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5/735

  重新开始的第一轮齐射的准确率就要比之前高得多。五艘战列舰一共打出了43枚26式穿甲弹,其中有三枚落在了距离“伊丽莎白女王”号200米的范围之内,另外还有两枚落在了该舰附近50米的范围之内。虽然这次炮击仍然没有能够直接命中目标,但是其近中率已经提高了很多,表明炮手已经适应了战斗。
  五点过六分,第二轮齐射就取得了第一个战果。这次打出的44枚巨弹中有两枚命中,其中一枚打在了“伊丽莎白女王”号舰首的舵舱上方,直接炸掉了战舰的鼻子。另外一发从高空落下的炮弹砸在了战舰的尾甲板上。这是一次比较漂亮的跨射,可是其命中率仍然不高。
  实际上,此时的命中率是不能按照以往的方式计算的。在战列线式的剧展中,战舰宽大的侧舷暴露无疑,因此瞄准点就要大得多。另外,战舰是并列航行,相对速度并不大,因此在计算提前量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而现在英国战舰正在高速突围,交战时其速度已经超过了16节,且只有战舰的正面是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的,瞄准点就要小得多了。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炮击的命中率。
  英国舰队里的战舰也没有沉默下来,在突围的时候,三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前方的主炮都在开火。可问题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四座双联装15英寸口径主炮炮塔前后各布置了两座。因此,在突围的时候,只有前方的两座炮塔能够使用,其火力强度减少了一半。也就是说,三艘战列舰上只有12门主炮可以使用,而在第三特混舰队的五艘战列舰上,出了“南昌”号与“贵阳”号上有几门主炮因为出现了小故障,其发射速度降低了不少,难以参加每一次的齐射之外,其他的主炮都能够用上。这一来,双方的火力对比又被拉开了。
  实际上,这也正是战列舰为什么要努力抢占“丁”字头,并且形成了战列线式决战的基本战术的根本原因。同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萨摩维尔之前没有让舰队前行突围,可是等到想到要强行突围的时候,情况对他已经非常不利了。当炮弹连续不断的落下,在战舰四周的海面上不断炸开,不时有炮弹击中了战舰的时候,可以想像当时萨摩维尔会是个什么心情。
  萨摩维尔的焦虑没有持续多久,到五点十八分,“贵阳”号打出了第六轮齐射,在射出的八枚炮弹中,竟然有两枚命中,而且在同一轮炮击中,其他四艘战列舰都没有能够命中目标,可以说,“贵阳”号的运气确实是好到了极点。而且,还有一枚炮弹直接命中了“伊丽莎白女王”号高大的司令舰桥。此时,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8海里,也就是大概16000码左右。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可以轻易的穿透“伊丽莎白女王”号上仅11英寸厚的司令塔装甲。这枚穿甲弹确实穿透了这层装甲,并且就在司令舰桥内部爆炸,包括萨摩维尔在内的三十多名英国本土舰队司令部的官兵全部被炸成了碎片,连一点存在过的痕迹都没有留下。如果“贵阳”号丙炮塔的炮手知道他们打出的那发炮弹干掉了英国本土舰队司令官的话,恐怕他们会有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呢。
  到五点半左右,“伊丽莎白女王”号基本上已经被打残了。虽然设置在战舰后部的动力系统没有遭到直接打击,战舰仍然保持着24节的速度前进,但是整所战舰的前端都被打得稀巴烂。两座前炮塔被彻底摧毁,司令塔被炸成了麻花状,设在司令舰桥两侧下方的副炮群也被炸成了废墟。
  到这个时候,双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4海里,也就是在9000码左右。在这个距离上,双方的穿甲弹都有足够的威力洞穿对手的主装甲。也就是说,第三特混舰队里的那五艘“新省会”级也不再“安全”了。可常荐新没有在这个时候下令舰队转向,只是让五艘战列舰同时转移目标,其中“南宁”号,“广州”号,以及“贵阳”号同时对付2号敌舰,“武汉”号与“南昌”号对付3号敌舰,已经被摧毁了的1号敌舰已经没有了打击价值。
  那三艘英国战列舰也没有在这个时候转向,常荐新并不知道萨摩维尔已经被干掉了,还认为是萨摩维尔在坚决突围呢,所以他也没有让舰队转向。实际上,此时三艘英国战舰已经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巴勒姆”号与“黄金海岸”号的舰长因为没有能够收到新的命令,同时也没有办法与旗舰联系上,因此只能按照之前的命令前进。
  战斗仍然是一面倒的。在三打一与二打一,且交战距离缩短到了10000码之内后,战斗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就算“巴勒姆”号与“黄金海岸”号的反击能够对常荐新他们构成一定的威胁,可是在高密度的火力打击下,这两艘战列舰上的主炮炮塔已经成为了重点照顾的对象,且炮击的命中率已经高得有点吓人了,它们的反击又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战局的转变速度也让常荐新感到有点意外,当时他已经预感到英国舰队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按理说,当敌人的炮击密度高到让突围变成了送死的时候,萨摩维尔有点理智的话,都应该下令让舰队转向脱离战斗,而不是硬着头皮撞上来。可英国战舰并没有转向。当然,这也仅仅只是常荐新的怀疑,因为他不知道1号敌舰就是萨摩维尔的旗舰,也不知道萨摩维尔已经被击毙了,所以他仍然只能相信萨摩维尔在强行突围!
