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3/735

  这支轰炸机部队一共只有12架“鹏”式轰炸机,当时陆航一共装备的“鹏”式轰炸机也不过就百多架,而且大部分都是被用来执行训练任务,还从来没有参加过作战行动。这十二架轰炸机全是携带着炸弹直接从瓦胡岛转场飞过来的,这也证明了“鹏”式轰炸机优秀的续航能力,以及精确的导航能力。
  除了十二架轰炸机之外,当时一起到达的还有24架大型运输机。其中有4架运输机运送的是该部队的地勤人员,8架运输机运载的是“鹏”式轰炸机所需要的零备件,以及维修设备,另外12架运输机则携带着备用的特种炸弹。这些弹药在到达之后,就被积极送进了由古迅雷安排的警卫部队严密看管的弹药库里,而且随同一起到达的人员也都被安排到了基地里的营房里,有专门的部队负责这些人员与装备的安全,古迅雷还特意安排了几个司令部的厨师来负责这些人的伙食。
  可以说,吴林糠他们当时受到的待遇是相当不错的,他这样的十二名机长都是两人住一架宿舍,副驾驶是四人住一间宿舍,而其他的机组成员都是六人住一间宿舍,每顿都有不同的饭菜,而且还可以喝到啤酒,以及一些味道很特别的饮料。这些待遇甚至要比他们在国内还要好得多呢。
  当然,让吴林糠他们感到有点不适应的是,当时他们是不能随意外出的,甚至连离开居住的营地都要受到管制,最让吴林糠他们有点忍受不了的是,每天他们只有两次飞行任务,每次都是由远征军的警卫部队负责将他们送到机库去的,中途不会有任何停留,而运送他们的卡车上都罩着厚实的帆布,这让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乘客,同时也让吴林糠他们无法看到外面的情况。很多人都认为这简直是将他们软禁了起来。另外,罗云冲在十六日并没有出现,这更加重了他们的疑虑。
  每天理性的飞行也都是向西飞,也就是说,部队全都集中在了太平洋上进行训练的,而且都是常规训练。每次训练的时候,附近还会有至少一个中队的战斗机伴随,名义上是护航,可是在吴林糠他们看来,这其实是在监视他们。这更让吴林糠他们感到有点不舒服了。特别是在十六日当天下午与夜间进行的两次训练,更让吴林糠很是不爽。在回到营地之后,他都没有安静下来,难道说,将他们万里迢迢的送到美洲来,就是要他们被软禁起来吗?
第六十节
超级炸弹
  吴林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几个小时没有睡着,直到天快要亮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的闭上了眼睛,可是他刚要入睡,外面就响起了集合号。吴林糠条件反射般的从床上弹了起来,随即就赶了出去。其他宿舍里的飞行员也都出来了,在吴林糠注意到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一名基地的勤务兵就送来消息,罗云冲已经到了,并且在储备弹药的仓库里召集飞行员前去集合。
  等到吴林糠赶到了弹药库的时候,一枚巨大的炸弹已经放在了中间的空地上,穿着一套没有军衔标志的军服的罗云冲就站在旁边。吴林糠首先注意到罗云冲身上那套军服实际上是校官的常服,而不是符合罗云冲身份的将官常服。这让吴林糠感到有点奇怪,就算在他印象中,罗云冲是个不修边幅的人,可也不会随便到乱穿衣服吧,而且还是没有军衔的。接着,他就注意到了罗云冲旁边的那枚炸弹,相对而言,吴林糠对这种外形有点像是放倒了的啤酒桶的炸弹并不是很陌生,因为他所驾驶的轰炸机就是带着这种炸弹从瓦胡岛的机场起飞的。
  这种圆筒形的炸弹实际上是由英国人最先研制出来的,而当初,英国人研制这种炸弹的目的就是要炸掉德国的鲁尔大坝。为此,英国人还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呢。
  鲁尔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这就有点类似与美国五大湖地区一样,当地是德国最重要的煤炭产区,钢铁产区,而且还集中了德国好家坦克与战机的生产厂,比如为德国空军提供主力战斗机的梅塞德斯公司就有一架工厂在这里。可以说,整个鲁尔区就是德国最大的兵工厂。而当时,为鲁尔区供电以及供水的主要设施就是莫勒,普索,以及埃德尔三个大坝。只要能够炸毁这三座大坝,就能够打击德国的军事工业,从而削弱德国的整体战争实力,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
  当时,英国人为了能够炸掉这三座大坝,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其首先遇到的就是没有合适的弹药这个巨大的难题。比如,当时麦乃水库大坝的基地宽34米,坝顶的宽度也达到了8米,要想摧毁这样的大坝,就必须用一枚10吨重的炸弹,从12000米的高度上投下,并且准确命中。可问题是,当时没有一种轰炸机可以携带10吨重的炸弹,更不可能飞到12000米的高空,也绝对无法让炸弹准确命中目标。也就是说,通过常规方法,是不可能炸毁这几座大坝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德国对这三座大坝的保护力量并不是很强。
