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2/735

  歼灭美军大西洋舰队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了回去。最先收到消息的是正在百慕大岛上组织陆战队攻打哈密尔顿港的韩绍锋,随即远在金斯敦的罗云冲也收到了消息,在天亮前,也就是帝国本地时间八日傍晚的时候,甘永兴与聂人凤也收到了这一重大捷报。
  对韩绍锋来说,现在他可以放心大胆的攻打百慕大群岛了,只要舰队继续为他提供防空掩护,阻挡美军的岸基轰炸机,直到他修好了岛上的机场,就没有别的任何力量能够威胁到他。至于岛上的那点美军,韩绍锋还真没有放在眼里,而且在大西洋舰队完蛋之后,防守百慕大群岛的美军还有斗志吗?
  对罗云冲而言,干掉了大西洋舰队的意义就要重大得多了。首先他不需要再为后方航线的安全担心,甚至不需要为大西洋上的运输航线担心,除了潜艇之外,美军已经没有几艘像样的战舰了。其次,他不再需要考虑为舰队,甚至为陆战队提供大量的作战物资,而可以将运力用来运送更多的燃烧弹,轰炸机,以及各种保障物资与设备,甚至还可以分一部分运力给古迅雷,让古迅雷在墨西哥战场上能够推进得更快一点。第三,随着巴哈马群岛上的机场建成,再加上部署到百慕大岛上的护航战斗机,现在罗云冲的轰炸机可以对付波士顿以南的任何一个美国的城市,而不需要担心是否能够得到护航掩护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舰队在歼灭了所有的敌人后,制海作战已经是次要行动,舰队可以转为对陆作战,至少可以出动舰载战斗机为轰炸机群护航,这不但提高了轰炸机群的打击范围与打击能力,同时还增强了打击美国本土的力量。
  对帝国海军而言,这次胜利的意义就更为重大了。美国大西洋舰队是最后一支可以在海上与帝国海军舰队作战的部队,随着大西洋舰队覆灭,帝国海军已经成为了唯一一支可以控制全球海洋的海军,至少在未来二十到三十年之内,没有任何一支海军能够威胁到帝国海军的地位,整个世界的海洋都在帝国海军的掌握之中。这也是自三百多年前,帝国海军击败了欧洲各国海军之后,首次控制全球海洋!
  击败了最后一个敌人后,海军已经赢得了海上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对于当时比较紧张的陆海关系,以及与即将成立的空军,国防部有牵连的问题时,都给了海军更多的砝码,让海军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这至少可以让聂人凤在首相面前有更多的底气,为保证战后海军的利益提供帮助。
  海军的战斗并没有结束,击败了海上的敌人并不等于就击败了所有的敌人。在歼灭了大西洋舰队之后,海军该何去何从,成为了当时一个焦点问题。另外海军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还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也是所有人都关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直接关系到了战后帝国海军的发展,即在控制了全球海洋之后,帝国海军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由海到陆”的海军发展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由聂人凤亲字提出来的,该思想的核心就是将舰队部署到敌人的家门口去,利用海军关上敌人的大门,将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而确保帝国的根本利益。
  表面上,这套军事思想与风帆时代帝国海军的发展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当时帝国海军也是杀到了敌人的家门口,把敌人堵死在自家的院子里,从而达到了控制全球海洋,并且维持了长达近2个世纪的海上霸权。可是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海军思想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在风帆时代,海军的敌人就是敌人的海军。这话说起来有点拗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当时所谓的“到敌人家门口去”的战术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封锁敌舰队驻扎的港口,将敌舰队堵死在港口里面,从而控制海洋,其本质是要控制海洋,而不是通过海洋来控制陆地。在聂人凤提出的这套海军思想中,核心是在控制了海洋之后,前去控制陆地,也就是说,从海上出发,去控制陆地才是真正的目的。这种本质上的区别就决定两种海军发展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