  同时,“巴勒姆”号与“黄金海岸”号上的舰长也在怀疑这个问题,他们是在五点半之后才收到了消息,得知舰队司令官已经阵亡的消息。随即,“巴勒姆”号与“黄金海岸”号的舰长想到了逃命,可是此时逃跑已经太晚了!
第六十一节
痛打落水狗
  战斗的最后阶段,英国舰队完全失去了章法,根本就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击毁了“伊丽莎白女王”号之后,“南宁”号,“广州”号与“贵阳”号首先集中火力轰击了2号敌舰,也就是“巴勒姆”号。该舰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第三艘,在服役期间也进行过多次改进,其战斗力与“伊丽莎白女王”号相差不大。在突围的时候,这艘战列舰只能使用前面的四门主炮作战,虽然在最初阶段并没有遭到打击,可是当三艘“新省会”的炮口都对准了这艘倒霉的战列舰的时候,它的最后关头也就到来了。
  “南宁”号是在五点三十六分的时候就已经转移了目标,首先开始轰击2号敌舰。其前三轮炮击全部落空。在这场战斗中,“南宁”号的发挥其实并不怎么样。在与“铁公爵”号的对决中,只打中了对方4枚炮弹,随后在对付“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战斗中,也只打中了对手2枚炮弹,就算将击中了“罗德尼”号的3枚炮弹计算上去,“南宁”号一共打出了300多枚穿甲弹,结果只有9枚命中目标,这个命中率是五艘战列舰中最低的。在与“巴勒姆”号较量的战斗中,这一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舰长为了保证司令官的安全,不得不不断的下达机动规避的命令,从而影响到了炮击的准确率吧。
  相对而言,“广州”号的表现就要神勇得多。这艘战舰是从五点三十七分开始向2号敌舰开火的,在前三轮齐射中,“广州”号上的了望员报告有三次命中,而“南宁”号上的观察员也记录下了两次命中。当时交战距离已经在10000码之内了,第一次命中的位置应该在“巴勒姆”号A炮塔的正面,至于有没有击穿装甲,了望员并不能做出判断。第二次打中了司令舰桥左侧的副炮群,炮弹是在战舰外部爆炸的,摧毁了这里的几座副炮与高射炮。
  “贵阳”号的表现也一点都不差。在对付“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战斗中,“贵阳”号的运气就非常好,而这个好运似乎延续了下来。结果,从五点三十七分开始,在连续三轮齐射中,“贵阳”号都获得了战果。第一轮齐射命中点在“巴勒姆”号的舰首,炮弹应该是在锚舱内爆炸的,将“巴勒姆”号上重达数十吨的铁锚给炸飞了。第二轮齐射的命中点在“巴勒姆”号的左舷中部,炮弹落下时的角度很大,在穿透了一座副炮的炮塔之后在左舷放置救生艇的位置爆炸。第三轮齐射的命中点应该在“巴勒姆”号桅杆的后面,因为被舰桥挡住了,所以了望员无法准确判断出命中点,以及这枚穿甲弹有没有击穿敌舰的装甲,在舰体内爆炸。
  仅仅三轮交战,“巴勒姆”号就被接二连三的命中了五次。这还是在正面受弹的情况下,可想当时的炮火有多么的密集。可“巴勒姆”号的厄运并没有到此结束,甚至可以说这才只是个开始而已。