  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之后,英国人找到大坝的死穴,同时找出了炸毁大坝的有效办法。当时,这三座大坝都是应力坝,而不是重力坝。所谓的应力坝就是利用大坝本身的应力来支撑大坝,而不是利用大坝本身的重力达到阻拦河水的目的。也就是说,应力坝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受力体,如果坝体出现问题的话,其力学稳定基础就丧失了,大坝就将因此而坍塌。这正是鲁尔水坝的致命问题。炸弹并不需要摧毁整个大坝,甚至不需要炸穿大坝,只要能够破坏大坝的承力结构,使大坝丧失力学稳定性,就会在水的压力下自行崩溃,从而达到摧毁大坝的目的。
  这样一来,摧毁大坝的办法就要容易实现了。经过了系统的分析之后,英国的工程师最后确定,只要能够在大坝的基部,准确的引爆3吨以上的高能炸药,就能够破坏大坝的稳定性,从而摧毁大坝。而当时英国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可以携带9吨的炸弹,也就足以运载可以摧毁大坝的炸弹了。可问题是,怎么让炸弹准确命中呢?要知道,大坝的基部在水面以下,普通的炸弹是不可能击中的。另外,轰炸机的投弹高度如果太高的话,那么命中率将降低很多,又怎么保证用尽量少的轰炸机来摧毁大坝呢?
  英国的工程师没有被难道,他们想了一个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即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轰炸机在超低空高速飞行,然后投出炸弹。炸弹在离开轰炸机的时候就将开始高速旋转,接着撞上水面,而水的表面张力能够将炸弹反弹到空中,而不会使炸弹迅速沉入水底。这样,不但能够保证炸弹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弹道,同时,在经过了数次反弹之后,只要撞上了大坝,炸弹就将停下来,并且沉到水面以下,再利用液压引信在一个精确的深度引爆炸弹,就能够达到摧毁大坝的目的了。
  可以说,这个办法是相当巧妙的,在此之前,还真没有人想出过这种轰炸方式。英国皇家空军在证实这种轰炸方式有可行性之后,就立即组织人员开始着手设计与制造这种独特的炸弹,同时开始解决相关的问题。
  炸弹的设计工作并不复杂,制造难度也不是很大,而且第一批炸弹很快就到位了。这种炸弹直径达到了1.8米,长2.6米,内部装填了3吨高能炸药,其总重量超过了8吨,在B-29以及唐帝国的“鹏”式轰炸机服役之前,也就只有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能够携带这么重的炸弹了。随即英国皇家空军组建了一支拥有20多架轰炸机的秘密部队,在苏格兰北部地区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训练中,该部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要想让炸弹在水面上反弹几次,然后准确的命中目标,那么轰炸机的飞行速度,以及飞行高度就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飞行速度还好解决,当时的测速仪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可是,当时飞机上装备的高度仪普遍是利用气压来测量高度的,而当飞行高度在100米以下的时候,高度仪就不可能准确的测量出高度,而这次轰炸任务就要在这个高度表的盲区内进行。更重要的是,当时飞行员,以及一批研究人员在仔细研究后确定,最好的投弹高度是距离水面18米,那么,又怎么确定轰炸机距离水面就刚好是18米呢?要知道,当时还没有后来普遍使用的雷达高度表呢,而且就算有,雷达高度表也很难测量出这么精确的距离。
  测量高度的这个问题最后通过一个相当巧妙的办法得到了解决。那就是在飞机的机头下面安装两盏探照灯,两盏灯之间呈一定的交角,当两盏探照灯的灯光在水面上会聚到一起之后,飞机距离水面的高度就正好是18米。通过训练,飞行员也很快掌握了用这种办法判断高度的方法,同时也证实了这种办法的有效性。
  可是,当训练深入下去的时候,飞行员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当时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瞄准目标。轰炸肯定在夜间进行,如果是在白天的,载着8吨多炸弹,并且在超低空飞行的重型轰炸机将成为德军高射炮与防空战斗机的理想目标。而在夜间的时候,就算有明亮的月光,飞行员也最多只能够看到大坝模糊的影子,根本就不可能准确的瞄准目标,哪又怎么让炸弹准确的命中目标呢?而且,投弹距离是必须要严格控制的,不管是太远,还是太近,炸弹都不可能对大坝造成威胁。
