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735

  后来,韩绍锋专门就步兵缺少反坦克武器的问题向海军司令部提了一份建议,即在无法立即研制出自己的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时候,应该直接向德国采购“铁拳”火箭筒,或者是引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线,尽快为陆战队步兵提供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手段,避免在今后的战斗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也正是根据韩绍锋这项建议,帝国海军首先向德国采购了5万具火箭筒,以及25万发火箭弹。这其中反坦克火箭弹大概只有5万发,另外20万发都是用来对付坚固防御工事的火箭弹。后来陆军也订购了一批,并且从德国购买了生产技术。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帝国陆军还研制出了类似的火箭筒,为步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手段。这些都是后话了,第一批火箭筒要到十月份的时候才能送到韩绍锋的陆战队,当时韩绍锋手下的那些官兵仍然得依靠仅有的几种土办法在近距离与敌人的坦克决战。
  经过了顽强的战斗,陆战队官兵坚持到了天亮,当时美军的先头部队距离登陆场不过一公里而已,随着大批的轰炸机到达,美军的进攻被迅速击退。特别是当那些挂着火箭弹的“游隼”出现在战场上空之后,大部分美军的坦克甚至来不及转向就被击毁了。同时,向圣地亚哥港的挺进的陆战队也在夜间到达了市区的南面,也就是滨海区,距离港口不到2公里。
  八日上午,在韩绍锋得知进攻滩头阵地的美军已经被击溃的消息之后,立即命令之前一直在圣地亚哥东北方向上的陆战第33师发动进攻,从东北方向上攻打圣地亚哥市区,吸引美军的注意力,分散美军兵力,为南面向港区挺进的陆战队提供帮助。在第33师发动进攻之前,罗云冲派来的200余架重型轰炸机对圣地亚哥市区进行了一次地毯式轰炸,投下了近千吨炸弹,市区内三分之一的房屋与建筑物被炸毁。
  到此时,美军已经没有可能守住圣地亚哥。在两天的战斗中,美军伤亡官兵21000余人,被俘2000余人,减员近一半,而且在唐帝国航空兵的严密封锁下,根本就无法得到外界的增援,严重缺乏弹药物资。而韩绍锋的进攻却一刻都没有停下来,他的目的仍然是尽快打港口,因为九日晚上,运输船队就将把第二批陆战队送到,如果到时候他还没有占领港口的话,那么这批陆战队就只能到登陆场上岸,而不是在圣地亚哥港直接上岸,到时候又要平添不少的麻烦,同时影响到今后的作战行动。
  八日白天是进攻圣地亚哥的三日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天,美军也开始拼命了。打到中午的时候,韩绍锋不得不把撤下去休息的两个陆战师全部派上战场,让这两个师的官兵去攻占市区南部,为向港口进攻的陆战队建立防御屏障。同时,从东北方向上进攻的第33师也遇到了麻烦,到中午不得不将进攻路线转移到圣地亚哥市的北面,而这里正是美军防御最为薄弱的地方。
  到下午,第33师首先取得突破,杀入了市区,并且立即分出一支部队向美军防线后方迂回,摆出了包围美军的架势,迫使美军放弃前线防御阵地,防线整体向后方收缩。战局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重大转变,下午三点不到,第一个成建制的美军部队向第33陆战师投降,这也是在圣地亚哥战场上,唯一一个整体投降的美军步兵营。第33师迅猛进攻的最大好处是让美军把更多的预备队投入到了北面的战场上,当时圣地亚哥的美军也没有多少预备队,为了避免被切断前往圣路易斯的通道,美军指挥官不得不将原本应该用在南面战场上的预备队派到北面去。
  利用这个机会,韩绍锋将他手头的所有部队都投入了进攻。最重要的是,到了当天下午,第2支援舰队重新返回战场,除了一批在港口外提供远程炮火支援的船只外(装备的都是200毫米与400毫米的重炮),其他的火力支援船都杀入了港区,为陆战队提供近距离的炮火支援。当时,云集在港湾内的火力支援船有34艘之多,这些船只上一共搭载了上千门火炮,以及数百门火箭炮,其火力支援能力超过了十个炮兵师。
