员,以及相关的设备。显然,只有用轰炸机本身改装的飞机才具备这些性能。
  确定了这个想法后,罗云冲就立即找到了当时正好在前线负责改装护航战斗机的哈飞的工程师,然后组织了一批技术熟练的地勤人员负责配合工程师对“鹏”式轰炸机进行战地改装。因为条件有限,而且罗云冲给的时间也不多,当时那几个哈飞的工程师也就只能因陋就简,尽量采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为罗云冲改装出几架这种奇特的飞机出来。
  新增加的增压设备是备用的,发电机是从机场电力输送车辆上取下来的,电台是直接用的战斗机上的电台,雷达是直接从报废的“侦察鹰”上移植过来的,甚至连提供给航空引导军官的座椅都是直接焊接在了地板上的。反正,能简单就简单,只要能用就行,别的工程师也没有考虑那么多。
  也幸亏“鹏”式轰炸机最初是为海军设计的,大量采用了海军的制造标准,而移植的大部分设备也都是海军的标准装备,在接口,以及配套设备的标准上问题还不是很大。另外,当时哈飞也正在着手准备在前线设立飞机大修厂,很多设备都送了过来,不然的话,在十多天里,就算工程师们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可能完成罗云冲下达的任务。
  二十二日,这8架怪异的轰炸机的改造工作完成。当时没有任何人认为这种飞机能够派上大用场,甚至连罗云冲本人都没有多少信心,而且很多人甚至怀疑这种飞机能否飞起来呢。当然,最有效的检验办法就是实战,而在实战之前,至少得知道这几架飞机能不能飞起来,以及能不能执行最基本的任务吧。
  二十三日,罗云冲组织了一次测试。首先是测试这8架内部结构已经变了很多的“轰炸机”能否正常起飞与降落。工程师在改装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轰炸机的重心问题,因在配制内部设施的时候就比较小心,加上轰炸机的外部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多了两个雷达罩,以及几根天线,对气动外形没有太大的破坏,最后8架轰炸机都顺利起飞,而且在降落前还都进行了飞行高度与速度的测试,证明完全可以跟得上“鹏”式轰炸机群。
  最重要的还是其探测搜索能力,以及引导战斗机的能力进行的测试。
  “侦察鹰”上的雷达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在经过了连续8个小时的工作后,16部雷达中,只有1部出了故障,别的都没有问题,这反而要比“侦察鹰”上的故障率低得多。后来在经过了电子工程师的测试后才发现,“鹏”式轰炸机上的空间更大,以往在“侦察鹰”上拥挤在一起的很多设备都分散开了,因此电子设备的散热性好了很多,而雷达故障率高,就主要是散热不好造成的,因此在装上轰炸机之后,故障率反而低了不少!
  雷达的探测性能也没有降低,而且“侦察鹰”根本就不可能飞到8000米以上的高度,而轰炸机则可以轻易的飞到8500米的高度,因此雷达的对空探测能力反而提高了,只是在陆地上空飞行的话,会受到地面杂拨的干扰,而“侦察鹰”上的雷达是针对在海上搜索时设计的,因此抗杂拨干扰能力很差,这会影响到雷达的探测能力。
  最大的问题不是雷达的探测距离,而是只能探测前后各120度的范围,而对两侧各60度的范围是没有探测能力的。这主要是因为雷达没有装在轰炸机的肚皮上,而是装在了机首与机尾,因此不具备环向探测能力。这个问题还不算很严重,可以利用两架飞机相互弥补探测方向上的缺陷。
  最后测试的就是引导战斗机作战的能力,而最终也证明了指挥机上的航空引导军官在依靠雷达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引导战斗机作战。只是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这几架飞机不能位于轰炸机群编队的核心,而应该在外围,不然其他的轰炸机将挡住雷达的探测方向。
  最后得出的测试结果让罗云冲很满意,至少他的设想是可行的,而不像以往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这只是“上将的高级玩具”而已。可以说,这8架飞机就是现代预警机的鼻祖,很多现代预警机所必须具备的功能,这8架飞机上都有。只是,这8架飞机从来就没有被正式编为预警机,而且当时也没有这个称呼。更重要的是,这8架飞机很快就被淘汰掉了,因此在帝国航空兵的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记。还有,当时这8架飞机的性能是相当落后的,而且在实战中的表现也差强人意,不说别的,仅30海里的探测距离,不完全的探测能力,还有仅仅能够引导六架战斗机的指挥能力,这都远不及后来出现的第一种预警机,就更不可能让更多的人记住它们了。