  最后,英国的情报部门在这个时候帮了大忙。当时,德国沿在河道两侧部署了大量的高射炮阵地,而且每个高射炮阵地都有一个了望塔,这些了望塔的距离大概是100米。英国人很快就搞出了一种简易瞄准仪,实际上就是一个顶部有圆孔的等腰三角形木板。利用下面的两个顶点对准德国高射炮阵地的了望塔,同时将三角板固定在一个角度上,只要大坝出现在了上面的圆孔里,飞行员就能够确定与大坝之间的距离,然后投下炸弹了。
  最后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英国皇家空军积极的行动了起来。首先是飞行员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甚至用苏格兰的一座大坝进行了模拟轰炸。最终,英国皇家空军只出动了10多架轰炸机,用7枚“圆桶”炸弹就摧毁了鲁尔区的两座大坝,导致德国鲁尔去被洪水淹没,大部分工厂失去了电力供应,上千平民被淹死,上百万人成为了难民,而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在几个月之内下降了三成。可以说,在原子弹出现之前,这7枚炸弹所产生的破坏是最为巨大的。
  英国战败之后,唐帝国远征军,以及最先到达的陆战队首先控制的就是英国的各个科研机构,在封存了英国的机密文件的同时,陆战队与远征军的好几支特别行动部队还依据当时拿到了英国重要人员名单,迅速的将没有来得及逃出英国,或者是匿藏起来的英国科学家,工程师给软禁了起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唐帝国获得了英国“圆桶”炸弹的详细技术资料,并且拿到了英国皇家空军轰炸鲁尔大坝的详细作战经过。最重要的是,当时一批参与了这次轰炸行动的英国工程师被控制了起来。
  德国鲁尔大坝被炸,也给了唐帝国巨大的震撼,同时让唐帝国认识到,攻击敌人的基础电力与水利工程将对敌人造成巨大的打击。因此,当时帝国陆航就有人提出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敌人。可问题是,没有合适的目标,所以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就没有展开。直到太平洋战争基本上尘埃落定,罗云冲出任了陆航司令的时候,这些秘密研制计划才被重新翻了出来,而当时罗云冲最重视的几个计划中,利用英国人在实战中获得的经验,用类似的办法打击美国的水利设施的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在27年底,帝国的工程师就基本上摸透了“圆桶”炸弹的基本原理,随后在获得了几名英国工程师的协助之后,这些为陆航服务的工程师开始根据帝国陆航装备的,以及即将装备的重型轰炸机对英国的“圆桶”炸弹进行了改进。主要的改进就是修改炸弹的外形设计与尺寸,调整装药量,使用更好的材料来制造弹体,同时用更准确的水压引信来提高炸弹的引爆准确率。
  经过了这些改进之后,新式“圆桶”炸弹不但可以由速度更快的“鹏”式轰炸机投掷,而且在水面上反弹时更加稳定,其实这也是当时“圆桶”炸弹的一个主要缺陷,在英国轰炸机攻击鲁尔大坝的时候,就有好几枚炸弹从大坝顶端跳过,从而没有命中目标。另外,在采用了更好的材料之后,弹体更为坚韧,在撞上大坝之后的变形量更小,从而减少了哑弹的几率,并且使炸弹能够更平滑的下沉。新式引信的作用也非常巨大,这可以使炸弹在更为精确的深度上爆炸,产生最大的破坏效果。
  现在,这种已经制造了出来的新式“圆桶”炸弹的重量减轻到了7.5吨,但是其装药量提高到了4.5吨,使用的也是爆炸威力更大的特种炸药,4.5吨的装药量相当于6吨黄色炸药产生的破坏力。最重要的是,后来工程师在炸弹上安装了旋转角度控制器,也就是说,可以由该控制器控制炸弹引爆的角度。再加上定向爆炸装置,就可以使炸弹爆炸产生的能量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从而翻倍的增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提高破坏威力。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进之后,工程师首先通过计算任务,这种炸弹也可以破坏并不是太坚固的重力坝,而不仅仅只是破坏应力坝。当然,要想彻底破坏重力坝,需要使用的炸弹数量肯定更多,而且最好能够让两枚以上的炸弹命中同一部位,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随即,罗云冲就准备组织人员对工程师的计算进行实际测试,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将这一任务分派下去,古迅雷就发出了支援请求,罗云冲不得不在实战中来检验这一理论了。反正对罗云冲来说,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有多少负面影响吧!