  五点四十五分,“巴勒姆”号的舰长得知舰队司令官已经在战斗中阵亡,而且舰队司令部的军官差不多全部伤亡,换句话说,此时舰长已经知道舰队失去了统一的指挥,而按照英国海军的军令,在舰队司令部失去了指挥能力之后,舰长有权决定本战舰的行动。也正是如此,“巴勒姆”号的舰长在这个时候决定逃命了。
  当时,“巴勒姆”号距离最近的“广州”号大概只有4海里左右,这个距离是极为致命的。而“巴勒姆”号的航向是310度左右,“广州”号以及前后两艘战舰的航向是230度,双方的航向基本上是垂直的。“巴勒姆”号要逃命的话,自然不可能继续前往扑茨茅斯港,第三特混舰队的战舰已经堵死了其前往扑茨茅斯港的通道,如果继续前进,结果就是死路一条。因此,在这个时候,“巴勒姆”号要逃命的话,只能返回多佛尔海峡附近的其他英国港口,那就必须要转向。
  按理说,为了避免遭到对方的打击,并且尽快摆脱敌人,“巴勒姆”号应该向右转向,力争靠近海岸线,这样才能够尽快的退出战斗。可恰恰相反的是,情急之中,“巴勒姆”号的舰长下达的是左转弯的命令,也就是说“巴勒姆”是朝着海峡深入而去,结果在其转向的时候,其航向正好与第三特混舰队的一致,不但无法迅速脱离战斗,而且还将其宽大的侧面暴露在了敌人的炮口之下。当时,“巴勒姆”号的舰长下达了错误的转向命令,也许是想避开浅海区的暗礁,避免在慌乱之中触礁沉没吧。
  也正是因为这个错误的命令,“巴勒姆”号的命运就走到了尽头。当常荐新在“南宁”号上看到“巴勒姆”号左转弯的时候,他也有点不敢相信,毕竟有点常识的海军军官都知道在这个时候应该右转向,而不是做转向。只要“巴勒姆”号右转成功,到时候就将与第三特混舰队背道而驰,等到常荐新他们转过头来的时候,“巴勒姆”号已经跑远了,而且在双方转向的时候,炮战会暂时结束,这样“巴勒姆”号就有了喘息的机会。可现在“巴勒姆”号是左转,不但无法与对手拉开距离,而且常荐新这边的三艘战列舰根本就不需要转向,只需要将速度稍微放慢了一点,并且一直可以向“巴勒姆”号开火!
  敌人犯了低级错误,可三艘战列舰上的舰长不会犯同样的低级错误。在常荐新发现了敌人的错误举动时,三名舰长也同时发现了这一点。结果,三艘战列舰不约而同的加快了开火的速度。在不到10000码的距离上,战列舰主炮打出的炮弹几乎都是平直飞行的,虽然在这种情况下,重型穿甲弹的威力不如轻型穿甲弹,因为重型穿甲弹的初速不高,在对付敌战舰上最厚的侧面主装甲的时候有点吃力,但是在如此近的距离之内,26式穿甲弹足以轻松的穿透任何一艘战列舰上的主装甲了!
  不到五点五十分,“贵阳”号再次有了神勇的表现。当时“巴勒姆”号的航向已经向左转了大概30度,其右舷已经暴露在了位于三艘战列舰编队最后面的“贵阳”号的炮口之下。结果,在这一轮齐射中,9枚炮弹有2枚命中了“巴勒姆”号。第一枚打在了“巴勒姆”号B炮塔右下方的主装甲带上,因为入射角度太大,结果穿甲弹没有能够穿透其主装甲板。第二发炮弹打在了战舰舰桥与烟囱之间。炮弹几乎是平直入射的,命中点正好在右舷前方副炮群的后面。这次,“巴勒姆”号上的主装甲板没有能够挡住穿甲弹,炮弹就在锅炉舱的上方爆炸!
  紧接着,“广州”号的炮击也收到了战果。五点五十三分,“广州”号打出的第九轮齐射命中“巴勒姆”号一次。命中点在其B炮塔的基座处,炮弹是从A炮塔的上方飞过的,直接打在了这个脆弱的位置上。虽然“巴勒姆”号炮塔基座的装甲厚达11英寸,但是26式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足以击穿16英寸的钢板,而且这枚炮弹的入射角几乎是垂直的,“巴勒姆”好的装甲钢板并没有能够起到作用!
