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9/735

  如果说上次在巴哈马群岛南部海域与斯普鲁恩斯遭遇的时候,郝东觉还有点顾忌美军的打击能力的话,现在他完全没有任何的顾虑了。
  美军航空兵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低劣素质让郝东觉很是惊讶,说白了,就算是刚出航校的帝国海军飞行员也要比那些美军飞行员更优秀。这从后来很多帝国海军飞行员反映的情况中都能看出来,很多美军飞行员甚至连最简单的空战战术都没有掌握,只知道蛮冲蛮打。如果美军战斗机的性能更好的话,也许这种战术还有点效果,可问题是美军战斗机的性能比“游隼”还要差,比速度,那不是自己找死吗?
  最重要的是,现在第23特混舰队的舰载机部队已经被消耗掉了,就算有三艘航母,可是没有携带轰炸机的航母与没有武装的货轮相差无几,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至少没有打击能力。就算现在郝东觉追上了第23特混舰队,不出动轰炸机,用巡洋舰去炮击美军的航母,斯普鲁恩斯也没有办法用轰炸机来对付第三舰队了。
  正是如此,郝东觉才决心全速追击,如果斯普鲁恩斯逃得不快的话,就有可能在天黑之前追上第23特混舰队,将美军的最后一支舰队送入大海。可问题是,现在郝东觉也只知道第23特混舰队在其东面,不知道具体的位置,也不知道有多远,更不知道斯普鲁恩斯会不会逃跑,那么能否追上第23特混舰队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实际上,就在郝东觉下达向东全速航行之前大概四十分钟,斯普鲁恩斯下达了一道基本上相同的命令,只是他选择的方向是正北。而且,当时第23特混舰队与第三舰队的距离是480海里,这要比郝东觉的估计远得多。
  在与金上将分道扬镳之后,斯普鲁恩斯就多次想要劝说金上将不要去冒险,可当时舰队必须要保持隐蔽航行,不能轻易的发出电报,斯普鲁恩斯也知道自己无法说服金,数次犹豫之后,他都放弃了。很快,斯普鲁恩斯就拿到了金上将拟定的作战计划,而当他看到这份作战计划的时候,他不得不相信,金已经有了去送死的决心。
  在这份作战计划中,第22特混舰队就是一个巨大的诱饵,金将率领舰队全速南下,并且尽量安排侦察机寻找敌舰队的行踪,争取首先发动攻击。可要首先攻击敌舰队的可能性是相当渺小的,因此第22特混舰队将主要负责侦察任务,其侦察结果将同步送给第23特混舰队。而第23特混舰队的任务就是在敌舰队攻击第22特混舰队的时候进行反击,击溃敌舰队。
  这套战术看似没有多大的问题,可其中的问题很严重。之前斯普鲁恩斯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样的战术,可他都放弃了,就因为他知道,这套战术根本就行不通。
  首先是第22特混舰队有没有接近敌舰队的机会。当时,唐帝国舰载侦察机的有效侦察半径可以达到400海里,甚至出现过飞到450海里之外寻找目标的战斗记录。相反,美军的舰载侦察机的有效侦察半径只有350海里,能飞到400海里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这50海里的差距看起来不大,可是却决定了谁首先发现对方。
  其次,敌人至少有一支主力舰队,三支特混舰队,就算是第一舰队,也有两支航母特混舰队,而且当时很多情报都证明,第一舰队在巴哈马群岛南部海域活动,支援陆战队攻打巴哈马群岛,没有出现的是第三舰队,而第三舰队拥有三支航母特混舰队。唐帝国海军舰载机搭载标准是一艘航母12架侦察机,也就是说,第三舰队一共拥有108架侦察机,而第22特混舰队仅仅只有36架侦察机,数量只是对方的三分之一,侦察密度自然就小了很多,就更不可能提前发现敌人了。
  第三,唐帝国海军的侦察机拥有夜间侦察能力,这就给了其舰队司令官更多的选择。最简单的战术就是在白天向南航行,夜间向北航行,利用夜间侦察能力,重点在夜间进行搜索,以提前发现敌人,然后争取在天亮发动攻击。相反,第22特混舰队的侦察机在夜间没有任何侦察能力,也就是说,第22特混舰队不可能在夜间发现敌人,如果双方在夜间相遇,而且这是最有可能的,那么第22特混舰队甚至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也就不可能做好防御准备,将遭到敌人的突然打击。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唐帝国舰队的三支航母特混舰队只需要拿出一半的力量就可以打垮第22特混舰队,而对方的指挥官很有可能留下更多的战斗机执行舰队防空任务,只需要安排最多三分之一的战斗机执行护航任务,就能够确保掩护轰炸机击穿第22特混舰队的防空网。到时候,唐帝国主力舰队上空拥有超过200架的战斗机,不管是第22特混舰队发动攻击,还是第23特混舰队发动攻击,而且都同时派出所有的轰炸机与战斗机,都很难撕开对方的防空网,也就难以击败对手。
  暂且不说双方飞行员的素质差距,还有轰炸机性能上的差距。斯普鲁恩斯就是早就知道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所以才多次避开对手,没有与谈仁皓决战。现在金负责指挥大西洋舰队作战,准确的说,是指挥第22特混舰队作战,很明显,金并不知道对方新式侦察机带来的新式战术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说白了,金本身就没有指挥航母舰队作战的经验,又怎么来指挥第22特混舰队作战呢?