第六十一节
大鹏展翅
  罗云冲的讲话只持续了五分钟,这也足以让吴林糠等人认识到,他们将去执行一个相当重要,同时也相当危险的任务。当时,吴林糠并没有听明白要去轰炸哪一个目标,可他听清楚了一句话,那就是,他们这次的轰炸行动将不会有战斗机掩护,也就是说,目标在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他们将孤军深入敌人的防区后方,然后完成轰炸任务!
  任务也很快就分配了下来,吴林糠这批飞行员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适应美洲地区的环境,尽快达到最佳战斗状态,而这只有通过不断的飞行才能够完成。具体的作战行动是由罗云冲,以及几个跟随他一起过来的陆航高级军官负责策划的,与吴林糠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只是在行动之前,罗云冲才会向他们详细的说明任务。当时,罗云冲大量借鉴了英国人轰炸鲁尔大坝的经验,而且作战任务的时间性相当紧迫,他就没有邀请飞行员一起制订作战计划。
  十七日的训练相当紧张,吴林糠的第一次飞行就持续了近6个小时,而且是在轰炸机携带了8吨的压载物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有3个小时都是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轰炸机是在距离海面不到50米的高度上以最大速度飞行的。当轰炸机降落在机场上,吴林糠从飞机上跳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是满身大汗了,其他的机组成员也好不到哪里去,就连他们这批精英飞行员都在那半个小时的超低空极速飞行中感到万分的紧张,之前,他们可从来没有在超低空以最大速度飞行过这么长的时间呢,要知道,重型轰炸机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高空飞行,根本就不需要考虑飞机撞上海面的危险,而在超低空,只要操作有一点点失误,轰炸机就将一头撞上海面,机组成员也将粉身碎骨。
  其他十一个机组的情况也都差不多,甚至有一名飞行员从飞行服里拧出了半斤汗水来。而吴林糠他们只休息了不到两个小时,在下午就开始了第二次飞行训练。此时,这些飞行员只能够祈祷他们驾驶的“鹏”式轰炸机不要出故障,不然他们连向别人诉苦的机会都没有呢。
  可以说,当时提供给尖子飞行员部队的这批“鹏”式轰炸机的性能绝对是最好的,而且配备给该部队的地勤人员的素质也是最好的,这是吴林糠他们能够在持续进行高强度飞行训练的情况下,轰炸机不出机械故障的主要保证。同时,“鹏”式轰炸机的优秀性能,也是当时帝国陆航所装备的其他任何一种轰炸机都无法达到的。
  相对于以往的轰炸机,哈飞在设计“鹏”式轰炸机的时候,并不是摸黑前进的,而是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可以借鉴。另外,根据战时的一些特殊规定,加上当时哈飞还在全力开发“游隼”与“猎鹰”两种战机,沈飞与南飞也参与了设计工作,分担了哈飞的压力,同时也集中了三架飞机制造厂的优势,这为“鹏”式轰炸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当时“鹏”式轰炸机的设计团队是帝国最优秀的重型轰炸机设计团队,其中有十四名帝国科学院与工程院的院士,一百多名高级工程师,以及大批曾经参加过“狼鸠”的设计与研制工作的成员,光是这个团队,就是超豪华的配制了。
  可是,“鹏”的研究并不是很顺利,特别是在27年之前,帝国海军一直缺乏足够的研制经费,另外,当时陆海两军航空兵都是各搞各的,没有采用统一的装备,虽然陆航也采购了不少的“狼鸠”,但是一直在独立研制新式轰炸机,没有参与到“鹏”的研制工作中来。以及海军当时的重点研制对象是“游隼”,以及“猎鹰”等战术飞机。在这么多的因素下,“鹏”式轰炸机的研制工作也就不会快到哪里去了。