  在B炮塔被炸飞了之后,“巴勒姆”号的航向已经调整到了240度。此时“贵阳”号已经将瞄准点转移到了战舰后部,重点打击战舰后面的两座炮塔,以及战舰的动力系统。“广州”号则将瞄准点锁定在了“巴勒姆”号的舰桥上,想一炮干掉这艘战舰的中枢神经。位于最前面的“南宁”号的射角仍然是最不理想的,因此也就只能够继续炮击“巴勒姆”号的舰首。因为距离已经接近到了大概6000码左右,“巴勒姆”号B炮塔爆炸后产生的火焰又十分的显眼,所以三艘战列舰上的炮手已经不再需要由枪炮军官提供炮击参数,而是直接用炮塔上的副瞄准设备直接瞄准目标,这样,三艘战列舰主炮都在以最大的发射速度开火,即一分钟两次齐射!
  在远距离交战中,因为炮手无法直接看到敌舰,只能由枪炮军官提供统一的炮击参数,这基本上就是盲目的射击,靠的就是火力密度与运气。所以在这种战斗中,战列舰主炮的射速是永远不可能达到标称的最大射速的。枪炮军官需要时间解算炮击参数,而且传达命令也需要时间。在实战中,能够达到两分钟一次齐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在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命中率,并且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弹着点,从而校正炮击参数,以五分钟一次的频率进行齐射也是很常见的。
  只有在近战中才能够将战列舰的火力密度发挥到极限。当炮手能够直接观察到目标,并且利用每座主炮炮塔上都有的副瞄准仪进行瞄准的时候,战列舰的炮击速度才会有本质的变化。在这个时候,炮击已经不再是几座炮塔同时开火,而是由每座炮塔里的军官单独指挥战斗。在使用副瞄准仪作战的时候,观察精度肯定不如用主瞄准仪,甚至不如用雷达,可是在近距离战斗中,精度差一点并不是大的问题,只要火力密度上去了,照样能够保证炮弹命中敌舰。
  也就是说,此时三艘战列舰上的九座炮塔都在单独作战,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还在继续转向的“巴勒姆”号。因为已经不再是统一的齐射,所以炮弹是接连不断的落下来的。在6000码以内的距离上,任何一名有点经验的炮手都能够准确的瞄准目标,并且将炮弹打到敌战舰上去!
  从六点前到六点十五分,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南宁”号打出了至少250枚穿甲弹,“广州”号打出的炮弹也超过了200枚,“贵阳”号更是勇猛,根据当时战舰上的枪炮军官记录,在十七分钟的时间里,“贵阳”号一共打出了302枚穿甲弹!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分钟时间里,“巴勒姆”号一共遭到了超过750枚穿甲弹的攻击,而在近距离战斗中,400毫米口径巨炮的命中率在两成左右。按照这个命中率计算的话,“巴勒姆”号至少挨了150枚穿甲弹。
  因为当时命中敌舰的频率太快,三艘战列舰上的了望员都没有能够准确的记录下命中次数,更不可能记录下每一次的命中点。从后来三艘战舰了望员递交的报告来看,“南宁”号的了望员观察到了142次爆炸,“广州”号的了望员观察到了158次爆炸,“贵阳”号的了望员则观察到了149次爆炸。因为三艘战舰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而且有些爆炸不是由穿甲弹引起的,而是敌舰上的易爆物品产生的,所以“巴勒姆”号在最后关头到底被打中了多少发炮弹,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连续被100多枚穿甲弹命中后,“巴勒姆”号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别说这只是一艘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建造的战列舰,就算是当时已经服役了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海军最新的“蒙大拿”级战列舰被这么多的炮弹在十几分钟之内连续命中,其结果都不会好到哪里去。恐怕,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人造战舰能够承受住100多枚26式穿甲弹的直接打击吧!
  关于“巴勒姆”号在最后阶段的命运的记录并不是很多。也许该舰在最后的时候还发生了大规模爆炸,可是因为战况太激烈,而且战局太混乱了,所以这艘战列舰最后是被炮弹砸沉的,还是因为弹药库爆炸而沉没的,这成为了战后的争论焦点之一。因为“巴勒姆”号在沉没前就已经解体,战舰的残骸撒布在了海底,也就无法通过考察沉船的方式来确定其最后的样子了!