  当时,聂人凤提出的海军发展思想也正好切合了帝国未来的利益。在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海上强国之后,帝国海军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对手。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海上向帝国挑战,全世界的海洋都在帝国的掌握之中。可是,这并不表示帝国没有了对手与敌人,很明显,帝国与德国迟早要分道扬镳,甚至有可能成为敌对双方。那么,海军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通过分割俄罗斯,加上波斯帝国所起到的缓冲作用,帝国与德国很难在地面上直接对抗,因此,冲在最前面的仍然是海军。德国并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就算有世界上最多的潜艇,可是潜艇最多只能破坏制海权,而不可能控制制海权。因此,德国海军根本就不佩成为帝国海军的对手。那么,帝国海军的下一个任务自然是去压缩所有对手的生存空间,用聂人凤的话来说,将前线推进到敌人的海岸线上。
  当时,帝国与德国还没有翻脸,因此聂人凤的这一主张也不是很明确,帝国首相更不会大张旗鼓的宣扬进攻性的海军思想。可是聂人凤的目光相当长远,可以说,他当时提出的海军军事思想为战后数十年帝国海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了帝国海军数十年来一直是唯一的全球性海军奠定了基础。
  最无法肯定的还是聂人凤这套海军军事思想的适用性,因此就需要在战争结束之前,通过实战来检验,并且在战争中找出毛病,加以改进与完善。这就是帝国海军在战争末期的任务:从海上出发,将战线推到敌国的海岸线上去!
  歼灭大西洋舰队,而帝国海军转型铺平了道路,在没有海上敌人之后,海军可以将所有的力量都用于检验新的军事思想。从这个角度看,聂人凤能够在这个时候提出海军的新思想,也正是因为联合舰队击败了最后一个对手,夺取了最后一片海洋的制海权。这就是击败大西洋舰队对帝国海军产生的重大影响。
  当然,对帝国而言,击败大西洋舰队的意义也非常重大,特别是对帝国内部的一些人来说,在大西洋舰队从海上消失之后,就再也没有理由提出与美国媾和。
  在28年的时候,帝国内部就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在要不要彻底击败美国,以及用什么方式击败美国的问题上,就连薛希岳都无法压住反对者的声音。当时最悲观的估计是战争还要持续3年以上,才有可能最终击败美国。而对大部分帝国的百姓来说,再承受3年的战争之苦,这明显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其他国家都开始纷纷转型,德国与波斯隔岸观火,甚至连很多战败国都开始了战后重建工作的时候,大多数的帝国百姓都认为,应该尽快结束战争,恢复平常秩序,而不是一直将帝国的资源用于战争,帝国也没有义务单独去击败美国。
  对于国内民众的反对,薛希岳是不可能用强权镇压的。当时薛希岳本人也清楚,战争拖下去对帝国没有任何好处。与德国,波斯的谈判毫无进展,这两个国家摆明了作壁上观,都希望用美国这个战争泥潭来拖垮唐帝国,从而在战后的世界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甚至连波斯帝国这个唐帝国的传统盟友都不愿意大规模的介入对美战争,只是承诺为帝国提供更多的石油等战争资源。德国就更不用说了,在唐帝国做出了很多重大让步之后,都不愿意出兵美洲,而是把钱花去建造更多的战舰,想与唐帝国争夺世界霸权。
  在要不要彻底击败美国的问题上,薛希岳也很犹豫。毫无疑问,如果留下一个完整的美国,那么要不了30年,也许20年之后,美国就将再次成为帝国的头号对手,其威胁性甚至比德国还要大。如果不能彻底击败美国,或者是让美国无条件投降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分裂美国,也就达不到彻底解决威胁的目的。
  对政治家来说,牺牲多少军人是次要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投入与收益谁更大一点。这是个很难以衡量的问题。彻底击败美国的投入肯定相当巨大,可收益也绝对不小。如果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那么薛希岳就很难做出决定了。
  当时,最理想的结局就是美国意识到他们已经彻底的输掉了战争,因此无条件投降,这样就可以避免让帝国付出更大的战争代价,而且还能够把德国与波斯排除在美国之外,从而打击这两个潜在的对手。可问题是,要怎么才能够让美国意识到已经输掉了战争,而且让美国总统知道,不投降,美国就将被彻底的摧毁呢?