  在收到了电报后,斯普鲁恩斯立即派了一名参谋乘坐水上飞机去了还没有走远的第22特混舰队,希望金上将能够修改作战计划,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可是金的答复很简单也很直接,计划不会修改,第23特混舰队应该抓住机会,而不是继续逃避。
  收到了金的答复后,斯普鲁恩斯几乎绝望了,他不知道金为什么要做这种毫无意义,而且明摆着是去送死的行动,他也不能继续违抗命令。不得已之下,斯普鲁恩斯下达了舰队转向的命令。第22特混舰队将直接南下,而第23特混舰队将加速向东航行,然后在第22特混舰队的东南面埋伏下来,如果唐帝国的舰队出现在第22特混舰队的南面的话,那么第23特混舰队就有机会发动偷袭了。
  可以说,从一开始,斯普鲁恩斯就知道这次的作战行动必然惨败,而且是败得一塌糊涂。可是,他能够让第22特混舰队白白牺牲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就算击败对手的机会不到万分之一,可总有那么一点机会,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没有一丝希望。正是怀着这点希望,第23特混舰队开始南下,斯普鲁恩斯也很快就安排好了航空作战计划,第23特混舰队将隐蔽前进,甚至不会安排侦察机去寻找敌人,这都是由第22特混舰队负责的。
  如果按照计划行动的话,第22特混舰队南下的航行速度应该是18节,这样就能在十九日天亮左右到达可能与第三舰队遭遇的海域,随即派出侦察机,寻找第三舰队。可当时第22特混舰队的航海参谋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舰队南下的航线并没有在安德烈斯海流的影响范围之内,结果在设计航行速度的时候多出了4节,其南下的速度为22节,而不是18节。如果舰队是在海流影响范围内的话,那南下的速度就会是18节。这个错误带来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天之内,第22特混舰队向南航行的距离多出了近百海里,也就是说,将要提前6个小时到达与第三舰队遭遇的海域。也正是如此,第三舰队的侦察机在十九日凌晨就找到了第22特混舰队,而不是在天亮之前才找到第22特混舰队。
  当时,第22特混舰队并没有发现靠近的侦察机,斯普鲁恩斯也不知道第22特混舰队比预定的位置更靠南。在第22特混舰队被发现的时候,第23特混舰队实际上是在其东面,而不是东南面,与第22特混舰队相距大概250海里,与第三舰队的距离超过了500海里。此时,第23特混舰队仍然在继续向南航行。
  金没有忘记他的任务,第22特混舰队按照计划向东南转向,与第23特混舰队靠近,好把敌舰队引到第23特混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内,而直到这个时候,金仍然不知道他的行踪不但暴露,而且还受到了监视。五点多,金下令侦察机起飞,去寻找唐帝国的舰队。这就是那批受到了跟踪的侦察机。随即防空战斗机也陆续升空,而第一批起飞的战斗机就将到最危险的南部空域巡逻。而当时金不知道第三舰队的轰炸机群已经逼近了,结果,第一批起飞的防空战斗机仅仅只有一个中队,12架而已。
  直到这批战斗机与江文翰率领的护航战斗机遭遇的时候,金才知道他的行踪暴露了,而且敌人的轰炸机群已经逼近。随即,三艘航母上的战斗机全部紧急起飞,而且金还下令能够飞起来的轰炸机都尽快离开航母。当时,那些轰炸机上没有挂炸弹与鱼雷,而且也不是去攻击第三舰队的,是返回美国本土的!