  战斗打到黄昏的时候,陆战队已经推进到了港口里面,开始与美军争夺港口里的关键设施。可以说,八日夜与九日凌晨的战斗是相当惨烈的。美军在意识到已经不可能守住港口的时候,开始炸毁港口的基础设施,而之前舰队与韩绍锋的支援船队一直在避免炮击港口内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保全这些基础设施,韩绍锋不得不让陆战队官兵不顾一些代价加快推进与扫荡速度,阻止美军搞破坏。为此,很多官兵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代价,可是比起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今后所产生的重大价值来看,陆战队官兵的牺牲是肯定有价值的。
  港区内的激烈战斗一直持续到了九日上午十点左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双方的官兵都在拼命。直到美军开始从圣地亚哥撤退,当时留在港区内防御的美军官兵意识到他们已经被抛弃的时候,才逐渐向帝国陆战队官兵缴械投降。整个扫荡工作持续到了九日傍晚左右,也就在运输船队到达了圣地亚哥港湾南面的入口处的时候,港区内战斗才最终结束。为了这座港口,有1264名陆战队官兵阵亡,3178名陆战队官兵伤残,这也是在古巴战场上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
  同时,美军也基本上撤出了圣地亚哥,市区内的扫荡工作在九日夜晚基本上结束,在第33师切断了圣地亚哥与圣路易斯的公路之前来不及撤走的美军基本上都缴械投降。这大概也是美军的一个特点吧,即在有希望的时候,美军官兵会拼了命的作战,可是在发现已经彻底失败之后,美军官兵的士气往往会一落千丈,甚至会主动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当天晚上十点半,第一艘运载着陆战队官兵的万吨轮靠上了圣地亚哥港的码头。因为大部分的码头装卸设备都已经被破坏,当时只能够让运载兵员的散兵船,以及运载装甲车辆的滚装船靠上码头,而运载弹药物资的散装船,以及运送燃料的油轮都得等到码头上的装卸设备修好之后才能靠港。
  货轮在港口里的装卸速度要比在登陆场临时码头上的装卸速度快得多。比如一艘运载一个步兵团的货轮在简易码头上至少需要8个小时才能够完成装卸工作,而是港口里,最多只需要3个小时,如果提前做好了准备的话,2个小时就足够了。而一艘万吨级滚装船在简易码头上需要12个小时的卸货时间,而在正规码头上,只需要6个小时的卸货时间。更重要的是,港口里的码头肯定不止一条,而且纵向码头可以同时容纳多艘(最多三艘)货轮同时卸货,这也极大的提高了卸货的效率。
  到十日天亮前,已经有两个陆战师的官兵,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送上了码头。同时,大批伤员(包括美军的伤员),以及俘虏被送上了散兵船。因为缺少装卸设备,一些受损的重装备暂时没有办法送到滚装船上去,只能等待下一支运输船队到达之后再送回后方进行修理,或者是报废处理。
  到此时,攻打圣地亚哥的战斗基本上结束了。韩绍锋没有急于发动新的进攻,主要是他手里的部队都需要休息,而新到达的部队也需要时间去换下其他的部队。十日上午,韩绍锋让一个陆战师去帮助登陆场的工程兵,以及另外两个陆战师的官兵将囤积在登陆场上的物资,设备送到圣地亚哥港,另外一个陆战师被部署到了圣地亚哥外围的防御阵地上,与第33师一起负担防御重任。
  接下来的数日之内,随着工程兵将港口里的设施修复,大批运载着作战物资,武器装备的货轮靠上了码头,另外四个陆战师先后上岸。最关键的是,陆战队所需要的重装备,还有弹药物资都陆续到达。另外,还有三个独立炮兵团也在此期间到达。
  到了十三日,第三支主要运送作战物资的船队到达。从此时开始,几乎每四天,就会有一支由40到50艘货轮组成的运输船队到达圣地亚哥港,为韩绍锋送来更多的陆战队,以及更多的战斗物资。而当时圣地亚哥港也差不多在四天之内可以接收40到50艘货轮装卸货物。也就是说,港口几乎处于全符合运转状态。到此,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韩绍锋赶出古巴了!