第六十二节
勇追穷寇
  在“巴勒姆”号遭殃的时候,“黄金海岸”号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当时只有“武汉”号与“南昌”号在对付“黄金海岸”号,而且“南昌”号上那座出了故障的炮塔再次失去了战斗力,但是面对两艘更强大的战列舰的围歼,“黄金海岸”号,这艘以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命名的战列舰也不可能逃脱覆灭的命运。
  “黄金海岸”是对西非几内亚湾沿海地区的一种别称,因为当年这里盛产黄金,所以在第一批殖民者到达之后,就称其为“黄金海岸”。最初,“黄金海岸”是唐帝国在非洲大陆上比较重要的殖民地之一,特别是在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前,前往西方的船队在经过了开普敦之后,都会在“黄金海岸”停靠,然后再继续前进。同样,这里盛产的黄金也是帝国的主要海外宝藏。可是在唐帝国与日本交战的那段时期,帝国不得不收缩势力范围,英国也就趁此机会夺取了“黄金海岸”,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到大战爆发前,“黄金海岸”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可以说,英国在大战之前用来建造海军新式战舰的一大部分费用都是从这里掠夺去的。
  “黄金海岸”号战列舰就是由当时该地区的英国殖民者捐助建造的,这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第五艘。当时正是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英国海军原本只计划建造四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而且英国政府也只给了建造四艘该舰的采购费用。“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海军战列舰设计上的缺陷暴露了出来,而且英国海军的地位也得到了证明。当时,英法等国正在组织远征军,准备杀入太平洋,击败唐帝国。当时英国海军需要更多,更好的战列舰,“黄金海岸”号的建造工作确定了下来,也正因为其费用是由“黄金海岸”地区的殖民者提供的,所以这艘战舰就被命名为“黄金海岸”号。
  比起其他四艘同级别战舰,“黄金海岸”号在服役期间的大改并不是很彻底,主要是在大战爆发前,英国海军缺乏足够的军费,而且大量新建造的战舰已经榨干了英国海军的军费。可以说,当时“黄金海岸”号的性能是五艘“伊丽莎白女王”级中最差的,如果不是在迎击德国“远东舰队”前安装了雷达的话,恐怕这艘战列舰根本无法参加与第三特混舰队进行的战斗,可也正是因此,“黄金海岸”号在离开了阿伯丁港之后就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与“巴勒姆”号一样,“黄金海岸”号的舰长也是在五点三十多分的时候得知萨摩维尔已经阵亡的消息,并且几乎同时做出了撤退的决定。可是与“巴勒姆”号不一样的是,该舰的舰长没有犯低级错误,他下达的是右转的命令,而不是左转的命令。五点四十分不到,“黄金海岸”号就开始全速转向,朝着海岸线的方向而去。虽然浅海区有大量的礁石以及浅滩,但是比起敌人战舰打来的巨弹,礁石与浅滩至少不会爆炸吧!
  在发现“黄金海岸”号转向逃跑之后,“武汉”号的舰长在没有请示舰队司令官的情况下就下令战舰左转加速,随后,跟随在“武汉”号后面的“南昌”号也迅速左转加速。在此之前的炮击中,因为“黄金海岸”号在最后面,距离“武汉”号与“南昌”号也最远,因此只挨了两发穿甲弹,而且都是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现在,双方几乎同时转向,因为“武汉”号与“南昌”号的速度更快,而且转向的角速度更快,所以“黄金海岸”号并没有因此拉开与这两艘战舰的距离,只是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而已。可也正因为擅自脱离战斗,“武汉”号的舰长在战斗结束后受到了常荐新严厉的批评,可是,他当时的决定明显是正确的,如果“武汉”号不立即转向,而是先请示了舰队司令官的话,恐怕就无法拦住逃跑的“黄金海岸”号了。
  三艘战舰在海面上迅速的航行着。在转向之前,“武汉”号与“南昌”号位与“黄金海岸”号的西北方向上。到五点五十三分,也就是在“南昌”号最后一个完成转向的时候,这两艘战舰已经在“黄金海岸”号的南面了。当时,“黄金海岸”号的航向为25度,速度24节,而“武汉”号与“南昌”号的航向是20度,速度27节。五分钟后,“武汉”号才开始减速,保持着与敌舰同样的速度向东北方向航行。
  很明显,当时三艘战舰的速度都超过了炮战时允许的最大航行速度,虽然战斗仍然在继续进行,双方的直线距离也只有大概6海里左右,但是炮击的命中率却低得出奇,主要就是航速太快,而且海面上的风浪也比较大,战舰颠簸得非常厉害,往往炮手瞄准了目标,可打出去的炮弹却因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而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这种混战一直持续到了六点过十分左右,当“黄金海岸”号靠近了锡福德外面的浅滩区的时候,不得不减速,同时向右转向,也就是朝着“武汉”号与“南昌”号的方向靠过来的时候情况才有所改变。
  “武汉”号与“南昌”号没有错过这次机会。此时交战的海域距离伊斯特本港已经不到20海里了,如果再继续让“黄金海岸”号向东航行的话,那么就将放虎归山。而这也仅仅只是十来分钟机会而已,可正是这十多分钟,“黄金海岸”号就被死神给抓住了,永远也不可能回到伊斯特本!