  在专业的航空史里,这8架飞机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后来,西飞的工程师就是通过这种指挥机获得了灵感,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制造出了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预警机,“预警指挥机”这个机种也随后正式出现在了帝国空军里。后来西飞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预警机生产厂,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打下了基础。
  罗云冲交给这8架飞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伴随轰炸机群出发,负责引导防空战斗机作战。为了具备全向探测能力,每个机群至少需要两架指挥机,因此8架指挥机只能够掩护4个机群。而当时出动的1000余架轰炸机至少将组成12个机群,也就是说,只有三分之一的机群能够获得支持。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指挥机必须要伴随轰炸机群一起行动,而且还必须得在轰炸机群的外围飞行,不能在轰炸机群的中央飞行,而防空战斗机肯定是首先攻击外围的轰炸机,而不是直接去攻击核心处的轰炸机。罗云冲当时忽略了这个问题,而导致的结果连他自己都有点无法接受。
  不论如何,在28年12月25日的轰炸中,世界上最早诞生的8架指挥机参加了轰炸波士顿的行动,这8架指挥机分别编在了第1,第2,第5,以及第10轰炸机群。每架指挥机负责引导一个战斗机小队,即引导六个双机编队。而当时出动的护航战斗机有5个中队,只有大概一半的护航战斗机能够得到直接引导。
  28日中午,这8架指挥机混编在轰炸机群里离开了古巴的机场,踏上了前往轰炸波士顿的航道。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上的战斗机晚了大概三个小时起飞,将在飞行途中追上轰炸机群。
  罗云冲当时就在关塔那摩附近的一座正规机场,他目睹了最后一架轰炸机离开跑道,向着东北方向飞去。轰炸行动都是安排好了的,轰炸机群的绝大部分航线在海洋上空,将尽量避开美国的雷达网。另外,各中队的领队长机都接到了具体的任务,可是罗云冲仍然有点不很放心,他不是不放心那8架第一次参加作战行动的指挥机,而是不放心整个轰炸行动。
  这是战略轰炸机第一次打击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城市,也是第一次打击大城市,更是第一次在海洋上空进入美国本土,护航战斗机也是第一次从百慕大群岛,双方是第一次在远离后方指挥所的地方会合。太多的第一次了,行动能否顺利,能否成功,这些都没有人可以给出肯定的答复。
第二十七节
万吨燃烧弹
  轰炸波士顿的行动很大胆,也很有突然性,可同时,这又是对罗云冲,以及由他指挥的帝国战略航空兵的一次严峻考验。
  首先是导航的问题,以往轰炸机群在陆地上飞行,可以借用地面上的标志性物体,比如山脉,人造建筑等确定轰炸机群的航线是否正确,只要导航员不犯低级错误,轰炸机群在陆地上空飞行时的航线精确度是相当高的。而这次轰炸机群要在海上飞行2500公里,在离开了巴哈马群岛海域之后,还至少要飞行1800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航向偏差了一度,那么最终就会偏离目标大概30多公里,而波士顿市区从东到西的最大宽度在10公里以内,而轰炸机群在六点左右到达,天色已经比较暗了,很有可能导致轰炸机群错过目标。更严重的问题是,当时的导航系统的精度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陀螺导航仪的方向精度肯定无法满足要求。
  除了让安排拥有最优秀的导航员的机组领飞之外,还得依靠三角定位法来确定轰炸机群的位置。即轰炸机群在到达了百慕大群岛西部海域之后,发出一个短暂的,特殊的电磁波信号,这个信号在被百慕大岛,以及大巴哈马岛上的无线电监听电台截获之后,迅速解算出当时轰炸机的大概位置,然后将这一消息发给领队长机,由导航员对比导航仪上确定的位置,然后进行综合修正,以提高导航精度。
  各机群的进入时间,方向,以及轰炸目标的安排也是个问题。波士顿是美国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小市区面积有三十多平方公里,而且人口集中的市区是比较分散的。另外,1000余架轰炸机不可能同时到达,也不可能同时投弹,必须要分批到达,去轰炸不同的目标。任务安排很容易,可是各机群能够准确到达目标上空,领队长机能否准确的识别出其轰炸的目标吗?
  从高空俯瞰城市,如果没有特别高大的标志性建筑物的话,几乎都是一个样。而这次轰炸的重点是居民区,美国城市的居民区都以低矮的平房为主,从高空俯瞰,那就没有什么区别。在安排任务的时候,参谋尽可能的为领航长机找到了标志性的建筑物,比如工厂的烟囱,比较高的大楼,开阔的荒地等等。可问题是,在前几批轰炸机投下了炸弹之后,浓烟就将密布在城市上空,而且有些标志性建筑物肯定会被浓烟笼罩,或者是已经被摧毁了,那么后面到达的轰炸机群能够找到目标,而不出现重复轰炸的情况吗?