第四十六节
陆战队的战斗
  早在九日上午,谈仁皓就收到了一封极为重要的情报,美军大西洋舰队正在返回诺福克的路上。
  情报部门截获了美军的通信,并且把这份重要的消息及时的发给了罗云冲的战区司令部,随即由雷少卿转发给了谈仁皓。至于情报部门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如此重要的情报的,谈仁皓当时还不知道,而且他也有点不相信。九日上午,圣地亚哥的战斗还在继续进行,难道美军在这个时候就决定放弃圣地亚哥,然后让大西洋舰队撤了回去?到了中午,在收到韩绍锋发来的电报,得知被围困在圣地亚哥的美军已经开始撤退的消息之后,谈仁皓这才有点相信情报的真实性,也许大西洋舰队真的准备返回诺福克了。
  当天中午,谈仁皓给雷少卿发了回电,要求雷少卿尽快联系情报部门,确认情报的可靠性。很快,雷少卿就发来了电报,表示情报准确无误,情报部门已经做了保证。到这个时候,谈仁皓开始考虑修改舰队的作战行动了。
  实际上,在英国战败之后,帝国的情报部门首先控制了设在布莱奇利庄园的“政府密码学校”。这并不是一所学校,而是当时英国最重要的,也是最保密的密码破译单位,直到英国战败,帝国的情报部门才知道英国有这么一个情报破译机构。布莱奇利庄园就在伦敦附近,最初是在得到了部分流亡到英国的波兰人的帮助下成立的,而且早在22年的时候就研制出了一种破译机器。当时,该机构主要就是针对德军的通信电文进行破译,并且有着辉煌的“战果”。比如后来在德国与帝国远征航空兵大规模轰炸英国本土的时候,该机构就多次破译德军的通信电文,掌握了轰炸行动的详细内容,并且做了针对性的部署,不然的话,英国也不可能在大规模战略轰炸下坚持好几年了。
  控制了布莱奇利庄园后,帝国的情报人员如获至宝,而且这直接关系到了今后的作战行动,甚至关系到了战后帝国与德国之间的对抗,因此帝国情报部门严格保密,知道“布莱奇利庄园”的人不会超过十个,而且所有参加接管布莱奇利庄园的官兵都被迅速遣送回了帝国本土,安顿在帝国西北部某个秘密军事基地里。随后参加了对英国的破译机器进行研究与修复的人员也都以各种名义被编入了别的部门。反正,当时连薛希岳首相也只知道帝国情报部门有一个很神秘的机构,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机构的实情。
  除了英国的破译机器之外,当时帝国情报部门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份,准确的说是半份没有被销毁的与美国的通信密码有关的文件。帝国情报部门就是利用了这份文件,外加部分愿意与帝国合作的英国情报人员,以及专门研究密码的数学家的帮助下,对美国的通信密码进行了破译。到七月份的时候,帝国的情报部门已经能够破译大概两成左右的美军通信电文了。
  千万别小看这两成的比例,因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通信电文,而且有些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任何情报机构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破译敌人所有的通信电文。在进行破译之前,情报人员需要对截获的情报进行数轮筛选,在确定了重要电文之后,才将对其进行全面破译。也就是说,其实只需要破译很少一部分美军的通信电文,就能够掌握美军的调动情况了。
  当时,帝国情报部门已经在牙买加设了无线电监听电台,另外还在小安德烈斯群岛,亚速尔群岛设置了无线电监听电台。为了能够截获美国本土的通信电波,甚至还专门改装了几艘货轮,将其部署到了亚速尔群岛西部海域,距离美国本土也就1500到2000公里左右,专门负责截获美军的长途通信电波。
  当时,参加对美监听,以及情报分析与破译的人员超过了5万人,相当于三个整编陆战师了。即使有这么多人手,仍然也只能破译大概两成左右的电报。当时,谈仁皓收到的关于大西洋舰队返回诺福克的消息,正是该部门截获了由华盛顿海军部发出的一封长途通信电报,并且准确的翻译了出来。
  谈仁皓是在战后才知道有这个部门存在的,所以当时他怀疑情报的准确性也不是没有道理。至少,在此之前,帝国情报部门的表现非常糟糕,特别是针对美国的情报行动,更是不堪入目,很多时候还需要德国情报部门提供帮助,而现在情报部门的效率提高了这么多,谈仁皓对其有怀疑,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实际上,抱怀疑态度的还有雷少卿,理由与谈仁皓一样,帝国的情报部门难道是吃了兴奋剂,一下就厉害起来了?早在上午的时候,雷少卿就将三十几架远程侦察机转移到了牙买加,并且让这些侦察机在下午全部出动,去巴哈马群岛东部海域进行反复搜索,以确定大西洋舰队离开了该海域。