  “武汉”号首先减速,六点十二分,在其速度还没有降低到18节的时候,就已经在对付“黄金海岸”号的第三十四轮齐射中取得了一个关键的战果。
  炮弹是由乙炮塔的三号炮打出去的,正好命中了“黄金海岸”号尾部右侧,也就是右侧舵舱的侧面。这个部位的装甲是非常薄的,穿甲弹在进入了舵舱之后并没有立即爆炸,而是又继续穿透了两层隔离装甲,最后在左侧舵舱前面的士兵舱爆炸!这绝对算得上是致命的一发炮弹,也可以说是“武汉”号的运气好到了极点。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不但炸毁了士兵舱,以及相邻的几个舱室,而且还炸毁了后面的左侧舵舱,导致“黄金海岸”号的左舵无法正常工作。另外,炮弹在穿过右侧舵舱的时候还破坏了里面的转动设备,结果,“黄金海岸”号的右舵被卡死了。
  正是这一枚神奇的穿甲弹,最终让“黄金海岸”号在距离伊斯特本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停了下来,而且逐渐远离了近海。因为右舵卡死,“黄金海岸”号开始向右侧转向,也就是朝着“武汉”号与“南昌”号而来,这简直就是主动送到炮口上来。在接下来的两轮齐射中,“武汉”号上的炮手没有让“黄金海岸”号有一点好日子过,仅仅18枚穿甲弹,就有至少4枚命中了“黄金海岸”号的尾部,除了将其尾部最后一座炮塔给摧毁之外,还将战舰的整个尾甲板炸得稀巴烂。
  “南昌”号也很快的投入了战斗。当时“南昌”号上只有两座主炮炮塔能够正常作战,也就是只有六门主炮可以使用。虽然这个数量少了一点,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南昌”号上炮手的士气。在连续近四十轮炮击全部落空之后,“南昌”号上的炮手终于获得了战果。在第三十九轮齐射时,一枚炮弹正好打在了“黄金海岸”号的左舷中部,在穿透了战舰的主装甲之后,进入了锅炉舱前面的电力机舱。这也是相当关键的一炮,战舰上的损管系统都需要电力。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有一半的战舰都是因为发电系统出了问题,在进行损管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电力输出,结果因为抢救不及时而沉没。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建成的时候,其电力舱就集中部署在了战舰锅炉舱的前面。在后来的改进中,其他几艘战舰都设置了辅助电力舱,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主电力舱被摧毁后,仍然有电力可以使用。可“黄金海岸”号并没有进行类似的改进,其三台柴油发电机都集中布置在了一个舱室里,只是在战舰的司令舰桥下方布置了一台小型发电机,专门为雷达,电台等电子设备供电。而这就成了“黄金海岸”号致命的隐患。
  当时,战舰尾部的大火已经开始蔓延了,因为缺少电力供应,战舰上的灭火设备根本就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那部高压水枪,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了。而仅仅只用小型灭火装置是不可能控制住大火的。
  天亮前,“黄金海岸”号上的大火已经失去了控制,并且蔓延到了舰体外面。损管队员已经封锁了战舰尾部的舱室,并且向后面两座主炮弹药舱注入了海水。因为火势蔓延得非常迅速,很多官兵根本就来不及撤出来,被活活的烧死,或者熏死了。这场大火来得晚了一点,如果是在夜间的话,肯定会使“黄金海岸”号成为明晃晃的靶子。可此时天色已经微亮,了望员已经能够看到5海里外的战舰,连炮塔里的炮手也能够通过潜望镜看到这艘倒霉的战舰了。
  接下来的炮击相当猛烈,在六点半之前,“黄金海岸”号上的四座主炮炮塔,司令舰桥,烟囱等暴露在外的部分全都被摧毁,战舰的舰体上被洞穿了数十个大窟窿。在5海里的距离上,不但400毫米口径巨炮在不断的倾泻着炮弹,就连120毫米口径副炮也加入了战斗。虽然12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是不可能威胁到战列舰的,但是其密集的弹雨却迅速的扫荡了战舰外部的英国官兵,让“黄金海岸”号上的英国海军官兵根本就无敢暴露在外,就更无法到外面进行抢修,也很难从舰体内部逃出来!