  斯普鲁恩斯在第22特混舰队遭到轰炸的时候收到了金发来的最后一封电报,随即就与第22特混舰队失去了联系。而当时第22特混舰队提供的位置信息也不对。斯普鲁恩斯根本就无法通过这封电报准确的判断出第三舰队的位置。他只能立即安排一批侦察机起飞,向西飞行。而这批侦察机根本就不可能找到第三舰队,因为其侦察航线正好位于第三舰队与第22特混舰队之间!
  当然,斯普鲁恩斯没有忘记一件事,那就是让轰炸机群立即带着炸弹与鱼雷起飞,在空中集结待命。轰炸机将不返回舰队,而是去巴哈马群岛的大阿巴丹岛降落。而这批轰炸机首先向西飞行,当斯普鲁恩斯意识到第22特混舰队的位置可能更靠南之后,他立即命令轰炸机群向西南飞行。直到八点过十分,斯普鲁恩斯才收到了由大阿巴丹岛转发来的电报,第22特混舰队的侦察机已经发现了唐帝国海军的第三舰队,而此时斯普鲁恩斯派出的第一批轰炸机群距离第三舰队也只有大概250海里左右而已。
  情报立即发给了前线的轰炸机群指挥官,在舰队官兵们都在等待胜利的捷报时,斯普鲁恩斯却首先想到了逃命,因为他知道,那两批轰炸机不是去击败敌人的,而是去送死的!
第六十三节
绝望的舰队
  战后,有很多人,特别是美国的战史学家在研究斯普鲁恩斯,大概也正是因为斯普鲁恩斯是唯一见证了美国海军在两大洋的战斗,并且经历过这些战斗的美军高级将领吧。在众多的评论中,有很多的争论,可其中有一点则比较统一,那就是从太平洋到大西洋,斯普鲁恩斯几乎完全变了个样。
  从根本上讲,不管是在太平洋,还是在大西洋战场上,斯普鲁恩斯的指挥特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核心仍然是在小心谨慎的前提下寻找机会,然后抓住机会发动进攻,击败敌人,从而获得胜利。这也是当时美国海军自“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之后就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总体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在处于战略防御的情况下,这也是唯一能够扭转战局,并且逐步获得战略优势的办法。
  可以说,在被“赶出”第五舰队之前,斯普鲁恩斯成为了阻挡帝国海军进攻的主要障碍,而他的战术也在太平洋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如果不是斯普鲁恩斯的顽抗,恐怕美国海军会提早一到两年的时间输掉太平洋战争。而斯普鲁恩斯最终没有能够扭转战局,除了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之外,美军在人员补充方面跟不上战争的消耗,也就是官兵素质得不到保证,在战争中急剧下降,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胜利的一方除了拥有优秀的将领,先进的武器之外,高素质的官兵队伍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到了大西洋战场上之后,斯普鲁恩斯受到指责最多的就是他的谨慎,特别是他数次避免与唐帝国海军决战,这在很多人看来,都认为他失去了与敌人决战的勇气。也许,当时斯普鲁恩斯是最不缺少勇气的美军将领,同样的,他也是最清楚,勇气不是决胜的唯一因素,在其他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勇气还会成为惨败的根源。
  真正影响到斯普鲁恩斯指挥的还是官兵队伍的素质,另外美军在航空兵器落后于唐帝国,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当时斯普鲁恩斯的大西洋舰队的战斗力能够与第一舰队旗鼓相当的话,他早就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了,可是,他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支舰队。战后,就连最苛刻的美国战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在28年之前,唐帝国海军航空兵并不拥有决定性的质量优势,特别是在作战飞机的性能方面,不比美国海军航空兵领先多少。而从28年开始,美国航空兵已经很难在技术方面追上唐帝国的步伐了,而标志就是“侦察鹰”与“猎鹰”这两种战机。