  同样的,谈仁皓也在下午的时候做了这一安排,让仍然在巴哈马群岛海域南部活动,并且对群岛内美军进行了数日轰炸的第三舰队派出所有侦察机,严密搜索群岛内部,以及东部所有海域,确定大西洋舰队是否还在该海域活动。
  直到当天傍晚天黑之后,郝东觉发来了电报,侦察机没有发现大西洋舰队,甚至没有发现一艘美军的小型舰艇。雷少卿也很快发来了电报,他派出去的侦察机也没有任何收获。到此,谈仁皓不得不相信,大西洋舰队也许真的离开了。随即,他就命令郝东觉离开巴哈马群岛南部海域,通过向风海峡,最后前往牙买加岛南部海域,并且从第二天开始派遣轰炸机支持陆战队的进攻行动。同时,第一舰队也将转移到牙买加岛南部海域,随着陆战队逐渐向内陆推进,第三特混舰队已经帮不上忙了,将提前返回科隆港,由朱荣哲代替指挥第一舰队配合第三舰队作战。
  也就是说,谈仁皓到此已经基本上放弃了对付大西洋舰队的作战行动。次日上午,他就跟随第三特混舰队返航了。到十一日,在他还没有到达科隆的时候,雷少卿给他发来了新的情报,一艘在切萨皮克湾外面活动的潜艇发现了返航的大西洋舰队,而该潜艇也在发出电报后进行了偷袭,并且一直没有再与基地联系,大概已经被美军的驱逐舰给干掉了。
  大西洋舰队返回诺福克的事情得到了证实,谈仁皓也松了口气。他的推测并没有错,随着圣地亚哥沦陷,登陆战役转变为了地面战斗,大西洋舰队继续在战场上活动已经没有多少意义,美军在这个时候招回大西洋舰队也合情合理。而且看情况,短期之内,大西洋舰队不可能离开诺福克,也就不用考虑其威胁了。
  当时第三特混舰队也需要返回科隆港,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六艘战列舰中,除了从第六特混舰队派来的三艘战列舰之外,另外三艘战列舰上的主炮身管大部分都已经超过了使用寿命,而且很多火炮都出了问题。以往要给战列舰更换主炮身管,就必须要回到帝国的船厂去,这样就要让舰队往返奔波至少两个月的时间。为了避免这样的麻烦,帝国海军临时改造了一艘专门负责为战列舰更换主炮身管的维修船。现在这艘船已经再着几十根巨大的炮管到达了科隆港,第三特混舰队也就可以回去为战列舰换上新的主炮炮管了。
  留在战场上的五支航母特混舰队很快就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相对于岸基战术航空兵,舰载航空兵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是战机的出勤率,因为航母上的保障设备都更为先进,而且维护战机的勤务人员素质也更高,只要弹射器不出故障,战机的出勤率反而比地面机场高一些。其次就是飞行员的素质,海军最好的飞行员都在舰载航空兵部队里,自然作战效率也就更高了。
  五支航母特混舰队有十五艘航母,除掉侦察机,每艘航母上有108架战斗机与轰炸机,也就是说,五支特混舰队一共拥有1620架作战飞机,这大概相当于至少20个大型机场上部署的战术飞机之和。其实当时发挥关键作用的反而是“侦察鹰”。随着这些侦察机的到来,航空兵在夺取制空权方面有了更大的优势。虽然“侦察鹰”也在实战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其雷达对地面目标的探测能力相当低,而且往往会将低空飞行的飞机当作是车队,或者是将车队当作是低空飞行的飞机,但是“侦察鹰”所具备的有限的空战指挥能力,以及发现敌机群的能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陆战队建立起前线航空指挥中心之前,“侦察鹰”几乎成为了当时唯一能够在远距离上发现敌机群的唯一手段。
  舰载航空兵全面参加支援陆战队的战斗,也让韩绍锋尝到了很大的甜头。十一日,陆战队就开始向帕尔马索里亚诺的美军机场推进,舰载航空兵负责在白天为其提供不间断的航空支援,而岸基航空兵则改在夜间出动。航空兵的加强,不但弥补了在缺少火力支援船时的火力打击漏洞,而且航空兵支援的范围更广,为陆战队快速突击提供了帮助。
  到十三日的时候,陆战队已经打下了位于凯马内拉附近的美军机场,这只是一座大型野战机场,可这是陆战队打下的第一座机场。到此时,美军也发现了陆战队在重点攻打机场,反而没有去对付有美军驻防的城镇,从而明白了陆战队的进攻意图。当时如果没有航空兵的全力支持,恐怕韩绍锋就要遇到更多的麻烦了。