  歼灭大西洋舰队是一个契机。虽然美国国土辽阔,本土资源极为丰富,在不依靠海外资源的情况下都能够坚持下来,但是美国本身仍然是一个海洋型的国家,而且是众多大国中唯一一个面向两大洋的国家,其最发达,繁荣,工业与人口最集中的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失去了海军的保护,美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如同一个没有穿铠甲的士兵,根本就没有任何安全可言。
  十二月中旬,薛希岳的秘密特使就去了哥伦比亚,当时哥伦比亚还没有加入同盟国集团,是战争中的中立国,唐帝国与美国都在这里设有大使馆。也就是说,这时候薛希岳就在设法与美国接触,希望美国能够理智的选择投降,而不是顽抗到底。这也是第一次就美国投降的问题,双方进行了正式的秘密谈判。当时谈判是严格保密的,帝国内阁知道谈判这件事的人不超过5个人,而且战后帝国政府也一直没有公布相关的文件,至于双方谈了些什么,外界流传的都只是传闻而已。
  美国大西洋舰队被歼灭,也是大战的重大转折点之一。从此开始,美国失去了任何战略反击能力,完全转为被动挨打。表面上,歼灭大西洋舰队与战略轰炸没有太大的联系,可实际上,正是在大西洋舰队被干掉之后,帝国陆海两军的重点就全部转移到了战略轰炸上来,也正是通过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最终让美国全面转入了本土的战略防御作战。在后来持续了数个月的战略轰炸之中,美国从始至终都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反击。因此,在大西洋舰队被歼灭之后,战争正式进入了收尾阶段,也就是所谓的战争末期。
  这是谈仁皓在大战期间指挥过的最后一次海战,也是他在帝国海军中,以前线司令官的身份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从21年战争爆发,到28年底,在七年零四个月中,谈仁皓指挥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几乎参加了所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虽然谈仁皓并没有指挥歼灭大西洋舰队的两场战斗,但是他却是这场战役的帝国舰队总指挥官。对他来说,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吧。
  与谈仁皓辉煌的结局相对应的是斯普鲁恩斯的惨淡收场。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斯普鲁恩斯在海战中随同“中途岛”号航母一起殉国了,可他并没有阵亡,而是被救了起来,并且在次日就到了纽约。这也是斯普鲁恩斯指挥过的最后一次战斗,败得最惨的一次战斗。当然,归根结底,失败的责任并不在他的身上,他只不过是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而已。
  延续了七年零四个月的大规模海上战争也就此结束,谈仁皓在十日的时候就收到了率领舰队返回帝国的命令,可是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并没有在此时结束,其他地方的战火还在继续燃烧着,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由罗云冲指挥的对美战略轰炸!