  因为波士顿地区在傍晚十分,风是从大海向陆地上空吹的,也就是东南风,参谋将这个因素考虑了进去,在轰炸机群的进入上做了特别的安排。即轰炸西北部失去的轰炸机群最先进入,最先投弹,这样燃烧弹产生的烟雾就将被吹到郊区去,而不会影响到后面的轰炸机群。同时,首先轰炸外围市区,然后才是核心市区。
  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是首先进入的轰炸机群要冒险突破设在市区周围的美军高射炮阵地,其战损率肯定不会很低,而且在返航的时候还必须得先飞到海面上空去,避免与后面的轰炸机群遭遇。如果当时的领队长机带错了路的话,那么波士顿上空肯定会混乱不堪,甚至会导致后进入的轰炸机群无法到达目标上空。
  当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参谋在安排轰炸战术方面是非常入微的,这就限制了前线指挥官的作用,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当时轰炸机飞行员最关心的还不是能不能到达波士顿上空,以及能不能找到目标投下炸弹,而是伴随飞行的护航战斗机能否陪伴轰炸机群完成轰炸,然后再掩护轰炸机群返航。
  在以往的作战中,护航战斗机与轰炸机的数量比一般在1比3左右。这也是通过实战证明了的比较合理的配制,太少了,护航战斗机难以有效的掩护轰炸机,太多了,就等于浪费力量,而且会使拦截作战更为复杂。可是这次只有5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与轰炸机的书数量比是1比6,比需要的护航战斗机数量少了一半。
  数量还不是大问题,主要是,波士顿在护航战斗机的极限作战半径上。说明确一点,那就是护航战斗机在到达了波士顿上空之后,最多只有5分钟的空战用油,而一般轰炸机群要遭到多次拦截,护航战斗机的空战时间肯定不止5分钟。如果半路遭到美军防空战斗机的截击的话,那么很多护航战斗机就无法陪伴轰炸机群飞到波士顿,甚至得提前返航。那么轰炸机群在返航的时候就得不到战斗机的掩护,后果是难以想像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返航的航线向外海挪了大概150海里,这会使轰炸机多飞大概300海里,而护航战斗机只需要返回百慕大群岛,实际上只多飞了50海里而已。另外,在拆掉了一些设备,减轻了重量之后,护航战斗机的空战时间多了5分钟,这可以保证护航战斗机参加3次空战。这次轰炸行动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密,力争在进入的时候不遭到拦截,同时尽量避免在返航的时候遭到拦截。
  飞行员的怀疑归怀疑,可是轰炸行动是必须要进行的。罗云冲也没有改变决定的想法,迟早,战略轰炸机部队都会去对付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迟早,他都要面对这样的挑战,而部队越早适应了战争,那么就能够越快击败敌人,拖下去绝不是个办法。
  实际的情况要比罗云冲以及飞行员的预料好得多。
  当时,美国的情报部门已经知道唐帝国战略航空兵在古巴聚集了大量的重型轰炸机,可是却无法确定这批轰炸机将要轰炸哪座城市。在此之前,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还从来没有遭到过轰炸,因此美国的情报部门并没有想到即将遭殃的是核心城市圈最北面的波士顿,反而认为南面的华盛顿,巴尔迪摩,费城很有可能是打击目标。在24日,也就是轰炸的前一天,美军还特意加强了华盛顿与费城的防空力量,将更多的战斗机部署在了华盛顿南部的机场上。
  轰炸机群的导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利用两组导航数据之后,航向的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当机群飞到了长岛东部海域上空的时候,还接收到了美国地方广播电台的信号呢。更重要的是,25日是圣诞节的第一天,大部分美国工人都获得了难得的休假机会,另外驻扎在东北部地区的美军也有大部分官兵在休假,甚至有部分官兵回家与亲人过圣诞节去了。当时,没有任何人会想到,波士顿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轰炸机群在下午四点半左右与护航战斗机会合,此时飞在最前面的第1编队距离波士顿大概还有700公里,机群位于北卡罗来纳州东部的海洋上空,大概还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机群就能到达波士顿了。
  五点半,在距离波士顿不到250公里的时候,机群接受到了美国地方广播电台的广播,当时播放的还是一段轻音乐呢。毫无疑问,美国人没有任何的准备工作,带队长机的机长也松了口气。
  五点五十分,轰炸机群在8000米的高空进入了美国本土上空,随即就开始降低高度,此时机群距离波士顿不到100公里了。