  战斗打到这一步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武汉”号与“南昌”号没有停止炮击,而是靠了过来,仍然在不断的开火。也许,对这两艘战舰上的官兵而言,他们最敢兴趣的不是“黄金海岸”号会不会被击沉,而是这艘战舰将以什么方式沉没,是被炮弹给砸沉呢,还是最后因为自己的弹药被炸沉?
  到六点四十分的时候,“武汉”号与“南昌”号已经在“黄金海岸”号上花费了至少600枚26式穿甲弹,甚至还在最后关头打出了几十发高爆弹,以杀伤那些跑到舰面上,准备逃生的英国海军官兵。这些炮弹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命中了“黄金海岸”号,特别是从六点二十分到六点四十分之间,因为“黄金海岸”号已经无法机动规避,而且交战距离缩短到了5海里,甚至是更近的距离上,炮击的命中率高得有点离谱了。当时“武汉”号上统计的结果是,在这20分钟内打出的120枚炮弹中有67枚命中,而“南昌”号在此期间打出的117枚炮弹中有64枚命中,命中率都在五成以上!
  可以说,最后这十几分钟不是在战斗,而是由“武汉”号与“南昌”号在蹂躏“黄金海岸”号。当时甚至出现了两发穿甲弹命中同一部位,第二枚穿甲弹从第一枚穿甲弹的弹孔中进入,然后穿透了整个舰体,落到战舰另外一侧的海面下才发生爆炸的奇迹!
  到六点四十五分的时候,“黄金海岸”号的左倾角度已经达到了30度左右。英国舰长已经在十五分钟前就下达了弃舰的命令,可是因为战舰上没有升起投降的白旗,所以对方的炮击并没有停下来,那些敢逃到外面去的英国官兵非死即伤,更多的官兵则躲在舰体内不敢逃生。也正因为如此,当“黄金海岸”号翻覆沉没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官兵没有能够逃出来。最后,连同该舰舰长在内,全舰有760余名官兵阵亡或者是失踪!
第六十三节
捡漏
  当“巴勒姆”号在浓密的硝烟中发出痛苦的呻吟,并且缓缓沉没的时候,常荐新总算是松了口气。此时天色已经快要亮了,他在这个时候也发现,原本应该跟随在“贵阳”号后面的“武汉”号与“南昌”号已经不见了踪影,甚至连雷达都没有探测到这两艘战舰。
  常荐新先是一惊,以为这两艘战列舰被敌人给击沉了,可是他很快就否认了这个想法,如果“武汉”号与“南昌”号遭到什么不测的话,那肯定会主动与旗舰“南宁”号联系。他立即让通信参谋去联系了这两艘“掉队”的战舰。现在天色已经微亮,海战基本上已经结束了,英国空军的那些轰炸机不会留在机场上无所作为,只要天气情况允许,那么英国的轰炸机就将出动,必须要尽快把舰队重新组织起来,形成防空队列,然后撤出危险海域!
  “他们在追击最后一艘敌舰。”通信参谋很快就联系上了武汉好,并且随即就向常荐新汇报了情况。“战斗快要结束了,是‘武汉’号主动发来的电报,5号敌舰已经被摧毁,在确认将其击沉之后,他们就将返回舰队。”
  在通信参谋汇报情况的时候,航海参谋已经在海图上标出了“武汉”号与“南昌”号此时所在的位置。
  常荐新看了一眼海图上那两个标记。“让他们尽快返回舰队,不要耽搁任何时间,我们将向西南方向全速航行,要他们在两个小时之内追上来!”