第二十一节
全面轰炸
  在帝国海军舰队取得了最后胜利的时候,海军的承诺也正在逐步兑现。
  从28年下半年开始,帝国海军就将重点放到了后勤保障上来,当时几乎所有大型战舰的建造项目都被取消,或者是终止。同时,军购项目也做了重大调整,而在海军的发展中,建造商船排在第一位,随后是弹药,战机,后勤保障船只,基地维持与扩大,人员培训。这些都属于后勤保障的范围。也就是说,从28年下半年开始,帝国海军就不再扩大舰队规模,而是为其他的军种,或者是兵种服务。
  当时帝国在商船方面也采用了标准化的建造模式,其建造方式与美国的“自由轮”,“胜利轮”比较类似,即大量采用标准零件,标准技术,以及标准工艺提高建造效率,承担商船建造工作的船厂的工人也是轮番作业。在25年,也就是战争最紧张,最需要扩大运输能力的时候,一艘运载能力近万吨的商船的船台建造周期不到三个月,到26年,这个时间缩短到了一个半月,其中在26年底下水的“乙1127”号万吨轮只花了38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船台建造工作,随后进行了6天的栖装,就正式投入了航运。
  在整个战争期间,帝国一共有十多家造船厂,数十个船台在日夜不停的建造着万吨轮,帝国的海运实力也是翻着筋斗增长。战争爆发前,帝国海军只有126艘军用货轮,另外还有2148艘商船,登记总载重吨为2164万吨。到24年,帝国海军已经拥有了1231艘货轮,商船达到了3741艘,登记总载重吨为4317万吨。到27年底,帝国海军拥有2142艘货轮,商船4572艘,登记总载重吨为6412万吨。到了28年6月底,登记的总载重吨已经超过了7000万吨!
  表面上,这个数字相当的庞大,可是实际上,从27年开始,也就是随着帝国将战线向前推进的时候,商船的损失数量开始增加,同时需要承担的海上运输工作也急剧增加。按照当时帝国统计的结果,到27年底的时候,至少需要12000万载重吨的运输能力才能够满足所有的海运要求,可实际上,当时只有不到7000万载重吨的运输能力。而随着进攻美洲大陆的战斗开始,特别是在展开对美战略轰炸之后,需要的总载重吨将达到15000万吨,如果考虑到今后进攻美国本土,在美国打一场地面战争的话,那么需要的总载重吨将超过20000万吨。而到28年6月底,海运能力甚至不到需要的一半!
  为了缓解海运的压力,除了继续建造更多的运输船之外,其他的办法也是不可少的。比如,当时帝国就与德国,波斯达成了物资交换协议。即帝国向这两个国家提供物资援助,然后将交换获得的物资运送到前线去,这样就缩短了后勤保障线路的长度,大大降低了对海运的要求。
  当时唐帝国与波斯帝国达成了好几项长期以货易货的贸易协定,即唐帝国向波斯帝国出售的所有武器装备,以及其他的物资都不需要波斯帝国用硬通货支付,而只是需要用等价的物资支付。主要的物资就是石油,以及精炼后的汽油,柴油,重油等。这些物资都直接在波斯帝国的港口装船,走地中海-大西洋航线,将物资直接送到前线去。可以说,在28年的时候,不管是舰队,还是航空兵,以及地面的坦克车辆,烧的燃料几乎都是直接从波斯帝国运来的,而不是从帝国本土运来的。而从亚历山大港,或者是贝鲁特港到圣地亚哥的航线长度只有从帝国本土到巴拿马城的航线长度的三分之一,仅此一项,就至少减少了上千万载重吨的海运需求。
  同样的,帝国与德国也有类似的协议。当时德国欠下了巨额的战争债务,而帝国就是德国的最大债权国。虽然大部分的债务都属于长期债务,但是德国总得偿还欠债。为了缓解前线的压力,帝国通过削减部分债务,让德国接受了易货抵债的偿还方式。即直接向帝国提供物资来偿还欠债,而这些物资都是直接运送到了美洲前线的。从28年初到28年6月底,德国就提供了大概55万吨的弹药,20万吨的食品,5万吨的药品以及生活用品。这些物资都是直接走大西洋航线运到美洲战场的,这至少减少了数百万载重吨的海运需求。
  通过这些办法,海军的海运能力暂时还能够满足前线的基本需求,可是要达到最大需求,那还得建造更多的运输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成为了帝国海军28年6月之后,直到战争结束时最为重要的工作。当时,聂人凤定下的28年下半年造船计划中,光是万吨轮就需要建造至少750艘,而且还得做好在29年上半年建造1500艘的准备工作。虽然商用船只的建造难度要比战舰低得多,可是要在一年内建造2250艘万吨轮,恐怕当时还真没有人敢相信这会最终实现。
  除了海运之外,其他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成为了海军在战争末期的重要任务。比如弹药生产。