  除了在作战飞机性能上的巨大差距之外,当时美军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去了大西洋舰队之后,斯普鲁恩斯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以说,大西洋舰队官兵的素质甚至还不如当初的第五舰队呢。当时,很多飞行员的累计飞行时间还不到200个小时,而第一舰队作战飞行员的平均飞行记录在3500个小时以上,第三舰队作战飞行员的平均飞行时间也在2500小时以上。也许这些僵硬的数据不能说明所有的情况,因为在战斗中,不缺乏菜鸟打下老手的记录,可在衡量一支航空兵的战斗力的时候,这些数据就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菜鸟打下老手,那也只是个别现象,而个别现象是不可能改变总体局势的。
  早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斯普鲁恩斯就已经不对胜利抱任何希望了,就算他仍然在继续指挥舰队作战,他的目的也不是要赢得胜利,而是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能够活着看到战争结束,而不是躺在冷冰冰的棺材里面被送回家乡,或者是永远的被留在大海里。
  这些都让斯普鲁恩斯变得更加的小心谨慎,也让更多的人认为他错过了很多次转败为胜的机会。特别是很多的美国战史学家都认为,如果斯普鲁恩斯能够把握住那几次机会的话,那么大西洋上的战局就有可能逆转,甚至有人妄想从此改变整个战争的结局。暂且不论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当时斯普鲁恩斯真的有机会扭转战局吗?
  在巴哈马群岛南部海域与第三舰队遭遇的那一次,也许是斯普鲁恩斯距离胜利最近的一次,当时他要是直接转向逼近第三舰队的话,那么最好的结果也仅仅是与第三舰队拼个两败俱伤,而且出现这种结果的机会不会超过一成,九成以上的可能都是大西洋舰队被彻底歼灭,唐帝国海军完全掌握大西洋的制海权。就算斯普鲁恩斯当时拼掉了第三舰队,唐帝国海军也有第一舰队,还可以调遣第二舰队过来参战,加上已经服役的一批新战舰,唐帝国海军仍然有足够的实力夺取大西洋的制海权,而美国海军则将因此而失去所有的战舰。如果是这一结果的话,战局会被逆转吗?
  可以说,从第五舰队被彻底歼灭,巴拿马落入帝国手里之后,美国海军就没有任何机会翻盘了。就如同当时谈仁皓给朱荣哲说的那番话一样,唐帝国海军可以承受损失,而美国海军则不能。斯普鲁恩斯在大西洋舰队的前几个月,所做的都是力求保全大西洋舰队,而不是盲目的与敌人决战,最后输掉唯一的本钱。
  这一企图本身并不难以理解,只要大西洋舰队仍然存在,仍然在活动,唐帝国海军就会投鼠忌器,无法全力进攻,这本身就起到了牵制对手的作用,拖延了对手的进攻步伐。如果能够以此坚持一到两年的时间,拖到唐帝国的国力支持不下去的时候,那么美国就可以设法体面的结束战争,而不是彻底战败。可问题是,当时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呢?别说那些后来指责斯普鲁恩斯的美国战史学家,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认为斯普鲁恩斯的消极厌战最终搞垮了大西洋舰队。
  可以说,当时斯普鲁恩斯在战术指挥上出现的变化,都是顺应新的局势所产生的变化。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也正是因为斯普鲁恩斯的积极行动,使帝国海军没有能够按照计划,在28年上半年度打下古巴,浪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他仍然是帝国海军的最大威胁。如果真的让斯普鲁恩斯放手施为的话,也许到28年年底的时候,帝国也无法对美国本土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更不可能夺取大西洋的制海权,封锁美国本土东部地区,出动舰队打击美国东海岸。
  小心谨慎贯穿了斯普鲁恩斯在大西洋舰队短暂的指挥生涯,这次也不例外。在第一批轰炸机群发来被第三舰队防空战斗机击溃的消息之后,斯普鲁恩斯立即就下令舰队停止向南航行,转为向北航行,当时,他没有急着命令舰队加速,因为他还有一支轰炸机群,也许能够击毁第三舰队几艘航母呢。可是很快,斯普鲁恩斯这一点点希望也破灭了,第二批轰炸机群只晚了大概半个小时就发来了被击溃的消息,而且根本就没有能够到达第三舰队上空,没有一架轰炸机成功的投下了炸弹。当时,这两支轰炸机群发出的电报都是通过大阿巴丹岛上的电台转发的,因为距离太远了,轰炸机群根本就无法直接与舰队联系。