  六点过五分,第1编队在2000米高度上到达波士顿上空,机群迅速转向,朝着市区东北方向的梅德福区飞去,这是第1编队的轰炸目标,而第2编队就在后面大概20公里处,5分钟之内就将到达波士顿上空。
  此时,美军才发现了突然杀到的轰炸机群,当时美军的雷达几乎都是部署在东部的沿海地区的,因为美军一直认为,敌人的舰载轰炸机是最大的威胁,所以重点防御方向是东面,没有人想到,重型轰炸机群会直接从南面的陆地上空杀来。
  六点过八分,在美军的高射炮开始盲目射击的时候,第1编队到达了目标上空,领队长机上的导航员首先确定了地面的标志物,随即轰炸机被交给了投弹手控制,两分钟后,领队长机投下了挂在弹舱里面的8吨燃烧弹,紧随气候的10个中队的另外119架轰炸机也迅速的投下了燃烧弹。
  在第1编队向东转向,准备从大海上空撤退的时候,第2编队也到达了目标上空,在阿灵顿区上空投下了近千吨燃烧弹。其他的编队也陆续到达,轰炸行动从六点过十分开始,一直到八点三十五分,第10编队的7个中队的轰炸机投下了燃烧弹之后,轰炸才算结束。
  整个轰炸行动持续了两个小时二十五分钟,1041架轰炸机在波士顿上空一共投下了8328吨燃烧弹。当时唐帝国宣称一共投下了一万吨燃烧弹,当然,这只是稍微夸张了一点而已,而且一万吨燃烧弹的震撼效果肯定要比8328这个阿拉伯数字强得多吧。
  在整个轰炸行动中,只有3架轰炸机在投弹前被高射炮击中,没有来得及投下炸弹。另外,还有2架轰炸机在投弹之后被高射炮击落,5架轰炸机严重损毁,没有能够反回古巴的机场,都在距离百慕大群岛300海里范围之内迫降,大部分机组成员都被远程水上巡逻机给救了回去。
  八点四十分,飞到了海洋上空的第10编队的领队长机发出了轰炸获得全面成功的红色信号。而此时,已经在两个半小时前返航的第1轰炸机编队在弗吉尼亚州外海遭到了美军夜间战斗机的疯狂拦截。
  轰炸机群返航的时候并不顺利,虽然只具备昼间作战能力的护航战斗机并没有提前撤退,而是在指挥机的引导下勇猛的抵抗着美军的夜间截击机,但是护航战斗机在夜间的拦截效果差得出奇。前面3支轰炸机群在遭到第一轮拦截的时候就损失了8架轰炸机,这比在波士顿上空被击落的轰炸机总数还要多呢!
  美军一共组织了两次大规模拦截,出动了至少250架夜间截击机,如果不是当时将返航航线向东挪了150海里的话,恐怕还要遭到两次拦截。到半夜,轰炸机群陆续返回了古巴的时候,罗云冲才拿到了损失报告。
  返航时,有6个编队遭到了拦截,一共有14架轰炸机被击落,而飞行员自行报告击落了至少30多架美军的夜间截击机,其中一大半是被轰炸机的自卫航炮给干掉的。而在被击落的这14架飞机中,实际上只有10架轰炸机,另外4架是罗云冲苦心搞出来的指挥机。为第1编队提供支持的2架指挥机都被击落,当时第1编队的损失也最大,另外还有5架轰炸机被击落。另外还有17架轰炸机没有返回古巴,而是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海域迫降。飞行员在出发前都收到了命令,如果没有能力返回古巴,就应该去最近的百慕大群岛,尽量靠近岛屿,在海上迫降后等待救援。
  相对而言,战损率实际上并不大,真正被美军当场击落的轰炸机一共才19架,战损率不到2%,算上在海上迫降的19架轰炸机,战损率也不到4%。相对于这次轰炸所取得的成果,这个战损率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波士顿的大火少了三天三夜,最后不是被扑灭的,而是自然熄灭的。三分之二的市区被烧成了废墟,当时大部分市民都在家里进晚餐,或者是准备用晚餐,根本就来不及疏散,至少有18万人被烧死,3万多人失踪,30多万人被烧伤,近80万市民成为了战争难民。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次轰炸产生的伤亡,甚至超过了考文垂三次轰炸的总伤亡!
  这是波士顿遭到的唯一一次大规模轰炸,在此之后,这座城市也没有值得再次出动成百上千架轰炸机进行轰炸的价值了。更重要的是,超大规模的集中轰炸理论得到了正式,等待着其他城市美国市民的将是一个比炼狱还要残酷的未来!
第二十八节
用光所有燃烧弹
  “千机大轰炸”获得了成功,这不但是对战略航空兵的鼓励,更是给整个帝国打了一支兴奋剂。这次轰炸行动的战报发回去后,在帝国时间二十六日下午,帝国政府就公布了这一重大捷报,次日的所有晨报的头版头条都是对这次轰炸的介绍,而且编辑都统一采用了“千机大轰炸”,或者是“万吨燃烧弹”的标题。
  如果提出“制空权”的杜黑还活着的话,那么他肯定会将这次轰炸行动当作对“制空权”最有力的解释与左证。一次轰炸就摧毁了一座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恐怕再也不会有任何人怀疑战略轰炸的强大毁灭能力了。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轰炸之后,所有人都开始相信,战略轰炸能够击败美国,也能够摧毁美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