  当时,陆军的弹药生产是无法满足战争需要的,而且一直以来,就是海军负责战略部队的弹药生产任务,而随着战略轰炸全面展开,对弹药的需求量肯定会翻倍提高。当初在对日战略轰炸的时候,海军就多次尝到了弹药不够的苦滋味,这次自然是早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27年下半年开始,为海军提供弹药的几家大型兵工厂都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其中以青岛兵工厂最为积极,在27年就增加了三条生产线,其中两条是燃烧弹生产线。同时还在英国建造了一条新的燃烧弹生产线,28年的时候,还将生产线建到了美洲,可以说是紧跟军队的步伐,向最近的军队提供弹药支援。
  其他的几家兵工厂也相当积极,在青岛兵工厂开始向海外扩张之后,这几家兵工厂也都采用“就近原则”,在前线战区建立弹药生产线,为军队直接提供弹药,从而降低了海运压力。比如,当时在圣地亚哥的燃烧弹生产线所需要的原料几乎都没有从帝国本土运送,汽油是来自波斯,钢铁来自欧洲与巴西,硫磺与硝石是本地产的,其他需要的一些特种原料都是从附近的同盟国采购的。
  为了给弹药生产线提供原料,还在前线建立了大量的工厂。比如,用于生产硫酸与硝酸的化工厂,还有生产炸药的工厂,制造炸弹弹体的工厂等等。这些工厂后来都被转交给了所在国,这实际上就是帮这些国家打下了工业基础。其中很多工厂到现在还在继续运作,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工厂是当年唐帝国为了击败最后一个敌人而建立的,就连建造这些工厂的唐帝国工人,以及在这里工作过的工人都难以想到,数十年后,当初用来毁灭敌人的工厂竟然成为了当地发展的经济动力与工业基础,这也许是战争带来的一点好处吧。
  基地的建设在当时没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可是却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最重大的影响。比如,在唐帝国将巴拿马划为了海军基地之后,巴拿马运河就掌握在了唐帝国的控制之中。在金斯敦与圣地亚哥成为了海军基地之后,牙买加与古巴就成为了唐帝国的附庸国,而且使唐帝国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战后,大部分的军事基地都被拆毁,或者是遗弃,或者是转交给了当地政府改为民用,保留下来的都是大型军事基地,特别是海军基地。而且唐帝国在战后还先后与这些军事基地的所在国签订了租借条约。比如战争结束后不久,新成立的古巴政府就以每年一元的象征性价格将当时用来临时关押战俘的关塔那摩军事基地无限期的租借给了唐帝国,而圣地亚哥的租期也长达20年。当时古巴政府向唐帝国出租军事基地的主要目的是要利用唐帝国的驻军来稳定国内局势,同时保证国家的安全,另外数万驻军给当地带来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毕竟军人都要吃饭,穿衣,而且这些基本上都在本地采购。
  其他很多国家在战后为了保证国内的稳定,并且保证国家的安全,都采取了相同的办法。比如牙买加就将金斯敦租借给唐帝国50年,每年的租金也不过就10万元而已。而驻扎在金斯敦唐帝国军人每年能够给当地带来2000万到数十亿不等的经济收入,再加上后来军属随军的政策出台后,金斯敦简直就成为了帝国军人的头号海外旅游与度假胜地。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网络化的军事基地,这也成为了帝国全球扩张的基本保证。可以说,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是唐帝国与军事基地所在国共同利益的表现,可是谁也不会想到,正是唐帝国的再次全球扩张,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数百个军事基地,最终导致唐帝国在战后连续卷入了数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从而使唐帝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后勤保障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件工作,那就是人员培训,特别是航空部队的人员培训,既包括飞行员,又包括地勤人员。
  在罗云冲组建北美洲战区司令部的时候,帝国航空兵中的轰炸机飞行员的数量是相当紧缺的。按照规定,完成了50次作战任务的轰炸机飞行员都可以选择退役,并且领取退役补偿金。当时,有至少一半的飞行员选择了退役,结果导致在罗云冲需要扩大战略轰炸机部队的规模时,却找不到足够数量的飞行员!