  到这个时候,斯普鲁恩斯没有再犹豫了,立即就命令舰队全速向北航行,离开战场。此时是八点五十三分。双方的距离为440海里,而第三舰队将在九点半的时候开始追击第23特混舰队。
  第23特混舰队撤出战斗的航向是12度,速度为31节。而第三舰队追击的航线是87度,速度是30节。按照这种情况,到当天下午五点半左右,双方将达到最近的距离,大概是380海里,到时候,第23特混舰队在第三舰队的东北面,而不是东面。虽然这已经进入了舰载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但是在天黑之前,第三舰队的轰炸机是不可能追上第23特混舰队的。而第23特混舰队根本就没有剩下几架飞机,更没有办法威胁到第三舰队。
  斯普鲁恩斯很清楚这一点,在安排撤退航向的时候,他就已经考虑到了第三舰队会进行追击。可是斯普鲁恩斯并不知道,郝东觉为了确定战果,在追击的时候延迟了大概40分钟。实际上,这延迟的40分钟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要指挥三支特混舰队作战,指挥系统本身就有很大的负荷,当时郝东觉做出的反应已经够快的了。
  到了当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仍然没有侦察机追上第23特混舰队,斯普鲁恩斯也暂时松了口气。到了六点的时候,唐帝国的轰炸机仍然没有出现,到此时,第23特混舰队已经基本上远离了危险。直到七点半,斯普鲁恩斯才下令把速度降低到了24节,主要是当时舰队里的大部分战舰的动力系统都有问题,保持了十几个小时的全速运转,这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哪艘航母上的锅炉爆炸了,那可是大问题。
  同时,几乎到了第23特混舰队南面海域的第三舰队里,郝东觉也在纳闷,他在白天安排了两百多架次的侦察机,可结果仍然没有任何发现。在排除了第23特混舰队向东撤退的可能性之后,郝东觉已经在傍晚的时候安排侦察机向北飞行了。可当时双方的实际距离已经超过了450海里,侦察机根本就追不上第23特混舰队。
  搜索工作一直持续到了二十日的凌晨,郝东觉才不得不停止了追击,同时命令舰队向西南方向,也就是第一舰队所在的海域返航。作战行动也就到此结束,在指挥岗位上坚持了两天的郝东觉也累得快要倒下了。
  正式的战报是在二十日的下午发回去的,当时谈仁皓正在指挥第一舰队支援陆战队攻打马亚瓜纳岛,而且韩绍锋还计划在二十一日的时候登陆克鲁克德岛,加快进攻速度,第一舰队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十九日上午收到了郝东觉发来的战报后,谈仁皓对北面的战斗也不是很担心了。至少,大西洋舰队已经被干掉了一支特混舰队,也许郝东觉追不上决心逃跑的斯普鲁恩斯,可是大西洋舰队在元气大伤之后,也就失去了威胁,根本就不可能阻止帝国海军攻打巴哈马群岛了。
  谈仁皓在后方所获得的情报是相当有限的,郝东觉前后就只发来了两封电报。可是他对战局的判断也比较准确。十九日上午收到了第一封电报后,谈仁皓就判断出,斯普鲁恩斯不会留下来等死,肯定会全速逃跑,而当时双方的距离在450海里以上,就算郝东觉全速追击,也不可能追上第23特混舰队。而在二十日的下午收到了第二封电报后,谈仁皓的猜测得到了正式,而且他还发现了郝东觉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第三舰队如果要截击逃跑的第23特混舰队的话,就不应该直接向东航行,而是应该向东北方向航行,这样才有可能在下午追上第23特混舰队。如果当时第三舰队的航向是45度的话,那么在下午一点左右,双方的距离就只有350海里了,到下午四点左右,双方的距离还将缩短到300海里之内。可以说,郝东觉只想到斯普鲁恩斯会首先向东撤退,而没有想到,斯普鲁恩斯会直接向北撤退,这也算是郝东觉当时的一个严重错误吧。
  不管怎么说,大西洋舰队已经被击溃,在损失了几乎所有的舰载机,以及这些飞机上的飞行员之后,斯普鲁恩斯就算将第23特混舰队带回了诺福克,三艘航母也没有任何的战斗力了。而且,当时最重要的还是打下巴哈马群岛,特别是在韩绍锋加强了陆战队的投入之后,攻占巴哈马群岛的意义比击败大西洋舰队更为重大!