  相对而言,在攻占了圣地亚哥之后,航空兵仍然是战场上的配角,扮演者支援者的角色,而陆战队才是战场上真正的主角。到十六日的时候,韩绍锋已经有十个整编陆战师,其中四个陆战师是在得到了补充兵力之后恢复战斗力的,另外还有两个没有得到补充的陆战师。也就是说,当时他手里有十二个陆战师,地面部队总兵力超过了20万。而这时候,陆战队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帕尔马索里亚诺-圣路易斯-蒂瓜沃司-关塔纳摩-博克龙一线,占领了以圣地亚哥为中心,方圆大概三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而在这一地区内,有两座美军的正规机场,一座大型野战机场,以及四座小型野战机场。按照之前制订的战役计划,陆战队已经实现了基本的战役目的,可是韩绍锋并没有在此时停下来。
  到20日,韩绍锋将六个损失比较严重的陆战师撤了下去,同时将留在牙买加的八个陆战师调到了前线去,他手里的兵力增加到了14个陆战师的规模,可实际宗兵力反而下降到了18万左右。同日,陆战队的前锋部队已经推进到了巴亚莫附近,另外一支部队也在向奥尔金推进。这两座城市是古巴东南部地区最重要的两座内陆城市,而且都是公路交通线的结点,只要占领了这两座城市,就基本上封锁了古巴东南部地区,为接下来罗云冲向古巴部署战略轰炸机部队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这才是战役的最高目的,韩绍锋从一开始就是朝着这个目的前进的。
  美军也很清楚这两座城市的重要性,其中巴亚莫位于瓜卡纳亚沃湾的平原上,虽然周围沼泽密布,但是却极为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而且交通比较便利。相反,奥尔金位于山区,是前往古巴北部沿海地区的必经之地。美军在这两处地方都留下了重兵,布雷德利也在积极的调兵遣将。韩绍锋要想迅速的打下这两座城市并不容易。可很重要的一点,不管有没有打下这两座城市,到八月下旬的时候,罗云冲已经可以向古巴派遣战略轰炸机部队了!
第四十七节
战略轰炸
  陆战队在古巴的推进速度远远的超过了战前的预期目标,这是好事,可同样也是坏事。而坏的一面就是,因为预先准备不足,结果导致在后勤保障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而这不但影响到了陆战队进攻巴亚莫与奥尔金的行动,同样也影响到了罗云冲部署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时间安排。
  后勤保障方面的难题有很多,同样的,导致后勤保障出现问题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准备不充分,二是战斗消耗太大。
  战前的物资消耗预估是由韩绍锋自己做的,而且韩绍锋已经是尽可能的将预估做得大一点,以保证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不会出现物资脱节的问题。可实际上,他的估算仍然太少了。当时,韩绍锋认为在第一批陆战队,也就是直接由登陆舰队与第一支运输船队运送的六个陆战师到达古巴时,日均消耗各类物资在三万吨左右,平均一个师一天消耗五千吨。而在第二批登陆部队,也就是直接运送到圣地亚哥港的那六个陆战师到达之后,日均消耗各类物资七万吨,这包括了工程部队的消耗,同时也包括了用于稳定平民所需要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物资。而到了战役后期,也就是在韩绍锋派上了预备队的时候,日均物资消耗为十万吨。当时运送到前线的物资,以及所安排的运输能力也正是按照韩绍锋这一估算进行的。每四天一支运输船队,而一支运输船队一次运送的物资在40到50万吨之间,平均大概为44万吨,这正好与最大的估算结果相差不多,还有一点余量。
  战役打响后,当时统计出来的真正物资消耗量远超过了韩绍锋的估计。在三日到九日期间,平均每天消耗物资5万5千吨,其中以工程物资为主,特别是在巩固登陆场的时候,消耗了大量的工程物资。九日到十六日的七天中,平均每天消耗物资9万4千吨,其中光是运送到前线,用于稳定平民的生活用品就达到了12700吨,而且送上去的补充装备更是占用了大量的投送份额。而在十六日到二十日期间,平均每天消耗的物资超过了14万吨。也就是说,到二十日的时候,陆战队一共消耗掉了近165万吨的物资。当时,只有五支运输船队到达,运送到前线的物资只有215万吨左右,余额不到50万吨。这还是其次的,在剩余的物资中,大部分都是工程物资,以及用来稳定占领区的生活与医疗物资,真正可以供部队使用的作战物资是相当有限的。