  快有快的好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在“狼鸠”开始大批量生产的时候,“鹏”的研制计划就正式启动,而且海军也开始投入研制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鹏”的研制工作一改再改,而且随着海军逐渐降低了投入,延长了研制时间,虽然设计团队在为此不断的抱怨,甚至得想法设法的从各种渠道获得研制经费,但是这也让工程师有更多的时间来修改设计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更多的模型封冻实验。最关键的是,在这几年中,大量的新技术诞生,而工程师都在密切的关注着各种与轰炸机有关的基础科学的进步,并且在研制过程中不断的加入了新的技术。也正是如此,“鹏”的基础设计就改了五次,期间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术,采用了很多以前根本就不会用到轰炸机设计中的新方法,从而使“鹏”式轰炸机在诞生的时候就拥有了超群的性能。也因为很多新技术首先使用在了别的战机上,使“鹏”式轰炸机在正式投产的时候,其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对而言,这些实际上都是好处,当然,因此而耽搁了几年的时间,这就是负的一面了。
  如果从“鹏”式轰炸机诞生后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来看,长达五年的研制时间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好的居多,毕竟在此之前,“狼鸠”,以及其众多的改进型足以承担起大部分的轰炸任务,不胳是陆军,还是海军,实际上都没有装备更好的重型轰炸机的现实要求。而在“鹏”式正式投产之后不久,战线就推进到了美国本土附近,海陆两军也开始寻求比“狼鸠”飞得更远,能够携带更多炸弹的新式轰炸机,“鹏”式轰炸机也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从而顺利列装。最重要的是,当时罗云冲已经正式出任陆航总司令,而罗云冲还在海军的时候,就参加过制订“鹏”式轰炸机基本性能指标的工作,对“鹏”式轰炸机相当了解,另外,当时陆军研制的新式轰炸机的进度比“鹏”式还要慢得多。罗云冲直接砍掉了陆军的轰炸机研制计划,转为与海军联合研究与制造“鹏”式轰炸机,从而大规模的提高了“鹏”式轰炸机的产量,也就有效的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后勤保障与维护投入,总体上降低了装备“鹏”式轰炸机所需要的投入,也就让陆海两军都能够在投入同样的经费的情况下,可以采购更多的轰炸机。
  陆军的加入,实际上也为提高“鹏”式轰炸机的性能提供了帮助。比如,在后期加入的全气密封闭式增压驾驶舱的技术就是从陆军的新式轰炸机中引入的。当时海军没有提出要求新式轰炸机在10000以上的高度上飞行的能力,而在这一高度上,必须要使用全气密式增压座舱,不可能依靠氧气筒来为机组成员提供足够的氧气。另外,“鹏”式轰炸机所使用的发动机上的涡轮增压机也是在陆军加入后得到了改进,从而提高了发动机在超高空的输出功率,使轰炸机能够达到12000米的最大升限,而且在10000米的高度上,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仍然能够达到海平面大概六成的水平,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可以说,“鹏”式轰炸机是当时陆海两军航空兵第一个重大的合作成果,这也是在罗云冲出任陆军航空兵总司令之后所带来的第一个重大改变。当时,西飞,成飞都先后加入了生产工作中来,而且先后组建了自己的生产线。第一个下达大规模订单的也是陆航,在27年中,也就是“鹏”式轰炸机的第一批验证机刚刚完成制造,工厂试飞还没有完成的时候,罗云冲就在下半年的采购订单中增加了250架“鹏”式轰炸机的购买经费,为陆航首先装备“鹏”式轰炸机提供了基础。也许,当初海军在启动“鹏”式轰炸机的研制计划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最先购买,而且最为积极的不是海军,而是陆军航空兵吧。