第六十四节
火速扫荡
  巴哈马群岛与西南太平洋上的所罗门群岛有相似之处,可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两座群岛都主要由岩石构成,而不是珊瑚礁,可是巴哈马群岛处于大西洋飓风出现最为频繁的海域,而且受到了多股海里的作用,千百万年来,强风,以及海流的侵蚀,使岛屿的地势变得极为平坦,其最高海拔点还不到70米,没有所罗门群岛上那些地势凶险的山林。这也就注定了巴哈马群岛属于易攻难守型的岛屿,在没有地势依托的情况下,任何部队都难以在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守住岛屿。
  平坦的地势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有大量建设机场的场地,而且岩石地质对建设机场也有很大的好处。这有点类似与琉球岛,以及瓦胡岛。工程兵只需要把地面整平,然后铺上简易的跑道预制件,就可以迅速的铺设出跑道来,而其他的设施也很容易建造,这要比在珊瑚礁上建设机场更为容易,而且机场的承受能力也要强得多,甚至可以直接供重型轰炸机起降。
  当初,谈仁皓提出首先攻打巴哈马群岛就是因为这两个条件,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打下古巴之前,很难绕过美军的防线攻打巴哈马群岛,仅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就足以让任何一支进攻部队头痛了,而这也正是韩绍锋坚持首先打古巴的主要原因。现在,古巴东南部已经在帝国海军陆战队的控制之中了,攻打巴哈马群岛的时机已经成熟,韩绍锋自然不会放过继续推进战线的机会。
  同样的,因为古巴东南部地区沦陷,美军失去了防御巴哈马群岛的屏障,再加上巴哈马群岛本身不具备固守的条件,所以美军在巴哈马群岛部署的防御兵力并不多。当时韩绍锋掌握的情报是,整个巴哈马群岛中,有八座岛屿上有美军防御,其总兵力不过21000人,平均每座岛屿上仅2600人。而美军部署在巴哈马群岛的实际兵力大概是23000人,其中作战人员17000人,防御兵力最多的新普罗维登斯岛上有6500人,而兵力最少的大巴哈马岛上近1200人。
  韩绍锋投入的进攻兵力是一个陆战师与一个独立陆战团,总兵力大概就17500人左右,其中战斗人员15000人,另外还有2500名工兵。看起来,韩绍锋没有兵力上的优势,可却超过了任何一座岛屿上的美军兵力,而且还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外加主力舰队与支援舰队提供的直接火力支援,攻打巴哈马群岛的难度并不是很大。
  在韩绍锋拟定的作战计划中,首先要攻占的是马亚瓜纳岛,当时韩绍锋判断这座岛上大概有2500名美军,可实际上应该是3500人左右,其中战斗人员有3200人。韩绍锋放弃了南面更大的大伊纳瓜岛,主要是该岛距离古巴很近,战略价值不大,而且正因为岛屿面积大,扫荡起来很是麻烦,还会拖延进攻速度,所以没有多少攻打的价值。
  十八日下午,因为天气原因,韩绍锋将登陆时间延迟到了十九日的中午,天气预报表示中午天气将开始好转。美军在马亚瓜纳岛的防御并不强,登陆的问题不是很大。十九日上午,也就在郝东觉集中力量对付大西洋舰队的时候,第一舰队与支援舰队全面轰炸了马亚瓜纳岛,以及附近几座岛屿上的美军基地,随即陆战队就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登上了马亚瓜纳岛,比预定的登陆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