  这些后勤保障的数据即体现出了战争巨大的消耗能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后勤保障能力难以满足韩绍锋立即发动进攻的要求。更麻烦的是,原本应该用来为罗云冲运送修复机场的设备与物资的运输船只全都装上了战斗物资,从而使很多占领的机场无法立即修复。同样的,罗云冲不得不调遣更多的运输船只去支持韩绍锋,导致当时很多囤积在巴拿马的物资无法立即运送到牙买加去。到二十日的时候,囤积在牙买加的物资总量只够满足一支运输船队的需要了,也就是在43万吨左右,而韩绍锋需要在月底前至少获得150万吨的作战物资,这就必须得重新分配运输能力,以便把囤积在巴拿马的作战物资运送到牙买加去,或者是直接从巴拿马把作战物资送到圣地亚哥。
  当时,罗云冲已经不是战区司令了,成了韩绍锋的后勤保障司令。陆战队在消耗作战物资方面绝对是帝国军团中最厉害的,其物资的消耗量是陆军地面部队的五倍以上。可以说,这也算得上是陆战队的一大特点吧。万幸的是,罗云冲不仅仅是个航空兵上将,在对日轰炸,以及后来参加对英国的战略轰炸中,罗云冲多次参与了后勤保障工作,可以说,战略轰炸本身打的也是后勤保障能力,他对后勤工作非常熟悉,调度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如果当时换了另外一个将领,比如古迅雷,甚至是韩绍锋本人,恐怕都会忙中出乱,平添不少的麻烦。
  为了巩固古巴东南部的占领区,让韩绍锋尽快打赢地面战斗,罗云冲不得不延迟了向古巴部署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时间。而让他做出这一决定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也不可能在八月底获得足够的重型轰炸机。
  当时,韩绍锋所需要的一批“鹏”式轰炸机已经到达了瓦胡岛,随时可以直接转场飞过来,而按照罗云冲的安排,这批轰炸在八月下旬到达的时候,都将首先部署在尤卡坦半岛的机场上,重点轰炸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重要工业目标,特别是密西西比河石油产区的炼油厂,钻井平台等目标。
  轰炸机能够飞过来,甚至可以带着一批炸弹飞过来,可是战略轰炸所需要的大量弹药与燃料是飞不过来的,必须要依靠海运,而当时大部分的海运力量都分配给了韩绍锋与古迅雷的地面部队,能够用来运送轰炸机所需要的炸弹,燃烧弹,以及航空汽油的运输船只相当有限。在罗云冲不断的向海军司令部发出不满的电报后,也就最多能够保证在九月初的时候给他安排两支专门运送弹药燃料的船队,运送大概40万吨的弹药与55万吨的航空汽油,而这些物资,最多只够1000架轰炸机,按照两天一次的出勤率消耗大概两个月左右。如果出勤率提高的话,也许一个月就用光了。
  除了物资之外,当时计划部署到古巴与牙买加的“狼鸠”式轰炸机没有办法直接从瓦胡岛转场飞到中美洲,必须要依靠海运,而且还得首先分解成好几段,在送到机场后再组装起来,因此还得运送一批工程维护人员,以及大量的工程维护设备。这些,都得依靠海运。而这批轰炸机也最快只能在九月份的时候到达,能够在九月底之前投入战斗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主要是“鹏”式轰炸机的全面生产工作刚开始不久,工厂缺少足够的技术熟练工人,还有三条生产线没有建好,产量一直跟不上需要,罗云冲才不得不使用已经显得有点老旧的“狼鸠”式轰炸机来执行轰炸任务。当然,这些轰炸机也需要消耗大量的弹药与燃料,而这些物资的补充与运送工作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可以说,战略轰炸机消耗的物资绝不比其他的任何一支部队少,甚至更多。“狼鸠”式轰炸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32吨,载油系数0.27,也就是可以装上8.6吨的航空汽油,在此情况下可以装3吨炸弹。在不考虑剩余燃料的情况下,出动一次就要消耗11.6吨的弹药与燃料。这还没有包括飞行员所需要的物资,在对付敌人的战斗机时消耗掉的机关炮的炮弹,以及战损修复所消耗掉的零备件,地勤人员所需要的物资等等。如果平均计算下来,除掉返航时必须保留的剩余燃料的话,出动一次平均消耗12吨物资。“鹏”式轰炸机就更惊人了,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66吨,载油系数0.33,即最多可以装载21.8吨航空汽油,在此情况下可以携带4.5吨炸弹,算上其他消耗,再扣除掉返航时的剩余燃料,出动一次平均消耗27吨物资。