  正因为“鹏”式轰炸机结合了帝国几乎所有大型飞机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心血,所以“鹏”式轰炸机才成为了活塞时代的终极轰炸机。当时,性能与其最为接近的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在27年开始装备的B-29。虽然B-29的装备时间要比“鹏”早了很久,但是其研制计划启动的时间却要比“鹏”晚近一年的时间。同时,其性能也要比“鹏”稍微差一点。两种轰炸机最终都有大量的改型,而“鹏”在设计的时候就预留了改进空间,因此其改型的性能更是比B-29优秀了很多。
  其实,从两种轰炸机的服役时间上也能看出其优劣。最后一架B-29的改进型在战后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就退出了美国空军,同时也从此开始了美国空军长达20年的没有战略轰炸机的时期。相反,“鹏”的大量改进型号一直在帝国空军服役到了战争结束后20多年。当然,B-29过早退役,也与当时签订的条约有关系。可是,在其他一些国家,“鹏”的改进型,以及衍生型一直服役到了战后40多年,其整个服役史接近半个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活塞式重型轰炸机。
  当时,“鹏”的一些性能不仅是别的轰炸机所不具备的,甚至是同时代的活塞式战斗机所不具备的。比如,其最达达到了12000米的升限(在进行军队试飞的时候,甚至在空载的情况下飞到了13674米的高度),当时就没有一种活塞式战斗机的动力升限能够达到这一高度。另外,其最大9.7吨的载弹量(军队试飞时的极限载弹量曾经达到了13.5吨)也超越了当时所有的轰炸机,就连美国人骄傲了好几十年的B-29也最多只能带9吨的炸弹而已。还有,其在8500米高度达到的每小时620公里的速度更是比当时的所有重型轰炸机都要快,甚至很多战斗机在这个高度上也无法达到这一速度。
  这些极限性能赋予了“鹏”式轰炸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另外,一些细节上的优秀设计也让“鹏”式轰炸机具备了执行特种任务的能力。比如,其超大容量的弹舱为后来挂装超大炸弹,乃至原子弹都提供了改进的基础。同时,巨大的机体内部空间,为后来改装为空中加油机,甚至是预警机打下了基础。采用全盒式机翼承力结构,可以让轰炸机在机翼下挂载大型炸弹,或者是其他的负荷,从而诞生了好几种专用的实验机型。后来,第一种在平飞中突破音速的实验机就是挂在“鹏”式轰炸机的机翼下升空的。可以说,“鹏”式轰炸机后来能够衍生出几十种机型,德国空军甚至秘密扣押了几架被迫降落在其机场上的“鹏”式轰炸机,然后仿制出了类似的重型轰炸机,都是因为其优秀的基础设计,以及一些超前的设计理念。也正通过“鹏”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帝国获得了一大批优秀的轰炸机设计工程师,从而为后来研制更多,更好的轰炸机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作为首批驾驶“鹏”式轰炸机的飞行员,吴林糠是比较荣幸的,而且在他首次驾驶着新式轰炸机飞上天空的时候,吴林糠就意识到,这架轰炸机将改变整个空中战争,乃至今后所有战争的面貌。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真正让“鹏”式轰炸机成名的是那次将永远留在战争史册中的特殊轰炸行动。作为一名资深飞行员,吴林糠是通过直觉感到这种新式轰炸机将对战争带来多大的影响。
  数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让吴林糠掌握了新式轰炸机的所有性能特点,可是相对于这次的任务而言,这还是不够的,他不但要掌握新式轰炸机的性能,而且还必须要具备在特别环境下熟练控制轰炸机的能力。这不但是对吴林糠的要求,也是对其十二个机组所有飞行员的要求,可是,当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相当的有限,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训练的时间了!