  无奈之下,帝国海陆两军都只能用高薪反聘已经退役的飞行员重新服役,而治本的方式还是扩大飞行员的训练机构,培养更多的飞行员。当时主要的培训工作是由陆航负责的,可是战略打击部队仍然在海军的编制之内,而且该部队肯定会参加对美战略轰炸,所以海军的人员压力也不小,特别是在罗云冲去陆航的时候带走了大批的飞行员之后,海军更需要抓紧时间培训飞行员。
  因为航空兵迟早要独立成为空军,当时陆军与海军达成了协议,共同推进人员培训,而不是由哪方单独承担人员培训的压力,毕竟这是吃苦不讨好的事情,却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按照聂人凤与严定宇达成的口头协议,陆军负责六成五的人员培训工作,海军负责另外三成五。相对而言,海军出的力不算最多,可是也相当重要。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已经将罗云冲顶到了最前面去。特别是在首相基本上明确不在美国打地面战争之后,陆军与海军统一了方向,统一了口径,而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就只有罗云冲的战略轰炸!
  从十一月初到十二月底,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罗云冲可以说是当时最忙碌的一个人了。十一月,战略轰炸逐步走上了正规,特别是随着巴哈马群岛上的机场陆续投入使用之后,战略轰炸的范围逐步扩大。同期,罗云冲手里的战略轰炸机群规模也在稳步扩大。到十二月上旬的时候,罗云冲已经掌握一支可以将美国东南部所有城市都炸成废墟的强大打击力量。
  当时,部署在前线的“鹏”式轰炸机达到了600架,其中一大半是新补充的。“狼鸠”式轰炸机超过了1200架,几乎全是新制造的,或者是送回工厂进行过翻修的。另外,护航战斗机的改造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至少有12个中队的“游隼”进行了改造,另外还有超过500架的“游隼”正在接受改造。而按照哈飞方案进行改造的“游隼”也将在十二月底之前投入实战。
  准备工作陆续到位,十二月十日,也就是在谈仁皓收到回国命令的时候,罗云冲正式下达了“全面轰炸”的命令,对美战略大轰炸全面开始了!
第二十二节
显示决心
  十一日,罗云冲手下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就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袭击。用罗云冲的话来说,这次轰炸行动不是要炸毁多少美国的工厂,炸死多少美国的军人与工人,而是要显示出帝国航空兵彻底摧毁美国的决心,要让美国人意识到,如果不选择投降,那么他们的末日就即将到来。
  这次代号为“决心”的轰炸行动是由首相直接下达的,当然,首相只是提出了一个大概的要求,然后交给了罗云冲,由罗云冲具体组织实施。可以说,这是趁歼灭了大西洋舰队的机会,再次打击美国人战争决心的一次重大行动。
  具体的任务是在八日的时候送到了罗云冲手里的,当时罗云冲也正在为联合舰队大获全胜而高兴呢,收到了从首相府发来的电报后,罗云冲立即就明白了首相的意图。美国政府肯定会封锁大西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消息,而真正能够打击美国军民士气的还是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到十日的时候,罗云冲已经完成了轰炸行动的部署与策划工作。这次,他准备将能够飞起来的所有轰炸机全都投入战斗。也就是说,他要一口气投入1800架轰炸机,并且出动12个中队的432架战斗机为这些轰炸机护航,同时对三座美国的大中型城市进行覆盖式轰炸,用烈火烧毁美国人仅存的那一点点信心。
  后勤准备工作的压力最大,不说别的,要在两天内运送,储备足够的弹药与燃料,这就足够让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后勤保障军官头痛的了。