  按照这个数据计算,一支运送能力为45万吨的船队只能够保证“狼鸠”式轰炸机出动37500架次,或者是“鹏”式轰炸机出动16666架次。可实际上根本就达不到这一标准,因为轰炸机在作战中会出现损伤,有的时候损伤的轰炸机甚至占到了总架次的四成左右,这就需要为损伤的轰炸机提供备用零件。另外,货轮在装载货物的时候也不可能达到最佳效率,特别是在需要运送大量“轻质”货物(也就是密度小,且必须要避免损坏的货物)时,根本就不可能达到最大的载重吨,因此就不可能到达最高的运输效率。根据大战期间帝国统计的数据来看,实际上一支由50艘万吨轮组成的船队所运送的物资,最多只能够满足“鹏”式轰炸机出动4500架次,或者是“狼鸠”式轰炸机出动8000架次。按照部署1000架轰炸机,平均两天出动一次,那么每两天,或者是四天,就得有一支运输船队抵达,不然的话轰炸机群就会因为缺少物资而被迫停飞。
  真正的军事后勤统计学就是在大战期间诞生的,早在对日轰炸的时候,就多次出现因为物资严重匮乏而导致轰炸机群集体停飞的事情,特别是在大规模使用燃烧弹,而帝国兵工厂生产燃烧弹的速度更不是消耗的时候,更是出现了一个多月都无法让轰炸机出动的“怪”事情。也就是在总结对日轰炸教训的时候,帝国海军后勤部的人员总结出了“后勤保障统计学”,当然,这个名字是后来加上去的。当时这门学科还没有得到承认,可是在战争的需要下,发展却相当迅速。不说别的,怎么分配一艘运输船装载的货物,就很是一门学问。以往,基本上是由一艘货轮装单一的货物,这就会出现在货舱塞满了的时候,却没有达到最大载重吨,或者是在达到了最大载重吨的时候,货舱还有一大半是空着的。当时就是海军首先提出要混装货物,尽量保证在货舱塞满的时候达到最大载重吨,或者是接近最大载重吨,以尽量提高海运的效率。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八月中旬,谈仁皓在回到了巴拿马之后,就一直在协助罗云冲解决后勤方面的问题。当时联合舰队的事情几乎不需要他操心,郝东觉与朱荣哲以前就是上下级关系,现在的配合也很默契,而第三特混舰队维护的事情是由常荐新在安排的,还有黄晓天的协助。最重要的是,短期内,联合舰队也没有别的任务。谈仁皓有了不少的空余时间,而他之前与罗云冲就有过长期合作关系,当时就是由他在帮助罗云冲解决后勤方面的难题,现在,自然又轮到他来帮助罗云冲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了。
  当时,谈仁皓就主要负责与海军司令部联系,负责安排运输船队的事情。处理物资运送工作绝对是一件细致活,一上手,谈仁皓就头痛不已,虽然当初在对日轰炸的时候,他也做过类似的工作,可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而且现在海军的后勤保障体系与制度已经改变了很多,他还是得从头学起。
  有了谈仁皓的帮助,罗云冲就主要负责调遣他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到八月下旬的时候,第一批“鹏”式轰炸机已经到达了中美洲的机场,可是罗云冲没有立即安排轰炸任务,而是让这支部队组织训练,一是熟悉战场环境,二是让官兵们尽快适应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到九月八日的时候,这支部队只参加过几次支援陆军远征军的轰炸行动,而且没有取得明显的战绩,反而在战斗中损失了几架轰炸机,让罗云冲心痛不已。
  直到九月五日,运送弹药,燃料的第一支船队才到达了巴拿马。这支船队没有在巴拿马城停留,而是直接通过了巴拿马运河,其最后的目的地是尤卡坦半岛上的切图马尔港,这也将是第一支进入切图马尔港的运输船队。九月七日,船队进入了切图马尔港,第二天弹药与燃料就运送到了附近的机场上。七日当天晚上,罗云冲就给这支有493架轰炸机的部队部署了作战任务,在八日夜间轰炸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正式拉开对美战略轰炸的序幕!