  上岸后,陆战队官兵没有遇到美军的顽强抵抗,甚至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到下午三点的时候,已经有两个步兵团上岸,其中一个步兵团留在了登陆场,另外一个步兵团则在炮火支援船,以及第三特混舰队战舰的支持下开始向岛屿中部的亚伯拉罕贝推进。当天傍晚,陆战队开始攻打亚伯拉罕贝,这也是马亚瓜纳岛上唯一算得上规模大点的战斗。美军一直坚持到了天亮,随后就缴械投降了。而逃到岛屿东部继续抵抗的美军大概有300多人。
  安排了部队继续追击逃窜的美军后,韩绍锋开始策划下一步的进攻行动。当时他还有两个步兵团留在登陆舰上,随时可以出发。韩绍锋根本就没有想到战斗会这么快结束。当陆战队把俘虏,以及敌军阵亡官兵的尸体清点完之后,韩绍锋才知道这里的美军超过了3000人,比他预料得要多得多,可美军的抵抗强度却远比他预料的要弱得多。
  当时韩绍锋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在古巴战场上,以及在墨西哥战场上,美军官兵的战斗意志都是比较顽强的,特别是那些海军陆战队的官兵,很少在弹尽粮绝,或者是受伤无法继续作战之前投降。而守卫巴哈马群岛的就是美国的海军陆战队,而不是陆军的部队。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陆战队也以战斗顽强而出名。难道巴哈马的部队都是二流军团?很明显,这不可能,当时驻守马亚瓜纳岛的正是美国陆战第4师,一支在太平洋上作战了3年,在27年底才调到大西洋来的部队,算得上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最优秀的部队之一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军不战而降呢?
  直到打下了克鲁克德岛,韩绍锋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从八月初,古巴东南部地区沦陷之后,美军就很难通过海运的方式为巴哈马群岛上的守军补给物资了。特别是海航加强了在佛罗里达海峡的战斗巡逻,出动更多的战斗机执行自由猎杀任务之后,以前负责向巴哈马群岛运送物资的小型货轮(大部分都是渔船)基本上都不敢离开港口。而两万多美军,平均一天就要消耗上百吨的物资,而巴哈马群岛各岛屿上并没有多少仓库,储备的物资相当有限。更严重的是,八月是巴哈马群岛最炎热的一个月,也是疾病最多的一个月,很多部队都因为缺乏药品,而导致大量官兵病患缠身,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
  从当时唐帝国海军的一份物资运送记录中也可以看出巴哈马群岛上的美军遇到了什么难题。在占领了马亚瓜纳岛之后,陆战队向岛上紧急运送了500吨干净的淡水,以及25吨医用酒精,还有数吨药品与医疗物资。当时接收这批美军的佩诺诺梅战俘营也有一份记录,在九月底送到的2187名美军战俘中,有545人患有疟疾,816人患有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其他战俘也都有各种流行病症,当时花在这些战俘身上的药品与医疗物资就超过了15吨!
  其他各岛屿上的美军情况好不到哪里去,除了缺少药品之外,新鲜的食品,以及干净的饮用水也严重匮乏。22日,陆战队打下了克鲁克德岛之后,首先送上去的就是药品,食物与饮用水。当时,为了让1300名美军战俘洗干净后由运输船送到后方的战俘营去,就花掉了300多块香皂,以及上百吨的干净淡水!