  600架“鹏”式轰炸机,一架携带8吨燃烧弹,那就是4800吨。1200架“狼鸠”式轰炸机,一架携带5吨燃烧弹,那就是6000吨。另外,432架护航战斗机平均每架需要至少500公斤的弹药,加起来也有数百吨了。这些弹药如果都用载重5吨的卡车运送的话,可以装满2100辆卡车了。而这些物资都需要在两天之内由港口运送到机场去,一辆卡车一天最多跑两到三趟,前提条件还是得安排两个司机轮番驾驶。因此,至少得出动500辆卡车来运送弹药。如果算上在装卸货物时耽搁的时间,卡车出的故障等等,那就得至少安排800辆卡车运送。
  弹药还是小问题,真正麻烦的是燃料。一架“鹏”式轰炸机一次将要消耗18吨燃料(如果减少弹药携带量,甚至可以装上22吨燃料),600架就需要10800吨燃料。一架“狼鸠”式轰炸机出动一次需要8吨燃料(实际上,很多时候为了提高航程,都会携带12吨燃料,减少3吨弹药),1200架就至少需要9600吨燃料,而按照罗云冲当时部署的轰炸行动,需要准备14400吨燃料。432架战斗机还需要数百吨燃料。因此,总共需要运送近26000吨航空汽油!
  这些燃料都需要从港口运送到机场,在后方的大基地里,比如在关岛,都有直接的燃料输送管道从港口连接到机场,可是在当时的前线地区,还没有燃料输送管道,只能够依靠卡车运送。航空汽油极易挥发,很容易燃烧爆炸,比运送柴油与重油麻烦得多,都需要特种燃料运输车辆运送。当时,在前线一共就只有1000部左右的特种燃料运输车,而这点车辆是无法在两天之内将所有的燃料都运送到机场去的,因此只能够将汽油装到油桶里,用卡车运送。
  对任何人来说,这些后勤保障工作都是相当艰巨与烦琐的,也幸亏当时罗云冲手下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后勤保障军官,不然的话,恐怕早就乱套了。其实,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前线战场上的现实情况。
  真正参加轰炸行动的官兵并不是很多,包括地勤人员在内,也就不过5万人而已,而在后方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官兵,包括港口内的海军官兵,加起来已经超过了15万人。也就是说,3名后勤人员支持1名作战人员。如果将地勤人员也算入后勤保障人员的话,那就是6名后勤人员支持1名作战人员。表面上,这个比例很夸张,可是这却是严重偏底的。在对日轰炸中,就算不包括运输船队的人员,这个比例也是10比1。而在欧洲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2比1。也就说,当时罗云冲手里仍然严重缺乏后勤保障人员。
  另外,前线机场本身的储备能力也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古巴东南部地区,因为距离美国本土太近,经常会遭到美军战机的偷袭,计划在前线机场修建的弹药库,燃料库的工作都暂时搁置了下来。原本罗云冲计划修建地下弹药库与燃料库,可是工程规模太大了,需要出动好几万的工程人员,陆战队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工程兵,而且花费也相当巨大,随着今后逐步夺取了制空权,把美国航空兵打爬下之后,地下仓库的意义就不再明显了。因此,韩绍锋认为只需要坚持到击败美国航空兵,就可以在地面上修建弹药库与燃料库,这不但方便,而且快捷,花费也不多。也就是说,当时前线机场最多只能储备防空战斗机所需要的燃料与弹药,而不会储备太多的物资,以避免在轰炸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后勤工作只能逐步完善,这是急不来的,当时罗云冲也就只能够因陋就简,无法提出更高的要求了。实际上,等到战略轰炸全面展开之后,后勤保障仍然是限制轰炸规模的主要问题。可以说,在轰炸走上正轨之后,罗云冲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后勤保障上的问题,而不是去指挥轰炸行动!