第六十二节
果断出击
  一个偶然的因素让罗云冲在十七日下午就决定立即展开行动,当时包括罗云冲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展开行动。
  十六日夜,墨西哥政府的反情报部门逮捕了几名为美军服务的叛徒,通过连夜的审讯与秘密逮捕行动,在十七日凌晨,墨西哥政府军,以及指挥政府军行动的内务部门就捣毁了一个潜伏在古铁雷斯的美国谍报组织,并且在行动中逮捕了两名墨西哥裔的美国谍报人员。在经过了严酷的审问之后,这两个谍报人员交代了他们知道的事情。同时,墨西哥的情报机构在查获的一些资料中找到了一份与远征军有关的文件,并且在十七日的中午就将这份文件,以及那两名谍报人员交代的事情一起送到了古迅雷的手里。在拿到了这份文件后,古迅雷立即就直接飞到了圣佩德罗苏拉的机场,找到了罗云冲。
  这份文件里有几张“鹏”式轰炸机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甚至有“圆桶”炸弹。而根据那两名谍报人员交代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知道了秘密部署在圣佩德罗苏拉的轰炸机部队,而且知道这些轰炸机携带的炸弹,万幸的是,这两名谍报人员还来不及将这些情报送出去,他们就被墨西哥的秘密警察给逮捕了。
  当时,不管是古迅雷,还是罗云冲都无法确定美国的情报人员有没有通过别的渠道获得相同的情报,同时,那两名交代了情况的谍报人员说的是不是实话。也就是说,美军也许已经知道了这支轰炸机部队的情况,或者是即将知道。这样一来,美国的情报部门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支轰炸机部队的目标是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因为美国也掌握了英国人摧毁鲁尔大坝的行动经过,只要让美国的情报人员看到那张拍下了“圆桶”炸弹的照片,那么这次行动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也就是说,美军肯定会迅速加强对新奥尔良拦河大坝的防御力量,特别是防空力量,如果在此之后再发动攻击的话,12架轰炸机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而且损失将会相当惨重。取消行动就不可能达成目标,古迅雷就必须得在墨西哥战场上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美军地面部队。因此,罗云冲没有别的选择,必须立即开始行动,在美国人组织起更严密的防御之前摧毁大坝!
  两人商量妥当之后,罗云冲就去组织飞行员,准备部署作战行动。万幸的是,当时相关的准备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到位了。作战计划几乎是现成的,英国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这12架“鹏”式轰炸机都是做测试与训练用的,出厂的时候,飞机上就预留了安装各种设备的接口,而且在离开瓦胡岛之前,就已经安装上了轰炸与英国人当年使用的类似的轰炸瞄准仪。飞行员的训练也早就在进行,吴林糠这批飞行员基本上掌握了各种高难度飞行与轰炸的技巧。弹药也准备妥当,而且还带了12枚备用的炸弹。当时,只有三项准备工作没有到位,一是飞行员还不熟悉飞往新奥尔良的航线,二是没有确定具体的作战时间,三是新式炸弹能否炸毁拦河大坝还是个未知数。
  吴林糠等人是在完成了下午的飞行训练,于傍晚降落到机场之后,就接到了命令,然后去了飞行员休息中心,罗云冲已经在这里等着他们了。战前会议立即开始,对当时的十二个机组里的108名成员,以及罗云冲来说,他们仍然对这次行动能否成功没有太大的把握。罗云冲首先给这些即将出发的飞行员介绍了任务,随即让他们提出心中的疑问。
  “航线应该不是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在大海上飞行,这与我们进行的训练相差不大。”一名少校机长首先提出了问题,“有一点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那就是海湾的天气,如果有风暴的话,那我们就得设法绕过风暴区。”
  “这个我已经安排了下去,气象侦察机在你们返航之前就已经出发了,天气预报也将很快发回来,到时候,我会亲自确定具体的航线。”罗云冲迅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然后用目光询问其他人。
  “我们在什么时候行动?”另外一名机长提出了问题。
  “现在我初步认为,轰炸机群在黎明前到达最为合适。”罗云冲靠在了后面的桌子上,“黎明是人最疲惫的时候,而且美军在夜间反而会加强防御。从我们获得的情报来看,美军的换班时间在7点左右,而在此之前,执勤的官兵已经非常疲惫了,或者是正在开小差,我们的轰炸机群争取在六点十五分到六点半之间进入,也就是说,在天色蒙蒙亮的时候就投下炸弹。这样,在返航的时候,也可以避免遭到美军的拦截。”
  “那么,我们就得在凌晨的时候出发。”
  “具体的出发时间现在还没有确定,在我设计好了航线之后,会将出发时间告诉你们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投弹?”吴林糠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这正是我们最为棘手的问题。”罗云冲也一直在等着飞行员问出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对新式炸弹进行任何测试,谁也没有把握这种炸弹能否炸毁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另外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是重力坝,而不是当年英国人炸毁的应力坝。你们都学过基本的力学,应该知道重力坝与应力坝的区别。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次成功炸毁重力坝的战例。现在,我们手里仅有工程师计算出来的结果。”