  到这个时候,韩绍锋也知道,他不是去攻打巴哈马群岛,而是去“拯救”那些被困在岛屿上的美军官兵。为此,在克鲁克德岛上的野战机场修好之后,韩绍锋立即从古巴的陆战队里抽调了一批医官,外加大量的医疗物资,由运输机直接运送过来。并且在克鲁克德岛建立了一个前线战俘收容营,美军战俘将首先在这里接受全面体检,如果有传染病的话,就将先隔离治疗,治愈之后再送到后方的战俘营去,以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更多的人。
  接下来的战斗也就基本上是在收容美军的病患官兵了。
  24日,陆战队打下了卡特岛,收容了2100名美军官兵,其中有82人患有严重的传染病,被单独隔离,后来其中有31人死于传染病,另外51人被治愈。
  25日,陆战队打下了华特林岛,收容了3200名美军官兵,其中有548名重伤员,218人患有严重传染病,最后有284人不治身亡。
  27日,陆战队打下了伊柳塞拉岛与大阿巴科岛,一共收容了5532名美军官兵,其中重伤员与患有严重传染病的2164人,最后不治身亡的有139人。
  29日,陆战队打下了美军防御最坚固的新普罗维登斯岛,也就是巴哈马群岛首府所在的岛屿。收容了4184名美军官兵,最后有438人因为传染病,或者是严重伤势而身亡。
  九月的最后一天,陆战队打下了大巴哈马岛,收容了1134名美军官兵,其中重伤员74人,有21人在医官抢救之前就已经死亡了。而这也是战斗伤亡最小的一次,大部分美军都选择了投降。
  到此,巴哈马群岛战役结束。整个战役中,陆战队阵亡官兵529人,伤3174名,另外还有328名官兵染病。相对而言,陆战队的损失并不是很大,而且整个战役花掉的时间也要比预期的少得多。相反,真正消耗得多的还是弹药物资。
  在整个战役期间,陆战队消耗了大概321487吨的作战物资,虽然比起在古巴的作战行动来说,这个消耗已经算是很少的了,可当时参战的陆战队官兵不到2万人,战役时间不到半个月,平均每人每天消耗物资1.5吨。而在进攻古巴的时候,平均每人每天消耗的物资还不到1吨呢!当然,这些物资并不全是被陆战队官兵消耗的,真正的消耗大户是支援舰队。当时支援舰队仍然隶属于陆战队的编制,因此其消耗的物资也都计算在了陆战队的账上。在所消耗的物资中,支援舰队所消耗掉的弹药就超过了12万吨,燃料近10万吨。也就是说,陆战队的地面部队所消耗的物资实际上不到10万吨。
  除了陆战队之外,联合舰队也是物资消耗的大户。算上第三舰队与大西洋舰队作战时的消耗,整个战役期间,不计算战机损失所产生的消耗,仅弹药与燃料这两项,舰队就消耗掉了40万吨,其中弹药21万吨,燃料19万吨。在六支特混舰队中,承担支援任务最重的第三特混舰队的消耗量是最大的,占到了整个消耗的25%,也就是用掉了10万吨的弹药与燃料。实际上,这还算是比较节约的了,不说别的“新省会”级战列舰出动一次,就要消耗数千吨的重油,在超载情况下,能够装载12500吨重油,外加3500吨的弹药。而当时也是从陆战队的配额中为舰队提供燃料与弹药的,如果不是韩绍锋多次叫苦的话,恐怕常荐新还会帮他多用掉好几万吨的弹药与燃料呢!
  这期间,常荐新也与韩绍锋闹了好几次,主要就是舰队的消耗太惊人了,甚至让韩绍锋感到后悔,不应该让联合舰队参加支援登陆作战的行动。当时,韩绍锋甚至想要把第2支援舰队调来替换掉联合舰队,可是作战计划早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也不可能在联合舰队帮陆战队夺取了制海权之后,就将其踢到一边去吧,别说常荐新不会答应,谈仁皓与罗云冲也肯定不会答应。
  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谈仁皓并不是怎么关心,反正常荐新在处理纠纷的时候很有分寸,不像郝东觉那么冲动。当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在23日回到了诺福克的第23特混舰队,也就是大西洋舰队的最后一支特混舰队。因此,在30日,陆战队打下了最后一座有美军防御的岛屿之后,联合舰队就撤出了战场,返回了金斯敦。同一天,罗云冲发来了贺电,并且让韩绍锋尽快修复美军机场,外加建造几座野战机场,海航将尽快把作战部队部署到巴哈马群岛。
  可以说,打下巴哈马群岛最大的受益者是罗云冲。当时战略轰炸已经全面展开,很多问题也都暴露了出来。相对而言,尤卡坦半岛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出发地,而要想扩大战略轰炸的规模,古巴才是最佳的选择,而部署在巴哈马群岛上的战斗机可以为重型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这样才能保证轰炸机的安全,并且提高轰炸效率。也就是说,在打下了巴哈马群岛之后,罗云冲已经开始考虑将轰炸机群转移到古巴去了。
第六十五节
风火燎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9/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