  在加紧进行后勤准备的时候,行动策划工作也在迅速展开。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轰炸目标。1800架轰炸机足以对三座大中型城市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了。当时罗云冲也明确了轰炸要求,即挑选一座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两座人口在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轰炸机分成三批,同时轰炸这三座城市。而到底挑选哪三座城市,这就是参谋应该去做的事了。
  最后确定的1号目标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这是一座人口有80万的大城市。600架“鹏”式轰炸机负责去摧毁这座城市,而为其护航的是部署在新普罗维登斯岛上的五个中队的战斗机。因为天气对轰炸行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十一日当天夏洛特的天气恶劣,不适合轰炸的话,那么轰炸“备用”目标,即亚特兰大。亚特兰大的价值实际上比夏洛特更大,只是之前已经遭到过几次轰炸了,所以罗云冲没有将亚特兰大当作头号轰炸目标。
  2号目标是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逊。这是密西西比州的州府所在地,同时也是一座拥有30万人口的城市。负责轰炸任务的是550架“狼鸠”,部署在古巴的三个中队的战斗机为其护航。
  3号目标是新奥尔良,这是第五次轰炸新奥尔良,750架“狼鸠”集体出动,由四个中队的战斗机护航。
  也同样因为存在着天气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塔拉哈西与蒙哥马利为备选目标。而具体的轰炸任务将在十一日上午,由气象侦察机确定了目标上空的实际天气情况之后,在轰炸机群出发之前大概一个半小时下达。
  以往,罗云冲都尽量把轰炸时间安排在夜间,或者是清晨,尽量避开美军的战斗机。而夜间轰炸的效果也不错,对护航的要求轻了很多。可是这次,罗云冲明确要求在白天进行轰炸,而且今后也要尽量在白天进行轰炸。毫无疑问,这与轰炸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可以说,战略轰炸在摧毁敌人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在对英法的战略轰炸中,就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法国迅速战败,与法国人的战争意志被击垮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英国在最后选择投降,也与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对英国人的抵抗意志的打击有着直接联系。日本最后发生内乱,也是因为战略轰炸彻底的击败了日本人的意志。
  当时,罗云冲在到达了战场之后,就一直在考虑该怎么摧毁美国。而且他很早就想到,如果要彻底摧毁美国的城市的话,不但不可行,而且代价太大。
  当初,为了摧毁日本,轰炸机在日本投下了2000多万吨的炸弹与燃烧弹,而美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三十多倍,城市数量是日本的十几倍,且大部分都是中小城市,大城市相对较少。如果要摧毁美国的所有城市,至少需要2亿吨燃烧弹,光是生产这些燃烧弹就需要花费上千亿的战争经费,超过了帝国28年的军费总额,而且还得让帝国的所有工厂,外带为帝国服务的其他国家的弹药工厂开足马力运作一年的时间。而要投下这么多的炸弹,如果全部使用“鹏”式轰炸机,而且每次都携带8吨燃烧弹,需要出动2500万架次,按照一天出动一次,在一年内完成轰炸行动计算,需要动用近7万架轰炸机。很明显,十年内,帝国都制造不出这么多的轰炸机,而且就算把其他的所有战机,包括战斗机都算上,全部执行轰炸任务,也不可能在一年内投下这么多的炸弹。
  换句话说,用理想条件进行理论计算,都不可能在一年之内通过轰炸摧毁美国的所有城市,就算是只打击美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五大湖地区,都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完成轰炸任务。那么,要想通过摧毁美国的战争物质基础来击败美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罗云冲才明确了轰炸的目的,那就是摧毁美国人的战争意志,让美国选择投降!
  相对而言,昼间轰炸所产生的毁灭性效果,以及对美国人的心理打击要明显比夜间轰炸好得多。这可以让更多的美国人看到大规模轰炸的毁灭性。当然,伴随进行一些夜间轰炸,特别是大规模使用燃烧弹的夜间轰炸的效果也很不错。特别是当城市被烈火彻底吞没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会产生极为沉重的心理打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2/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