  飞行员的神色都严肃了起来,罗云冲这番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他们只能够依靠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行动,而且在投下炸弹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次行动是否成功。这时候,罗云冲也让他的助手将黑板拉了过来,上面画着新奥尔良拦河大坝的示意图。
  “通过理论计算,我们至少要保证两枚炸弹命中同一点,而且之间间隔时间在半分钟以上,最好是三枚炸弹,以一分钟的间隔时间连续命中同一点。另外,我们只需要在大坝上炸出一个缺口,就足以让海水涌入新奥尔良了。”罗云冲在大坝的示意图上标出了三个点,“因此,我们的轰炸机分成三批,每一批四架。也就是说,轰炸机分成四个批次进入,每四架向同一个瞄准点投弹。这样,只要这三支机群里有一支机群能够有三架轰炸机将炸弹扔到同一点上,就可以确保摧毁大坝。从概率上计算,我们只需要保证有四分之一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大坝了。而从你们以往的训练来看,投弹命中率都在二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按照训练时的水平投下炸弹,那我们就必然获得成功。”
  众人都笑了起来,却都笑得有点苦涩。训练的时候,在航道两侧可不会有美军的高射炮,而且天上也绝不会有美军的战斗机。更重要的是,训练时,飞行员不需要害怕被击落,而在战斗中,谁都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为了协助我们的行动,远征军,以及海航将提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采取行动。”罗云冲让人搬走了黑板,“海航将在凌晨五点到五点半之间轰炸大安德烈斯群岛上的美军目标,海军战略打击部队的重型轰炸机还将同时对美国本土的一些重要目标进行骚扰性轰炸。同时,古迅雷将军的远征军航空兵也将对墨西哥战场上的美军进行大规模的战术轰炸。这些行动都将分散美军的注意力,有效的掩护我们的行动。”
  “将军,如果我们被击落了的话,那该怎么办?”一名机长提出了其他所有人都不想提,可又不得不问出来的问题。毕竟,在飞行员看来,“被击落”这三个字都是最为不吉利的。
  罗云冲迟疑了一下,说道:“那你们就要尽量向南飞,海军有潜艇在墨西哥湾活动,你们要尽量将迫降地点报告回来,当然,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尽量呆在海面上,我会尽快安排潜艇,并且出动远程水上飞机去营救你们。”
  “可是,如果我们无法飞到外海的话,那该怎么办?”又有人追问了一句。
  “这……”罗云冲很是为难。“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尽量潜伏下来,并且寻求帮助。如果被美军发现的话,我不会做盲目的反抗,至少到现在,美军仍然没有迫害俘虏,只要你们投下了炸弹,就已经完成了任务,没有必要再以命相搏了。”
  飞行员们都沉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在美国本土迫降的话,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前,他们就很有可能在战俘营里度过。
  “还有别的问题吗?”罗云冲站直了身体,如果有得选择,他不会让这些尖子飞行员去冒险,要知道,他们是帝国陆军航空兵最优秀的重型轰炸机飞行员,说不定几年,十几年之后,他们都会成为帝国新成立的空军的将领。
  “如果没有别的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到这里吧。”罗云冲长舒了口气,“你们都抓紧时间休息,大概六个小时之后,我会派人来叫醒你们,到时候,将安排具体的航线与作战任务,在此之前,你们的任务就是养好精神,不要在半路打瞌睡!”
  飞行员们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散会后,全都回自己的宿舍去睡觉了。
  罗云冲并没有松懈下来,如果不是存在情报泄露的危险的话,他不会急着展开这次行动,毕竟飞行员们连美洲地区的环境都没有适应呢。更让他感到有点头痛的是,很多事情还没有安排妥当,而这都需要他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准备好。
  地勤人员开始检查轰炸机的时候,罗云冲与几名随他一起前来的高级参谋开始设计飞行航线。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从圣佩德罗苏拉到新奥尔良的直线距离为1550公里,这完全在“鹏”式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可是轰炸机不能直线飞行,中途必须要修改航线,比如要设法经过几座没有人的荒岛,以此确定航线是否正确,还得设法避开美军监视的地区,以及避开有可能出现在墨西哥湾内的美军船只与战舰。在逼近新奥尔良的时候,机群更得降低高度,同时做大范围的机动飞行,避免被过早发现。这些都需要在设计航线的时候确定下来,属于非常细致的工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3/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