  谈仁皓没有参加战略轰炸的策划工作,他又不是战区司令部的人,而且也没有必要去干预罗云冲的行动。最重要的是,在九月初,韩绍锋已经打下了巴亚莫与奥尔金,陆战队开始构建防线,没有急着向古巴中部地区推进,黄晓天在此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战役计划,一个不但能够继续向美国推进,而且还可以迫使大西洋舰队前来决战的作战计划,谈仁皓必须要把重点放到联合舰队的作战行动上来了。
第四十八节
围点打援
  谈仁皓很重视黄晓天提出的建议,一是该建议有很大的可行性,二是黄晓天在战区司令部里也有点不得志,怎么说也要照顾他的情绪吧。在雷少卿把这件事告诉了谈仁皓之后,他就亲自去找了黄晓天,想了解得更深入一点。
  “总体来说,这次战役可以一举两得。”自从到了战区司令部之后,黄晓天难得这么兴奋了。“最重要的是,现在陆战队腾出了手来,而且在没有办法继续向古巴腹地推进的情况下,韩绍锋也在寻找新的作战方向,他也不希望闲下来。我想,他肯定会同意这个作战计划,只要陆战队与舰队配合,我们甚至不需要其他部队的支持,可以让战术航空兵去支援古迅雷,到时候古迅雷也不会有反对意见。”
  “那么,战役所需要的物资怎么保障?”谈仁皓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当时,大部分的运输能力都在为罗云冲的战略轰炸行动服务。另外,按照之前的约定,在韩绍锋打下了古巴的东南部地区之后,就将把重点转移到墨西哥战场上去,让古迅雷发动第三次战役,即从刚占领不久的墨西哥城向北推进。因此,不但需要为古迅雷提供更多的航空支援,还得为他提供更多的作战物资,而能够分配到韩绍锋与舰队的作战物资是相当有限的。
  “登陆战役的规模不会很大,而且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消灭美军的大西洋舰队,因此海战是关键,只要保证了舰队的物资供应,其他方面的消耗应该不是很多。”黄晓天翻了一阵,拿出了一份文件。“这是我从战区司令部找到的,现在韩绍锋手里应该还有一批作战物资,不然他的陆战队守不住巴亚莫到奥尔金的防线。因此,甚至不需要考虑为陆战队运送其他的作战物资,只要韩绍锋肯从他的储备物资中拿一部分出来,就可以满足这次战役的需要了。”
  谈仁皓迅速的看了那份文件,上面的数据让他很是惊讶。如果韩绍锋不是个军人的话,那他肯定是个守财奴。这家伙,利用罗云冲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还没有正式展开行动的半个月时间,将巴拿马地区的物资收刮一空,现在囤积在牙买加与圣地亚哥的物资总量超过了180万吨,这足够让他的十几个陆战师在防御作战中消耗至少三个月了。而当时,古迅雷手里的作战物资才仅仅120万吨呢,大概韩绍锋也是不想让这些物资被送到古迅雷那边去,所以才回赶在罗云冲调整战场重点之前就把物资都抢走了。
  “你跟韩绍锋联系过了吗?”
  “暂时还没有,我先跟雷少卿商量了一下,等我们这边确定下来之后,再跟韩绍锋联系也不迟。”
  谈仁皓微微点了点头,放下了手上的文件。“你开始说,这次的主要目的是要干掉大西洋舰队?”
  “对,相对于登陆作战而言,打掉大西洋舰队更为重要。”黄晓天拿出了香烟,“虽然留在诺福克的大西洋舰队对我们没有什么威胁,可终究是个心腹之患。而且给斯普鲁恩斯的时间越多,他就能够获得越多的机会,甚至可以让大西洋舰队逐渐恢复实力,成为我们的重大威胁,我们最好能够赶在大西洋舰队成为真正的威胁之前将他干掉,而不是养虎为患。”
  谈仁皓微微皱了下眉毛,这段时间他忙着帮罗云冲处理运输方面的事,反而把大西洋舰队的威胁抛到了一边去。黄晓天这番话是很有道理的,斯普鲁恩斯肯定在加强训练,而美军需要的也是训练,以及更多的时间而已。另外,到年底,或者是明年初,美国海军又会获得一批新的战舰,到时候的威胁更大了。如果能够在此之前干掉大西洋舰队的话,那么就算美军获得了更多的战舰,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官兵而使舰队难以发挥作用。
  “另外,这次进攻战役对罗云冲来说也相当重要。”黄晓天在为自己找更多的理由。“随着部署在尤卡坦半岛上的战略轰炸机部队投入战斗,而且到了十月份,我们的海运能力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到时候,罗云冲肯定要考虑将战略轰炸机部署到牙买加与古巴。如果扩大战略轰炸的范围,那我们部署在古巴的战斗机就不能为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需要更靠近美国本土的前进基地,让护航战斗机可以为轰炸机群提供最严密的保护。如果到时候我们再发动进攻的话,恐怕就太晚了,所以应该提前进攻,趁美军还没有来得及调整防御部署之前打下巴哈马群岛,为航空兵夺取前进基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