  命令迅速的传达了下去,常荐新也有点恼火,“武汉”号与“南昌”号擅做主张的行动已经违反了军令。他没有在这么多参谋的面前批评这两艘战舰的舰长,可心里却很不舒服。再反过来一想,常荐新也觉得“武汉”号与“南昌”号的行动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不是他们迅速追击逃窜的5号敌舰的话,那么就不可能赶在天亮前摧毁英国本土舰队最后一艘完好的战舰了。
  心情放松下来后,常荐新也逐渐冷静了下来。他没有为这几个小时内获得的胜利激动,因为在这个时候,激动对他,对第三特混舰队都没有任何好处。
  二十三日凌晨这几个小时的战斗可以说是第三特混舰队作战史上最精彩的几个小时。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至少是在数量上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时候,第三特混舰队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获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到天亮的时候,就至少确定击沉了六艘战列舰,七艘巡洋舰,以及十一艘驱逐舰。而在整个交战过程中,第三特混舰队没有损失一艘战舰,就连损伤都不值一提。
  在英国战败投降之后,常荐新才得知,在这天晚上,第三特混舰队击沉的六艘英国战列舰分别为“伊丽莎白女王”号,“巴勒姆”号,“黄金海岸”号,“铁公爵”号,“纳尔逊”号,以及“罗德尼”号。可以说,这是除了在阿伯丁维修的三艘“前卫”级战列舰之外,英国海军仅存的一点硕果了。另外,“厌战”号与“勇士”号也正因为被第三特混舰队驱逐舰发射的鱼雷给击伤,最终没有能够逃脱覆灭的命运。仅仅半个晚上的战斗,常荐新就毁灭掉了英国海军最后一点希望。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的话,也正是这场海战,让英国人彻底的丧失了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动能力,从而丧失了拱卫本土的能力,最终在里约热内卢向唐帝国妥协,签署了投降协议。也就是说,第三特混舰队仅仅用半个晚上的时间就让英国人彻底的绝望,并且最终退出了战争!
  这场战斗也有其独特性,与以往常荐新指挥的炮战有所不同,其战斗方式更像当初严师琦指挥第三特混舰队对付美国海军“Z舰队”的那场战斗。
  这两场海战有一些共同点,比如敌人的主力都是相对较弱的老式战列舰,第三特混舰队在速度,火力,防护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优势。另外,战斗经过都有点类似,即第三特混舰队都是首先利用速度方面的优势断敌退路,然后在远距离交战中打击敌人,扭转兵力对比,最终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彻底的击败敌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两场战役都是以第三特混舰队获胜结束。
  当然,这两场战役也有所差别,而这主要就是由指挥官的能力所造成的。在对付“Z舰队”的战斗中,严师琦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敌人的行动,因此最终迫使当时还在担任第二特混舰队参谋长的常荐新不得不用巡洋舰在北面组织一条防线,拦截北上的敌舰队,结果第二特混舰队的炮击编队损失极为惨重。而在这次的战役中,常荐新从一开始就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而且每一次战斗调整都非常准确,从始至终都没有给敌人多少机会。另外一点,在两年多前的那场战斗中,严师琦为了争功,最后导致第三特混舰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艘战列舰被击沉或者是遭到了重创。而在由常荐新指挥的这场战斗中,第三特混舰队的损失微乎其微,几乎可以算做完胜!
  不得不承认,“英吉利海战”是一场极为漂亮的战列舰之间的决战,而这肯定是对唐帝国海军,对第三特混舰队来说的。这场战斗也体现出了常荐新在指挥舰队炮战时的高明之处,更体现出了常荐新的指挥特点,即在战斗中,要尽量的已己之长击敌之短。实际上,这正是战术指挥的一个统一特点,不管是地面战斗,还是海上战斗都不例外。
  在整个交战过程中,第三特混舰队就一直在利用自己的优势与敌人作战,而第三特混舰队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先进的炮瞄雷达系统,二是比敌人更厉害的火炮。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之后,那就是第三特混舰队在远战方面比英国本土舰队强大许多。实战证明,即使是在十三海里,也就是大概26000码的距离上,26式穿甲弹对“纳尔逊”级战列舰厚达15英寸的主装甲带仍然有三成左右的穿透率,而对付“伊丽莎白女王”级与“铁公爵”号就更不在话下了。
  从这也能看出英国人的装甲钢材的质量确实不怎么样。按理说,26式穿甲弹最多在15000码的距离上洞穿15英寸厚的装甲,而在25000码的距离上,最多只能打穿10英寸厚的装甲。也就是说,英国人15英寸厚的装甲也就最多相当于唐帝国战舰上250毫米厚的装甲。
  雷达方面的差距更是决定性的。在12海里左右的距离上,“新省会”级的雷达可以为主炮提供准确的目标引导参数,虽然在这个距离上的命中率非常低,甚至还不到半成,但是在同等条件下,英国战列舰上的雷达甚至很难以清楚的探测到目标,就更难以引导炮击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整个交战过程中,最初没有遭到打击的三艘英国战列舰根本就无法对第三特混舰队的战列舰构成多大的威胁,这就更不要说那三艘遭到了集中打击的战列舰了。除了几次因为运气好而命中了目标之外,在几个小时的炮战中,英国本土舰队的那几艘战列舰就没有对常荐新他们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